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秘密】人生指南-送给你不甘平凡的你

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1965 年生人,美国著名风险投资家。他在 05 年与人合伙成立了著名创业投资公司 Y Combinator,投资了 Airbnb、Reddit 等两千家初创公司。在公司成为口口相传的美国创业孵化器的同时,格雷厄姆也拥有了硅谷教父的称号。
这位一边敲着计算机拿下哈佛应用科学博士学位,一手拿着画板学习罗德岛设计学院绘画课程的元老级创业者,究竟对「如何做成伟业」有着怎样的答案呢?
若是汇集那些在任何领域都能成就伟大事业的品质,我们将看到怎样的一个形状?
幸运的是,这位硅谷教父为我们慢慢勾勒出了这些品质的剪影,而他绘制的手法不带着任何一丝急促或心焦。相反,在慢慢了解做成伟业需要什么的同时,他的文字如同流进这入伏之夏的清凉溪水,带来沉静和内省的力量。
这是一份仅供野心者的食谱,也或许能成为你有知有行的新开端。

有知有行 珞然

人生指南:如何找到属于你自己的人生目标-哔哩哔哩
人生指南:如何找到属于你自己的人生目标-哔哩哔哩

如果要汇总在任何领域做出伟大成就所需要的技能,它们的重合点会有哪些呢?我决定在实践过程中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

我本是想制作一个任何领域都能使用的行动指南。不过我也很好奇这些通往伟大成就的技能都是什么。于是在写出这份指南的同时我发现:这个技能列表是有确定答案的,而且它们并不是「努力」一词就能概括的。

 

以下指南仅供野心者使用。

 

决定做什么

第一步,是决定伟大的事具体是做什么。这件伟大的事需要具备以下三个特质:你在这件事上有天赋、你对这件事有强烈兴趣、以及你在这里有施展才华的空间。

 

在现实生活中,你基本无需担心第三点,有野心的人对平台的挑选已经足够保守了。所以你主要需要考量的,就是自己的天赋和兴趣。[1]

 

这两件事听起来简单,找起来难。当你年轻的时候你并不知道自己究竟擅长什么,其他工作又在做什么,有些你最终会做的事情也许现在还不存在呢。所以,就算有些人在 14 岁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大部分人都需要不断寻找自己的目标。

而寻找目标的方法,就是去实践。如果你不知道从哪开始实践,那就先猜一个吧。更重要的是动起来。你会偶尔猜错方向,但没有关系。了解不同的事情总是好的,有些最最重大的发现正来自于对不同领域的链接。

养成创作你个人项目的习惯。简单来说,就是找到你想要做的事。不要让别人左右你对于「工作」或者「事业」的定义。如果有一天你做成了伟大的事业,那大概率做的是你自己的项目。虽然它可能隶属于某个更大的事业版图,但你是这部分成果的核心驱动力。

那什么能成为你的个人项目呢?答案是任何让你热血沸腾的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你对事物审美判断的演变,令你兴奋的事物和重要的事物逐渐会产生交集。 7 岁的时候做一个巨大的乐高模型让你热血沸腾, 14 岁时自学微积分让你热血沸腾, 21 岁时关注那些没有定论的物理问题让你热血沸腾。这些事情会变化,但是不变的是那份真正兴奋悸动的心情。

这份兴奋衍生出的好奇,既是伟大事业的发动机又是它的方向舵。它不光为你提供动力,还为你指明方向。当你认真倾听的时候,就能听到是什么事在召唤你而来。

 

什么是就算他人觉得无聊透顶你也无法抑制好奇的事情?那就是你要做的伟大的事。

 

当你发现了自己非常好奇的事情以后,下一步就是去学习足够带你去到行业顶尖的知识了。知识是慢慢积累的,也许从远处看你具备的知识已经填出了完美的弧线,但是当你学到足够的知识去近距离观察,就会发现那中间的缝隙了。

那么下一步就是去观察这些缝隙。这时会需要一些技巧,毕竟我们的大脑总是习惯于忽视这些缝隙,并欺骗自己去为世界建一个更简单的认知模型。但是,很多发现都是从问出别人觉得理所当然的事中诞生的。[2]

 

如果你得到的答案看起来很怪,那就更好了。伟大的事情总是带着特立独行的标签。无论是数学还是艺术,我们都能发现这个特点。如果这份独特确实出现了,建议你拥抱它,而不是尝试改变它。

勇敢地去追寻特立独行的想法,就算其他人对这个话题不怎么感冒。事实上,他人的不感兴趣是个更好的信号。如果你关心的是一个别人忽视的问题,而且你的专业程度足够让你相信自己的判断,那这就是你最好的选择。[3]

 

总结一下,寻找你的个人项目有四步:选择一个领域、学习足够到达前沿的东西、发现缝隙、探索其中有前景的。这就是所有做伟大的事情的人所做的事,从绘制者成长为实践者。

第二和第四步需要你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确,我们努力付出不代表就能成就伟业,但是从大量经验来看,不付出确实成不了事儿。而不断投入的前提是你自身的兴趣。兴趣与好奇会比保持勤奋的习惯更能驱使你前进。

 

好奇心、愉悦感和做成伟业的欲望,是三个最强大的动力源泉*。*有时,他们三者会逐渐趋同,而最强的驱动力正来自于三者的结合。

 

终极大奖就是寻找到缝隙中那根有可能生长出来的枝杈。你发现了知识表层的裂缝,将它破开,而后洞见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让我们再聊聊「寻找个人项目」这个复杂的话题,如何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它的难点在于,除非真正去做,你根本无法判断这些事到底是怎样的。这意味着你可能需要在某一行业工作数年才能知道自己究竟是否爱好和擅长。而同时,你又没有机会同时去体验或学习大部分其他行业。那么最差的情况是,你会因信息不全面而有些晚地开始真正属于你的事。[4]

 

野心的本质会恶化这个问题。野心有两种,一种是在你找到兴趣点之前就有的,另一种由你的兴趣产生的。大部分做出伟业之人的野心,是这两种形式的结合。如果你在找到兴趣点之前就十分雄心勃勃,那你往往会更难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大部分国家的教育体制将「找到自己想做的事」包装得很简单。他们期望你在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之前长期投入一个领域。而结果就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常常被教育系统当做一个破坏者。

他们不愿意承认,现有的教育系统无法帮你找到自己想做的事,而且这个系统还假设你能在青少年时期就魔法般猜中自己未来的事业。既然他们不愿意承认,那么我来说明真相吧:在这条寻找道路上,你只能依靠你自己。有些走运的人能一下子猜中,但是余下的会跟大部分人一起,在很多条路中间磕磕绊绊、反复研究。

