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书单总结和推荐
Photo credit: Road trip with raj
Photo credit: Road trip with raj

2021年一共读了82本书(历年总结:20202019年2018年2017年)。今年阅读的内容偏向女性作家、脑神经科学和物理学、神话禅宗以及科幻作品。以往总是追求数量的我,今年更着重于重读过去的典籍。结尾附上了书单,以下为今年的十大推荐读物。

《成为波伏娃》Becoming Beauvoir: A Life

​正如波伏娃的那句经典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为的」。我在成长的道路上,也一直被社会赋予「女性」的标签所束缚,遵从着「女性守则」,过着「女性」该有的生活。好在有波伏瓦这样的女性榜样,让我得以摆脱无形的枷锁,自由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无需受到年龄和性别的困扰,活出真实地自我。

《成为波伏娃》一书基于近几年新曝光的信件日记等材料,将波伏娃从萨特的阴影中解放出来,使她有了更加真实立体的形象。波伏娃以身作则,向我们展示了如何由外向内审视自我,然后由内向外表达自我,从而活出不被他人和社会绑架的真正的人格。

无论是现实社会还是大多数的文学影视作品,女性的楷模角色与男性相比是少之又少。女性角色不是受压迫且忍辱负重,就是需要依靠婚姻来使自己成为完整的个体。与此同时,消费主义又将女性包装为一个统一的形象,好像只有你是这样的长相和打扮,买这样的东西才能得到异性的青睐,很多女性因此压抑自己的天性去向主流靠拢,或者进行自我怀疑,严重的影响了身心健康。

我也是直到30岁才有了觉醒的意识,不再因为别人的评价而进行自我攻击,不再被动地接受社会和他人的评判,而是主动地争夺话语权,做一个真实无畏的自我,拿回自己曾经被削弱的女性力量。很多人对我说过我是一个很有「生命力」的人,但只有自己知道这个生命力有多么的来之不易。正是通过阅读像波伏娃这样的楷模作家,让我知道一切的遭遇和困惑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都有人和我共享。我不是特别的存在,更不是孤独的存在。

我作为女性写作者当下的责任就是不要辜负前辈们用血泪开拓出来的自由之路而越走越倒退。那些被历史埋没的女性们正等着我们用文字和语音来唤醒,一起反抗无端被禁声且处处被审视和被压制的父权社会。

《我的转身》My Turn: The Autobiography

每当有人问我为什么是巴萨+曼城的粉丝,用一个人名回答:克鲁伊夫。他的自传《我的转身My Turn》也让我更深刻地了解他的足球哲学和管理体系,以及他对足球那深入骨髓的爱意。

克鲁伊夫5岁的时候被人称为「足球小子」,因为他走哪都带着足球。他在自传中回忆道,对于一件事物的热爱是无法弄虚作假的,在你少不经事的时候就已经显现出来。别人看作是苦力的足球训练,在克鲁伊夫眼中则像玩一样开心,他从不觉得踢球是一项工作,而是自己很享受的游戏。

克鲁伊夫师从「全攻全守Total Football」足球的开创者努斯·米歇尔,并将这一足球理念注入到巴萨的血液当中,球员们需要不断换位、调整空间、持续控球、永远进攻。克鲁伊夫擅长从其他领域学习知识,然后应用到足球领域,比如说雇佣歌剧演员来教球员呼吸。他最反感的是足球的官僚体制化(一帮不懂球的领导瞎指挥)。他认为每个俱乐部的工作人员,从清洁工到高层都应该把自己当做是场上11个人的佣人,全心全意为11个球员服务,只有怀抱这样的理念,才可以众志成城取得胜利。

由于父亲的英年早逝,克鲁伊夫总觉得自己也会遗传这一点,所以他充分利用时间将生命活得异常精彩:不间断地努力训练,没日没夜的研究技战术。克鲁伊夫曾说过,足坛没有一个人比他更懂战术。他也坚信足球是靠脑子玩的游戏,双腿只是用来跑的工具。

《人生舞台: 阿西莫夫自传》 ​ Autobiographies of Isaac Asimov 

阿西莫夫这位多产的大师一生写了500多本书,从被誉为科幻经典的小说,到对文学典籍的评注;从正儿八经的历史指南,到插科打诨的打油诗集... 除此之外,他还在业余时间写了9万多封信和1600多篇论文。他的三本自传揭示了他的创作过程和人生故事,读来深有共鸣。

我们都是不折不扣的书虫、没有身份认同感的移民、总感觉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的外来者、父母忙到爆从小需要打理家庭生意的小帮手、拥有不安分的头脑对什么都超级感兴趣的小孩、不怎么努力就可以取得不错成绩的学生、高度自治精神以至于无法再为他人打工...

