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sight Ventures:Web3 社交协议垄断性与灵魂绑定代币

未来可能是 SBT 与多种身份解决方案并存,正如 L1 扩容方案一样。

撰文: Alice@Foresight Ventures

文章摘要:

  • 社交产品的本质是撮合,Web3 通过搭建统一的数据底层,最大化应用的撮合能力、提升用户信息获取的效率。
  • 优质关系和网络效应的积累需要到达一个临界点才能形成质变,过程是曲折、螺旋上升的,web3 基础设施恰恰允许对新的经济治理模式进行最快速的迭代。
  • 「胖协议瘦应用」理论在社交赛道不一定适用,协议、应用都面临同质化竞争的压力,较难形成完全垄断的生态, 独特性才是竞争的根本。
  • 相比于现有的 web3 身份协议,灵魂绑定代币(SBT)在不可转移声誉、治理空投、负面声誉、钱包恢复等场景下有更强优势。SBT 大规模落地前有隐私、安全和存储等诸多问题待解决。未来很有可能是 SBT 与多种身份解决方案并存,正如 L1 扩容方案一样。

Foresight Ventures: 打破「围墙花园」,Web 3.0 重塑社交范式》一文由于篇幅有限,主要笔墨用于勾勒 web3 社交赛道全景,对一些争议性话题并没有进行深入讨论,本文将对 Web3 社交演进路径、社交协议垄断性和灵魂绑定代币(SBT)这三个话题展开论述。

回归到社交的本质,我们认为所有社交产品的本质都是撮合,即信息撮合、优质人脉的撮合。例如,人们愿意付高价加入线下高端俱乐部以获得更优质的人脉资源;人们愿意花更多时间在 twitter 上而不是其他平台,因为它能最高效地推送你最感兴趣 & 最需要的知识。

与 Web2 产品比,Web3 的核心的优势可以搭建高性能、统一的数据底层,并利用可组合性,最大化 Dapps 的社交撮合能力、提升用户信息获取的效率。

正如上一篇文章《围墙花园》描述的,在 web3 每个人的身份、关系、社交、内容创作数据都应当属于自己,而不再被割裂在一座座围墙花园中,数据主权的回归将极大地降低数据读取和使用成本,所有人的链上身份、成就变得公开透明 Dapps 能更高效地发现与接触优质人脉、优质创作者。

然而,我们又回到了有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优质关系和网络效应的积累需要到达一个临界点才能形成质变,而在此之前对多数用户而言 web2 社交仍然会是更好的选择。所以,对 web3 startup 而言应该是先发展优质资源提供方,还是先发展 c 端用户?

笔者认为,最核心应当是奖励优质资源提供方,即高质量创作者、优质人脉关系。比如:Mirror 在冷启动时即吸引了一批优质 kol 站台,Phaver 用内容质押的方式评选出最优质创作内容;回归到 Web3 创作者经济本身,区块链具备天然的优势能帮助高价值人群实现声誉变现,完全消除中心化平台抽成。因此,我对 web3 社交发展的前景仍是比较乐观的。

从用户角度看,我们的确无法忽视房间里的大象 ——— 所有人都很习惯使用 web2 社交应用,巨头的用户粘性极高。这并不意味着 web3 完全没有机会,就像 Gamefi 挑战传统游戏,Defi 一样挑战传统金融一样,社交也可以通过 tokenomics 的方式吸引用户,重写游戏规则。更进一步,与 defi、 gamefi 相比,SocialFi 的意义在于更低的进入门槛,更普世的奖励机制(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奖励),更高的用户使用频次,让更多在好奇观望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 web3 gateway, 社交也许是最有潜力 onboard next 1 billion user 的赛道。