所以当你年轻且有野心,却不知从哪下手时,该怎么办呢?首先,你不应该随波逐流,以为答案会从天而降,你需要行动起来。这世上并没有一本能为你剥茧抽丝的说明书,我相信这一点在你阅读那些伟人自传时就该意识到了。在寻找要探索的事业时,运气占比是非常大的。那些伟人总是在偶遇贵人或偶遇好书后,灵光一闪,就找到了要做的伟业。所以,你要做的,就是增加自己被运气青睐的概率。而增加的方式,正是保持好奇心。尝试更多事、见更多人、读更多书、问更多问题。[5]

 

当你有疑虑的时候,将一切围绕着自己的兴趣去优化。一个领域会随着你对它的了解而逐渐变化。比如说,数学真正在研究的事情和你从高中数学课学到的相差甚远,所以你需要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更全面地去了解这些事物。但是你要注意,如果一个领域没有随着你的深入了解而变得越来越有趣,那么你该停下来了,那不是你要做的事。

不要担心你的兴趣点是否和他人不同。你的品味越独特越好。独一无二的品味往往是强烈的,而这份强烈意味着你将更加高产。同时,你在更少人开拓过的疆土上更容易发现新的东西。

找到一个真正适合你的事的标志就是,你甚至觉得在别人看来复杂而可怕的东西是那么的可爱。

不过领域和人类不同,你不需要对它保持忠诚。如果在你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了更让你兴奋的东西,不要害怕改变。

如果你是在为他人提供什么,请在那之前先确认你提供的东西是他们确实需要的。做到这一点的最好方法就是做连你自己都想要的东西,写你会想读的故事、造你会想用的工具。同时,因为你身边的人大概有类似的诉求,他们将会成为你的首批观众。

为他人提供什么一样需要遵循兴趣原则。很明显,最让人想读的故事是你想读的故事。我反复把这一点单拎出来说是因为很多人思考这件事情的时候都是错误的。他们不去做自己想要的,而是做一些幻想出的、所谓比他们自己更成熟的观众所需要的。而只要你这样思考,就一去不复返了。[6]

 

当你试图去发现自己要做的事情时,世上会出现各种把你带偏的力量:肤浅、潮流、恐惧、金钱、政治、他人的愿望、有影响力的骗子等等。可是如果你偏离了自己真正的兴趣,你将沦为被这些力量支配的玩物。但如果你坚定自己的兴趣,你就不会偏离轨道。

「跟随你的兴趣」听起来有些被动消极,但如果你真的实践这条原则,这意味着你需要跟随自己的兴趣克服一个又一个难关。你经常需要面对拒绝和失败,而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虽然面对拒绝和失败需要勇气,但这不意味着你要事先进行周全的计划或准备。在很多时候,完成伟大工作其实很简单:在让你热血沸腾、又能激起你野心的事情上投入大量精力,一些好东西就会自然诞生。你不需要做一个计划而后按部就班地完成,你只是找到不变的东西,而后顺你所想尽你所能。

计划的问题在于,它只能为你可以想象的成就带来帮助。你可以在小时候就决定有一天赢得金牌或发家致富,但是你无法计划出这过程中的优胜劣汰。

我认为对大部分想做出伟业的人来说,正确的对策就是不要做太多规划。在每个阶段都去做看起来最有趣、且能在未来给你提供最好选项的事。这也可以说成是,一直「迎风而上(Stay Upwind)」。从经验看来,大部分做成伟业的人都是这样做的。

 

做事的技巧

即使你找到了想去做的事情,做起来并没那么简单。有时候,你一睁眼就会有新想法,恨不得立刻去上班,但更多的时间,并非如此。

灵感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带你前进。这一路上会出现逆风、洋流和隐藏的浅滩。所以,正如在海上航行一样,做事也自有一套技巧。

举个例子,虽然你应该努力投入精力,但是你也有可能用力过猛,你要是这么做,会发现边际收益越来越少:过度疲劳使人愚钝,最终还可能有损健康。而做事的边际收益取决于你做什么事。有些事就是很难,你一天最多只能做四五个小时。

理想情况下,投入的时间应是连贯的。尽量成块地安排你的时间,把一整块倾注到这件事上。如果你知道可能会被打断,你会回避艰难的任务。

万事开头难,开始可能比坚持还难。有时候,你得靠「自我欺骗」才能跨过那第一条鸿沟。不过别担心,这是自然现象,并不是你的错。

无论是开启一天,还是开启一个项目,你都需要一定能量才能启动。既然「开始」比「坚持」需要更多能量,那不如小小欺骗自己一下说:这两者需要的能量其实差不多。

大部分时候,自我欺骗在做成大事的路上都是错误的,不过,这是例外。当我在早上因为犯懒而不想工作时,我会骗自己:「我就检查检查目前为止的进度吧。」五分钟后,我就会发现自己的错误,或需要补充的地方,自然就开始做事了。

同样的自我欺骗,还可以用于开启一个新项目。欺骗自己,跟一个项目实际需要的工作量,其实没多大关系。很多伟大的成就都是从一句「这事儿能有多难」开始的。

这也关联到年轻人有优势的一点。他们更加乐观,尽管他们的乐观主要源自无知,但在这种情况下,无知有时能战胜渊博。

试着完成自己开启的事情,即使它比你预想的要更费劲。完成一件事,不光是一场关于自律的修行。很多项目的高光时刻就发生在收尾阶段。

另外一个可以撒的谎,是夸大你所从事的工作的重要性,至少对自己这么撒谎。而如果这件事能给你带来新的发现,那它就不算是谎言了。[7]

 

应对拖延症

既然开始做事可以按天或按项目来看,它们也各自对应了一种拖延方式。拖延项目是更加危险的。你把自己想要开启一个项目的野心年复一年地拖下去,只是因为现在时机不太对。而当你按年来拖延的时候,你将积攒越来越多未做成的事。[8]

 

项目拖延更危险的理由之一,就是这种拖延会把自己伪装成你要做的工作。你没有游手好闲,但是你在勤奋地做另一件内耗自己的事。所以对项目的拖延不像对一天的拖延那样能迅速引起你的警惕。你太忙了,以至于没有注意到这份拖延。

打败项目拖延的方式就是偶尔停下来,问问自己:「我是在做我最想做的事吗?」当你年轻时,这个答案可以是「并没有」,但是年龄越大,这个否定的答案就会越危险。[9]

 

积累与思考

做成伟业,一般意味着花费一段在他人看来长到离谱的时间长度,但是伟业就是这样做成的。***伟大的事因持续关注一件你真心感兴趣的事而实现。***这样当你暂时停下来回望时,你才会讶于自己已经走过了那么长一段路。

