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言论自由、英伦摇滚和网络国家
Picture
Picture

Photo Credit: Ana Grave

言论自由

首先悼念一下陪伴了我12年的微博@翊瑄Camellia),因某些不可名状的原因现在被禁止登陆了。虽然我从前年开始逐渐退出中心化的媒体频道(删了知乎、IG、荔枝和喜马),本打算今年年底再退出微博,结果计划没变化快,提前完成了指标。也不知道这个公众号还能存留多久,所以大家且看且珍惜吧哈哈!和我保持联系或者阅读我的内容的最好方式还是登陆我的个人网站,订阅Chiwi Journal,或者加入CY Circle

为什么要退出中心化的平台呢?线上导师Balaji「创作者经济」都提倡创作者建立去中心化的平台,将价值和控制权重新交还给用户,而不是赋权于中心化的组织机构。这样创作者可以不受平台限制,自由无畏地创作自己感兴趣同时也能为读者听众带来价值的内容,而内容消费者也可以直接和创作者建立联系,支持自己喜欢的作品。在censorship和cancel culture横行的当下,创作者尽早搭建属于自己的去中心化平台,越能享受创作的自由和作为早期适应者的红利。

此时想起乔治·奥威尔的《1984》。小时候阅读韩寒时,便听闻了奥威尔的大名,村上春树曾写了《1Q84》向他致敬,后来,我在撰写第一本英文小说时,也以奥威尔为线索,向这位深深影响我的作者致意。

是什么原因让奥威尔可以如此准确的预见小说出版二三十年后,或者说当今社会的形态?都说作家的早期经历决定日后的写作动机,而生活的时代决定了写作主题。乔治·奥威尔生活在战争频发的年代,他的童年则是在充满了阶级和极权的社会中消磨,参与西班牙内战时,更是亲身体会到DC者的嘴脸,也为他日后的作品定下了立意和题材--- 揭露和批判极权社会。

《1984》中最让人感到脊背发凉的一段就是当权者可以让一个人彻底消失,亦或是创造一个让人信服的却从未在世上真实存在的假想人物。近代的东西方主流媒体均逃不出政治和经济利益集团的控制,于是导致了现在媒体公信力丧失,言论无自由,信息无流动,极端言行频发。看看现在假新闻横行的当下,我们的历史又有多少真实性呢?

乌云背后总会有光明,好在当前的科技发展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部分人已经意识到大众传媒的弊端,并主动寻求打破信息壁垒,挑战单一且有导向性的传统叙事模式。也许在2084来临之际,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实现「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的念想,成为「主权个体」实现多时区、多地区开拓收入来源,合理规避地缘政治的风险,享受人生而拥有的自由。

英伦摇滚

这周临时起意,再次前往利物浦感受下音乐之都的魅力,参观了British Music Experience(BME)和The Beatles Story两个音乐主题的博物馆,亲身上阵玩了玩贝斯和架子鼓,在英伦摇滚和流行乐的陪伴下度过完美的一天。

BME展出了包括披头士、滚石、皇后、大卫·鲍伊、辣妹、绿洲、平克·弗洛伊德、山羊皮、电台司令、阿黛尔、艾米·怀恩豪斯等耳熟能详的英伦歌手的600余件展品,包括舞台服装、乐器、手稿、雕像等等,每半小时还有3D成像音乐人的「现场演唱会」。英伦摇滚充斥着狂放不羁、妖艳迷离,有时又内敛销魂,孤独阴郁,展厅内放映的歌曲,我基本都能跟着旋律哼唱一段。

巧合的是,我刚进展厅便看到乔治男孩(Boy George)的3D虚拟人像在表演《Karma Chameleon》。我的很多洋人朋友都觉得我的名字Camellia Yang和英文单词Chameleon(变色龙)读音相似,也把这首歌当做我的主题曲(看见我就唱...)。想起大卫·鲍伊曾经说过,「我经常被人叫做变色龙,但是变色龙变色是为了融入环境,这和我却截然相反」。宝爷虽然早已仙逝,但他的影响力却时时刻刻笼罩在我和音乐人朋友们的身上,向宝爷学习,多多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轨迹,在不断试错中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

