L2 创新风潮与隐私革命:以太坊的未来突破口在哪里?
November 29th, 2024

KeyMap:简化和普及 Web3 知识,连接 Web2 和 Web3 ,成为探索 Web3 世界的关键钥匙。

撰文 | Qi Zhou、郭宇、朱强、三支、Cikey

排版|Cikey


你是否也想了解刚刚结束的 Devcon 和 Popup City 季的最新动态、行业趋势?

在 Web3Ketalking #8 中,我们邀请了 QiZhou、郭宇、朱强和三支四位前辈及老朋友,通过 5 个问题,带你直击新鲜资讯、洞察未来风口,发现以太坊的下一步突破口!


问题 1:   Devcon 和 Popup City 中,有哪些变化和趋势对你印象很深刻的,今年有哪些是你觉得值得关注的?

Qizhou:

Devcon 最大的关注点就是 Beam Chain  计划新发布。之前悬念做的还是挺大的,Justin Drake  之前在推特上发布一个公告的公告,隐藏了标题,但引发了很多猜测。

Beam Chain 很多人当时预测是以太坊 3.0 ,但我更倾向于称其为“以太坊 2.5 ”。基于 SNARK 的最新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共识层和协议层的结合方面。

其次是看到了以太坊在技术方面的强大的号召力。当时我们也是对这个方面 Beam Chain 比较感兴趣,最开始开会的时候有 5 个团队(主要是客户端的团队)。后面却在在短短一周内,已有接近十个团队表示愿意参与到这一项目中。

然而,这也让我产生了些许担忧。如此多的客户端团队在合作开发时,如何协调各自的工作、避免潜在的利益冲突,成为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如果每个团队都有不同的开发标准和工程实现方式,如何确保这些团队能共同推进以太坊的顺利开发,是比较值得思考的。

三支:

在参加 Devcon 之前,可能也是周边的声音都比较悲观和情绪,所以最开始没那么看好。然而,亲身参与之后,我对以太坊生态感到更加乐观,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正如周老师说的以太坊对开发者的号召力依然很强,许多大的项目依然基于以太坊进行开发,尤其是在 L2 的创新和应用方面,很多的大的项目方还是基于以太坊在 Build。

比起其他活动,Devcon 的氛围与众不同,相比浓的商业气息,这里更像是一个技术性和学术性并重的交流平台。很多参与者会在不同的 Co-working 里深入探讨技术议题,同时也有很多关于文化、社会等方面多元化的一些讨论和声音出来。

另外,我在活动中还关注到了一个项目 Wordcoin,它算是结合了人工智能和 Web3 领域的的一个顶流。这个项目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它的发展方向和潜力让我感到非常有意思,未来我会继续关注它。

第三是,Devcon 前后是两个 PopupCity 等一系类的活动;他觉得这种 PopupCity 给到行业的伙伴能聚在一起深度交流,提供了非常不错的机会

郭宇:

在参与 Popup City 和 Devcon 的活动后,我的感受是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在参与方式和讨论的深度上。首先,PopupCity 给我带来的体验更为聚焦。我记得当时清迈大概有 9 个 Popup City 在举办,但每个 PopupCity 的各自的主题和吸引的人群都较为集中,让大家的讨论更加深入、针对性更强。参与者们有更多机会在更小范围内深入交流与合作,讨论的内容也相对更专注。Devcon 更像一个作为一个年度盛会,包罗万象,规模也更大,面向整个以太坊生态系统的盘点和展望,讨论的内容涉及的领域也更加广泛。而且它的规模也在越做越大,涉及的主题也更加多元化。从个人体验来看,PopupCity 的这种聚焦式活动模式,让我感到更有实质性的参与感和深度对话的机会。而 Devcon 作为一个更为宏大的年度盛会,虽然能够涵盖更多的技术与创新,但在细节上的讨论往往不如 PopupCity 来得深入。从个人体验来说,还是更期待类似 PopupCity 这样的聚焦型活动,尤其是在 Web3 技术日益分散的背景下。