我们讶异的原因在于我们会低估工作的累积效果。一天一页的工作量听起来不多,但是这样连续一年你就能写成一本书了。持续去做,这就是关键。做成伟业的人并不是一天就做完了多少件事,而是至少会做完某件事,不是无所事事。

如果你做的事能够累积,那么你就会收获指数级的成长。大部分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过指数级成长值得我们停下来想一想。例如学习就符合这个现象。你学得越多就学起来越轻松。积累用户是另一个例子,你有越多的粉丝,就会有他们带来的更多新粉丝。

指数增长的问题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它只有一个平缓的坡。它虽让我们感觉平缓,却依旧是一个指数级别的增长。不过因为我们无法一上来就直观感受到,所以很容易在指数增长的初期低估它。

一些能够指数增长的东西具有着超高价值,而它们也值得你花更多精力去启动。不过因为人们常在初期低估指数增长,所以这些启动一般都是无意间的。人们扛过初期这段学习很多新事物却没有回报的阶段,只是因为从经验上他们知道学习新东西就是要一个助推,或是他们只能一个粉丝一个粉丝积累而别无他法。如果所有人都清醒地知道如何投资指数增长,那就会有更多人做这件事了。

事业不是你一股脑地努力就能做成的。当你散步、沐浴或是躺在床上的时候,那种间接的思考是更有力量的。让你的思绪飘一会儿,你往往就能解决正面对抗无法解开的问题了。

不过你仍需要保持传统意义上的努力来从这种间接思考中获益。你不能只是四处游荡做白日梦。这种遐想需要植入到刻意工作中才能获得养料。[10]

 

每个人都知道在做事的时候应避免分心,不过在思绪中徜徉时也应该避免分心。这样当你放飞思绪的时候,它才会飞向你在当下最关心的问题。所以我们真正要避免的,其实是将你要做的事推下第一优先级的那种分心,否则你就会将这种自由思考浪费在走神中了。(例外:不要避开让你分心的爱)

 

目标做最好

有意识地多了解你所在领域的作品,并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味。毕竟,在你知道什么是最好的、以及成为「最好」需要做什么之前,你也许不知道自己准确的目标。

不过成为最好就可以是你的目标。如果你不是想着怎样做到最好,你甚至都无法把事情做到优秀。这个事实已经被各种领域证实了,而我猜测这原理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做好的野心自然会导向眼高手低的结果;或想做成最好的野心本质上与仅是想做好的野心不同;又或者「做好」的标准太过模糊了,导致最好的想法比只是做好的想法更驱动人。其实以上这三点原因,大概都是对的。[11]

 

幸运的是,「做最好」的目标被大量实践证实确实有用。虽然「做到最好」听起来给了自己太重的包袱,但在现实中,你往往会因为目标为「最好」而比别人多想几步。这个优势让人兴奋,也给人有一种莫名的松弛感。「做到最好」让事情简化:毕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做到最好」比「做好」更直观。

而设立「做到最好」这样的高目标,就相当于去思考人类在未来 100 年会关心什么。这并不是因为别人的想法比你自己的重要,而是因为 100 年后依旧被需要的东西,大概率才是真正的好东西。

不要过多尝试改变做事风格。就去做到你能做到的最好就行了,再独特的风格也无法帮助你达到最好。

风格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属于自己的工作模式。刻意做出风格会显得矫揉造作。

做作的本质是装作另一个不是自己的人去做事。你会置身于一个有魅力但是虚假的人设里,而当你因为这份魅力沾沾自喜时,这份虚假也会在你的事业中尽数体现。[12]

 

成为他人对年轻人来说是最大的诱惑。他们经常感到自己谁都不是。但是你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因为只要做足够有野心的项目,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你不是路人甲,你是能做成伟业的人。所以去做吧,做事风格什么的自然会到来。

「避免做作」是非常有用的一项原则,但是我们如何用正向语言叙述它呢?怎么能说「要做...」而不是「不要做...」?最好的答案是「保持真诚」。如果你是真诚的,那么你能避免掉做作以及和它类似的一系列阻止你成为最好的绊脚石。

保持真诚的核心是保证学术诚实。我们教给孩子们诚实是一个不自私的美德,它是一种牺牲。但其实诚实也是一种力量。想拥有新的灵感,你就得有一双发掘真相的慧眼。你在尝试比别人看到更多的真相。而如果你无法保持学术诚实,又如何拥有发觉真相的慧眼呢?

一个避免学术不诚实的方法就是对相反观点持有更乐观的态度。积极主动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当你承认在某件事上的错误后,你就自由了。而在那之前,你需要承受因不愿承认而有的重量。[13]

 

除了学术诚实,真诚的另一个更细小的构成因素是保持轻松,不拘小节。不拘小节比它的反义词一板一眼重要了很多。它不光意味着去掉程式化的东西,删繁就简,也意味着关注真正重要的东西。

过度程式化和矫揉造作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你在尝试「看起来如何」,而并非真正「做出来如何」。这就是为什么世俗意义上的书呆子在做出伟业上有优势:他们不在「看起来好」上下太多功夫。事实上,这也正是书呆子的定义。

书呆子有一种单纯的勇敢,而这正是做出伟业所需要的。这无法习得,而是从小保持的。所以保持住。做那个把想法说出去的人,而不是做靠在椅背上说出貌似有深度批评的人。「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是真的,通往伟大事业的路途从不简单。

可能对于一些职业来说,愤世嫉俗和消极是一种优势,但是如果你想做成伟大的事,就算看起来有点傻气,乐观积极也是你的优势。反其道而行之是我们都熟悉的老话了。旧约中说,以免自己看起来像个傻瓜,你最好还是保持安静。但是这个意见是为了让你看上去聪明。如果你真的想发现新的事物,那么最好冒险把你的想法说出口,告诉别人。

有些人天生真诚,而有些人则需要付出努力。无论哪种真诚都是足够的。但对于认为不真诚就能做出伟大的事的观点,我保持怀疑态度。连拥有真诚去做成伟业都很难了,何况连真诚都没有呢?你没有足够的试错空间去容纳因学术不诚实、教条死板、和为了看起来潮流酷炫而造成的扭曲。[14]

 

选择和发现

伟业不光和制造者保持一致,也有它自己不变的调性。制造者与被制造的事物是一体的。所以当你在做事时面对一个选择,选那个能让一切保持一致的。

有时,你可能需要扔掉一些东西并重新来过。虽然这不是必须的,但是当你真正需要的时候,你得愿意放开手。学会放手是需要努力的。当你有需要从头来过的东西时,对现状的偏见和自身的惰性会一同让你否定这个现实。而想要战胜偏见和懒惰,就要问自己:如果我已经做出了改变,是否还愿意回到现在的状态?

