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 Morgan | 人生二十一条法则
Picture
Picture

在这个似乎一切都在变化的时代,发现那些反复出现且不会改变的模式显得特别有价值。如果你在进化论、商业、投资、哲学、神话或物理学中可以找到共通的观点,那么其中很可能有一些东西对你大有裨益。​

**1. 现实过滤器。**人类进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体验一切,而是体验最重要的东西。我们的意识会自觉过滤掉很多东西,因此我们只经历了「真实世界」的百万分之一,甚至一万亿分之一。我们并没有生活在完全真实的世界中,而是生活在描绘这个世界的地图之上。有能力平衡这种脱节和完善现实过滤器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能否拥有蓬勃发展的生活。如果我们完全与真实世界脱节,则很容易陷入抑郁;如果我们完全接纳真实世界,大批量的信息将会压得我们喘不过气。关键是获取恰到好处的信息,使我们能够在面对现实时做出迅速且恰当的反应。最佳的认知状态是在头脑的理性期望和身体接受的感官信号之间达成平衡。

**2. 现实打败地图。**如果我们接受了大量的超过大脑理解范围的外部刺激,那么现实生活中隐蔽力量对我们的影响将从神秘的幕后走向必然的幕前。精神科医生和作家伊恩·麦基尔克利斯特(Iain McGilchrist)博士的代表作《事物的问题 The Matter with Things》一书,可以在根本上帮助我们理解上述这种相互作用。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大脑强调整体性的右半球,有着照顾充满限制性和竞争性的左半球的义务。大脑右半球的语言能力较弱,但却以更有意义的方式与身体和世界相连。大脑左半球看到的是事物具体的分类,而右半球看到的则是整个流动的状态,从而可以直接从现实的疆域获得无限的数据。伊恩·麦基尔克利斯特博士在其著作中的核心论点是:如今人类大脑左半球篡夺了右半球的地位,我们需要立即矫正这个失调的状态。

Source: Duncan Austin
Source: Duncan Austin

3. 追寻我心我们充满探索性的注意力,即在不自觉情况下容易被吸引的东西,是指导我们未来发展的最佳指标,这也是大脑右半球的一个基本特质。大脑在不自觉时比自觉注意的情况下会获取更多的信息(自觉/不自觉是一个粗略的区分),因此,人类应该追求那些能够吸引和保持我们注意力的东西,多做那些能给我们带来能量并在事后感觉良好的事情。此时,我们需要培养一种自觉臣服的态度。这个悖论在《道德经》的篇章中得到了体现:「圣人无为而无不为」。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行动力做出努力,但又不能太执着,以免凭借意志力压倒有利的外部影响。巧合的发生是你走在正确道路上的征兆:这就是外部世界对你「无为而无不为」的反应。

**4. 爱是原力。**爱并不是一个感性的想法,而是一种驱使我们迎接复杂性和拥抱幸福感的力量。我们通过身体,尤其是内心来感受这股隐蔽的力量。我们的心脏并不是单纯的供氧器官,也是非常敏感的电磁信号发射器和接收器。大量的科学研究证实,宇宙中电磁波谱的无形力量正在深刻地影响着生物调控的每一个方面。一项元分析显示,大脑右半球在接收和解释来自心脏的信息时占据主导地位,这是无意识的力量与有意识的认知相遇的地方。

**5. 培养生命力需要脆弱感。**如果我们在精神或意识形态上对不断涌现的外部想法持保守的封闭态度,我们就有可能停滞不前。勇气是由我们主动暴露的脆弱感来定义的。寻求安全感和保持活力成反比。如果你寻求掌控生命,那就准备好牺牲生活吧;如果你寻求生命力,那就准备好放弃控制吧。还是像上面说到的那样,我们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并向寻求生命力的一方倾斜。

**6. 汇编收集线索。**如果你有意识地罗列出对你有吸引力的东西(即你「爱」的东西),这些线索将为你提供指示,告诉你什么是对你有意义的事物,并引导你的注意力,将它们聚焦到正确的方向。你需要整理这些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线索,然后思考总结它们的共性,最后知行合一。

