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聊聊在Web3领域怎么都绕不开的「X to Earn」的一些理解,个人认为这个模式已经深入到Blockchain领域的方方面面。
趣头条一定程度上可以算作很多「X to Earn」项目的前身,因为我个人也算历经了趣头条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小到大、从顶峰到衰败),因此在聊「X to Earn」之前,还是想先聊聊它的开山鼻祖 -- 趣头条。
趣头条的生命周期从大面上来说,大体涵盖3个阶段:
第一阶段:纯交易产品。通过「任务Task」→「用户消耗时间精力」→「赚取相应报酬」,趣头条最开始的冷启动快速增长就是靠着这一套“接化发”,从今日头条的口中抢了几块肉出来
第二阶段:交易+内容。在纯交易的基础上开始叠加一些内容属性,期望用户能更多的留存在平台上,产生更多额外的价值
第三阶段:商业模型崩塌后的衰败。以「内容第一股」的名头上市后,因为整个底层商业模型的问题使得整个用户链条崩溃,进而直接导致趣头条的衰败
我大体是在第一阶段的中后期加入到趣头条,因此也算是完整经历了它的3个阶段。趣头条的本质是一家中心化的银行+游戏平台,这个结构是它能快速增长的前提,但同时也是导致它最终崩盘的直接原因。
第一阶段对于趣头条来说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不仅开拓出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数据层面的增长。这个阶段,在产品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占领市场的策略后,资本的注入进一步加速了开疆拓土的进程。
随之而来的是,产品开始迈向第二阶段,由单纯的交易产品加入「内容」属性,目的主要有2点:一个是降低成本、一个是提升留存。但这个阶段从结果上来看是失败的,因为它最终只做到了「交易+内容」,而没有做到「内容+交易」,产品本身的逻辑并未发生变化。「内容」的注入只解决了部分指标增长的问题,而没有起到改变整个底层商业模式的作用。
于是最终走到了第三阶段,整个商业模型开始崩塌。第一阶段过于用力之后,用户对于产品的认知已经发生了改变,因此在无法解决用户脑海中认知的前提下,平台DAU增长的越快、平台的支出也越高,这并不是一个高效的商业模型。随着短期ROI和长期ROI都无法达到预期之后,它最终从「平台」转向了「渠道」,走向了衰败。
用户、趣头条、VC投资3者之间的关系大体如图所示,3者之间形成了2条商业链:
用户&趣头条:「任务Task」/「阅读内容」 →「用户消耗时间精力」→「赚取相应报酬」,然后趣头条使用用户的数据进行变现(标准的Web2平台的商业模式)
趣头条&VC投资:VC资金注入,帮助趣头条C端产品DAU提升,扩大市场占有率,进而项目上市后退出
从用户角度来说,你会发现「用户&趣头条」这条链路,跟目前很多Web3项目的做事方式是完全类似的。这也是为什么趣头条在如此之卷的Web2洪流中还能杀出一条血路的原因,其他的Web2应用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基本都是单向的(用户被收割,数据被变现),而在这条链路中,用户实实在在的得到了真金白银的收益。
趣头条历经18个月后成功上市,也让其他公司看到了这种模式的魅力,并在各大互联网领域内结合尝试。
站在今天这个节点来看,趣头条确实已经失败了。但它仍然有它引以为傲的点,值得我们关注。
趣头条针对下沉市场布局,确实给中国下沉市场用户带来了更多的内容知识
用户实实在在的得到了真金白银的收益(Earn)
趣头条开创的「任务+用户消耗时间+获利」的模式,被各大领域尝试借鉴,包含Web3
过于逐利,导致出现危机时掉头困难,为最终失败埋下伏笔
过于数据驱动,并未把用户作为「用户」对待,更多的只是作为一个冰冷的数据指标
Web3领域内近年来相对出圈的两款游戏产品,StepN&Axie,主体就是因为包含了「X to Earn」,天然会让用户发生自传播。
有一些人的观点是这二者的经济模型就是庞氏骗局,这也是他们最终失败的原因。
那对于一个Web3项目来说,「X to Earn」到底要不要做?如果要做,那到底怎么做才能延缓它崩塌的生命周期?
首先我认为「X to Earn」对于任何一个Web3的项目,其实它都是应该做的,但重点不应该落在X或者Earn上,X是手段、Earn是结果,最核心的关键点应该是“Earn什么”。如果用户单纯只是像趣头条一样,获得的100%都是金钱价值,那么这个模型注定是无法长久的。只有用户能捕捉到产品本身的价值,这个模型才有可能持久并且成功。
趣头条为什么会在第二阶段转向「内容」,因为它希望给用户传导产品不仅仅只是一个赚钱工具、而是一个「内容平台」,只不过因为前期第一阶段过于用力,导致掉头困难,进而第二阶段也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某种程度上像BTC挖矿,其实也是「X to Earn」的一种形式。绝大部分矿工都是看到BTC价格的上涨后,趋利而来,但最终BTC的价值能持续稳固,即使价格坍塌后矿工们仍然络绎不绝的原因是,大家相信BTC的去中心化价值,这个才是BTC这个产品的核心卖点
传导价值输送给用户,这一点相对来说是比较难的。因为逻辑上「价值」并不应该是要靠平台去输送,平台只能做引导,想要了解到产品本身的价值需要用户自主多参与。
这也是为什么需要Earn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是通过这个「手段」去提升用户的参与度,对于平台来说,这种做法的ROI相对是更高的。
这里还会有一个难点就是「平衡」。前面有提到趣头条第二阶段的失败,主体就是因为第一阶段的过于用力,原因是它一用力,数据指标的结果就很好看(DAU蹭蹭涨、用户停留时长蹭蹭涨、任务Task完成率蹭蹭涨…),这些其实都是虚荣指标,涨的越快,后期产品死的也会越快。因此如何把握这中间的平衡点,其实是有很大的难度的。
总结来说我个人认为,「X to Earn」对于绝大多数产品来说是必需品,核心关注“Earn什么”,在对用户传导价值时,要有「平衡」点的约束,不要完全被数据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