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货店以南

出家门,从成裕里复兴中路那头走到后弄堂左转出来,继续往南走到合肥路南口,大同南货店是深色或者黑色的门面,二楼木板间的窗户大部分时间是开着的。在公私合营并经历过文革后,大同南货店和我们家已经完全没有关系了,偶尔买点什么零食吃还是会去那里,走进印象中还是黑黑的门洞,柜台上放着的不少大罐玻璃瓶里有各种吃食。

但也许对于这样老式店铺的印象和爷爷工作的阜昌参店混在一起了,西藏南路上的阜昌参店在我记忆里窗明几净,异常明亮,我会跑到爷爷工作的高台子上,俯视整个店堂,还有一次我把爷爷工作台上方那夹着票据零钱的夹子沿着那根线甩出去,那夹子就顺着滑倒了某一个柜台的柜员头上。年纪还轻的柜员阿姨抬头看到我,笑着说小胖子蛮厉害额么。

当然,回到应该更老式一些的大同南货店,我在柜台边看着玻璃罐,不知道要买哪种零食,盐津枣?也许吧,我指向那个玻璃罐子,于是柜台后的售货员爷叔会拿出一张黄色的牛皮纸,打开罐子,用一把小铲子铲出一勺盐津枣,端起纸放到一个小称上,半两?或者一两?再用小铲子加点或减点,然后连接称坨那端的尺子,平衡在称的卡口中间基本悬停在空中,上下都不碰到。于是店员爷叔把牛皮纸折几折包住里面的吃食,再剪一段尼龙红绳,麻利地捆起来,最后在纸包上方留出一段可以拎的小绳结,俯身趴在柜台上,伸出手拎着小纸包晃到我的鼻子前“小胖子,叫爷叔”。从小的外号是胖子,小胖子,中学以后是大胖,从小被各类爷叔阿姨捏脸蛋是家常便饭。于是我开口叫了声爷叔,拿到纸包拎在手上。这时候,爷爷拿出钞票给到柜台里的爷叔,然后拉起我另外一只手,如果我再小一点的话,也许就抱起我,走出大同南货店。

应该是冬日,台格马路上有温暖的阳光,爷爷右手抱着我,我右手拎着纸包,左手绕到爷爷脖子后面,会用力捶着爷爷的左肩。因为爷爷长期伏案工作,左手胳膊有伤酸痛举不太起来,还找中医理疗按摩,看过中医拍打爷爷左肩,我就经常学那个动作,要帮爷爷捶肩。爷爷也有一米八的高个子,他抱起我的时候,我就能顺利地拍打到。于是爷爷一边叫我别闹了,一边有点开心地看着我,但有点皱眉因为我拍打也还是有点力气,爷爷肩膀被打到紧绷部位是有点疼的。

我幼儿园上到中班,因为码子(个头和块头)太大,没上大班,五岁就直接上小学了。上的第一个小学,中午阿孃是专门带饭到学校来给我吃的,是一个双层钢盅饭盒,上面一层是菜,下面一层是饭,饭盒装在一个保温的篮子里,阿孃在中午下课前就会到学校。等下课了,把我叫到学校一个没有其他人的小教室,擦干净一张课桌,从篮子里拿出饭盒,打开盖子,拿出筷子,勺子放在盖子上,然后笑眯眯地看着我吃中饭,小时候挺挑食的,从小喜欢吃肉不喜欢吃蔬菜,但在阿孃温暖却严格的目光下,必须全部吃完。依然老规矩,不喜欢吃的先吃掉,把最喜欢吃的红烧肉留到最后。吃完阿孃从带着的一个小袋子里拿出湿的还温热的毛巾让我擦干净,然后一边收拾饭盒一边让我趴在桌子上闭眼休息一会儿,有时候完全没有休息的念头,但在阿孃温暖却严格的目光下,把脑袋趴在胳膊上,低头睁着眼睛看着地上有没有蚂蚁爬过,或许有时候吃完真的会有点困,会趴着一会儿就睡着了,也许一刻钟或二十分钟,阿孃叫醒我,说午觉不能睡时间太长,下午上课要有精神。然后阿孃拎起收拾好的篮子,和我一起走出这个空无一人的教室,穿过后操场,走到学校后门口,阿孃说下半日上课要乖,我说阿孃夜里会,阿孃走出校门。从我记事起阿孃头发就都白了,那时候阿孃也就五十多岁还没到六十,看着阿孃的身影走出校门,我就转身回教室里找同学玩去了。

在那个小学上课一年多,转学到了我上过三所小学里时间待的最长的淮海东路小学。在淮海东路小学以后,我还转过一次小学。那时候我一直没有上海户口,文革,父母在上海二医大学一毕业就分配到贵州,真正的上山下乡去了。母亲后来怀着我从贵州回到上海生下我,爷爷阿孃就一直带着我把我养大。我记事起永远在借读,当然我从来没有过上海户口,借读到初一下学期12岁随父母到南京前,我一直是一个出生和成长在上海,一口上海话但不被官方认可的上海黑户口。

在淮海东路小学,我终于有了人生中第一个朋友,同一班住同一个弄堂的男同学,我们一般下课后都是一起从学校回家,有时候坐17路,有时候兴致起来,两个人会走回家,对于两个小学生来说,这段路程并不算很近,出校门淮海东路往西,或者穿过桃园新村直接走到西藏南路再往南,到复兴中路再往西,走到顺昌路并不急着回家里弄堂,往南走到合肥路大同南货店买点什么零食一起吃,或者买一两个洋火在路边斗一会儿,有时候还会招来一些其他小朋友围观或者加入,但我玩的时间不能长,玩一会儿我要离开热闹的小圈子,回家做功课去了,否则阿孃看我晚回家要急的,阿孃是我心目中永远最重要的人。

在最近一次回上海,发现顺昌路合肥路口一片被拆迁十几年后伫立多年的文物凹凸大厦也已然被拆迁。但合肥路以南,原来大同南货店开始以南,依然是按照八九十年代以后修修补补的状态延续存在着,尿布一条街的遗韵依旧。当然当年的雅庐书场难觅痕迹,这里是老上海老派南城厢以北,老上海海派法租界以南,南货店,烟纸店,早已烟消云散,但烟火气依旧。

又一个出差上海的早上从外滩住的旅馆骑共享单车去孃孃家的路上,沿着河南南路,穿过复兴路,蓬莱路小转弯,已经不知道太奶奶后来孃孃住过被拆迁的老房子曾经应该在的位置,在南车站路一个路口红灯停下,路边的一家童涵春堂还没开门,只一个门面,门头赫然“1783年起”,当然公私合营以后,童涵春和我们家也已经完全没有关系了。

红灯转绿灯,初冬早上的阳光洒到脸上异常温暖,有点像爷爷奶奶生前看着我的目光。

穿过路口,我继续往南。

Subscribe to 退化迹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