朱强:

从技术角度,主要分为共识层和执行层的变化和趋势。其中共识层最大的看点就是 Justin Drake 公布的 Beam Chain,前面已经提到了。

另外,是执行层和  L2 方向 。在 L1 上进行执行层的创新进展非常缓慢,因为 L1 的客户端团队每次升级任务都非常繁重,精力有限。相对而言,L2 的发展潜力巨大,尤其是在执行层的创新上。因此,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 L2 应用的出现,特别是在一些新的执行层技术和机制方面。

例如,L2 上的并行执行、多维资源定价等创新已经在讨论之中。甚至有关于状态过期和原生资产的创新想法在探索,这些都可能在 L2 中先行实现。如果实验成功,这些创新可以推广到更多的 L2,甚至集成回 L1。

“深圳模式”的讨论也逐渐在社区内传播,指的是在某些 L2 上进行实验,如果成功,可以将成果推广到更广泛的 L2,最终能把这种创新集中到 L1。

我认为 L2 的创新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它不仅能加速技术的推进,还能为用户和整个生态带来更多的变化。这是我当前最为关注的一个发展趋势。


问题2: L2 的创新点会是什么样?

朱强:

关于 L2 的创新,首先是执行层的改进。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团队在尝试提高 EVM(以太坊虚拟机)的执行效率,例如通过并行 EVM 和并行 I/O 的创新。

除了这些,部分团队甚至不再局限于 EVM,而是开发其他类型的虚拟机(VM)。例如,Arbitrum 就提出了一些创新,试图提升执行效率和扩展性。

另一个重要的创新点是“状态过期”问题。随着 EVM 的状态越来越庞大,尤其在 L2 中,随着TPS(每秒事务数)的提高,状态积累也会随之增加。这时,如何高效地处理这些状态,尤其是如何管理和过期不再需要的状态,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挑战。

L2 平台需要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来确保系统能够持续高效运行,而不会因为状态膨胀而导致性能瓶颈。

L2的创新将围绕如何提升执行效率、减少状态负担以及提升系统扩展性等方面展开。这些技术创新不仅能优化现有的应用支持,还将为以太坊生态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Qizhou:

在讨论 L2 创新时,QiZhou 其实需要讲一个先讲清楚一个背景,刚刚提到的“深圳创新”的模式。他将以太坊比作一个国家,认为可以像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那样,在特定区域先进行试点,再逐步向全国推广。我觉得这种形式的都可以拿到以太坊去多尝试,这样的创新模式也可以帮助以太坊在技术发展上更加灵活,避免过于僵化和中心化。

以太坊目前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升级过程中的慢节奏,尤其是在引入新的技术和代码原语时,这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因此,L2 应该成为一个创新试验场,允许更快速的技术尝试和迭代,同时这些创新可以反哺到 L1(主链),而不是仅仅被动地采用 L1 的创新。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提到,必须有一个开放标准,怎么样以保证 L2 的创新与其他链上的创新不冲突,并能够更快速地适配以太坊的工具和功能。

例如,L2 可以在其执行层加入新的操作码(如OPQ),并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如加密算法)来选择适当的执行指令。这样,L2 不仅能够独立创新,还能确保这些创新可以顺利地与 L1 及其他链兼容。

郭宇:

L2 的进程才刚刚开始, ZK 技术在 L2 上的应用也才刚刚开始。

他认为,ZKVM(零知识虚拟机)正在逐渐成为比 ZKEVM 更受欢迎的选择。最初,ZKEVM 可能因兼容编译器和工具链而被优先选择,但现在,ZKVM的潜力被更广泛地认可。ZKVM 的技术进展使得它在各方面的表现更加优越,尤其是在扩展性和效率方面。指出,未来 L2 可能会有更多的 ZKVM 应用实践,无论是 OP rollups 还是 ZK rollups。这些ZKVM 技术的引入将推动 ZK 技术的演进,并为其提供更多应用场景和动力。此外,ZKVM 的应用可能会反哺 L1 协议,尤其是在协议层面的需求更加直接和具体,反过来又会推动 ZK 的发展。

