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ap复盘」OFR Talk #14 - 香港 vs. 新加坡 vs. 大理:Web3创业者何去何从

「Recap复盘」OFRTalk #14 - 香港 vs. 新加坡 vs. 大理:Web3创业者何去何从

此前,香港财政司所发布的《有关香港虚拟资产发展的政策宣言》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不禁再一次讨论起Web3创业地点。夏末的大理被称为“web3圣地”,F1期间热闹的新加坡也吸引了大量行业目光。11月3日,OFRTalk #14 有幸邀请到几位常驻香港、大理、新加坡的伙伴,一起聊一聊,Web3创业者何去何从。

🎙录音回放 https://twitter.com/i/spaces/1djxXlzOzyoxZ?s=20

请关注我们的推特

OFR Intern @ofr_intern https://twitter.com/ofr_intern

Old Fashion Research @ofrfund https://twitter.com/ofrfund

OFRTalk是由Old Fashion Research支持的语音访谈会系列活动。其愿景是成为社区导向型的开放类访谈,为听众带来不同角度的对各赛道的分享,以及深度的区块链内容研究,旗下投资的项目对话及热门话题的讨论,以帮助大家对行业有更深的认知。

OFRTalk所有的内容仅代表个人和嘉宾的看法,内容有时会包含我们的投资项目的介绍,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欢迎大家关注OFR Intern及OFR的官方推特,及时获取开播信息。

OFRTalk #14 参与嘉宾

JX, Partner @OFRfund // @jx_block

Jerome, Co-founder @EVG_Ventures // @jerome_wong99

Chess, CEO @HogwartsLabsHQ // @cryptochessxyz

0xLeon, Founder @CSpaceOfficial // @Leoninweb3

Gigi Yip, Builder of Antalpha Labs // @realgigiyip

Jay, MetaportDAO // @Polaris_DAO

Jiang, 大理DAO Space Founder // @dali_web3

Goku很Cool, Web3资深Builder // @gokunocool

—————————————————————————————————————————

主持人: 请各位嘉宾作一下自我介绍,以及现在所在位置,为什么选择在各自的地区创业?

Goku:目前我们团队是分布式办公,我的合伙人在香港,我本人在内地,研发和marketing遍布在国内外。当前大的政策对我们这种配置齐全、资金压力不大的团队来讲,在哪里都一样。不管是香港还是新加坡,我认为大趋势很热闹的情况下,很多人会选择抱团,去更热闹的地方。但对我们这种中型团队来讲,我们的目标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东西,所有人都是认识很多年,协同很久了,所以在哪里都一样。我个人去年还在房车上办公了几个月。

Chess:我们现在主要在新加坡,做web3应用层的产品,比如Quest3和ShowMe。我们团队有办公室也有分布式的。

Jerome:我是Everest Ventures Group的合伙人,我们平时是base在香港。关于这次的政策可谓是非常的鼓舞,在本周的Fintech week我们也有几场演讲,我一会可以分享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Jiang:我们是大理 DAO Space的负责人之一,我们在大理举办了今年的瓦猫之夏的活动。我在大理一年半的时间,去年开始做web3的事情,现在主要做的是去中心化的DNS解析服务,叫DDNS。我在大理这边,过去一年经历了非常多的变化。经历了疫情之后,大理这边比较放松自由,疫情封控情况非常地少。很多web3的从业者都选择了进入大理。我来到大理之后,发现这里还挺适合数字游民的。

Jay:我个人进入区块链行业很久了,在16-17年左右加入了比特大陆。今年我参加了瓦猫之夏,因为这个缘分我去到了大理,最后也留在了大理,allin进行web3的创业。我们就直接把整个团队从杭州迁移到了大理,在大理租了一栋楼,作为创业基地。

选择大理和web3创业的原因是,瓦猫大会让我看到了两个东西成熟了。第一个是技术条件的成熟,瓦猫大会上我跟很多人聊了很多关于web3模式的东西。以前区块链算是金融行业相关,现在web3也逐步成熟了,web3在我看来就是区块链加上了更多非金融属性的东西。第二个就是社会条件的成熟,也是我选择大理的核心原因。我在大理发现了很多自组织的社区和群体,还有很多尝试发起社区的人。他们不知道web3,但也在往这个方向走。DAO本身存在了很久,可能几百年都有这个想法的存在,web3通过token、NFT这些给DAO赋能。我见到有做教育、农业、各种各样的人,都觉得web3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和工具,给老的思想赋能新的价值。在大理本身的群体很多人都是一线城市脱离内卷跑到大理,进行各种各样的社区,比较厌恶中心化结构的。瓦猫大会发生在大理也算是偶然中的必然。在大理大大小小的几百个社群都是在以DAO的模式在运转。

JX:我目前在新加坡,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不同地方的感受。我们主要是投早期的web3项目,有大概30-40个项目,很高兴跟创业者一起交流。

主持人: 香港政府表态要打造虚拟资产中心,香港对于Web3创业优势有哪些?不足有哪些?

