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些对于区块链和加密数字货币的知识与思考,更多是思考,我不是专业人士,很多信息来源于记问之学,我只是做一次加工,转化为我自己的知识库,这次跟大家分享也是第一次试着把知识库加工成有条理的内容,让大家能够了解皮毛。
简单说下这个英文 CryptoCurrency翻译成加密数字货币,Crypto这个词根是密码学的意思。这个词大家在各种白皮书的英文版本里基本上是很常见的,两会期间周小川行长在答记者问环节里,说中国央行启动研究的数字货币叫DC/EP,英文叫做Digital Currency/Electronic Payment,说的意思是电子支付传输的数字层面的货币,也有数字货币的属性。所以中国央行在研究和推动的本质上是更轻量化的更简便的成本更低的数字法币,但不是基于密码学的,也不是去中心化的(这里还有个梗,Decentralize翻译成去中心化,前两天OKex的徐明星说,去中心化这个翻译不对,应该翻译成点对点,去的是低效、不透明的小中心,要更好的维护党和国家的大中心,不解读了,大家意会)。密码学的意义,在比特币的白皮书里写的很清楚,就是去信任使用,信任的基础底层是密码学非对称加密机制。
比特币的非对称加密,我先简单描述一下,让大家有个概念,基本上目前的区块链的记账和货币设计都基于此,是个通用技术方式。这里面有两个概念,一个是私钥,一个是公钥,怎么使用呢?私钥就是属于你自己的,所有的安全本质是你的私钥,等同于你的指纹或者虹膜吧,在区块链的加密货币体系里理论来说,没有帐户概念,所有的币都存在一个数字地址上,这个地址上的钱属于持有可以验证这个地址归属的私钥持有人,怎么验证呢?我就是给大家描述一下。私钥实际上是一段用SHA-256生成的32字节的随机数,随机数有个有效范围。经过SECP256K1的椭圆算法得到一个公钥(普遍压缩到33字节,不压缩是65字节,一个公用字节,椭圆算法在曲线上对应一个X和Y,分别32字节),椭圆算法目前从理论上不可破解,即从x可推导y,不可从y推导回x。公钥通过SHA-256得到公钥哈希,再经过RIPEMD-160变成20位的公钥哈希160(RIPEMD160这个算法同样是不可逆的),在这个20位的公钥哈希160头部加上版本号00(比特币主网),再进行两次SHA-256得到一个哈希值取其前四位,拼接到带有版本号的公钥哈希160结尾,再将这个值进行Base58编码(为了好看)得到的就是地址,地址也就是我们广义上理解的帐户,别人给你转账,只需要知道你的这个地址就可以了。怎么证明我拥有这个地址,都涉及到了私钥,只要拥有私钥,就可以推导出你拥有这个地址,这个过程因为不可逆,所以你能够再花出去这个地址上的钱。交易这个地方我说的比较简单,实际上在比特币实现里使用了一个验证脚本,并且它的整体设计思路叫做UTXO(简单说,就是转账不计算余额,每次你从一个地址转钱,都是把钱和找零分别转账给两个地址,找零地址可以用你的私钥验证属于你,但你每次花费一个UTXO地址的余额时,需要用你的私钥签名,以证明你拥有这个地址),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严谨的极有意思的设计,建议大家自己去了解下,也可以请技术同学开个分享给我们详细讲讲。
回到哲学层面。我想先聊一下我自己认知世界的方式,或者说对未来尤其是人类发展的一种态度。贤均从众呢是我从钱穆先生的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里抄来的,他说这句话起源于左传,我特意查了一下,左传里说的是善钧从众,故事讲晋国主公与楚国两个公子的军队相遇,12个将领中多数人要求迎战,而庄子,韩献子以及范文子说不要战,战人家楚国这么点部队,赢了没光彩,输了更丢人,晋国主公就听从了这三位的意见,其他人就问了说古来都是少数服从多数,应该听从多数意见,你干嘛呢?然后晋国主公就说善钧从众,这意思呢就是说好的意见就能代表多数人的想法。所以回到贤均从众呢,就是说中国古代政治上其实是从贤不从众的,认为贤者的作用要大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我翻译成我自己的世界观呢,就是伟人论,我自己单方面认为,人类重大进程几乎全部是伟人推动发展而来的,这个范畴包括了政治,自然科学,艺术等等,类似1997年苹果Think Different的广告。