ZK 技术爆炸问题:

1. ZK 理论与工程化的差距:强调 ZK 技术的理论发展确实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新的算法、方法和理论模型不断涌现,为未来的应用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然而,这种理论上的进步并没有完全转化为实际工程中的突破。特别是在工具链的建设、可扩展性和高效性方面,依然面临着挑战。虽然一些团队在 ZKVM 的工程化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整体来看,工程化的实现仍然远没有达到理论层面那样的快速进展。

2. 同质化与技术创新的瓶颈:另一个问题是 ZK 技术实现过程中同质化的现象较为严重,很多团队在技术实现上未能突破传统思维,导致技术路径和解决方案过于雷同。对于创新和差异化的追求,部分团队可能过于关注技术理论,而忽视了实际应用中所需的创新性和适用性。这使得 ZK 技术的工程化面临“重复造轮子”的问题,缺乏真正的创新和优化。

3. ZK 应用层的进展与瓶颈:尽管 ZK 在理论和工程实现层面上取得了不少进展,但在应用层的落地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应用层的成熟需要有稳定、可靠的工具链支持,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进展,还涉及到诸如跨平台支持(如浏览器端和手机端)的适配问题。当前的ZK应用层并不热,且缺乏足够成熟的技术支持。对于未来,ZK 技术仍然任重而道远。尽管 ZK 理论的突破带来了广泛的关注,但要实现实际应用的普及,还需要更多关于工具链的研发、应用的迭代以及跨平台的兼容性提升。他还指出,在 ZK 技术的应用场景上,可能需要更多的试验和探索,才能找到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并推动 ZK 技术在以太坊和其他区块链中的深度应用。

三支:

隐私保护技术方面的一些新的理解,随着数据隐私的重视日益增加,隐私计算技术正在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区块链和加密货币领域。新兴的技术,如同态加密、多方安全计算(MPC)和可信计算(TPC),正逐步应用于保护用户数据的隐私。

他特别提到,在一些新的钱包技术中,私钥被加密存储,确保私钥在交互过程中始终保持安全,不会直接暴露给任何人。除此之外,像全同态加密这样的技术,可以让数据在加密状态下进行运算,避免解密操作,从而保障数据隐私。

随着隐私保护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和开发者开始意识到隐私保护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金融和个人数据的保护方面。这些技术不仅推动了区块链的创新,也为未来更多隐私保护应用的落地提供了可能。


问题3:Devcon印象最深刻的项目是什么?

QiZhou:

印象最深刻的项目是 Reth。Reth 的 CTO George  这次做了一个非常全面的总结。他们对如何搭建一个更好的开源社区投入了许多精力,尤其是在吸引优质开发者加入、与开发者进行有机互动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我觉得这些内容非常值得借鉴,不仅对加密领域,对所有开源社区都有启发。

开源社区和加密环境是紧密结合的。Reth 的团队不仅注重提升社区的开放性,同时也在努力控制信息噪声,避免信噪比过低导致开发者流失。他们在开发过程中的交流和社区管理方面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这些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不少。

比如这次 Devcon 是一个开发者浓度非常高的会议。在这里,作为开发者会有一种类似“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兴奋感。这种氛围非常迷人,也是其他活动难以企及的。从规模、场地配置到主题内容的多样性,这次大会确实与其他活动有显著差距。

然而,这次活动也反映了一些问题。受以太坊当前行情低迷的影响,不少开发者对未来发展持观望态度,也更多关注其他公链的讨论。尽管很多团队仍在基础设施层面不断优化,但这些改进从某种意义上多属于“锦上添花”,并未解决吸引增量资金或创造新应用场景的核心问题。

比较有亮点的是 EIP-7702(智能钱包标准)的讨论。这个标准即将上线,大家重点探讨了如何与钱包结合,以及如何实现类似 Web2 登录一样的流畅用户体验。

这可能是当前在应用场景中最值得关注的一项进展。

郭宇:

印象最深刻的是 Aztec 团队。他们主导的开源项目 Noir 是一种电路编程语言,社区比较活跃。相比传统的电路编写方式,这种更高级的编程语言未来可能会让电路开发变得更加轻松。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点是 Aztec 的工程化进展。大部分的 ZK 研究更偏重理论,但他们不仅在 ZK领域有一些理论上的进展,也在工程化方面贡献颇多。但比较遗憾的是团队较少对外详细解释技术细节,文档整理这块也比较薄弱,但他们在隐私保护方向上的持续投入令人钦佩。如果 Aztec 的努力方向如果有突破的话,将会大大推动 ZK 应用的普及,而且他们团队还致力于实现 ZK 证明在用户端设备上的运行,而非依赖高性能服务器。这一方向的进展将为 ZK 技术的广泛应用铺平道路。所以也是希望更多的社区能更多关注 Aztec 的研究成果,加强文档和技术传播,让更多人参与其中,共同推进 ZK 技术的发展。

朱强: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支付领域的场景。例如 OP 团队分享了关于稳定币和支付场景的主题。我认为支付是少数几个能够实现产品市场契合(PMF)的方向之一。尽管目前面临挑战,例如围绕 USDC 的三个飞轮效应(用户、商户、网络),但它仍然是以太坊生态关注的重点。

但以太坊目前在支持实时结算的支付场景上存在一定局限。

例如,以太坊主网上的交易确认时间较长,而某些支付场景需要更快速的最终确定性(finality)。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许多 L2 项目都在推进技术优化,如 single slot finality(单槽最终性),将确认时间缩短到几秒钟。对以太坊来说如果需要去更好的去支持支付场景,需要到 L1 和 L2 联合起来,综合的做一些技术的演进。

此外,Base 最近在推广 USDC,并通过其钱包提供年化收益率,而且一些大的玩家也都在看这一块的领域。

三支:

我关注的项目有两个:

一个是 Savepay。可以直接充值 U,从而在支持 Visa 或 Apple Wallet 的地方直接用 U 支付。这大大简化了支付流程,费率也很低,大约在 1%。

另一个是 Worldcoin。我注意到他们的官网的招聘结果重点是政府关系,他们先走的的是合规这块,这表明他们的策略是自上而下推进。例如,他们通过与政府合作来推广 Orb 设备,逐步拉升用户基数。同时,他们的去中心化身份认证(World ID)正在尝试与 TikTok、YouTube 和 Google 等平台合作,探索用 World ID 替代传统登录方式。此外,由于创始团队与 OpenAI 有关联,他们也在尝试将 World ID 用作 OpenAI 的登录方式。

尽管他们的基础设施和开发者体验还比较差,但这种用户增长策略让我觉得它非常有潜力。Worldcoin 正在尝试整合钱包、链、即时通讯和去中心化交易所的功能,这一愿景能否实现,还需要进一步观察与大厂的合作推进情况。


问题4:最近我也是看到推特上有各种的讨论,加上最近市场的反馈,以太坊面对着各种内忧外患, 加之最近 Sol 破新高,大家对 ETH 杀手这个怎么看?

Qizhou:

首先,Solana 最近的价格新高主要受到市场情绪的推动。从应用场景来看,Solana 上的许多应用实际上早在以太坊上就已实现过。例如meme,稳定币支付场景,以太坊不仅早已有相应应用,其稳定币的市值相比 Solana 仍有巨大优势。因此,本轮热潮更多是情绪驱动的结果。

其次,Solana 在经历多次市场波动后,已形成独立且活跃的开发者和用户社区。其技术路径独立于以太坊,例如开发环境与编程语言的差异,使其在某些方面不受以太坊技术更新的影响。这种技术独立性为其带来了良好的用户体验和工程优势。

