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很高兴能为你从尚处混沌的区块链行业中,梳理出有序的逻辑与价值。
越过难懂的区块链底层技术,从应用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来进行介绍分析,力图让不了解相关专业知识的你,也能对区块链即将对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有一定的了解。
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启发。
前几天,在PFP(picture for proof & profile pic,NFT头像的简称)领域中的老二 — — 无聊猿游艇俱乐部(BAYC,简称无聊猿)的项目方Yuga labs,将老大Larva labs的核心项目CryptoPunks以及Meebits 给收·购·了!
对于整个圈子产生的核爆级影响还在持续,但从圈外来看,似乎很难理解:
这不就是几张小图片吗?
至于吗?
这不就是智商税吗?
类似的疑问,八年前央视财经也发出过。
“Iphone的原材料成本才1千多,卖那么贵,至于吗?这不是抢钱嘛!”
当然,按照同样的逻辑,CPU就是沙子做的,一吨沙子25块钱,这么看,CPU才是收智商税啊!
同样的待遇还有Iphone第一代刚发布的时候。
或许,说出“智商税”三个字评价前,我们先问问自己,看到的是否只是外在属性,而没有考虑到它实际上满足了目标客群的某些需求。
尤其是大热的东西,被很多人评论为“智商税”,是否更能说明有一些被大众忽略,而实际存在的需求被别人满足了。
这一事件所反应出来的行业趋势,值得你持续关注。
作为一个长期由技术主导,技术驱动的全新行业,区块链的很多核心概念其实十分抽象,难以大面积传播。
从加密货币到各类应用,其实多是“圈内人”的游戏,你得了解一些技术,懂一些金融,还要一些灰度思维与世界公民意识,才能深度参与到其中。
你买了比特币,他质押了以太坊,这实际上依旧是数据的流动,自带严苛的技术筛选机制,和可感知的现实世界隔着认知的墙。
从公链大战开始大喊的“应用落地”,往往被看做是由技术主导,专家呐喊的行业黑话而已,从技术宣传入手,很难让整个行业变成可与外界灵活交换信息的耗散结构。
因此,要么就是极客们扎堆讨论着拜占庭将军,要么就是盘圈大妈大喊着“有些人因为看见才相信,有些人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泾渭分明。
认知越轻,越容易传播,八卦总会跑赢真知灼见,这是社会人的本性。若区块链永远是圈内玩,那只传播技术没问题,而如果想要改(cao)变(fan)整个世界,那就得换个方式了。
从广义上来讲,BAYC是整个区块链行业,真正的首次“应用落地”,因为它是根正苗红的Crypto同时,又具备了之前所有项目没有的多重特质:易感知,易使用,易传播,因而得以出圈。
抛开盘圈不谈,这是正儿八经地第一次以运营为主导,代替了技术主导出现在大众热搜中。
从运营为技术服务,转向技术为运营服务的行业倾向,意味开始成熟。
成熟意味着技术下沉,运营前置,从开发走向服务,因为只有这样,一个行业才能从小众走向大众,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孤芳自赏走向百花齐放。
或者说,技术赋予你生存,而运营赐予你繁衍。
无聊猿代表的PFP赛道,或者说“小图片”炒作,比你想象的还要性感和长远,同时具备图片的直观可得性,以及区块链的技术优势,这是一个超轻量用户认知前端,搭配重度技术后台的模式。
对PFP赛道看好的核心在于,这个轻前端是“三流”的:信息流/资金流/人流
PFP目前最大的应用场景在Twitter这类的社交软件上,实质上是一个在线个体的对外展示信息终端。
由于区块链的可编程特性,虽然在你看到的似乎只是一张小图片,而实际上它能够承载无数关于你的信息。
$APE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传统营销想要精准面对目标客户是十分困难,而通过这些小图片背后的地址,就可以直接准确地将你想要输出的价值,点对点发送到高净值的手中,并通过他们的影响力,广播扩散。
而从时尚这一特殊的信息载体来说更是如此。
但凡热门的PFP项目,必定不是图片好看就完事,更重要是能够**聚拢一类人群,凝结一种语境,传递一种价值**。
无聊猿BAYC,就像爱马仕的限量柏金包,实际上是对特定圈层所发出的信号。而这个高端圈层的信号,又会通过意见领袖来放大,广播并影响到指数级增长的(买不起的)普通人,产生子子孙孙无穷匮的层级需求。
PFP的售卖逻辑其实和17年大火的爱西欧异曲同工,刚开始啥都没有,先讲个故事,然后融资,项目方拿到钱开发项目 — — 毕竟,NFT也是Token嘛!
