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基于什么技术,最终产品形态都是基于使用者,这里的使用者可以是用户,机构,第三方分析机构。基于blockchain架构的基础设施以及对应类型的产品如defi,nft,sofi… 等呈现快速涌现的趋势,尽管可能这里面有很多产品是昙花一现。
而当前基本上主流的IT服务基本都是基于云服务,如下为blockchain体系架构与云服务架构的简单对比。
sources:decentralized-finance-on-blockchain-and-smart-contract-based-financial-markets
sources:前哨, 科技训练营
google-bigquery
可以看到云服务与blockchain是两套完全不同的体系架构,比如两者背后维护服务的群体有显著不同,blockchain维护的群体背后更呈现多样化,可能不同公链还是有很大不同,但有些公链社群在其中的影响举足轻重,当然经常也会见到一些企业,投资机构的身影,这里不具体论述。基于其上的服务及服务形式也会有很多不同,同时两者之间有些服务是相互渗透的,如一些节点运行在云服务器上,google提供 访问区块数据的功能。
我们知道,金融市场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同时其复杂度也很高,而过往发生的历次金融危机也让人们记忆尤新。2020年的defi之夏刷新了人们很多观念。不是说web3下只有金融,只是在我看来金融属性是其基础,很多其他方向如NFT,sofi..等等都是建立在其基础上,可以类似想象一下我们当前的经济形态,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在其中扮演的位置与角色,以此类比为web3下的defi以及基于其上的各种生态,可能有些地方不太恰当,但是还是具有比较意义的。
比如传统金融交易市场,如各类证券交易所使用的大多数是场内交易,订单簿形式。web3则是以uniswap为代表的AMM形式的去中心化交易, 这里一个显著的不同是,前者则是买方买方交易双方通过订单匹配的方式形成交易,该模式下有时需要做市商提供流动性,而AMM则是基于智能合约本身,只要对应的智能合约本身有足够的流动性,用户任何时候都可以完成一笔交易。当然由于两者本身的基础不同,也导致了不同的特性,这些在uniswap官网或者其他研究报告中都可以找到。
但这并不是说传统金融与web3金融就是截然割裂的,比如dydx本身就是订单簿形式,充分借鉴了传统金融市场的交易机制,已经看见和可以预见的是不断会有很多web3金融产品会借鉴传统金融市场的一些理念。
另外一点则是传统金融市场,不同国家的监管政策,比如针对于衍生品投资,不同国家针对于参与者都有一定的要求,如个人净资产,可支配资产,投资者投资风险说明等等。但基于web3这一点当前还是一个空白的地方。
关于数据服务提供商,大家耳熟能详的messari,不仅提供分析报告,也会提供一些基础数据; 以追踪smart money为众人所知的nansen; 自定义编写SQL创建分析版块的dune; 而在传统的金融市场上,金融数据提供商如美国的Bloomberg Inc, 中国的wind 也是非常重要的市场参与者。以此来看,同样web3金融数据服务提供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亮点。
如下为伯克利dei课程介绍传统金融及defi,并就两者进行比较。
当前我们可以看到的defi产品如去中心化交易所uniswap, 借贷服务提供商compound,aave. 以及衍生品交易synthetix. 保险提供商nexusmutual 都可以在传统金融上找到其对应的服务机构。 当前这一切还处于非常初级初级的阶段,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能有发展,其复杂度将会不断上升,尽管可能从用户角度看便捷性会,易用性会提高很多。
另外一点则是defi自身所具有的的独特特性或者功能,其将会释放哪些更多的可能性?比如flashloan? 监管如何处理?各国针对投资者投资不同的标的都有不同的准入门槛,defi世界如何考虑监管?传统金融机构会不会使用一些defi产品来提供自身产品的竞争力?…
这些在我看来都是可能会产生恐怖级别的变化。
在前两章中,我提到blockchain谁在维护基础服务时,谈到了社群。这里的社群比如与ethereum foundation相关的开发者群体。当然开发者群体俗称builder, 是整个体系的设计者,维护者,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各种类型的社群参与者,不如针对不同业务方向的设计者,使用者,活动者..