当然,优质关系和网络效应的积累需要到达一个临界点才能形成质变,过程是螺旋上升的,需要经历基础设施不断迭代,需要经历 Tokenomics 旁氏,需要吸引 web3 原生居民,逐渐破圈吸引更多 web2 用户。只有能持续迭代产品和商业模式,探索出合理且可持续 PMF 的公司能够活下来。web3 基础设施恰恰允许对新的经济和治理模式进行最快速的迭代,创业公司将作为一个「蜂巢」进行实验、学习和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数据 / 内容 / 关系不再是平台私有财产,网络效应将作为公共产品积累,数据协议的可组合性也将让每次创新成果成为下一次创新的起点。

Web3 社交垄断性探究

2016 年 8 月美国基金 USV 的 Joel Monegro,发表了名为《Fat-Protocols》的文章。「胖」协议理论认为,区块链和互联网价值捕获模式是不同的,互联网时代的价值大多被应用层捕获,比如 Google、Facebook、亚马逊、阿里、腾讯等。而为互联网提供支撑的 TCP/IP、HTTP 等底层协议并不能捕获价值。在区块链时代价值将集中在共享协议层,只有小部分价值分布在应用层,由此诞生了「胖」协议和「瘦」应用理论。

对于大多数基于区块链的协议来说,有两个因素导致这个结果:

  • 共享数据层 - 底层数据、区块链交易有平等和自由的访问权限,应用将进行低成本、同质化竞争;
  • Token 激励 - 协议可以利用 token 进行价值捕获,以增强系统安全性(币价越高安全性越高),并实现商业化。

但我认为胖协议理论并不是万金油,至少在社交赛道不一定如此。

a. 数据不是竞争的全部

首先,共享的数据底层并不代表着同质化竞争。数据壁垒固然很重要,却不是竞争的全部。回看 web2 的社交产品 KSF(除数据外),总结如下:

  • 微信 0 成本发短信
  • Telegram 抗审查
  • Twitter 短推文
  • Tiktok 下滑匹配
  • Snapchat 阅后即焚

除数据之外,对社交应用而言产品功能、使用体验、撮合效率、社区氛围都是软性壁垒,web3 还应当在这些因素之外再加上 tokenomics。

b. 竞争理论对协议同样适用

事实上,「胖」协议理论中描述的可组合性所造成的低成本、同质化竞争,对协议同样适用。基于去中心化和开源体系,协议同样可以被简单的复用,然后优化出更受用户欢迎的产品。比如,Compound 还是开源协议时,Lendf 复用了他们的代码进行优化。然后 Lendf 突飞猛进,锁仓量很快进入了行业前十;社交协议也如此,链上数据的收集、清洗和呈现并不是垄断性资源,新进入玩家仍可以快速接入各类数据库,挑战现有行业格局。

c. 什么是合理的价值捕获机制?

正如「胖协议理论」所指出,token 激励是价值捕获的重要方式。而实际上很多协议代币设计不尽人意,核心问题是:社交是一件网络效应极强的事,协议发行了代币就相当于游乐园开始收门票,对开发者和用户而言都是一道进入门槛。

超级结构理论指出,理想的基础协议层应当是 free-to-use, 至少在用户侧使用起来是无感知的,这种基础设施才能 onboard next 1 billion users。协议层应扮演的提取最小价值提取协调者(Minimally Extractive Coordinators),「协议在协调交换中的提取越少,用户经济交换才会发生得越多」。

然而这个愿景又导致了另一个问题的出现:web1 协议消亡正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商业化能力, web3 协议的价值创造和价值捕获应当如何体现。 对于这个问题,我更愿意将社交协议作为 to-b business, 应用作为 to-c business 去理解,理想状态下协议向项目方收费、 应用向用户收费。值得注意的是,协议需要实现足够的业务规模才能开始商业化,过早商业化反而会阻碍其发展。从这个角度看,应用层也许会更容易实现价值捕获:它们比协议更接近用户群体,更容易建立信任和黏性,并可以通过分润获得用户认可。