你要有信心、大胆地去做取舍。不要保留一些不合适的东西,即使它们让你感到骄傲,因为留下它们只会慢慢消耗你自己。

诚然,在有些事情中,将任何你做的事情都联系在一起是好的。这个结果会更加集中,而你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在做的事。但是当你需要舍弃的时候,也不需要通过自我欺骗,来硬说这里有实打实能留下来的东西。

数学的优雅也许听起来像从艺术那里挪用来的比喻。当我第一次听到「优雅」一词用来形容一个数学证明的时候,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是现在,我理解到艺术优雅的主要成分就来源于数学的优雅。而优雅与否是一个远比数学本身更有用的标准。

保持优雅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长线投资。费力发现的解决方法常在短期内更被重视。你所付出的努力和问题本身的复杂能够给人留下印象,但这只是暂时的。

一些最伟大而优雅的作品或许看起来只费了一点点力,这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它们经过了千万次积累,已经在那了。它们不需要被建造,只需要被发现。当你很难评价这个东西是发明还是发现之时,这是伟业将要发生的好苗头。

当你做的事可以既被看作发明也被当做发现时,倾向于它是一种发现吧。尝试把自己想象成让这些事物自然而然成为自己连向世界的通道。

(奇怪的是,挑选要做的事是个例外。这个过程是一个发现,但是最好的情况下它将是一种发明。最好的情况是你在发现它的过程中发明了一个领域。)

类似的,如果你在尝试建造一个强大的工具,那就不要为它设定上限。一个强大的工具在理论上是会以你没有预见的方式被使用的,所以去除限制吧,就算你还不清楚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伟业总是像工具一样提供一个给他人继续向上搭建的平台。所以若你是在发明新的点子为人所用,或是提出他人可以回答的问题,这都是好事。最好的想法在各种领域都有好的启示。

如果你把你的想法用最基本的方法表达,它们将比你想要表达的更加真实诚恳。

当然,单单真实是不够的。伟大的想法得真实,也得新颖。而且,即使你已经学到了足够多的知识,甚至达到了某些知识领域的顶峰,你也还需要拥有某种能力,才能发现新的想法。

在英语中,我们会把这样的能力区分开来,分别叫它们:原创性、创造力和想象力。乍一想,这样的区分很合理,因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独立的技能。你完全可能拥有很强的专业能力,但并不具备创造能力。

我从来不喜欢「创造的过程」这个词。它有一定的误导性。创造不是一个过程,而是一种思维习惯。具有独创思维的人,对于他们关注的任何事物,都能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就像一个角磨机会发出火花一样,他们生来如此。

不过,如果他们不太了解自己所关注的事情,产生的新想法可能不会太好。我认识的具有独创思维的人之一在离婚后,决定专注于约会,但他对约会的了解大致与一个 15 岁的普通人相当,这带来了非常多「离谱」的经历。但他的经历也更清晰地展现了独创力在没有专业性支持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

尽管我不知道人能不能培养自己的原创性,但一个人肯定有办法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能力。例如,当你手上有别的事要处理的时候,反倒容易有新的点子。新想法不是靠冥思苦想出来的,而是你在构建或理解一些难度稍高的事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收获的产物*。*[15]

 

谈论或书写你感兴趣的事情是产生新想法的好方法。当你试图描述那个想法时,你就会不断从心底里找出词语,填补出它的模样。事实上,有一些思考只能通过写作来完成。

改变你身处的环境可能会有所帮助。新想法常常在你去到新的地方时蹦出来,因为旅程本身就能激发这些想法。而且你可能不需要走太远,有时候,只是出去散散步就够了。[16]

 

在关联主题下漫游,也会很有帮助。这是因为当你在探索那些相关话题的时候,就给自己的创意机器提供了更多素材,新想法常常隐匿在事物的内在联系之中。

不要把你的注意力平均分配在每个话题上,因为那会导致任何一个话题都得不到足够的关注。你应该根据某种类似于幂律(Power Law)的法则[17]来分配精力。对于一些话题要保持专业上的好奇心,对于更多的话题则保持随意的好奇心就够了。

 

好奇心和原创性密切相关。好奇心为独创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事物。更进一步来讲,好奇心本身就是原创性的表现形式之一。问题之于答案,正如好奇心之于原创性,因为好的问题本身就是答案的一部分,强大的好奇心本身也是创造。

 

定义好点子

寻找新想法是一种奇怪的游戏,因为它就像是对着你眼前的事物挑刺儿。一旦你想出一个新想法,你往往会讶异于它有多平常而熟悉,以至于你会想,为什么以前没有人想到这一点呢?

当一个想法既陌生又熟悉的时候,它很可能就是一个好点子。

留意到显而易见的事物听起来很简单。然而,从经验上讲,产生新想法却很困难。这一对矛盾的根源是什么呢?捕获新想法通常需要你改变看待世界的方式。我们通过不同的心智模型来看待世界,这些心智模型既帮助了我们,又限制了我们。当错误的心智模型改变了,新的想法就变得显而易见。但是,看见并修复错误的心智模型并不容易。这就是为什么新的想法既显而易见又难以发现的原因:你得先拨开云雾,才能见月明。

 

发现心智模型错误的方法之一,是比别人都更严谨。错误的看待世界模型会在与现实碰撞的过程中留下线索,但大多数人并不愿意直视它。由于他们的思考全仰仗于已有的心智模型,他们往往会选择忽视那些线索,无论那些线索在回顾时看起来多么明显。

要找到新的想法,你必须捕捉到那些线索的蛛丝马迹,而不是视而不见。这就是爱因斯坦所做的。他能够看到麦克斯韦方程(Maxwell's equation)的广阔前景,不仅仅是因为他在持续寻找新想法,还因为他更加严谨。

此外,你还得愿意打破规则。尽管打破规则和观察严谨听起来有些矛盾。如果你习惯于打破规则,你就更容易修正自己看待世界的心智模型。因为在所有通过旧模型认识世界的人看来,新模型都打破了原先的规则。

很少有人理解打破规则有多难,因为当人们接受了新想法的一瞬间,它就落入窠臼了。一旦你开始通过新的心智模型来认识世界,一切看起来都会非常合理。但在这之前,你认识的世界并非如此。比方说,过去了大半个世纪,日心说才被广泛接受。即便在天文学家当中也是如此,因为「日心说」太有悖于直觉了。

实际上,如果你仔细思考一下,一个好的新想法必须在大多数人看来都是糟糕的,不然别人早就去尝试了。所以,你要寻找的是那些乍看很疯但实则正确的想法。如何辨别这些想法呢?对此,我们无法给出定论。通常,看起来糟糕的想法确实很糟糕。但是,那些实则正确的疯狂想法,往往令人兴奋、影响深远;而那些纯粹糟糕的想法往往令人沮丧。

