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应用何去何从?Bifrost的Omni Chain给出答案

在区块链的世界里,变化就是永恒的主题。当年以太坊的出现,就像一声惊雷,震撼了整个去中心化应用(DApp)的江湖。那时候,几乎所有的DApp都把以太坊当成自己的根据地,在这里安营扎寨,生根发芽。但是,随着DApp们的茁壮成长,它们就像一群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开始对这个"家"提出更多的要求和期待。

性能不够快、Gas费太高、隐私不足……以太坊这个"独苗"渐渐应接不暇。新的公链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Layer2扩容方案也层出不穷。DApp开发者们仿佛置身于一个自助餐厅,想怎么选就怎么选。但是,新的选择也带来新的烦恼:碎片化的生态,割裂的流动性,还有糟糕的跨链体验。DApp们在这片支离破碎的多链世界中穿行,有些茫然无措,摸不着头脑,渴望有一个能无缝连接所有链的桥梁,把这些链全部连接起来。

这时候,Omni-chain应用出现了。简单来说,Omni-chain就是一种全新的架构设计,旨在打破不同链之间的壁垒,让DApp能够实现真正的跨链协作和资产流动。

在众多探索Omni-chain的项目中,Polkadot生态里的Bifrost可谓是一支先头部队。他们打算利用Polkadot独特的跨链能力,搭建一个Omni-chain的基础设施,让DApp能够轻松实现跨链部署和互操作。

简而言之,Bifrost的目标,就是要打通DApp在多链世界的"任督二脉",让价值能够自由地在链与链之间流转,让DApp能够实现真正的"一体化"体验。这是一个宏大的愿景,需要在架构设计、跨链通信、资产转移等多个方面实现突破。

这篇文章就是要带你走进Omni-chain的世界,告诉你它为什么能成为DeFi进化的"关键一招",看看它是怎么破解多链割裂这个"死穴"的,一起见证它在Polkadot生态里的神通广大。可以说,这是一次对DApp未来的深度思考,一次对Omni-chain、对Bifrost的全面解剖。

Omni-chain:DeFi进化的必然选择

omni-chain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DeFi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随着公链生态的蓬勃发展和Layer2技术的日益成熟,开发团队在选择区块链网络时有了更多选项。每条链都有其独特的设计和定位,能满足不同应用的个性化需求。而链的底层架构也变得越来越模块化和可配置化,方便开发者打造"定制化"的链。于是,越来越多的应用选择了"独链部署+多链部署"的混合模式,以期获得更大的业务规模和用户基础。

然而,"多链部署"并不是完美的解决方案,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Web3生态的碎片化。应用在不同链上的副本是割裂的,数据和资产无法互通,用户在链与链之间切换也很不方便。这种碎片化极大地损害了用户体验,也降低了资金利用效率和资本规模效应。

正是这种碎片化的痛点,催生了 omni-chain 应用。它旨在打通各条链,让应用获得犹如"一体化"的流畅体验。omni-chain应用通常采用"总部+分支"的架构,核心逻辑部署在一条主链上,而其他链上部署的分支则专注于接入终端用户。这种架构易于扩展、用户无感知、便于整合,大大改善了多链环境下的使用体验和开发体验。

可以说,omni-chain应用承载着打破区块链"信息孤岛"、实现Web3互联互通的美好愿景。它既是生态碎片化的应对之策,更代表了DeFi技术发展的新方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omni-chain会成为DApp的"标准配置",让价值在链与链之间自由流转,让用户畅享前所未有的一体化体验。

破碎的流动性:Omni-chain如何拯救多链DeFi协议

在探讨omni-chain所解决的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当前DeFi协议所面临的窘境。要知道,对于许多DeFi应用而言,充足的流动性供给是保证用户体验的关键。用户在协议中交易、借贷、提供流动性时,都需要足够的资金池作为支撑,而资金池的规模和深度直接决定了应用的效率和稳定性。

然而,在多链生态下,同一个DeFi协议很难在各条链上均获得充裕的流动性。开发者不得不在每条链上从头积累用户和资金,这无疑会分散协议的效率,影响整体表现。更麻烦的是,不同链上的流动性相互隔离,无法实现互通有无,进一步加剧了资金的碎片化。

omni-chain应运而生,为破解这一困局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简单地把原有的单链应用复制到多个链上不同,omni-chain鼓励开发者从一开始就把应用设计成一个跨链协作的整体,把omni-chain互操作作为顶层设计的先决条件。这种被称为Omni-dApps的新型构建模式,让应用天生具备了在不同链间无缝协作的能力。

Omni-dApps通常由分布在不同链上的功能模块组成,这些模块可以通过跨链消息传递实现互操作,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应用。相比传统的多链部署,Omni-dApps的触角可以延伸到更多的链,覆盖更广泛的用户群体。而这一切对于终端用户而言是无感知的,他们在各自的链上访问应用时,就像在使用一个完整的本地应用,完全不会感受到背后的跨链操作和流动性调度。用户体验和流动性都得到了无缝的整合。

Omni-chain的"总部-分支"模式:Web3应用新范式

那么,omni-chain应用的架构究竟是什么样的呢?用一个形象的类比来说,就像一个大公司的总部-分支结构。

在omni-chain应用中,最核心的业务逻辑被部署在一条指定的区块链上,形成一个逻辑意义上的"总部"。这条链一般会选择综合实力较强、开发生态成熟的公链或特定场景的联盟链。总部聚焦应用的核心功能,负责关键数据的存储、共识和计算,是整个应用的基石。

