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圣杯:谁将成为Web3 Social的Uniswap——关于加密世界的一个预言

DeBox研究院 作者:Fang Kuai | 撰稿日期 2022年12月1日

亚瑟王的故事

在亚瑟王的故事中,魔法师梅林创造一个空座位等待众骑士寻回圣杯,但绝大多数人有去无回,只到骑士加拉哈德出现,穿过圣杯创造的幻影与迷雾,成功捧起圣杯,证实了流传已久的预言,与其说是凡人寻找圣杯,不如说是圣杯在寻找与等待受到应许之人。

在Web2时代,社交软件一直被认为传统互联网行业的圣杯,巨大的流量和高到难以置信的护城河,是无数公司求之不得的幻梦,哪怕强如Microsoft,Alibaba,也无数次在社交领域折戟。而在Web3时代来临之时,Defi铁王座的战争几近尘埃落定,而争夺社交正真圣杯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凛冬诞生的Defi王座

2018年年底,以太坊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寒冷的核冬天,彼时ETH的价格一度低于90美元。然而,一名刚从西门子失业、自学编程,专业是机械工程,名为海登·亚当斯的年轻人,却独自在以太坊主网上部署了一个叫做Uniswap的合约,当时他的推特粉丝不到200人。没有人会想到,仅仅在2年之后,这个不足500行代码的协议,将处理高达万亿美元的交易,甚至成为整个Defi行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

Uniswap V1
Uniswap V1

2022年,情景相似,3AC、Celsius、FTX等曾经不可一世的机构顷刻间轰然倒塌,加密世界再次遭遇了寒冷的冬天,以太坊价格从最高4800美元跌至800美元,用户对层出不穷的“套娃”Defi协议以及千篇一律的NFT图片已经感到疲劳与厌烦,对应的是活跃地址与所有Alt Coin市值的不断下降。

但是,在长达2020年-2021两年的牛市高潮中,仍有两片未遭开采的处女之地,那就是Socialfi与Gamefi。这与2019年之前的加密世界也是类似的,当时已然诞生出了不少链上Dex的雏形,例如一度火爆的EtherDelta,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尤其是令人诟病的流动性,这些Defi的先驱们都夭折了,直到Uniswap的出现。

正所谓“天不生Uniswap,Defi万古如长夜”。

Socialfi的Uniswap时刻

一个预言:Socialfi的Uniswap时刻将在2023年到来

正如2020年Uniswap成为Defi行业最耀眼的明星,Socialfi也必将在2023年迎来属于自己叙事的Uniswap,并成为整个加密赛道的基础设施之一。

Uniswap在2020年的爆发,以及其他之前所有Dex的夭折,事实上并不是偶然。一个赛道要出现像Uniswap一样产品,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的铺垫。2017年ICO的热潮使以太坊链上有着足够数量的ERC20代币,这使链上代币交换成为一种有意义的刚需;此外,2019年FOMO3D等链上彩票应用的出现,也教育了大量用户使用MetaMask等插件钱包。一切前置条件都已经具备,只差一个将所有价值连接与交换的协议,一个链上流动性的中枢,然后,Uniswap适时的出现了。

而Socialfi事实上也正处在Defi于2019年的时刻

自2020的Defi Summer和2021的NFT Summer出现,加密世界已经为Socialfi储备了足够多的用户。尤其NFT的出现,使得Web3原生、基于持仓的社交应用比以往任何时刻都要迫切。

ERC721之于Socialfi不亚于ERC20之于Defi。

NFT具有天然的社交与圈层属性,截至目前,拥有最成功叙事的PFP例如BAYC, PUNK都是如此,图片只是NFT的外表,而文化与社区则是NFT的灵魂。因此,一个承载NFT灵魂的平台显得格外重要,就如同当初ERC20要实现任意兑换一样。

BAYC团队
BAYC团队

一个关键的定义:什么是社交流动性?

