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用浅白风趣的语言和逻辑清晰的脉络,梳理了30000多年西方艺术史的精髓,帮助你迅速构建完整的艺术史认知框架,提升你在生活中的独立审美意识。
从艺术的起源、西方文明的源头开始,经过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再到浪漫派、印象派乃至20世纪之后的当代艺术,这些名目繁多的流派、艺术家和代表作,经由意公子轻松有趣的解读逐一串连,配合书中丰富精美的图片以及关键词索引附录,满足你阅读的不同需求。在这里不仅可以学到艺术领域的基础知识,也可以找到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这本句句有梗的极简艺术史,你值得拥有。
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原始思维,即“交感思维”。这些远古时期的人相信,我画下了你,我就占有了你;我伤害了你的画像,也就间接地伤害到了你本人。
有意思吧,艺术的起源,竟然是“画个圈圈诅咒你”。
当人们终于摆脱了饥饿和凶险,自然就演绎出了无穷的追问和浪漫的想象。那些无穷的追问交给哲学,而浪漫的想象,就交给艺术吧。
希腊文明与希伯来文明就像是种子,它们生根发芽,长成了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结出的果实就是西方社会的文学和艺术。
希腊神话看起来人物繁多,剧情杂乱,但其实脉络还是特别清晰的,无非就是“神的起源、王位争夺、宙斯的情史”这三个部分;而《圣经》就是一个“人与神(即上帝)不断约定”的故事。
尼罗河从南到北贯穿埃及,注入地中海,养育了这个民族,被称为埃及的“生命之河”。但是这条大河每年的7月到10月都要泛滥一次,淹没农田,摧毁房屋,无数人流离失所。但洪水一旦退去,却能留下最肥沃的土壤,人们又纷纷回来播种、庆祝丰收。这种被摧毁之后又可以重新再来的无限循环,就是古埃及人一直以来的生活环境,也影响了他们的信仰和观念:生命也是这样的,我们可以“死而复生”。
但这个不合理恰恰就是古埃及绘画艺术的典型特征,我们叫它“正面律”。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不管你的画是不是符合逻辑,我只管怎么在一个二维的平面中,表现出一个身体最完整的样子。
古埃及艺术好像是很神秘、很难懂,但只要你知道,不管是金字塔、木乃伊还是“正面律”的壁画,它们都是为了一个明确的“死而复生”的目的,就都真相大白了。
生存还是毁灭,虽然谁也交不出一张满分的答卷,可双手一握,选择的权利就在手中。时间往复的行进中,我们向死而生。
其实,所谓的“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源于人类在当时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的需求,是在此基础上想象出来的美好故事。而艺术,就是这些故事最好的载体。
诗人爱伦·坡曾经讲:“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时代催生了英雄,英雄又造就了时代。
但艺术创作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特点。古希腊的灵动,古罗马的静穆,中世纪的呆板,文艺复兴的真实,巴洛克的华丽,洛可可的纤巧……艺术的魅力,不就在于它的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吗?