有两种方式可以轻松打破常规的方法:享受打破规则和完全对规则漠不关心。我分别称这两种情况为,积极地独立思考和消极地独立思考。

那些极具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往往不会循规蹈矩。规则不仅无法阻止他们,反而会激发他们更多的能量。对于这类人来说,有时候,光是项目本身的难度所激起的愉悦,就足以让他们开始行动了。

打破常规的另一种方式是不在乎它们,甚至不考虑它们的存在。这就是为什么新手和外行经常会有新的发现。不知道某个领域那些预设的前提,使得他们能够被动地独立思考。貌似阿斯伯格症患者也不容易被传统观念影响,我认识的好几位都说这一点能帮助他们产生新想法。

严谨加上打破常规听起来像是一个奇怪的组合。在流行文化中,它们是对立的。但在这方面,流行文化自带一个错误假设。它假设所有议题都是稀松平常的,而在稀松平常的的事情上,严谨和打破常规是对立的。但是,在真正重要的议题上,只有真正严谨的人才能打破常规。

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想法通常挺到半决赛才会被彻底忽视。你在潜意识中确实看到了它,但是你的另一部分潜意识却否定了它,因为它太奇怪、太冒险、太费力、太有争议性了。这暗示了一个令人兴奋的可能性:如果你能摘下这些有色眼镜,你就能看到更多新想法。

 

有一种方法可以避免你的潜意识为了保护你而否定你,那就是去追问:有什么好想法值得别人去探索?

你还可以通过从相反的方向开始,发现那些容易被忽视的想法:从发现遮蔽它们的东西开始。每个备受珍视但错误的原则,都被一片有价值却未被认真检视过的想法所包围,因为它们有悖于那些实际错误的原则。

宗教就是由一系列备受珍视但错误的的原则组成的。因此,任何字面或者实际意义上的「宗教」,其背后都有很多有价值但从未被认真检视过的想法。哥白尼和达尔文的发现均属此类。[18]

 

在你所从事的领域,人们对什么事情有宗教般的执着,即对某些原则过于依赖,而这些原则可能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不言自明?如果你放弃这些原则,会产生哪些可能性呢?

人们在解决问题上比决定要解决哪些问题更具创意。即使是最聪明的人,在决定要解决什么问题时也会出人意料地保守。那些在其他方面从不随大流的人,也会上赶着去解决最受关注的那些问题。

人们在选择问题时比选择解决方案更保守的一个原因是:问题是更大的赌注。一个问题耗费你的时间常常以年计算,而找到解决方案花费的时间往往以天计算。但即便如此,我认为大多数人还是太保守了。他们为了规避风险,迎合潮流,那些冷门难题的价值被低估了。

冷门难题里最有趣的一种,就是那些大家都以为已经被充分讨论过、但实际上并没有被讨论到底的问题。做出伟大的事业的人,往往会挖掘并展示出已有事物的潜力。艺术家丢勒和发明家瓦特都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如果你对一个别人都以为被挖得不能再挖的领域感兴趣,不要因此动摇信念。在这一点上,他们往往是错的。

解决冷门问题也可以非常令人愉悦。没有漫天的吆喝声,也不用着急。机会主义者和评论家都在忙于其他事情。那些已有的事物也不会有什么变数。此外,其实想到了就是赚到了,因为不去琢磨的话,这些想法就会被白白浪费掉。

但一个问题之所以会被忽视,并不是因为它平凡。它只是看起来没有它实际上那么重要。那怎么找到这些问题呢?放飞自我 —— 让好奇心带领你去探索,至少暂时忽略那个说着「你只应该解决『重要』问题」的声音。

你确实需要解决重要的问题,但几乎每个人在判断问题重要程度上都过于保守。如果你周围有一个重要但被忽视的问题,那么在你的潜意识里,你已经注意到了。所以,试着问问自己:如果你停下「正经」的工作,纯粹出于好玩,你会去做什么?这个答案可能比它看上去重要得多。

比起选择解决方法,选择解决什么样问题更需要原创思维。那些发现全新领域的人,正是因此而不凡。因此,选择要解决的问题看似只是在起步阶段的决定要干什么,实际上却是整个游戏的关键所在。

很少人能理解到这一层。对于如何找到「新想法」大家最大的误解之一,就是忽视了「问题」对于「答案」的重要性。人们总觉得想出伟大的想法就是找到了答案,但真正的关键在于提出怎样的问题。

我们之所以会低估「问题」的重要性,是因为受到了学校的影响。在学校里,问题的存在不过是为了被回答的那一瞬间,就像不稳定的粒子一样。但是,一个真正的好问题的作用远大于此。一个真正的好问题本身就是新发现的一个部分。比如说,新物种是如何产生的?物体落地受的力和行星保持轨道受的力是一回事吗?光是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就已经踏入令人兴奋的新领域了。

悬而未决的问题可能会让人感到不舒服,但这样的问题你想得越多,就越有可能找到解法 —— 或者说,更令人兴奋的是,你会发现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竟然有共通之处。

有时候,你会花很长的时间思考一个问题。伟大的工作往往始于你多年前就开始关注、但一直没有停止思考的问题,有的甚至始于小时候的观察。人们经常谈论保持年轻时梦想的重要性,但同样重要的是持续思考年轻时关注的问题。[19]

这一点在专业领域中也有体现。人们总觉得专家什么都懂,其实并不是这样。对专家来说,好的问题往往有两个特征:a)这个令人困惑的问题足够重要;b)其他人也搞不明白。

想象一下,在新想法被发现之前的那一刻发生了什么吧。有足够专业知识的人,总会对某件事感到困惑。这意味着困惑是原创性的组成部分。只有当你接受世界就是充满谜团的这个事实,你才愿意去直视它们。不过你不能就这样照单全收,以至于自己无法产生解决它们的动力。[20]

拥有成堆的未解之谜是一件很棒的事。而这正是那种富人越富的情况,使得获取新问题的最佳方式就是尝试回答现有的问题。问题不仅能指引我们找到答案,还会带来更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最好的问题在不断的回答中生长。也许你注意到当前的死板公式中突出来一条线索,并试着拉扯,结果它就变得越来越长。所以在尝试回答之前,无需要求问题有多宏大,你也很难预测到这一点。要注意到线索已经够难了,更不用说去预测拉扯的话将会有多少东西迎刃而解。