而关于社群形态或者其发展路径,也是一个时常比较激烈的讨论,比如vitalik曾经就此写过自己的看法
不仅仅是web3,每个行业,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群体,而基于blockchain架构下形成的群体及特点确实让人充满了想象,比如投资模式的改变,从基于投资公司投资早期初创企业到基于社群募集资金;从第一批用户或者产品的使用者与社群的深度关联;跨地域,跨语言,基于blockchain架构下可编程的合作方式… 这些正在不断涌现与尝试中。
所以我始终有一种感觉,2000年初的互联网的投资浪潮开始,现在的互联网巨头可能大多数都是基于天使投资方式或者其他企业级别的投资方式,那么再往后几十年来看,未来的胜出者会不是从这种类型的社群中涌现出来。
自从看到基于智能合约的的头部项目是在ethereum上之后,让我对ethereum保持持续关注与了解,同时进一步看到了更多的项目,有潜力的项目大部分都是在英语世界,并而大多数都是在美国,而在阅读了解了诸如messari的年度报告,听了不知道多少期的bankless的podcast之后,还有很多英语世界让我颇受启发的技术文章以及很不错的内容之后,不知不觉我就好像进入了一个新世界,而这一年多以来,我的英文水平貌似也在潜移默化中快速提高了,同时也拉升了我的基础计算机水平,我就是那个掉进兔子洞中的兔子。我很享受这种想象与思辨的内容,同时看到与感受到那种纯粹的热情,也让我感觉很有热情有动力有意思,有时不禁感叹太好玩了。但是也理解其中的不易,理解基本的技术原理以及技术细节,甚至是掌握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而且也不见得就能玩转起来。
反过来,回看中文世界,基于一些原因,中文世界的基本情况大家都懂。经常性的看到一篇英文文章或者报告,第二天或者下午就有人翻译出来。但是原创性的高价值的文章相比英文世界还是少一些。这也进一步说明了通过英文方式获取信息的价值巨大。同时web3本身的跨地域特点,以及基本主流趋势都是在英文世界,想成为核心建设者,英文水平不达标,基本不可能。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即在英文世界出现热点之后,个人感觉是3个月左右中文世界开始热起来,比如2020年defi之夏之后,2021年初中文世界defi开始热起来,2021年初NFT在英文世界逐渐火爆,2021年年中NFT开始在中文世界出现大量宣传,一个不同点则是接下来中文世界则是严格政策监管;我在2021年下半年就在思考这个领域开发者的价值,当时中文社区更多的报道也都是炒作概念,如何成为这个领域的开发者基本上没见到,但是于今年,可能是4,5月份开始,这方面的内容中文世界逐渐多了起来,不过技术类相对受众较小,没有炒作概念传播广泛。
另外一点,则是讨论的氛围,讨论的话题范围,观点的分歧,具体则不展开,可以明显感受到中文世界还是受到英文世界的影响,或者说英文世界对中文世界还是有一定关注度。哪些具有可信度,具有足够的参考甚至指导价值,都是有意思值得对比的地方。
即便不是web3,其他领域这种信息差有时也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价值。针对于个人,这种对比,多源的信息,多源的的讨论与参与也是很有启发的。
defi的金融属性基础;web3基于分布式架构的可编程协作的可能性;跨语言,跨地域的交流,学习,碰撞带来的思想上新的可能性。无论是在中国西部地区的某个中学生的好奇了解中,还是阿根廷某个大学生在宿舍正在coding,或者是香港,伦敦,硅谷某所大学的学生在孵化某个项目,亦或者某个连续创业者正在寻找新的赛道… 总之,也许一切正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正在孕育。 对于一些人来讲,这可能是又一次的过山车的投机泡沫,但是对另外一些人来讲,这将是混乱的阶梯。
本系列主要是个人认为针对web3应该关注什么?涉及到技术,产品形态,社群以及一些差异的对比。当然每个人的关注点及理解点不同,关注的范围与重点也会有所不同,比如zk(零知识证明)在这个领域的运用,此处也仅仅是个人观点,同时也会有很多话题没涉及到。但是个人认为如上谈及的一些点个人认为值得关注,长期来看其价值将会不断显现,很多点也是简单提一下,实际上背后有大量的内容与细节,同时也在不断快速变化中,有很多相关的资料也已经写的很详细了,无论是官网还是一些研究报告亦或者是一些投资机构的投资者教育。希望这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