前一阵儿花了八小时刷完Peter Jackson指导的披头士乐队纪录片《The Beatles: Get Back》,最大的感受便是世事无常,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没人真正知道自己究竟在干什么,但很多事情就是在追随直觉的「玩耍状态」中搞定了。比如纪录片中Paul McCartney爵士坐在那默默地抚琴,随便弹一弹不一会儿功夫就诞生了一首经典名曲;当年披头士完全不按常理出牌的伦敦街头屋顶演唱会也是计划没变化大的产物,哪知道成为了乐迷心中津津乐道的经典。

我在参观披头士乐队博物馆时眼眶湿润了好几次,看着这四个来自利物浦的年轻小伙子如何从贫穷的音乐爱好者,成长为世界乐坛的巨星,沉浸式的参观旅程带着我穿越时空,来到60年代的卡斯巴(Casbah)、马修街(Mathew Street)、艾比路(Abbey Road)录音室和洞穴(The Cavern)酒吧,接着跟随他们去美国巡回演出,在印度冥想修行...来到约翰·列侬的白色房间时,耳边想起熟悉的《想象Imagine》旋律,在当前混乱的世界局势下,希望他的愿景能在我们这一代实现。

一周杂思

1. 重读济慈的诗歌时,想起了他提倡的培养「客体感受能力negative capability」。人类很少承认自己的无知,总觉得自己有能力知晓一切答案,总想快速地得到解决方案。但是,我们的想法受限于社会环境和周遭人士的影响,由此得到的现实也基于如此,人类看待问题时总会存有偏差,而现实世界中也充满着未知和不被人类理解的事情。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经得起不安、迷惘和怀疑的能力,耐心地去理解现实,而不是以为不耐烦地获取答案。

2. 英国皇室的藏品中有一幅京巴犬的名画。这只名叫「Looty掠夺品」的京巴犬曾经属于清朝皇室,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之时,这只小狗也成了侵略军的战利品,跟着成千上万的宝贝一起被运往欧洲,随机被赠送给当时的英国女皇维多利亚。可怜的小家伙在异国他乡顽强地生活了11年最后病逝,不知道当前大英有多少京巴和她有血缘关系?

3. Amor fati (Love Of Fate,热爱命运)
作家博尔赫斯曾经说过,发生在人身上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一种资源。你所经历的一切都有目的。尤其作为作家和艺术家,必须更强烈地认识到这一点。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包括我们的屈辱、不幸、尴尬,都可以作为艺术创作的原材料。

我们要学会从发生在自身上的每一件事情中找到快乐。我们必须明白很多事情的发生虽不受控制,但我们却可以利用这一切。不幸生病久卧病榻,可以成为我们反思人生方向的一个机会;在工作中遇到棘手问题,可以激励我们发明新产品和新解决方式。

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说过,熊熊烈火能使投入其中的一切产生火焰和光明。这就是我们想要成为的样子。我们要成为能将痛苦、挫折甚至屈辱转化为美的艺术家。我们要成为将自己苦难经历转换为人生哲理供他人参考借鉴的人。

爱你命运中发生的一切事情,因为你可以享用它提供的一切。

4. 最后推荐一下Balaji Srinivasan这周出版的新书《The Network State》!在过去的18周内,我一直在上Balaji的相关主题VR网课,而这本书就是通过集结网课的反馈而诞生出的知识精华。Balaji反复提到「云端先行,土地次之」的「创业城市 Startup City」和「网络国家Network State」的雏形,通过利用新技术先搭建去中心化的网络社区,最终实现众包叙事模式+ 数字货币激励机制的新国家形态:自发形成的守则规范、风俗文化和治理模式。

Subscribe to Camellia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