最好是有些狂野的好奇心,轻轻地拉扯很多线索,看看会发生什么。大事始于细微之处。它的最初版本通常只是实验、副课题或一小场谈话,一切从这里逐渐发展成为更大的事情。所以,多让小事发生。

高产的重要性往往被低估了。你尝试的不同事情越多,发现新事物的机会就越大。不过要明白,尝试很多事情也意味着会有很多行不通的部分。你无法在不遇到坏点子的情况下直接想到好点子。[21]

虽然先研究前人的工作,听起来像是更负责任的做法,但通过把手弄脏,你会学得更快且更加乐趣盎然,而且你会对前人的作品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尽快开始是好的,且从小规模开始,从简单的小事开始,才能聚沙成塔。

如何从小事开始,做成伟大之事?答案是不断迭代。伟大的作品几乎总是通过不断推出新版本来完成的。从小事开始,逐渐演化,最终版会比你原先计划的更加智慧、更有野心。

如果你的产品做出来是给别人用的,持续迭代就尤为有用 —— 要快速呈现初始版本,并根据用户的反馈不断改进。

从最小可用的产品开始。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小产品确实可用。就算不行,这也至少让你迈出了第一步。

不要试图在任何一个版本中塞入太多新内容。对于第一个版本来说,这样做有一个名字(拖了太久发布),对于第二个版本来说,这样做也有一个名字(第二系统效应)——不过这两者都只是试图添加太多新内容的具体例子而已。

一个新项目的早期版本,有时会因基础得如同玩具而被忽视。但其实当人们这样做时,是一个好兆头。这意味着它具备了一个新想法所需的一切,只是缺乏规模,而规模往往会随之而来。[22]

与从小事开始并逐步迭代相反,另一种选择是事先计划好你要做的事情。通常来说,计划似乎是更负责任的选择。说「我们要先做 x,然后做 y,最后做 z」听起来比说「我们试试 x,看看会发生什么」更有条理,但是它效果却没有后者那么好。

计划本身并不是好事。有时候计划的确有必要,但它不过是一种「必要的恶」,是对无法避开的条件的回应。你必须做计划,是因为你在使用不灵活的工具,或者因为你需要协调很多人的努力。如果你保持小规模项目,并使用可变通的工具,你就不需要做太多的计划,你的设计可以逐步发展。

与年龄无关

尽可能多地在你的承受范围内承担风险。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中,风险与回报是成正比的,所以,不要寻求确定性,而是要寻找那些预期收益更高的赌注。如果你没有时不时就经历失败,那你可能是过于保守了。

尽管年长的人通常更为保守,但其实年轻人更常犯这个错误。缺乏经验使他们害怕冒险,但实际上正是因为年轻,你才能承担最多的风险。

即使是失败的项目也有价值。在推进项目的过程中,你会经历很少有人见过的领域,并遇到很少有人提出的问题。而且,就找到值得思考的问题而言,「尝试难度稍高的事情」可以说是最好的方式。

当你年轻时,要充分利用年轻的优势;当你年长时,要善用年长的优势。年轻的优势包括活力、时间、乐观和自由;年长的优势则是知识、高效、财富和权力。而通过努力奋斗,年轻时可以获得一些后者的优势,并在年老时保持一些前者的优势。

年长之人胜在「知道自己有哪些优势」。年轻人常常拥有优势而不自知。年轻人最大的优势可能就是时间了,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所拥有的时间多得超乎想象。而把时间转化为优势的最佳方式,是以稍微随意的方式利用它:仅仅出于好奇,多去了解一些好像你不需要了解的事情,尝试搞一些很酷的事物,或者成为某个领域的超级高手。

「稍微」是一个重要的限定词。年轻时可以挥霍时间,但不要简单地浪费它。在做一些你担心可能是浪费时间的事情,和在做一些你确信会浪费时间的事情,这两者区别很大。前者至少是一个赌注,而且可能带来比你的想象中更好的结果。[23]

年轻最微妙的优势,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因「缺乏经验」而有的优势,就是能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一切。当你的大脑第一次接受一个想法时,有时并不能完全接受它。这问题通常出在你的大脑,不过偶尔也可能是想法本身的问题。这个时候,那个想法就会像一根刺似的,每每在你思考时就会让你无所适从。熟悉这个想法的人早已接受了这种不适,但你可以选择不接受。[24]

所以,当你第一次学习某个东西时,要注意那些看起来不对或缺失的地方。你可能会有忽略它们的冲动,因为 99% 的情况下问题出在你自己身上。而且,为了继续往下学,你可能不得不暂时搁置自己的困惑。但别忘了它们。当你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后,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是否还有困惑。如果在你现有的认知下,那些你还是感到困惑,那么,这很可能是代表你拥有了一个全新的想法。

从经验中获得的最有价值知识之一,就是知道你不必担心什么。年轻人知道什么事情很要紧,但不知道它们分别有多重要。因此,他们平等地为每一件事焦虑。而实际上,值得他们操心的事情只有一部分,剩下的几乎不值一提。

年少无知的问题不仅在于「你不知道什么」,还在于「你所知的并非如你所想象」。成年的你会发现,你的脑子积攒了一大堆无意义的东西,比如,糟糕的习惯、错误的观念。不清理掉这些,你不可能做出伟大的事业。

你脑子里的许多错误观念都是学校留下的。我们对学校太习以为常,以至于不自觉地把上学和学习等同起来,但事实上,学校有各种奇怪的特点,扭曲了我们对学习和思考的认知。

例如,学校引导我们进行被动学习。自从你还是个小孩,就有一个权威人物站在教室前面,告诉所有人必须学习什么,并统一衡量你是否学会了。但是,课程和考试并不是学习的本质,它们只是学校设计出来的通用产物。

越早克服这种被动性越好。如果你还在上学,试着把上学看作是自己主导的项目,把老师看作在为你工作,而不是反过来。听起来可能有点牵强,但这不仅仅是一个思维实验。从商业的角度看,这就是事实。以及,在最理想的情况下,这也是教育的本质。最好的老师不会想成为你的老板。他们更希望你主动向前探索,把老师当作可以求助的对象,而不是一味地被老师带着走。

学校也会错误地塑造你对工作的认识。在学校里,他们总是告诉你要解决什么问题,并且你几乎总是可以用目前所学的知识解决。而在现实生活中,你必须弄清楚问题是什么,而且常常不知道自己能否解决。

但学校最糟糕的影响,就是让你把「搞定考试」约等于「赢得一切」。用这种思维,你不可能做得出一番伟大的事业。你瞒不了天,也瞒不了地。所以,停止寻找捷径。战胜体制的方法是专注于别人忽视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而不是省去工作本身。