然而,从应用场景上来看,仍然没有什么突破,其次Solana 的节点网络依然高度中心化。例如,以太坊的节点网络通过点对点(P2P)方式进行广播,任何节点均可参与广播。而 Solana 则采用分层的中心化广播方式。这种模式虽然效率更高,但可能面临以下问题:

**1. 去中心化不足:**可能难以应对网络宕机或主权国家的封锁。

**2. 对时间的考验:**去中心化网络的健全性往往需要多年稳定运行才能验证,比特币和以太坊已通过长时间的市场考验,而 Solana 尚需时间证明。

总体来说,虽然 Solana 的币价表现吸引眼球,但从长远角度看和开发者的角度,如果这些问题没有一些好的答案的话,周老师对以太坊的技术和社区还是更加乐观。

朱强:

在 2019 年参加 Devcon 的时候当时 DeFi 尚未爆发,许多人质疑以太坊的应用前景,以太坊社区也曾面临类似的不确定性,然而正是这种竞争与压力,推动了以太坊的发展。

对当前情况,从长远的角度上来看竞争的出现是好事。它促使以太坊社区更加团结,深入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

例如,以太坊团队正在努力解决 L2 之间的用户体验不一致问题。未来的目标是让用户无论使用何种 L2,都能感受到无缝的以太坊体验。

此外,社区中还提出了更激进的解决方案:官方主导的 L2(Native L2)。这一方案旨在统一用户体验,解决现有 L2 各自为战的问题。然而,这种方式可能带来如下挑战:

1. 对现有 L2 项目的生态多样性造成分裂。

2. 引发社区内部矛盾,削弱去中心化精神。

总体来说,他对以太坊的整体发展仍持乐观态度。以太坊社区的多样性和协作能力,是其应对挑战的最大优势。

郭宇:

当前针对以太坊的许多批评其实是整个行业的问题,而非以太坊独有的问题。

一些新公链在技术层面尚未彻底解决行业中存在的根本性难题,只是在某些非技术层面表现出活跃的生态和用户增长。这些变化更多反映了市场的周期性波动,而非真正的创新突破。

此外,郭宇老师强调,区块链生态中的链与链之间是竞争关系,但并非敌对关系。每条链都在为推动整个行业向前发展而努力。真正值得关注的是是否有新兴生态能够带来颠覆性的技术或应用突破,给人一些新的启发,而目前这方面的表现仍需观察。

以太坊作为行业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不会因短期波动而被削弱,其他公链的崛起只会促进行业的良性竞争与共同进步。

三支:

对以太坊生态问题的讨论本身就是一个积极信号,说明生态中仍有许多人在持续投入、构建实际应用,而不仅仅是追逐短期利益。与一些生态相比,以太坊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明显优势。这不仅得益于其完善的开发工具,也与其活跃的社区密不可分。

以太坊的社区活动多为自发性组织,例如各类 Hackathon 和线下会议,这与其他生态依赖官方推动的方式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这种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以太坊生态展现了去中心化的力量与活力。

此外,抗审查性的重要性。以太坊的去中心化设计使其在面对主权国家的监管压力时更具韧性。而其他生态在面临类似情况时,可能难以承受。

以太坊生态相较在开发环境、社区建设和抗审查性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优势,这些特质是其长期保持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问题5 :怎么看待以太坊生态的未来?

Qizhou:

太坊生态的未来愿景在于其作为“世界计算机”的定位。Vitalik 在本次开幕式中重申了这一核心理念,这表明以太坊的目标不仅仅是金融应用,而是为全人类提供一个去中心化的计算平台。

然而,目前以太坊生态中仍然存在一些被批评为“赌场化”的现象。虽然这些项目(如发币和金融实验)确实为行业初期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但它们并未实现以太坊作为世界计算机的宏大愿景。因此,以太坊生态的下一步发展需要更关注于构建对人类社会真正有价值的应用场景。

例如,周老师提到,最近出现了一些与科学(如 DScience)和生物实验相关的去中心化应用场景,这些项目展现了以太坊在非金融领域的潜力。这些探索不仅丰富了以太坊的生态系统,也帮助其摆脱“开赌场”的刻板印象。