Uniswap出现之前,“流动性”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语,在中心化交易所大家更喜欢用“深度”或者“交易量”来描述一个交易对的质量。通俗来讲,在Defi里流动性通常指的是一个交易对的代币数量及平衡性,一个交易对也就是一个“池子”(Pool),当一个池子的代币数量越多,且越平衡(接近1:1),那么这个池子的流动性也就越好,同时,由于Router机制(跨池子的代币交换),如果越多的池子接入了同一种代币,例如ETH或WBTC,那么某种代币的流动性的也就越好。

这样我们可以类似的定义“社交流动性”。“群组”就是“社交流动性”的池子,而群成员则是流动性本身,当同一主题“群组”的“群成员”越多,则流动性越好。可以类似举例,以Discord,Telegram,微信作比较,Discord可以把所有项目成员纳入到同一个Server中,而电报需要开设不同的语言群,微信则由于人数上限必须开设多个群组,因此在社交流动性上Discord>Telgram>微信。

谁将拥有最多的社交流动性

在谈论谁将成为Socialfi的Uniswap前,有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那就是“Why not Discord”.

这是一个很棒的问题,也是一个所有Socialfi项目需要直面的问题。

不过,不如再次回顾Defi历史。

在Uniswap那不到500行如同魔法般的代码出现前,所有ERC20代币的归宿只有一个,那便是“上交易所”。以至于到了后期,ICO已经不流行了,取而代之的是交易所亲自下场“IEO”,即Initial Exchange offering,发币即上所,这显然与中本聪等先贤们所许诺的世界相差甚远。毕竟,区块链世界的底层信条之一便是“无需可”。

Uniswap是怎么改变这一切的?

是的,核心就是“无需可”。Uniswap提供了无比巧妙的机制,这里不需要做市商,也没有人审查,任何人都可以上架任何代币,任何人也可以为任何代币提供流动性。就这样,人们不再需要交易所,代币也不要做市商,甚至不需要项目方,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流动性的提供者。

Uniswap可添加任意交易对流动性
Uniswap可添加任意交易对流动性

从Defi Summer以来,交易所的统治力在链上世界迅速下降,以后可能将变得更加无足轻重。Coinbase约有6000名员工,而UniswapLabs则不到30人,Uniswap甚至在大部分交易对的深度上表现的都要比Coinbase更好,而交易对覆盖的数量则更是碾压式的胜利,因为Uniswap没有上币申请,也没有专职做市商,但每一个用户都可能是流动性的提供者。

Discord目前在NFT或Socialfi领域则更像2019年那些IEO的交易所,扮演着与项目方勾兑的角色。

2019年,人们看不到Defi协议的百花齐放,因为IEO的交易所掌握着所有流动性,也就掌握了项目的生杀大权。只有具有一定规模,有专门预算的团队才能享受到“IEO”的服务。

现在,Discord也一样。

诚实来讲,Discord就像一家中心化的交易所。笨重,臃肿,项目方需要花费大量人力与财力才能维护好一个Discord的server,这里需要一支庞大的MOD队伍,给用户设置角色,配置各种各样的机器人,还需要助力。这对NFT领域的独立艺术家和小众项目来说,运营Discord显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Discord目前已经成为各种大型项目方狂欢的场所,独立而小众的NFT项目,哪怕有者独特的社区文化,在这里也永无出头之日。

因此,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独立项目写着“No Discord”,从最开始的Mfer,到最近的BeVEE,就像例如OHM等越来越多的Defi项目开始拒绝中心化交易所一样。

独立艺术家rrr1222的BeVEE项目标明“NO Discord”
独立艺术家rrr1222的BeVEE项目标明“NO Discord”

另外更糟糕的是,Discord与交易所一样,提供的是一种“劣质流动性”。这种流动是依赖于某个中心化项目方,直白的说就是Server的创建者,用户并没有权力发起或增加这种流动性,只能祈盼项目方的垂怜。例如,在Discord的Server中,项目方也就是Server的创建者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即便所有成员都是用户邀请过来的,管理员可以轻易将这些社交流动性归零。例如,在2022年6月寒冬到来之后,类似Panda等明星项目也关闭了Discord的运营,无数社区参与者流离失所,不得不另觅他处保存火种以重建组织。