而Token经济本身就是整个区块链行业的骨血,再一次,前端看到的简简单单一张小图片,在后端实际可以开发出各类金融应用,NFT-Fi迟早会出现。
这块的意义更不言而喻,目前早期狂热的市场中,人们已经为尚未金融化与应用化的PFP豪爽买单,而当无数个蓝筹开始有$FTs,有元宇宙地皮,再到NFT- Fi出现时,会是怎么样的景象呢?
信息流和资金流所带来的,是吸引越来越多的圈外人士加入到行业中来,而这是我认为PFP当前最有价值的一点。
又回到轻认知的前端,想象一个场景:你买了个比特币,那么该如何向你身边的朋友展示以及安利呢?打开钱包看收益?看K线?看代码?讲经济学?货币历史?
而现在,你只需要展示出漂亮的小图片,并透露几个关键八卦信息:xxx明星也有这个系列头像,以及它现在值多少钱就够了。
一个新兴的行业想要持续快速的发展,靠的并不是多少新应用,新场景,而是这些应用与场景能够吸引到多少圈外流量的加入,毕竟,技术是为人服务的。
这一点,再专业的技术家都解决不了,而是靠明星与大V — — 谢天谢地,我们终于不需要明星结结巴巴地念技术PR稿了,赶紧多给他们打印一些300ppi的印刷品吧!
这里讨论的一切,还是在目前各种限制条件下可以看到的趋势,尚未加入有无限可能的元宇宙这一巨大变量。
不过请注意,这只是趋势,当前市场99.99%依旧是空气。
按照尤瓦尔·赫拉利的理论,由于能够讲故事,我们通过想象团结在了一起,有了“想象的共同体”,开始大规模协作。
讲故事就是人类文明中最早的运营。
PFP所带来的,远远大于一张小图片的观感 — — 人有了,钱来了,信息通畅了,增长理论中的三个关键要素,已经前置性地放在你手中,这时候是否能够让你讲出更好的故事,将去中心化的生产力解放出来,将生产要素利用起来,将生产关系优化出来,在更多元的维度上促进更广泛的协作呢?
“你发现了最能代表内心自我形象的PFP,并换了头像。刚一开始,你并不知道PFP除了换头像外,还有什么作用,你觉得自己被骗了很多钱。可没想到的是,你发现还有很多人和你用了同一系列的头像,他们有的兴高采烈,有的捶胸顿足,这一刻,你忽然感觉到亲切,就好像见到了家人*。*
隔壁的猴子又宣布了几十亿的融资,你和家人们眼睛都红了,一起抱怨自己的项目怎么这么不给力,有的人漫无目的瞎聊天,有的人约着在线唱歌,有的人不做家人了。”
这样的事在无数个PFP社区里重复发生,抛去过热的短期投机情绪不提,一个PFP若真想要发展,按照WEB3的做法,持有者不能只是场外的观众,而需要成为场上球员,参与到项目的建设与发展中来。
在Web3的世界中,建设者即所有者,所有者需要是建设者。
回到之前的论断中,由于PFP意味着运营前置,技术下沉,因此在之前大众插不上手的技术开发,让渡给了能参与到项目的运营推广中来。
这时候,需要的就是一个故事,或许是路线图的下一步突破,或许是一个充满号召力的事件,但一定不是流于形式的常规动作,这样才能把将人(consumer)/钱(capital)/信息(data)三流初步聚集到一起,运营出生产型消费者(Prosumer)来。
对,只有故事,才能在一个全是Trader的市场里,说(hu)服(you)Hodler成为Builder。
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Web3的早早早早早期阶段,这里是两个宇宙碰撞与融合的开始,机遇和混乱随处可见。
就像一开始提到的Yuga labs,虽然由它主导的事件,对整个行业来说意义深远,但也无法掩盖丫就一Web2遗老,拿着机构融资喊Web3革命的嘴脸。
让我们一边往死里批判它,一边流下羡慕的口水吧。
碎碎念:
由于本人仍旧处于漫长的经济学及区块链学习的过程中,认知有限,文中观点纯属一家之谈(并省略了论证步骤),不排除有可能会出现貌似很有逻辑性,但其实全是错误判断的“电梯效应”,我会在接下来更加细节的文章中不断迭代与修正,也不排除完全推翻的可能,欢迎围观,敬请期待。
感谢感谢看完后关注我们,点了在看,还转发的你们,祝大家小图片自由。
图片来源:Pixabay&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