Jerome:这次香港的宣言相信大家也读过了。在过去4年,香港金管局在监管crypto这块还是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给交易所开放牌照也开的非常少。目前,只有两家拿到了牌照,一个是OSL,一个是HashKey。同时,牌照也是只给到accreditted investors,专业投资人,要证明自己的资产有大百万港币才可以去交易crypto。这一次的宣言其实是很大的一个政策性的改变,第一,加密货币的交易对散户开放。从监管的角度去看,这四年对投资者的教育越趋成熟。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人或者散户也对加密货币作为资产的种类是有很浓厚的兴趣的。所以,也到了一个他们认为拥抱技术、拥抱资产的拐点,要积极拥抱这块。

在香港创业的不足是监管上面的不明朗,有了这个宣言以后不明朗的地方还会有,监管要一步步来,但宣言也证明了政府有决心把香港打造成亚洲这边的crypto asset hub。香港这边人才还是比较缺失,精英的话都会选择从医或者做律师,很少人会去读计算机科学。在香港,码农几乎不存在,很少人会在IT行业打工,找合约工程师难度非常大。资金的话,香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充裕,创投资金比较多。国内的一些美元基金也会覆盖到香港。

优势的话就是宣言后接下来为机构化的资金流入这个行业做了很好的准备。机构如果想要买入一些加密货币或者进行一些关于加密货币的资产管理业务的话,监管也是不可或少的。这次宣言提到,政府对发行虚拟资产的产品,比如ETF,是持开放态度的,也会放行一些加密货币资管通行。此外还有关于稳定币的监管,有进一步地研究。对NFT、STO、绿色债券代币化、数码港元等等,这些也是一些利好的政策。未来,我对于香港致力于打造成为加密资产在亚洲的中心,我还是持非常积极的态度的。

主持人:香港不仅是有作为资本中心的优势,我也知道有一些香港local的项目,NFT和DeFi都有。在金融中心的地方,对金融有一些深刻认知的人,转去做DeFi应该是好上手一些的。我想请问一下Goku,从内地想润去香港创业,需要哪些条件?

Goku:我个人对去香港创业持比较悲观的态度。早期FTX和crypto.com都是源于香港的,而且是非常重量级的。早些年,大陆在加密货币行业这块最活跃,最有生气的地方,当年V神都得来国内融资。当年是不可能忽略大陆市场的。随着这几年大陆开始清退加密相关的产业之后,随着衰落的也有香港的这一波,主要的原因是香港失去了一部分大陆市场的依托。另一方面是欧美企业的快速崛起,成为最大的加密市场,无论是从个人投资额度的角度来讲,还是从资本方的实力来讲,差距还是蛮大的。加上疫情的原因,香港从自由和中立化,逐渐变得封闭和脱钩。有大量的加密企业的总部都从香港迁出。

就算香港开放了政策,它能找到市场依托吗?从中国大陆上来说,政策明确支持的是实体行业,不管说是北京那边为什么允许香港开放,可能是内外相互补助,但失去的东西很难再回来。大家都知道,政策也不是完全能保障从业人员去安心做一些事情的。这个宣言是比较难以说服我去到香港创业,从成本上来讲,去新加坡和去香港的成本是差不多的,显然新加坡会更有优势。前段时间的牛市,链游把东南亚的态势推起来,给市场带来了一波新的风气。在这波热潮中,香港也落后了很多。如果付出一样的成本和同样的圈层,选择新加坡会比香港更有优势。毕竟政策只是刚刚开始,如果我们今天讨论是在政策落地的五个月、半年后,我们再聊,可能会更落地一些。现在所有人只是听到了这个政策,还没有人牵头去落地。如果现在让我选,我会选择去新加坡。

主持人:香港vs. 新加坡,哪个城市对于web3创业者的发展更有潜力?