代币价值捕获和商业化权衡是一个非常值得展开探讨的话题,讨论范围也不局限于社交,还有公链、Defi、Gamefi、NFT 等多个赛道,也许以后可以专门出一期研究。

d. 社交协议与应用的动态平衡

应用和协议的议价权是动态变化的,当某应用占据了协议大部分的流量,而又必须支付给协议大量费用的时候,应用会倾向于分叉协议,获取更大的收益,出现所谓「应用窃取协议价值」的现象, 比如大型 Gamefi 游戏纷纷开设专属 App-chain。

e. 独特性才是竞争的根本

总结而言,笔者认为不论是社交协议还是社交应用都面临同质化竞争的压力,较难形成完全垄断的生态。 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独特性才是区块链协议、应用的竞争的根本。社交项目的独特性体现在以下几点:

组合能力:在美食比赛中桌面上摆着各式各样的顶级食材(存储方案、数据模型、身份 DID),每位厨师对于食材选择(需求场景、技术路径)、烹调方式(产品设计、tokenomics)、风味口味(核心客户、社区调性)、厨艺高低(商业落地能力)、创新能力都不一样,最后呈现出来的菜肴也将是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道菜肴,普通人和国宴大厨做出来的效果也不同。而且食材在动态变化中(数据积累、技术升级),如何捕捉食材最好状态为己所用,也将决定菜肴最后的成色。

代币设计:如果代币是 web3 应用与 web2 巨头竞争的必然选择,那我们关注点应当落在如何将 x2earn 模式设计得更加合理。正如互联网平台补贴大战一样,我们需要的不是大水漫灌而是补贴核心高价值用户和早期参与者;在硬币的另一面,我们应该如何去设计代币模型,让代币捕获社区的价值创造,而不是一个简单套用「治理 + 效用」双币模型的旁氏资金盘。可以结合游戏的思路,采用装备随机掉落、游戏外部性延伸等方式,弱化单纯的 to earn 属性,用代币作为工具来设计更合理的奖励机制,让用户回归到的社交本身的乐趣、被认可的成就感、社区 builder 荣誉感等等,也可以参考以太坊基金会,做线下 Networking 增强成员之间的 bonding。

社区氛围 & 产品性能:作为开放的双边平台,用户数据与关系也许很容易被复制,但是社区氛围、产品体验和先发优势较难被复制。与 Gamefi 打金不同,如果游戏的赚钱效率变低,一些用户会选择去仿盘,而双边平台天然具备用户粘性 - 开发者换一个协议生态或许就没有这么好的 user-base、普通用户换一个 Community 就没有这么好的社区氛围、没有这么高的信息匹配效率。

团队执行力:好团队在 Web3 中非常稀缺, 尤其社交领域需要配合紧密、即能做技术又能懂用户、敏锐洞察市场、执行力强大、且资源丰富的团队。

灵魂绑定代币(SBT)

a. 什么是灵魂绑定代币 SBT?

「Soulbound」这个名字来自游戏魔兽世界,灵魂绑定物品是指该物品无法与其他玩家交易、无法邮寄或者赠送给其他玩家,完全只能由玩家自己使用。Soulbound token,即灵魂绑定代币则是和你的钱包(账户)绑定的不可转让的代币。任何线上线下的机构或个人都可以给一个钱包发放 SBT,比如你毕业的学校、工作的企业、参加过的公益组织、贷款或参与流动性挖矿的 DeFi 平台、深度参与过的 DAO 组织等等,你的钱包可以收到各种各样的 SBT。

SBT 是不可转让不可交易的,这一特性弱化了 NFT 的投机属性,更多地回归到社交本质,证明人们的身份、经历和声誉。它的初衷是在缺乏个人信用的 Web3 世界帮用户获得持久性身份、信任和合作模式,降低女巫攻击(指单个用户伪造做个身份进行攻击)的可能性,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b. SBT 有哪些应用场景?