不要认为自己需要依赖别人给你「机会」。即使他们能给你机会,但获得机会的最佳方式依然是专注于做出好成绩,而不是跟在有影响力的人后面。

不要对权威的拒绝太过在意。给招生官员和奖项评审委员会留下深刻印象的品质,与做出色工作所需的品质是完全不同的。那些权威评选委员会的决定,只有在它们作为反馈循环的一部分时才具有意义,而这种情况并不多。

模仿不屈从

刚接触某个领域的人,通常会先模仿现有的作品。这没什么不好的,没有比「通过尝试模仿来学习某样东西如何运作」更好的方法了。而且,复制并不一定意味着你的作品缺乏原创性。原创性关键在于新想法的存在,而不是旧想法的缺失。

不过,模仿也分为好模仿和坏模仿。如果你要模仿某件作品,那就公开做而不是偷偷摸摸地,更不要无意识地复制。这就是那句常被误用的名言「伟大的艺术家都会抄袭」所指出的问题。真正危险的模仿是一板一眼毫无灵魂的复制,会导致你染上抄袭污名,因为你不过只是一辆沿着别人铺设轨道行驶的火车。不过,还有一种极端情况,即使你模仿前人,也可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25]

在许多领域,几乎不可避免地,你的早期工作要在他人的工作成果之上进行开展。项目也好,研究也好,很少是横空出世的,它们往往是对先前工作的补充或者进一步研究。当你刚开始起步时,你没有任何自己的作品作为参照物,只能先基于其他人的研究或者成果开展工作。一旦你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你就可以基于自己的成果进一步开拓。尽管人们往往推崇后一种工作方式,诟病前者缺乏原创性,但事实上,这两者没什么太大区别。

很有趣的是,那些最新奇的想法,常常会因为它们的新奇之处被视为缺乏原创性的衍生品。甚至连发现者本人,也常常会把自己的新发现看成是现有事物的变体,因为这些发现太新了,还没有更合适的概念来描述它们。

模仿确实存在一些危险。比如说,你往往会抄袭一些陈旧的东西——它们在当年曾经是先锋代表,但现在早就过时了。

当你试图模仿的时候,不要刻板地全盘照抄,有些东西一比一照抄会让你看起来滑稽可笑,比如如果你只有 18 岁,但你却模仿一位 50 岁杰出教授的举止,或者使用文艺复兴时期的俗语谈话。

那些你欣赏的人身上肯定存在着一些缺点,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成功了。但他们身上最容易模仿的部分,往往就是这些缺点。

这在言行举止方面尤为真实。比如说,一些有才华的人是混蛋,这有时会让缺乏经验的人误以为,想成为一个有才华的人,我得先成为一个混蛋。但事实并非如此,才华只是让人们愿意勉强忍受他们混蛋一面的理由。

***最强大的模仿借鉴方式之一,就是将某样事物从一个领域复制到另一个领域。***历史上充满了这种偶然发现的故事,所以,通过有意识地学习其他类型的工作,或许能够帮助我们增加发现新事物的机会。如果你相信这点,那么你可以广泛地从其他不同领域中汲取灵感。

负面的例子可以像正面的例子一样具有启发性。有时候相比做得好的事情,你可以搞砸的事情中学到更多。有时候,只有在缺少什么的时候才能清楚地知道需要什么。

寻找同行人

如果你所在领域的大量顶尖人才聚集在同一个地方,那么去那里待上一段时间通常是个好主意。这不仅会让你变得更有雄心壮志,也会让你逐渐对这些所谓的人才祛魅,了解到他们也只是普通人。这个过程会让你变得更有自信。[26]

如果你足够真诚,你大概会比自己预想的得到更加热烈的欢迎。大多数擅长某个领域的人都乐意与对这个领域真正感兴趣的人交谈。如果这些擅长者在工作上也非常出色,那么他们大概率会把工作当成自己的爱好,而人总是喜欢谈论自己的爱好的。 不过你可能需要花费一些功夫才能找到真正优秀的人。在有些地方,尤其是大学,做出伟业会非常有威望。所以人人往往以为,这里的每个人都在努力做出伟大的事业。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大学内部人士无法公开告诉你,不同院系或者部门的水平差异巨大。有的院系拥有正在从事伟大工作的杰出人才;有些院系过去有过这样的人才;而有些院系从来都只是平庸。

寻找最好的同伴。有很多项目是无法独自完成的,即使你在做一个想要独立完成的项目,能有其他人鼓励你并为你提供建议也是一件好事。

同伴不仅仅影响你的工作,他们也会影响你自己的为人。所以,去和那些你想成为的人一起做事吧,因为你会变得像他们一样。 这些同伴的质量远比数量更重要。拥有一两个优秀的同伴要好过拥有一大群还不错的同伴。事实上,前者不仅只是比后者更好,而且还是想做出伟大事业的必须条件。从历史来看:伟大的工作往往诞生于杰出的群体当中。这说明了,你与谁共事往往决定了你是否能够做出伟大的事。 如何知道你有足够好的同伴?根据我的经验,当你真的拥有的时候,你自然会知道的。这意味着,如果你无法确定自己有没有好同伴,那你大概是没有的。也许我可以给出一个更具体的答案,比如说,足够好的同伴会提供令人惊讶的洞察。他们能够看到和做到你所不能的事情。所以,如果你有一些足够好的能够在这个意义上让你保持警惕,那你所在的职场环境是符合标准的。 我们大多数人都可以从与同伴的合作中受益,但有些项目需要更多人,而且启动这样的项目并非人人都适合。如果你想要运营这样的项目,你就必须成为一名管理者。而优秀的管理能力和其他任何工作一样需要一定的才能和兴趣。如果你没有这些,就没有中间道路可选:你要么强迫自己学习管理作为「第二语言」,要么避免这样需要自己成为管理者的项目。[27]

保持高士气

珍视你的士气。如果你在做的事既耗时又费力,那士气就是成事的基础。你必须用心培养、小心呵护。 好的士气始于好的生活观。如果你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你更有可能做出出色的事业;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幸运儿,而不是倒霉蛋,你也更有可能做成出色的事业。 确实,做自己的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你免受难题的困扰。如果你选择做比较纯粹的事,它的难度本身就会成为你逃离日常生活难题的避风港。如果你要说这是在逃避现实,那确实也算,不过它的确非常有效,一些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都是这么做的。

一个人的士气可以通过做事本身来得到提升:士气高能帮你做成事儿,做成事儿又能进一步提升你的自信,让你做得更好。不过要注意,这个循环也可以反向运作:如果你做得不好,这可能会使你状态低落,使你更难以做好这件事。由于这个循环决定了你是否在朝着正确的方向运行,当你陷入困境时,可以试着先着手于更容易的小事,这样你就能完成一些事情了。