Chess:对于一个产品经理来说,香港和新加坡没有特别大的区别,主要看你出来的目的是什么。去香港和新加坡的大部分是以founder和钱居多,因为这些地方是不可能产生码农的,当一个地方的供给没有办法变成产业基地的话,最多只是有老板在这里。看你做的业务是什么,如果你是偏金融的话,比如DeFi,需要拉资金的业务,就比较适合。对我们这种做应用层,关注用户的创业团队来说,我现在在新加坡的唯一原因是离东南亚市场很近,另外文化和国内没有特别大的落差。我们现在主要focus在东南亚市场,2个小时的航程可以覆盖主要的东南亚国家。我认为新加坡的土壤不肥沃,没有办法去招募更多的开发者,成本极高,性价比极低。国内的团队,北上杭,你要求他们996都是没问题的。但凡让新加坡或者香港的团队996,他们会六点准时下班。这些地方的开发者大部分没有经历过国内传统互联网阶段的大规模用户的并发量的锻炼和实操,从供给量来讲,这里不适合作为供应链的基地,适合做分销商和渠道,更适合作为市场中心。web3的项目,应用层,我们不应该只满足于新加坡和香港,我们应该学麦哲伦,去开拓市场。新加坡和香港可以作为华人创业者的跳板,以这个为基础去发展更国际化的市场和更多的用户,这是我对我们自己的预期。对我来说,我没有这么大的政治上或者口号上的诉求。如果你做的是很native的东西,比如说公链或者是协议的,如果能去美国,最好还是去美国,环境是不一样的。新加坡给我的感觉就是,我认识很多有资源的人,但没有很多的idea和方向。

JX:新加坡没有dev的供给,本地大学比较少,市场也不够大,孕育不出技术人才。唯一我觉得两大能够孕育出闭环产业链就是中美,中国有庞大的本土市场和庞大的dev群体,美国也是这个情况。对于华人来说,由于中国的政策原因,不是一个理想的选项。美国的话,对中国出去的团队而不是当地的华人团队,其实也面临着一个适应的问题。在新加坡我们作为基金也有同样的感受,看到不光crypto fund,包括传统的web2 fund,包括对冲基金的团队都搬到新加坡,但更多是一个safe haven的概念,尽量规避政策风险。在未来半年一年,等疫情的影响变小以后,会有一部分基金和创业团队回到国内进行发展,这是我自己的判断。

主持人:大理成为了国内数字游民的热门目的地,可以分享下在大理做 Web3 创业的经历吗?现在大理的 Web3 builder氛围如何?

Harry:我们现在做一个基于社区的Hacker House,刚完成了一个为期三周的活动。我们的主要形式是在大理租一个house,把hacker运送过去,在里面住三周,一块讨论,目标就是产出一些好的项目。我们第一期大概有50个人报了名,最终17个通过,有14个去到现场,三周出来了11个项目。在这三周里面,面对面地沟通,一块打牌,一起聊到深夜,很容易成为朋友。对远程协作偶尔聚一下的团队,大理非常适合做这些事情。

主持人:我想要多了解一下,这些开发者都是来自于哪里,他们大部分是什么样的背景,有很强烈的在web3创业的意愿吗?

Harry:有的开发者是在空档期,有的是自由职业,有的是本身自己是创业的,有远程办公的,还有一些帮别人做项目的团队。

Jiang:现在创业团队在大理其实不多,但是由于大理旅游目的地的属性,会有web3从业者不断地经过、旅居,并定居在这里。在瓦猫之夏以后,有很多新的人来到这里定居,建立他们的据点,之后再接触web3,探索这个行业。这个社区在慢慢建立的过程中,现在规模还是挺小的。但大理的特质是很不一样的,这里有很多社区,这里做的web3项目会非常社区化和去中心化。这些人可能不是一个非常成熟的web2项目的founder,但会更接受去中心化的协作和组织的形式。这跟当地的社会气候是紧密相连的,做的事情比外面不那么传统。现在是在一个不断成长和沉淀的社区,特别是在瓦猫之夏以后,很多人本来是不了解大理这个城市,现在发现大理有很多吸引他们的特质。包括这次Hacker House的活动,很多人都是第二次回到大理来。

大理跟新加坡和香港不一样,是在一个很不一样的语境之下成为一个新的web3城市的,之前是没有科技属性和产业属性,恰巧是因为疫情之后大家习惯了远程工作,成为一个默认的工作配置,以及在疫情的封锁之下,大家会选择一个更加稳定、自由的地方,开始考虑中心城市以外的其他选项,大理就成为了这个选择。大理本身和数字游民和远程工作的特质相关,如果未来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商业是全球分布,去中心化松散的协作的话,就会对工作地点有自己的选择权,大理是一个更舒适自由和更低生活成本的选择。社区自发形成的特质也影响对项目的特质。

主持人:如果把整个产品开发团队迁到大理,优势和不足有哪些?