因此,一个Web3原生的社交平台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一个Socialfi领域的Uniswap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

回顾历史上经典的失败

与Defi类似,Socialfi领域也存在着天然的马太效应。在Defi领域,最头部的Dex拥有最优流动性与最低滑点,将吸引最多的用户,获取最高的手续费,反过来再吸引最多的流动性,以此循环,一个Dex对流动性的垄断一旦形成,将几乎牢不可破。

社交领域的产品也是如此,一个头部的平台一旦形成,将拥有最优质与最全面的内容,获取最多的用户,而KOL也将享受到最大的流量,进一步吸引KOL入驻并产出优质内容,实现正向循环。

不过,目前Socialfi并没有形成像Uniswap的一般的垄断平台,这里仍然是一片处女地,Socialfi仍然处于Defi的EtherDelta时代。

而如何发现Socialfi的Uniswap将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Socialfi领域,2021年之后,并不缺乏类似于EtherDelta的产品,例如Atem, BitClout等等,不过遗憾的是,这些探索很可能和EtherDelta一样,有着方向性的巨大错误。

回顾一下EtherDelta是如何失败的,可以总结出三条原因:

  • 消极的模仿中心化交易所

  • 糟糕的流动性

  • 极其难用的UI

不过第一点是真正最核心的原因,EtherDelta只是希望在链上复制一个币安或Kraken,因此在UI与操作流程甚至上币都在模仿中心化交易所,而这也带来一个悖论,既然dex与cex的操作一模一样,但是每笔交易都要额外付出高昂的gas,并忍受糟糕的流动性,那用户为什么要使用的dex呢?

EtherDelta对中心化交易所的糟糕模仿
EtherDelta对中心化交易所的糟糕模仿

用户并不需要在链上复制一个币安,用户需要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东西。就像用户并不要一个功能更多的诺基亚,用户需要的是iPhone,而在乔布斯之前,没有人知道它会以何种姿态呈现。

让话题回到Socialfi。那么Atem, BitClout毫无疑问犯了明显的方向错误,有以下两点:

  • 消极的复制Web2产品

  • 用Defi的思维做Socialfi

首先第一点,例如Atem, BitClout等产品,就像EtherDelta希望在链上复制一个币安一样,它们的目标是在链上复制一个推特或者Discord,他们试图模仿推特的页面,模仿推特的内容,或是模仿Discord的操作方式,而这也最终将导致无法避免的失败,因为用户并不需要一个使用起来更糟糕的链上社交平台,推特和Discord已经足够了。

而另一个方面,过于强烈的Defi与Geek的思维也是大量Socialfi应用失败的原因。在Defi领域,将自己作为底层协议然后提供乐高组合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比如Curve虽然有着几乎令人发指的UI设计和用户体验,使得新用户接触Curve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是这并没有影响Curve作为Defi基石的影响力,有无数的协议依赖Curve运行,比如Convex, frax, 甚至Spell。

Curve的Geek UI设计
Curve的Geek UI设计

但一些Social类的后起之秀似乎受到了这种风格的影响,例如Atem, farcaster和Lens。这种Defi思维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

  • 设计一个基础的协议层,但提供重复的基础设施

  • 对PC端的过度重视

  • 繁琐的交互过程糟糕的用户体验

详细来说,例如farcaster和Lens,都有着成为链上社交图谱的巨大野心,这个出发点是很棒的,但问题在于这是否是一种过于重复且危险的基建。例如在公链领域,事实上我们并不需要数十个EVM公链,也不需要几十个L2或者侧链,过多的链只会使得流动性愈发分散,挂钩或者包装资产的风险敞口愈加大,借贷协议坏账愈来愈高,AAVE在Harmony和FTM这两条链上的遭遇就能很好的证明这一点。(简要来说,AAVE在Harmony桥被攻击后留下了巨额坏账,使其决定停止对FTM等收入不断下降公链的支持)