**7. 简化=>分离=>整合。**麦吉尔克利斯特博士谈到,我们在现实世界获取经验时都是先从大脑右半球开始,然后转移到左半球进行解剖和分析,随后又回到右半球将其整合。音乐家听到一支美妙的音乐时,将其分解成音符并努力练习,最终凭借直觉进行表演。这个过程便是我们在现实世界生活的秘方,也是英雄之旅的和实现最佳认知的途径。现代社会和科学往往倾向于停在还原主义阶段,将事物分解后便没有了下文,没能最终回归到大脑右半球进行整合创造。

**8. 善用比喻是天才的标志。**集大成式的创作行为是可以将不同的观点和想法整合到一起。这样做的结果可以揭示规律,产生新的突破,并使你对现实有更清晰的认识。如果你能善用比喻,这就代表着你已经成功找到了各个思想之间的正确联系。

**9. 培养身心合一的能力。**当大脑忙碌地向我们传递来自外部世界的信号和感觉时,我们很容易迷失在大脑形成的抽象概念中。如果此时可以自觉的将意识从大脑移动到身体进行感知,便可以拥有一种真实的扎根落地的感觉,从而减少焦虑。这样做的目的有助于我们统一身心,促使有意识和无意识间的沟通。

**10. 发展情绪粒度(emotional granularity)。**我们能否行之有效的解释和阐述身体感知和情绪的能力,与实现良好的身心健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表示你正在有意识地学习大脑无意识的语言。如果你能及早地解释身体给你的信号,它就不需要对你大喊大叫。这也是我正在努力教给我孩子的一项技能,这项技能高于其他一切技能。​

Source: The Junto Institute.
Source: The Junto Institute.

**11. 你可以成为蝴蝶。**众所周知,我们生活在一个本质上来说不可预测且无限复杂的环境中。然而,我们却有可能实现「天人合一」的状态,甚至可以对系统本身产生一连串的积极影响。这是一个需要调整、行动和臣服的过程,也是成为「道家圣人」的必经之路。

**12. 了解你的「英雄之旅」。**纵观历史,我们发现同样的故事结构反复出现,为人类实现平衡的演变提供了指导。最受欢迎的故事不仅不知不觉的反映了我们的心理,而且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方向。「英雄之旅」是人类历史上最主要的故事,因为它为个人和文化的演变提供了精确的操作指令,同时也揭示了大脑控制权从左半球转移到右半球的过程。​

Picture
Picture

**13. 在创新中颠覆并重构生活模式。**摧毁旧有的现实模式并不代表着可以重建一个新的模式。有意识打造的模型往往会被无意识的解决方案所取代。我们需要在游戏、模拟器或者战略演练中寻找快速和安全的解决方法。**14. 直觉建立在快速重复的过程之上。**涉猎领域越广,对直觉的依赖就越大。直觉是我们积累的经验与基于该经验之上的无意识推理的综合体现。「经验」不一定与你做某事的时长挂钩,而与建立某模式数据库的重复次数有关。经验可以看做是可供大脑有意识访问的一大串无意识相关信号的数据库。

**15. 实现心流状态。**实现心流的状态需要三个条件:清晰的信息、紧密耦合的反馈信息和不断试错。心流状态不仅是人类可实现的最佳体验,同时还为你在生活中发展新的洞察力创造了环境。实现心流需要拥有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追求目标的过程对你来说像是在玩游戏,但对其他人来说却是工作和苦力。在这一过程中,你需要将只有你能做的事情与这个世界需要的东西相匹配。在心流状态下我们更容易培养直觉。

**16. 培养边界期。**对我个人来说,边界期指得是处于睡眠和清醒之间的时期,或是在中速跑步、按摩和冷水浴中获得。边界期允许大脑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进行转移,最关键的一步是整合并回应在这种状态下收到的信号。

**17. 学会处于不和谐的环境中。**容忍矛盾和悖论是天才的一项重要能力。矛盾和悖论的产生往往因为大脑左半球和右半球认知发生了冲突。爱因斯坦曾说道,「并不是我有多聪明,只是我在问题上停留的时间更长」。实现突破似乎是大脑有意识地组合正确信号,然后从无意识中整合并产生解决方案的结果。