Harry:具体要看团队的需要。但我们在这边举办两三期Hacker House之后可能就会离开,不会是一个一直待的地方。我们更倾向于分布式,大家远程办公。

Jiang:在大理招聘是很难的,但如果你有一个成熟的团队,还没有成家的成员比较多的话,是一个还可以的选项。来大理更多是自己自发的选择,为了追求更舒适的生活方式,更高的生产力,更高性价比的生活选择,它作为一个数字游民的城市,价格的优势是比较大的。如果你希望以一个非常低的生活成本去生活的时候,这时候大理的优势就体现出来。团队如果是在本地组建的话会有一些挑战。

主持人:怎么看 “创始团队在境外设立实体 & 融资,把产研团队放在境内” 的团队配置?

JX:这个跟团队性质有关。如果是做应用的话,团队在境内,如果政策风险可控,还是线下办公的效率会更高。如果考虑到风险,有一部分团队在海外,也是可以的。如果是做基础设施,或者比较讲究narrative的产品,比如中间件,还有一些不太明朗的赛道,欧美会比较好一点。不一定要所有团队都在那边,但要经常参与高质量的crypto活动,可能还是在欧美。线上交流是ok,但线下配合线上交流效率会更高。对基金来说,更好的产品还是在欧美或者学术圈比较多,这类产品更容易获得大机构的青睐。如果是TO C的应用,你的团队Background是让用户参考的一方面,产品是核心的要素。这个要看项目希望发展的路径去考量。

Jerome:如果是一个dAPP,类似于StepN的项目,在境外设立实体融资,把产品放在国内,这样的配置是比较合适的。如果需要做一些比较大的,争夺话语权的基础设施的话,当然他们还是可以把一部分团队放在国内,但基本上商业团队、运营、市场,尽量还是在海外,特别是在欧美这些地方。想要一个生态蓬勃发展的话,在这些地方会吸引更多开发者在上面开发。

对我们自己投资来说,我们也没有局限于某个区域,还是看项目本身,也不会care团队来自哪里。由于监管原因,我们还是更愿意看到融资主体是BVI或者是境外比较方便的实体,对项目方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便利。产研团队在哪,这个真的取决于团队本身的构建,以及项目本身的DNA。作为投资人来说,我不太会看团队在哪,主要还是看能否把项目完成和做大。

Chess:所有的战术都是为战略服务的,你想打哪里的市场,团队和资源就往哪边倾斜。如果你是一个及其native的创业团队,最好还是在欧美市场,那里有叙事最高的正统性,就跟好莱坞一样,主导了世界文化的方向。但如果你是做一个web2就存在过的问题,会用token、NFT、web3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话,还是要看你的主要市场在哪里。大家最早融资都是PPT,很容易出现你想做的事情和故事,和你的资金是错配的。你想讲一个很大的故事,但只融到了很少的钱,完全不够做这个事情,更不用说把团队搬出来了。现在在主流发达国家的生活成本都非常高,对初创团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过去这个行业大部分的产品都是协议或者网页,它的结构和沟通的复杂程度其实是不高的。随着未来大家做游戏、应用、APP,工程难度和复杂难度,还有沟通频次都非常高。跨时区跨地域会对团队交流带来很大的隔阂。我们倾向的方式就是把团队分为前中后三个环节。前台就是典型的marketing+BD,会很local地去招人。中台一般是运营团队或者执行层,后台就是产研团队。中台一定要挨在一起,强配合,而且要更有经验,长期的磨合。对创业团队来说,去中心化是手段,不是最终目标。要考虑创业的目的是什么,怎么样能让事情效率更高,获得最优解,才是我应该怎么做。

其实过去对很多地区来说,不存在很多团队融资在境外,产品在境内的。比如说在香港和新加坡的大部分的创业团队,他们从一开始做的就是出口生意。过去中国互联网或者币圈,大家都要做出口生意,是因为本土生意做不了。国内的业务已经不太能搞什么事情了。国内过去最强的就是两个能力,一个是供应链的能力,一个是培养了大量的产品设计研发一条龙的供应能力。这个本来就是我们最强的东西,只不过是过去拿这些供应链生产的产品是往国内还是国外销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在web3不存在,web3就应该往世界范围去销售。

**
**

对于大部分的团队,怎么去磨合?我觉得在同一个时区还是挺重要的,沟通效率会很高。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现决定你的市场要打哪里,再去把团队和资源向那边配合,而不是一开始就要决定在哪里,做什么事情。

Subscribe to Old Fashion Research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