第二点则是关于PC端的过度重视。是的,Defi的巨大成功几乎是建立在PC端上的,毕竟在Mobile APP操作Dashboard无论如何都不是一种愉悦的体验。这种经验是的大部分Web3的社交产品似乎也想复制Defi在PC上的成功,最为典型的则是BitClout和Atem,几乎只是在PC上复刻推特和Discord,事实这是一种方向错误,因为金融和社交产品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套用传统互联网的观点,金融产品是“高维低频”,而社交产品是“高频低维”,金融产品可以牺牲易用性与用户黏性换取安全性,但社交产品的易用性和用户黏性却是第一位的。这意味着社交产品在移动端爆发超级应用的可能性远远超过PC端,而Stepen的成长过程也暗示了这一点。

第三点有关交互本身。对于Defi来说,每一步都要取得用户授权,且向用户澄明授权的用途及后果是十分必要且不可或缺的,哪怕只涉及0.1U的操作亦是如此。但社交产品可能并不适用这种思维,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财产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一个点赞,一个评论,一个关注,一条消息,或许并没有那么重要,需要一个签名级别的强打扰来让用户证明“我是我”会显得不合时宜,也就是所有社交行为Totally Onchain的设计或许是值得商榷的。

Lens升级后出现了Sign-less模式
Lens升级后出现了Sign-less模式

X to earn,引擎还是毒药

另一个关于Web3社交产品无法逃避的问题则是代币经济学的设计。这一点在Gamefi领域则显得尤为明显,且大多数人经常要么将商业模型和代币经济学混淆,要么则全部扣上Ponzi的帽子。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商业模式和代币经济学是两个概念,这里可以举个例子,ENS拥有很棒的商业模式,简单来说就是贩卖字母组合,并且卖出去的字母都有时间限制,可谓是无本万利的可持续发展生意,然而,ens代币则有者糟糕的设计,代币持有者仅仅拥有“投票”这一个选项,而无法分享ens协议的巨大收入。相反的是,AXS和Stepen都有着极其精巧的代币经济学,他们设计了双代币和燃烧模式,使得代币具有更高的流通性和实际用价值,但是不幸的是,他们的商业模型缺远远不如ENS那样可持续,他们的收入依赖于新鲜血液的进入,一旦新人玩家进入速度降低,再精巧的代币设计也无法从死亡螺旋中拯救生态,从而背上Ponzi的骂名。

因此对于Web3社交产品来说,代币引入需要一个谨慎的决策,尤其是关于X to earn。众所周知的是,社交产品的冷启动难度是最大的,没有之一,而X to earn刚好看起来又是一味无成本冷启动的良药,似乎一拍即合。但长远来看,X to earn对于社交产品可能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对于一个成功的社交产品来说,或许消息冗余比消息匮乏更令人头痛,无论是推特,电报还是Discord,最令人诟病的地方就在于大量的机器人账号,无数的Scam淹没了有效信息,然而X to earn的机制不但不能解决这一点,甚至还有可能加剧这种现象。

针对这个问题,Lens和DeBank做出了一些不同的尝试。例如Lens handle只能通过活动或者购买获得,此举保证Lenster上几乎没有机器人账号,毕竟一个lens handle需要接近40美元,但也意味着lens用户的扩张极其有限。

DeBank则设计了一种“注意力经济模型”来意图解决垃圾信息问题,在DeBank Hi的机制中,注意力是一种需要付费的资源,因此给陌生人发送消息需要提供一定的费用以获得其关注。换句话说,这意味着能在DeBank上你能看到的每句陌生人的留言都是价值不菲的,毕竟没有人会把真金白银花在发送垃圾信息上,这也是一种类似gas设计巧妙模式。不过跟Lens相同的问题在于,Pay to chat同样意味着这种设计产品往往只能在极小的Geek圈子内流行。