这三个人呢,如果看照片可能没人能认出来是谁,按我一个朋友的话说呢,这三位是自然科学界的三位上神,从左至右是牛顿,法拉第和达尔文。这三个人所做出的贡献,所提供给后人的启迪是不可估算的,属于我刚才定义的伟人范畴。一位在宏观物理学界定义清楚了力学的三定律,并且发明了微积分,一位发现了电磁感应和交流电,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发电机(他最终启迪了麦克斯韦)最后这位是通过大量实验观察得到了物种起源进化论的基础理论,这一理论基本说明了经过一个极长的时间维度,物种渐进性的进行演变以适应周边环境的变化。
当然,区块链的技术发展,也套用一下这个理论,这三个人至少在现在这个时间窗口内看,是伟人级别的,分别是中本聪,发明了比特币,并给出了区块链的设计原型,Vitalik Buterin发明了以太坊,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开源区块链生态,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以太坊发布应用和智能合约,并发布自己的Token,BM Bytemaster 本名Daniel Larimer发明了Bitshares,Steemit,以及在今年即将上线的EOS。这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三代区块链发展历程,第一代中本聪设计出来的比特币,并且通过分叉和克隆出现了BCH和莱特币。第二代是V神的以太坊,引入了智能合约,并且可以通过智能合约发布新的Token,引发了大规模的ICO(initial coin offering)模式,以及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基于以太坊的Dapp(比如以太猫),第三代是EOS/TON这类,EOS是一个操作系统,只要满足条件,就可以在EOS上开设公链,TON是一个可开设2的92次方个侧链的主链开放平台,总之他们可以提供更强大的链上能力,比如支持十万-百万次交易/秒,TON更允许在链上存储大文件,比如音视频图片。
说了半天,区块链到底是什么?或者有没有简单的能让人理解的区块链说法。我不知道,坦率地说,我只是谈我的理解,我无法更多的讲解一些细节的技术,只是简单聊聊我所理解的区块链。首先,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我们在做的一件事儿是交换信息,从而交换价值。在社会出现货币之后,我们习惯物质的价值等价于物质的价格,但从奥派经济学上来说,一个物品的价值是基于我们主观判断的,也就是说我们对一件事儿是不是有价值,有多大的价值是自我感觉和评价产生的,比如你在北京判断一碗米饭的价值与在赞比亚判断一碗米饭的价值完全不同,再进一步,价值的产生实际是边际效用在商品稀缺度影响下的欲望满足度,价格是竞争态势下的买卖均衡的结果,注意,这和资本论是有冲突的,马克思认为价值是和劳动量息息相关的,它被生产商品所需的必要劳动时间总和来决定,基本上奥派所研究的归结到唯心主义,是对人类心理学和行为学的研究,最终倒推到经济学领域。但我想继续就唯心主义聊一下,区块链中最重要的环节--共识。如果我们聊区块链,它到底在解决什么难题?其实这个难题叫做去信用中介,因为我们的共识一般来源于信用,比如我们在具体的交换价值的过程中,往往要有一个信用中介来担保交易,转账需要银行/支付宝,借贷需要征信系统,即使到本质的货币,我们交换人民币,交换美元,因为这些货币发行方是国家政权担保。而区块链尤其是比特币的出发点就是希望基于密码学以及程序语言来促成人们之间达成共识并完成交易,而不是基于彼此的信用。在解决去信用中介的过程中,中本聪在比特币的中引入了一个叫做共识机制的密码学程序设计,来让每个人可以不依赖信用达成共识,完成交易。我不具体展开这个共识机制是什么,因为共识机制的本质在解决数学问题上的拜占庭将军问题,这个大家可以自行百度,你让我讲我也只能讲个大概齐,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非常多,解决拜占庭将军问题本质上就是为了解决多人协作过程中坏节点的影响问题。那到底什么是共识呢?共识就是唯心主义说的,主观判断的价值,在区块链里是在判断什么价值,从我的理解,就是币的价值的认可,这个币包含了Coin和Token。继续拿比特币举例,比特币是区块链的一个应用,也是首个应用,简单说,它就是一个交易系统,是一个通过多人协作完成交易确认记账的过程,就是说我转给你100块钱,然后其他人要正确的记下来我转了100块给你,那其他人为什么要记还得记正确呢,因为谁先记正确谁就获得大量比特币奖励,那共识是什么?共识不是记账这事儿,而是我们主观评价比特币有价值,值得我记,形成这个评价的人多了,就成为了共识,变成了区块链各个节点,从而实现了底层去中心化也就是去信用中介的过程,当然在交易里,信用中介的一个核心作用就是保证同一笔钱不能用于双重支付,银行可以做这个事儿,发币机构也可以(货币有唯一标号),比特币也一样通过时间戳,最长链原则以及UTXO设计来保证了双重支付的验证问题,这部分大家可以去看中本聪写的比特币白皮书: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里面有比较详细完备的介绍。