没有应用场景的身份凭证对用户而言是没有价值的。SBT 和其他 web3 身份解决方案相比,在以下场景更有优势:

不可转移声誉:SBT 无法被交易转移。相比之下,Lens NFT, Poap 勋章可以在 OS 上卖出,花费几十刀就可以获得 OG 身份,SBT 的含金量和真实性更高。

治理 & 空投:通过 SBT 筛选出核心早期贡献者给予更高的治理投票权限,让社区治理更加公平,回归民主治理本质,不再是单纯的资本角力场。真实的经历和身份认证有助于项目方精准发空投,能高效匹配到更多真实、有效、高价值的社区贡献者。

负面声誉:如果某人在链上作恶或者有高额贷款违约,他将收到负面声誉 SBT,这样 SBT 可以成为「芝麻信用分」,用户可以使用社交声誉进行贷款,协议可以在放款前对用户进行背景调查,如用 zk 零知识证明的方式,来验证客户至少此前没有违约记录,或者没有过高的杠杆率。

钱包恢复:如果钱包私钥丢失了可以通过取得多数 SBT 社区成员认可而进行恢复,类似微信账号恢复的逻辑。相比之下,普通钱包恢复方法(实际上大多数钱包根本没有)是指定几位钱包监护人,则存在 single point of failure 风险。

C. 用户所有的身份数据都需要上链吗?

当然我们的理想状态是一个身份协议包含所有身份信息,像头号玩家里的元宇宙。但是实现起来存在不少问题:

  • 数据存储难度:所有数据都上链存储难度巨大,可能的解决方案:只上传哈希
  • 信息删改问题: 社交场景里用户需要随时更改信息、删除历史信息,这些都是区块链没法做到的
  • 过度公开问题: 链上数据公开透明没有隐私,尤其负面声誉涉及用户很多敏感信息;解决方案:zk 零知识证明,比如一个 SBT 可以证明你参与了 Gitcoin 14 轮捐赠,但不会透露具体的捐赠金额、项目、时间等信息。
  • 如何激励数据提供方接入:并不是所有传统 web2 机构都愿意上链,涉及其核心竞争壁垒 + 用户隐私泄露

总结起来,SBT 身份数据还是大概率采用链上 + 链下混合的方式进行存储。

d. 以太坊基金会是否会亲自做 SBT?未来 SBT 和现有身份协议的竞争格局如何?

链下身份赛道,身份标准如 W3C Verifiable Credential 已经落地推广了五年,技术方案成熟、机构认可度较高,在这标准上出现了一批性能优秀且支持跨链的身份解决方案,比如 Unipass,Disco;在链上身份赛道,不同项目也从细分场景进行落地,建立起自己的社群,如 Project Galaxy, Poap。

SBT 赛道虽然有许多新项目出现,如 Firstbatch, Marry3, 但终局还远远没有定论。以太坊基金会暂时还没有公布官方的解决方案,大概率会有所行动,未来很可能会成为市场热点。但基金会向来做事进度较慢,而且大规模落地之前许多问题待解决,比如存储方案、机构合作、zk 隐私问题…..

即使以太坊会有自己的 SBT 方案,众多身份协议也很有可能像扩容方案一样(L2 / 子链 / Appchain 共存),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用户需求,社交应用可以选择当前阶段最合适自己的身份解决方案。

Reference

\

https://jacob.energy/hyperstructures.html

\

https://www.placeholder.vc/blog/2019/10/6/protocols-as-minimally-extractive-coordinators

\

https://foresightnews.pro/article/h5Detail/7671

\

https://jacob.energy/hyperstructures.html

\

https://www.varunsrinivasan.com/2022/01/11/sufficient-decentralization-for-social-networks

\

https://www.panewslab.com/zh/articledetails/D99422028.html

\

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4105763

\

https://vitalik.ca/general/2022/06/12/nonfin.html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byVyVNsyys

Subscribe to MetaBlock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