而在其他链上,omni-chain应用则部署一些相对轻量级的接入模块,类似于分支机构。这些"分支"专注于与最终用户的交互,它们收集用户的操作请求,并将其跨链传递给总部处理。同时,它们也负责将总部返回的结果呈现给用户。从用户视角来看,他们只需要与分支交互,却能享受到总部提供的强大功能,就好像在使用一个本地应用。

当然,现实中的企业架构往往没有这么简单。一个大公司的各个部门可能分散在不同的城市,共同组成一个虚拟的总部。omni-chain应用也是如此,出于性能、成本等方面的考虑,总部的某些模块会被拆分出来,部署在其他专门的区块链上。但不管怎样,对于最终用户而言,omni-chain应用始终像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些内部的复杂结构是被屏蔽的。

Omni-chain架构的三大优势:扩展性、用户体验和跨链集成

首先,omni-chain架构具有极强的可扩展性。因为应用的核心逻辑被集中在"总部"链上处理,所以整个应用在逻辑上是统一的,具有一致的状态。当开发者需要将应用扩展到新的链时,只需在新链上部署一个标准化的分支模块,它就能立即继承总部的所有状态和数据,直接为当地用户提供服务。开发者不必在每条链上重复实现核心逻辑,也不必费心维护链与链之间的数据同步,大大降低了扩展成本。

其次,omni-chain架构能带来更优秀的用户体验。用户在使用omni-chain应用时,完全不需要关心应用的后端逻辑具体部署在哪条链上。无论他们身处哪条链,都可以通过当地的分支模块无缝访问应用的全部功能,享受到如同使用本地应用的流畅体验。用户不必学习每条链的独特操作,不必准备各种代币来支付跨链手续费,也无需在链与链之间来回转移资产。omni-chain架构很好地屏蔽了多链环境的复杂性,让普通用户也能轻松使用跨链应用。

最后,omni-chain架构让跨链集成变得异常简单。现在,如果有其他应用想要集成omni-chain应用,他们只需要与总部建立连接,就能一次性获得omni-chain应用在所有链上的功能和服务。这比传统的多链集成模式要简单得多,后者需要集成方分别与omni-chain应用在各条链上的分支建立连接,工作量和维护成本大大增加。而omni-chain架构则提供了一个统一的集成入口,大大提高了interoperability(链间互操作性)。

由此可见,omni-chain架构通过巧妙的设计,在扩展性、用户体验、跨链集成等多方面实现了突破和优化。它综合了多链架构的优点,又很好地规避了它的缺陷,可以说是真正激发了Web3多链生态的潜力。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应用采用omni-chain架构,向用户提供更无缝、更高效的跨链服务。

Bifrost如何基于Polkadot实现Omni-chain LSD?

Omni-chain架构对跨链通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当前的跨链技术还不够成熟,这导致了omni-chain应用落地的诸多困难。异构链之间缺乏安全高效的信息传输通道,也没有一套标准化的跨链消息格式,开发者很难实现不同链上模块的无缝协作。

然而,Polkadot生态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得益于Polkadot独特的共享安全架构和XCMP跨链通信协议,平行链之间可以安全地交换信息,其安全性甚至可以媲美中继链本身。Polkadot的跨链消息传递格式XCM更是一大亮点。它提供了一套标准化的语言来编码跨链指令,chain A可以用XCM准确地告诉chain B它想做什么。这些指令可以非常复杂,譬如"先在chain B上执行某些操作,然后跳到chain C执行另一些操作,最后再返回chain A"。而XCM会忠实地传递并执行这些指令,开发者无需操心底层的技术细节。

Bifrost作为一个建立在Polkadot生态中的DeFi协议,利用这些基础设施设计了它的omni-chain LSD(Liquid Staking Derivative)服务。Bifrost使用一条定制的平行链来充当LSD服务的"总部",这条链负责维护LSD的全局状态,并提供铸造和赎回vToken的基础功能。同时,在这条链上还部署了vToken的官方流动性池。用户可以在池中自由交易vToken,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在其他链上,Bifrost部署了一系列"分支"模块,它们就像用户的"服务前台",负责收集用户的staking请求,并通过XCMP将这些请求转发到总部的平行链上处理。分支模块还充当了一个"到户服务商",当总部完成新vToken的铸造后,分支模块会通过XCMP取回这些vToken,并直接分发给用户的链上地址。这样一来,无论用户使用哪条链,都可以直接在链上完成vToken的铸造、赎回和交易,Polkadot强大的跨链能力让这一切变得简单和高效。

更令人兴奋的是,其他开发者可以直接集成Bifrost的分支模块,为其他dApp引入质押服务。譬如,一个借贷协议可以调用Bifrost的分支模块,自动将用户质押的DOT转换为vDOT,用户的资产也因此获得了额外的staking收益。而这一切都无需用户手动操作,体验可谓无缝。

总的来说,Polkadot的先进技术栈和Bifrost巧妙的架构设计,让LSD服务获得了omni-chain的能力。用户可以在任意平行链上参与Bifrost的质押挖矿,并享受到链上自由交易vToken的乐趣。dApp开发者也可以一键集成Bifrost的模块,让质押服务触手可及。这是区块链互操作性的一次伟大实践,Bifrost在其中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

未来,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像Bifrost这样的omni-chain协议出现,推动DeFi迈向互联互通的新时代。

老猫(Twitter):https://x.com/readonlm

Bifrost相关链接:

Website:https://bifrost.finance

Twitter:https://twitter.com/Bifrost

Dapp:https://app.bifrost.io

Subscribe to 老猫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