回到刚才说的币的价值即共识这个问题上,我认为链必然与币是捆绑的,因为有奖励的前提下更易形成大规模的人对事情形成共识,也就是对币的价值的认同,否则很难驱动人们去协作完成共识过程。相信大家必然会有疑问,说不对吧,比如宗教,不需要币,也能大规模形成共识。Ok,我歪理邪说一下宗教的事情。大家知道,宗教,比如天主教,伊斯兰教,包括基督教实际上是政权需要,在早期它是政权的统治工具,类似宪法。但是到了现在宗教的传播,讲的是什么,是获利,但注意,这种获利是威胁性获利,即你信了做功了,总有一天会获利,但你要是不信了放弃做功了,你就得不到获利机遇了,只不过这种利呢,说的很虚,不可描述,此时就变成了人们对这种利的判断,或者失去获得利机遇的判断了,这个获利说一大部分从家庭传播,大人给孩子,在你形成世界观价值观之前就植入了,变成了你人生方程式里的一个必不可缺的变量,没这个变量,熵永增了,另一部分来自于比较分散的点对点传播,而被信仰的人基本上一种是处于人生低谷中,想借此机会通过信仰做功完成人生翻盘,所谓谋取巨大利,另一种是自己随便一做信仰功就把所有获利与这个功做强关联的一元头脑者。但假设我告诉你,信了就给你币,这币有总量,领完就没了,你不信,就没有币,或者你可以用更大代价去换别人的币,人家可以相对简单的获得币,然后你就会发现,区块链,比特币就升级变成一种信仰,并且可被衡量和描述。以上都是歪理邪说,算做个插曲。
然后,想分享一下,Token的未来,因为有链就有币嘛。自从人类社会有了货币资本以后,货币的应用实际上是债权的应用,因为只有政府有发币权(或者美联储这样的政府承认的发币机构),政府发行货币,货币在最开始流通的时候,并没有流转到人民手中,而是先到了中心化节点即政权认可的金融机构,比如银行,借由银行进一步将货币流通给银行承认的节点,有信人或者有信组织,借由这部分节点,货币进一步流通到广大人民手中,但经由这几次流转,货币多次进行了债分发,每一次经由节点,就制造出来一部分货币债的利息,而负债者最后是广大人民群众,另外,货币每一次增发,实际上是在整个金融上层里运转,金融系统本质上是个大赌场,少数人拿走多数人的钱,而劳动者还要承担金融泡沫带来的物价上涨/经济崩盘的风险,实际上总体来说,通过资本运转获取利润要比辛勤劳动快且多,同时劳动者通过劳动在创造大量产值,产值的受益者最后是大资本持有者,这种社会让人绝望,区块链赋予的实际上是个人铸币权,即通过区块链发行货币,让每个人都能持有Token,大家最终在认可个人价值,即认可你创造或持有的Token价值,Token是否具备通兑不可知,但是因为持有Token以及不同人对Token价值认知的共识,整个人类社会进行了货币去中心化,最终回归到物物交换(Token与Token的交换),不需要依靠任何金融介质或信用机构,完成个人价值的兑现,这是Token世界的一种理想化情景。
当然,就像综上说的,我希望在了解区块链之后,大家先对未来对这项技术带来的生产关系效率革命以及不久可见的伟大的生产工具的诞生产生足够的信仰,在区块链世界,确实如很多大佬所言,认知共识远比技术底层要更重要。对区块链技术来说,其实我们更该关注的是应用场景的落地,究竟如何通过应用场景创造新的社会价值,比如婚姻智能合约能不能解决同性结婚合法的问题,比如通过ICO和Token能否真正的建立起一个共产主义国家,或者通过区块链的共识机制真正去探索更普及的跨地域的民主关系,但是区块链技术仍要进一步迭代,比如扩展自己的存储能力(而不是简单的字节数据),比如扩展TPS,比如缩短确认延时等等,否则实际上区块链距离真正的革命互联网还很远,但我想表达的观点是,这一生你可以错过很多事情,命中注定无法错过的一个是人类寿命延长到120-150岁,一个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的Blockchain Move。
最后,用共产党宣言里的这句话结尾吧,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