雄心勃勃的人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让挫折彻底摧毁他们的状态,就像气球被扎破了一样。想避免这种状态,你可以明确地把挫折视为做大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毕竟,解决难题总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做出伟大事业的过程和深度优先搜索(DFS)算法类似,你的渴望相当于一个根节点(Root Node)。你应该以你的渴望为原点,尽可能地探索每一种可能性。所以,「如果一开始没有成功,就再试一次」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它应该是:如果一开始没有成功,要么再试一次,要么退回一步再试一次。 「永不放弃」 也不完全正确。显然,有时候选择退出是正确的。所以,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永远不要让挫折,令你做出超过必要限度的退让。进一步而言:永远不要放弃根节点,不要放弃你的渴望。

如果你做的事令你感到痛苦,这并不一定是个坏兆头,就像跑步时喘不过气也不一定是坏兆头一样,因为这取决于你跑得有多快。所以,要学会区分好的疼痛和坏的疼痛。好的疼痛是努力的象征,坏的疼痛是损伤的象征。

受众是你士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你是学者,你的受众可能是你的同行;如果你在艺术领域,你的受众可能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观众。无论如何,你不需要追求受众的数量。受众的价值与其规模并不成正比。这对于名人来说是个坏消息,但对于刚刚起步的人来说是个好消息,因为这意味着有一个小而忠诚的受众群体就足以支持你了。如果能有一小撮人真心喜欢你所做的事情,那就足够了。

你和你的受众之间,应该尽可能地没有第三方。在某些工作中,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摆脱这种情况会让你感到非常自由。如果可能的话,最好切换到不需要第三方的工作中,这样你就可以直接与受众交流。[28] 与你相处的人也会很影响你的士气。有些人能给你补充能量,而有些人会消耗你的能量,而且你并不知道一个人会对你产生的影响会是什么样。去寻找那些为你补充能量的人,避免和那些消耗你能量的人打交道。当然,如果有你需要照顾的人,那就优先考虑照顾他们。

如果一个人不理解工作对你的重要性,不要和他结婚;如果一个人把工作看成和他抢夺你注意力的竞争对手,不要选择这样的伴侣。如果你有抱负,你就需要工作,这几乎是必然的;所以,一个不让你工作的人要么不理解你,要么理解但不在乎。

最终,一个人的士气是与身体相关的。你需要用身体思考,所以保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这意味着你应该坚持定期锻炼、良好的饮食和睡眠,避免使用危险的药物。跑步和散步是特别好的锻炼方式,因为它们有助于思考。[29]

做成一件大事的人不一定比其他人更快乐,但他们肯定比没做成这件事的自己更快乐。事实上,如果你是一个聪明又有野心的人,在工作中得过且过,反而可能是件危险的事情。因为如果聪明又有野心的人没能取得太多成就,他们往往会变得愤世嫉俗。

想要给别人留下好印象没有问题,但要选择正确的人。你尊敬的人的意见才是重要的意见。名声,说白了只是某个对你来说无足轻重的群体的意见,它只会带来噪音。

事业的声望最多只能作为一个滞后的指标,它有时甚至是完全错误的。如果你做得足够好,你所做的事就会自然变得受人尊重。所以,对于一份事业,你应该问的问题不是从事它能收获多少声望,而是你能将它做得有多好。

竞争可以是一种有效的激励因素,但不要让它为你选择你要解决的问题;不要因为别人在追逐某事而让自己被卷入其中。事实上,除了更加努力地工作,不要让竞争对手对你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 好奇心是最好的向导。你的好奇心从不撒谎,它比你更了解什么值得关注。

注意到「好奇心」这个词出现的频率有多高。如果你问一位先知如何做出伟大的工作,而先知只回答一个词,那我会押注是 「好奇心」。 当然,保持好奇这并不能直接转化为行动建议。因为仅仅有好奇心是不够的,而且你也无法控制好奇心。但你可以培养它,并让它带领你前进。 好奇心是做出一番伟大事业的关键,它将为你选择你从事的领域,带你走向领域前沿,让你注意到领域中的空白,并驱使你去探索。完成伟大的事业的过程,就像是与好奇心共舞。

渴望做大事

信不信由你,但我已经尽可能浓缩这篇文章的篇幅了。不过最起码,它的长度起到了一个筛选的作用。如果你能读到这里,那么你一定对做出伟大的事业非常感兴趣。若是的确如此,那么你已经比你自己意识到的更进一步了。毕竟这个世界上真正愿意追求卓越的人,是很少很少的。 完成伟大事业的影响因素指的是字面上的、统计意义上的因素,它们包括:能力、兴趣、努力和运气。运气是无法控制的,我们忽略它。我们同时也假设,如果你确实想要做出伟业,努力是必然的。所以问题终将归结到你的能力和兴趣上。你能否找到一种工作,能将你的能力和兴趣结合起来,产生一系列新的想法?

我们有理由保持乐观。因为我们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可以做出伟大的事业,甚至还有更多尚未被发现的方法。在所有这些不同类型的事情中,最适合你的那件事,可能是一个你认为相当匹配的选择,也可能是一个你都意想不到但也十分合适的选择。剩下的问题是如何找到它,以及你的能力和兴趣能够带你走多远,不过这些问题只能通过付出行动来回答了。

有很多人尝试过做出伟大的事,但实际上做出伟大事业的人并不多。阻碍他们的,是谦逊和恐惧。想要成为下一个牛顿或莎士比亚似乎是件痴人说梦的事情,看起来几乎不可能实现。如果去做这样的尝试,似乎注定会一败涂地。但是尽管如此,也没有人会下定决心放弃完成伟大的事。他们只是在潜意识里打退堂鼓:他们在逃避做成伟业的难度本身。 所以,现在我要问你一个问题:这辈子你想不想做出伟大的事?现在立刻马上,给出你的答案。

我一般不会这样要求我的读者,但我知道,你内心对这件事情是有渴望的(不然你也不会读到这里了)。 不要担心自己是否显得过于自以为是。你不必将这个答案告诉任何人。如果事情太难,你失败了又怎样?很多人的问题比这个问题糟糕多了。事实上,如果「失败了怎么办」是你最糟糕的问题,那你算幸运的了。 是的,你不得不努力工作。但是,很多人都不得不努力工作。如果你觉得你正在从事的工作非常有意思(当然,如果你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你一定会觉得它有意思的),那么,你在工作中可能会比你绝大多数同行更加得心应手。

​​好的,今天就分享到这里了,感兴趣的朋友请关注我们!

微信1:victeam005 

微信2:shijie20170405

** Telegream:https://t.me/VICOINDAOCHAT​​​**

Subscribe to VICOINDAO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