DeBank需要支付费用以给陌生人发送消息
DeBank需要支付费用以给陌生人发送消息

寻找Socialfi的加密圣杯

如果希望像Uniswap那样成为Defi圣杯,一个现象级且能够载入历史的Socialfi项目必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 足够的原创性、开创性,就像Uniswap和iPhone, 是一个赛道开天辟地式产品

  • 足够高的天花板,能够覆盖到最全面的用户,为每一个用户提供入口级产品

  • 足够深的护城河,能够为整个赛道与行业提供基础设施与数据源

  • 足够简单的商业模式,10秒钟内就让任何一个人理解项目的收入来源

如果对照这4点,可以发现,DeBox在社交流动性领域的开创性不亚于Uniswap在Defi领域的开创性。 简单类比,如果说Uniswap通过X*Y=K的AMM机制实现了链上一切Token流动性的聚合,而DeBox通过合约地址生成唯一的Token/NFT群组则实现了社交流动性的聚合。

DeBox通过合约生成唯一群组
DeBox通过合约生成唯一群组

Uniswap之前,交易所的流动性是割裂的,并且极其依赖做市商,但Uniswap通过Router提供了一个不依赖做市商A→B代币转换的通用方案。Social领域也类似,无论是在Telegram或是Discord, 社交流动性是割裂的,可能同时存在同一个的项目的多个群组甚至虚假群组,并且这些群组的创建依赖于项目方项目方跑路基本宣告社交流动性归零

但在DeBox,社交流动性不依赖于项目方创建或添加,任意持仓用户可以通过合约地址进入唯一的群组,实现社交流动性的聚合,极端情况下,项目方可以解散Telegram或者Discord,由于DeBox群组不依赖于项目方创建,因此在DeBox的社交流动性永恒存在,直到最后一个项目用户退出为止。

DeBox事实上处于没有敌人的状态,很有希望成为整个Web3 Social赛道的真正开创者,如同Uniswap在Defi做的事情一样。

其次,关于天花板和护城河方面,Social类APP由于天然沉淀了社交关系,因此具有极强的传播力与用户黏性,也有着几乎最高的迁移成本,至少在Web2世界,社交产品是天花板最高,护城河最深的赛道甚至没有之一,而在Web3,这一点可能同样成立,当Socialfi出现一个成熟的产品后,地位将牢不可破,而DeBox在这里有者极佳的先发优势。

在商业模式上,或许从来不需要怀疑一个拥有巨大流量与用户黏性的社交产品如何变现,因为可供选择的方式太多,无论是广告或是竞价排名,项目方唯一需要做的是在不打扰用户的情况下,以尽量优雅的方式实现收入的良性增长。更何况在加密世界有了Token之后,变现会比Web2更加简单数倍。

DeBox interface
DeBox interface

言论自由:一种依赖用户的治理实现

目前绝大多数Web2社交产品正饱受着言论审查的担忧,日益严苛,且丝毫不透明的审查标准正同时对平台和用户双方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一方面,例如推特和Facebook,每年花费数亿美金雇佣团队进行言论审查,而另一方面,这种中心化且不透明的审查反而加大了用户对于平台本身的担忧,一个苦心经营数年的账号,可能因为审查团队的轻轻点击而归零。几乎没有人对现在的社交平台的内容生产感到满意。一些人认为这些平台已经成为了恶意攻击、偏见和仇恨的污水池。与此同时,另一些人则认为,这些平台在监管语言方面变得过于激进,并在系统地压制或审查某些观点。

显而易见的是,这些挑战在Web2的世界很难找到根本性的解决方案,核心问题即在于平台所有权和用户的分离。如MIKE MASNICK在《协议,而不是平台:言论自由的技术途径》所指出的,应当允许用户决定自己对不同类型言论的容忍度,使大多数人更容易避免最有问题的言论,而不会完全让任何人闭嘴,更不是让平台自己决定谁可以发言。