周老师相信,以太坊生态的迷人之处在于它的多样性和无限可能性。虽然生态的发展过程充满挑战,但它也为所有参与者提供了巨大的探索空间。

郭宇:

以太坊生态的发展仍然需要时间沉淀。他将其与互联网早期的状况进行类比,指出许多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探索者需要极大的耐心。例如,互联网在 90 年代初的内容以低质内容居多,但随着技术、社会、政治等各方面条件逐渐成熟,互联网才真正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类似地,以太坊生态的基础技术和社会支持仍在演化中。同时强调很多尚未可见的因素可能成为催化剂,使以太坊及其生态在未来达到新的临界点。对于当下的开发者,积极投身于这一基础性变革的过程,并保持耐心,给它多一些的时间。

朱强:

以太坊自 4844 升级以来,Gas 费用已显著下降,为应用开发者提供了良好的探索机会。他预测未来一到两年,可能会有新的应用赛道出现,并带动整个行业迎来爆发。这些应用将不只是改良过去的模式,而是开辟全新的可能性,驱动整个行业向前发展。

回顾了他在 2019 年 Devcon 时的经历。当时,像 MakerDAO 等这样的还只是初露端倪,普通开发者甚至不了解它们的意义。然而几年后,它们成长为行业的中流砥柱,成为了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重要支柱。这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路径,让他对未来的以太坊生态充满期待。他强调,这种历史会重演,而今天的开发者正站在类似的时间节点上。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是以太坊生态的“正统性”下放。过去几年,以太坊的开发资源和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核心协议的改进上,而未来需要更多关注社区的参与。他特别提到,去中心化治理的核心是让不同的社区(如华人社区、欧洲社区等)围绕自身需求构建小型生态系统。这种多样化的创新将极大地拓展以太坊生态的边界。

未来的繁荣不仅来自技术的迭代,也需要组织结构上的改变和赛道应用的成熟,技术升级已经铺好道路,接下来的任务是抓住这段机会窗口,探索出全新应用的赛道。

三支:

当前是一个非常适合应用层发展的机会。例如,他提到自己在打车时使用了基于 OKX 钱包支付的打车应用,强调了这种应用的潜力。

不过,他也提到了 Web3 中潜在的风险。过去曾有对 Mistaken 的担忧,认为它可能会引发大规模的暴雷。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种风险似乎已减退,其他问题也未出现。现在的关注点转向了另一个潜在风险:某个大型公链可能爆雷,引发市场剧烈反应。

这一轮的“爆雷”可能集中在“memecoin”领域,尤其是在“疯魔”的社会现象推动下。随着越来越多场外用户的关注与参与,可能会出现一波狂热,导致泡沫破裂。尽管如此,他认为这是开发应用的良机。虽然当前周期被“memecoin”吸引了过多注意力,但下一轮周期将带来更好的应用机会,需要时间进行准备与打磨。

此外,三支还提到 Web3 应用面临的基础设施和用户体验问题。他以钱包支付打车为例,指出每次唤醒钱包都需要几分钟,用户体验非常差。这表明,目前的基础设施仍需进一步提升。只有当基础设施完善后,应用才能更好地发展。预计在下一周期,随着基础设施的改进,Web3 的应用将变得更加实用。

在谈到最看好的生态时,三支认为以太坊仍然是最强大的基础设施之一。各类生态可以基于以太坊进行开发,但构建基础设施、打磨项目并非短期内能完成的事。

以太坊的 Layer 2 方案,例如 Base,已经在这一过程中展现了良好的潜力。同时,他建议关注细分赛道上的项目龙头,以判断哪些项目基于哪条链开发,以及哪些钱包生态最为主流。

-

最后

如果觉得内容对你有用,请扫码下方关注我们吧❤️。

Subscribe to 0x-cikey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
More from 0x-cikey

Skeleton

Skeleton

Skele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