一件艺术品离不开反复打磨的技巧和精妙的布局。它能调动观众的情绪和想象力,用令人震撼的极致美感冲击着人们的心灵。什么是艺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艺术。这就是艺术持久不衰的魅力。
南北方文艺复兴在艺术风格上有很大差异。一个是南方拉丁民族的浪漫主义,一个是北方日耳曼民族的写实主义,它们相遇并相互交融,又不断影响着整个西方艺术的发展,并持续到现在。
“可见和不可见”“现象和本质”这种二元对立统一关系就是福柯从《宫娥》里看到的哲学道理。
艺术家真正的力量,在于用一个小小的细节直击人心。
有一个女人,她不是艺术家,却对一整个时代的西方艺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她就是大名鼎鼎的蓬皮杜夫人,正是她让洛可可艺术走向了极致。
很快,蓬皮杜夫人成了宫里的时尚风向标。她发明了一种把前额的头发弄蓬松的新发型,类似于猫王的标志发型“飞机头”,结果大受欢迎,被命名为“蓬皮杜发型”,直到今天依然被许多女孩儿们采用。300年前创造出来的发型能够流行至今,可见这个女人对于美感的敏锐度非同小可。
大卫对于革命是充满热情的,他用自己最擅长的画笔投入革命,因此他还有一个外号叫“革命画家”。他擅长以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题材和风格来创作鼓舞人心的作品。
这个浪漫,当然不是恋爱时送情人一朵玫瑰的那种。“浪漫”在英文中写作“Romantic”,它的词根是“Roma”。没错,“浪漫”与古罗马有关。浪漫主义其实是一种激情。法国的种种灾难与黑暗,成为这种美学观念的土壤。浪漫主义用一种虚实结合、真实而又夸张的方式表达对现实的关怀。
浪漫主义诗人拜伦曾说:“无论头上是怎样的天空,我准备承受任何风暴。”
他看不起新古典主义,认为那些把精力放在不食人间烟火的女神和五谷不分的贵族画像上的人都是装腔作势,而浪漫主义也不过是无病呻吟。
在写实方面,库尔贝比卡拉瓦乔和委拉斯开兹都更进一步。卡拉瓦乔是用现实世界里的人来画宗教,为教堂服务,要画天使和众神;委拉斯开兹的作品里则多为王室贵族。
正如法国评论家所说:“没有库尔贝,就没有马奈;没有马奈,便没有印象派。”因为他,后世的艺术家不再把眼光望向几百年前的故事,而是开始真正用心去观察自己所生活的世纪
马奈弱化了事物的细节和轮廓,用大面积的鲜艳颜色来营造阳光下的明亮世界,这一点对后来的印象派来说非常重要。
不仅是艺术形式,甚至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事物也一样。而伟大的人物身上,都有这种顶着舆论压力一步步坚持下来的特质。他们挑战原有的逻辑和观念,探索符合新时代发展规律的新事物,这些开拓者无论身处哪个行业,都显得那么可贵。
叔本华曾说道:“生命的痛苦无法避免,但它是生命的肯定因素,人经历过痛苦反而能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格尔尼卡》里没有飞机,没有炸弹,甚至连爆炸的场面都没有。毕加索用他擅长的立体主义手法,用扭曲变形的图形描绘出破碎的肢体和混乱的场面。他用这夸张的画面表现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和死亡。
杜尚将一个现成品视为自己的艺术,与创作一个具体的“物体”不同,他提出了另一种观念——我认为它是艺术品,那它就是艺术品。从此,西方艺术被引上了一条“观念主义”的艺术之路。
杜尚曾经讲过一句看似很狂傲的话:“我最好的艺术作品,是我一辈子的生活。”艺术可以是有形的物体,也可以是无形的观念。世界和生活本身就是艺术。
他意识到,人们对于美的概念其实是跟着商业和消费的潮流不断变化的,与传统和现代无关。
人们再也不是跟着象征权威的学院派或者主流艺术团体去定义流行和美了。
带着这种反思,沃霍尔开创了一种新颖的形式,并成为了后来波普艺术的重要标志——“复制”。所谓复制,就是在同一幅画中,不断地叠加同一个形象。
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艺术的不确定性真是太有意思了!
所以,《艺术的故事》的作者贡布里希说:“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
艺术不是外星人突然丢到地球上的包裹,而是一代代艺术家用自己的作品推动、发展得来的精神产物。它的每一次转变都会根据不同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等而变化。艺术可能比现实生活“高”那么一点点,但它终究源于生活。
西方艺术从画个圈圈诅咒你开始,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达到第一个巅峰,然后很多年就是在复古中变化,在抨击中创新,力求要与众不同,不能总玩别人剩下的…
慢慢艺术变成一种时代见证与印记,变成一种艺术家内心的表达,确实,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作者对艺术欣赏能力评价与常说的三种境界类似,当你毫无基础和熟悉艺术之后都能像一张白纸一样去欣赏,看似相同,但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艺术的欣赏,这或许是一种本能…还是引用毕加索画展的结语,看不懂只觉得画的好没关系,就像鸟叫也听不懂,只觉得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