简而言之,把权力和决策交给用户,而不是领工资的审查员手中。

这种美好的愿景包含一个问题,那就是并非大多数用户都愿意参与到平台的内容治理中,区分谁真正愿意花费无私的精力来担任审核员的角色十分困难,这是一个经典的“公地悲剧”。好在现在我们有了NFT和SBT,这个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以DeBox这个新生的平台为例,DeBox试图创造一种不依赖中心化决策机构的内容治理方式,具体包括

  • 一种识别“可疑账户”的算法

  • 一个依赖特定NFT用户的治理框架

首先第一点,为了避免平台被大量的垃圾广告的信息淹没,DeBox设计一套简单的识别规则,如果一个账户同时被三个及以上的群组禁言,那么该账户会在整个平台内暂时无法发言,直到其中一个群组解除禁言。当然禁言也是有时间期限的,最长为一个月。这意味这发送垃圾消息的机器人最多污染3个群组,而如果是真实用户,一般在被一个群组禁言时往往已经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消息可能有所不妥。

而针对Moment等公共区域的内容治理,DeBox则设计了一套依赖特定NFT的治理框架。由特定NFT的holder参与平台的内容治理,每当公域出现争议性内容时,会由部分在线holder快速做出初步判断,用户可以对这种判断做出申诉,申诉内容由所有NFT持有者投票决定内容处置结果。而经常做出错误判断,申诉率高且与最终结果不一致的NFT持有者将被逐渐降低治理权重。这样具有两个方面的优势,第一保证了参与内容治理用户的活跃度和质量,由于是平台NFT持有者,将具有更高的活跃度和治理参与意愿,另一个方面,为了确保NFT价值,从经济学角度大大降低了普通用户参与内容治理的随意性。(如果NFT持有者随意审核内容造成平台用户流失其本身NFT价值也会下降

DeBox所发售的治理型NFT
DeBox所发售的治理型NFT

总结

最后,请允许在这里重复一个关于加密世界的圣杯预言,Web3原生的社交产品可能正迎来属于自己的Uniswap时刻,Super dapp summer正在到来的路途上。同样,我们也可以看见Web3对传统世界的全面超越,Defi超过股票交易所与银行之和,同样Web3对原生的社交产品也会超越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巨头,包括Facebook,包括Tencent,这个时间可能不会长于十年。这个预言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的信念,那是中本聪等先贤们出发时所向我们许诺的每个人将拥有更大更多的自由包括透明的不受审查的交易以及言论的基本权利

每一位现在能够进入加密世界的人都是幸运的,现在仍然是早期,因为真正的圣杯还没有被捧起,优质项目还有巨大机会可以创下10倍100倍乃至1万倍的涨幅,而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发现与等待,穿过寒冬与迷雾,圣杯自然会回到许诺之人手中。

DeBox研究院 是由DeBox基金会支持成立的致力于Web3.0研究的去中心化社区,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研报的形式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Web3.0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热点。研报将发布在DeBox媒体专栏,例如mirror,Foresight,律动等。目前研究院下共设立6个研究中心,包括Defi,NFT,公链,Socialfi等各类Web3.0赛道。

以上所有的市场分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对任何人做为投资建议以及决策依据,请勿基于此报告进行任何投资决策,报告作者和DeBox研究院不对用户的投资结果负责。

本⽂中涉及的某些陈述可能是作者对于未来预期的假设以及其他的前瞻性观点,⽽已知和未知的⻛险与不确定因素,可能导致实际结果、表现或事件与陈述中的观点和假设存在实质性差异,作者和DeBox研究院不以任何方式向用户作出不受损失或者取得最低收益的承诺。

作者在编写本报告过程引用了部分已有文章内容,且标注了引用链接,若有侵权行为,请与作者及时联系修改删除。

作者推特:@BitPastor

DeBox官方链接:

Subscribe to DeBox Institute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