**18. 追求活物,而不是死的概念。**当你优化单一且抽象的变量时,你的整个生命将变得脆弱且易受伤害。理想的做法是专注于平衡生命的创造力和质量本身。那些明星级的商人往往对平衡生命有一种直观的感觉,知道可以在哪里松懈。

**19. 说真话。**我们大脑的左半球在不知道答案的情况下会编造谎言,而右半球则不会。认知神经科学的主要研究者之一迈克尔·加扎尼加(Michael Gazzaniga)称这是大脑分裂研究中最惊人的发现。这意味着撒谎会在脑中产生不和谐的现象,使我们与现实世界打交道时发生隔阂,并在有意识和无意识接收外部世界信息时产生脱节。

**20. 戏剧性的演化看起来是不合理的。**1932年,美国遗传学家休厄尔尔·赖特(Sewall Wright)在他的一篇经典论文里,第一次提出把基因型和生物生存能力的关系用适应度地形(fitness landscape)来进行描述。适应度地形是描绘进化这个抽象概念的一个很好的视觉比喻。任何物种的目标都是达到尽可能高的「适应度」高峰。大脑左半球的自我意识和行动带你上山,右半球的探索性注意力带你下山。如果理性或者特定的行为模式已经将你带到了一个高峰,那你需要利用超理性的探索精神从山上走下来,以便攀登更高的山峰。但这个过程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接受的,大多数的人不愿意牺牲体能和成就重新返回谷底。当你陷入窘境时,找出自己需要牺牲的地方,以便触及属于你的「适应性」高峰。

**21. 在迷茫时期将注意力放在眼前的二元选择上。**你的时间框架越远,你的控制力就越小,因此而产生的焦虑就越大。荣格分析学家罗伯特·约翰逊(Robert Johnson)提出了「纤细的线Slender Threads」的概念,描绘了宇宙中有一股超越人类认知的无形力量在操控着我们的命运。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眼前当下的事,比如说养成良好的习惯,而对于未来,更应该臣服于高等的力量,而不是用我们有限的认知去设定追逐虚无缥缈的抽象概念。

**总结:平衡、边界和道。**上述内容和商业投资有什么关系呢?在我最近的一期邮件订阅中,提到了威廉·格林(William Green)对投资人阿诺德·范登堡(Arnold Van Den Berg)的采访。​

如果我不得不从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我所采访的所有杰出的投资者中只选择一个榜样,那就是阿诺德·范登堡

大屠杀的幸存者和价值投资者范登堡在过去50年里一直在研究潜意识的本质。作为最广为人知的投资者之一的他都在强调意识和无意识,你是不是也应该注意一下这个领域呢?

理想的平衡状态是我们「有意识的」大脑左半球自愿为「无意识的」右半球服务。这样我们就获得了在正确的时间对正确的刺激采取自发准确行动的敏感性。

麦吉尔克利斯特博士的论点是,我们的社会由于过度依赖大脑的左半球而严重与现实脱节。我们的文化与自然分离,被数字模拟和网格状的城市所支配,人们对归纳分析过度依赖。博士认为我们需要纠正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大脑左半球可以保持竞争的状态,但前提是在右半球的督导之下。这种过渡正需要通过上述的一系列法则来实现。

这种持续流动的平衡状态可以称之为「道」。可悲的是,这种平衡的状态却永远无法用精确的语言来阐述,因为一旦我们这样做了,「道」便成为静止的状态,这与「道」的定义相违背。我能提供的最好描述便是与生命共舞实现流动的状态:你越接近它,越能与它保持一致,你的生活往往就越好。

下面用我的设计天赋来展示一下:​​​

Picture
Picture

根据麦吉尔克利斯特博士的论点,我们的世界过于倾向于大脑左半球。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乐观且有意义的思考方向:我们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向大脑右半球进行过渡?这也是我近年来的思考议题,我称之为「相变」。

再来展示一下我的设计天赋:

Picture
Picture

调和这些紧张和矛盾将决定我们余生的生活状态。道家认为,追求中庸之道的平衡状态是人类与整个世界和谐共处的繁荣基石。正如汉学家森舸澜(Edward Slingerland)在他的畅销书《Trying Not to Try》中写道的那样:​

「所有这些思想家都在阐释一个概念:如果我们能进入一种完全自发的无意识状态,其他一切都会顺利进行。我们将与宇宙和谐共处,我们将拥有德,即一种可以实现社会和政治成功的诱人力量,让万事万物穿过自己,以超自然的轻松方式生活在物质世界中。」

读物推荐:

 
原文链接:https://thekcpgroup.com/insights/21-weird-ideas-1-big-one 

Subscribe to Camellia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