阿西莫夫一直对自己有迷之自信,因为智商超群被同学和同事排挤,但他却毫不在意,觉得自己并不需要勉强融入,只要做好自己手头上的事情就可以了。尽管迫于生计他需要一直混迹学术圈读到博士,做一些不喜欢的研究和工作,但是宇宙却在冥冥之中没让他实现他为自己规划的道路。阿西莫夫在晚年总结道:「我一直认定自己会成功,但没想到成功的方式竟是如此」。

阿西莫夫十分擅长利用时间,就算没有坐在打字机前写作,他在吃饭、睡觉与人交谈的时候都只想着写作,而他的写作动机完全是因为只有写作能给他带来最大的满足。阿西莫夫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写十倍的书不是为了获得十倍的金钱回报,而是为了获得十倍的快乐。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找到一份可以全身心投入其中的事业,这才是幸福生活之道。

《无穷的开始:世界进步的本源》The Beginning of Infinity: Explanations That Transform the World

Naval说在过去的十年里,本书作者戴维·多伊奇和塔勒布的书籍影响了他看待世界的方式,让他对「真实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者多伊奇精通数学、物理和哲学三门学科,对世界的发展持乐观态度。他认为人类有能力理解现实,一切不违背物理定律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问题也都可以解决。人类是很好的解释者,我们不断地用更好的解释迭代旧有理论,然后去理解世界。

科学不是对过去发生事件进行汇总,并假定它们会在未来再次发生。科学的真谛在于不断试错,提出大胆的假说,然后通过实验去测试。科学的目的是解释我们的世界,而不是肯定的预测未来。科学永远没有尽头,我们应该始终对新的想法和解释持开放态度。人类的发展不是线性的,用线性的方式预测未来并没有意义。

知识分子往往会因为持有悲观观点而得到奖励。解释正在发生的问题以及它们的危害性似乎才是学术上的严肃表现。但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对于灾难的悲观预测都是错误的。悲观主义者不承认我们可以通过科技和创新解决问题,成为理性的乐观主义者才是人类的出路。我们之所以面临重重问题,是因为知识面还不够广阔。只有通过启发创造力,才能提出更好的解释或想出更好的方法来改善人类的生活。

《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

美国作家约瑟夫·坎贝尔花费了5年时间,每天阅读9小时,并亲赴欧洲学习梵语,研究从古至今的神话故事和传说,然后写出了影响了《星球大战》的著作《千面英雄》。

书中总结了在人类历史广为流传的故事特色,即遵从「英雄之旅」:拒绝了天将降大任于斯的责任→ 经过导师点拨受到召唤→ 踏上征途→ 一路降妖除魔→ 归家讲述一路走来的故事,分享学到的经验。

人的一生也是找到自己英雄之旅的过程,我们并不是在寻求生命的意义,而是希望体验人生,感受活着的感觉。回溯历史,看看古代文明,我们会发现社会中存在着先知、祭祀、灵媒或者萨满法师来引导个体实现精神的穿越,但是当代社会却砍掉了这一切。

当前社会赋予了我们安全感,告诉我们只要顺着社会给的道路走,那我们就会拥有一切。但这「一切」并不是每个人都想要或者适合自己的东西。如果我们想要有「安全感」,那就去遵从社会或者父母家人给我们安排好的道路,与此同时,我们也主动放弃了「自己本该拥有的人生」。

人生就像穿越一条长长的隧道,看不到尽头且伴随着焦虑。如果你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人生轨迹,那并不是真正的人生,而是社会和环境强加给你的东西,你的人生只有最后回顾时才能知晓。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把一路勇敢无畏前进的行动当做是自愿的行为,参与并体验整个过程。我们需要回答的最大问题便是,自己是否有勇气踏上未知的旅程。

《我不存在的回忆》 Recollections of My Nonexistence: A Memoir

很久没有读到如此直击心灵的书了,上次有这种强烈的共鸣感还要追溯到阅读May Sarton《Journal of a Solitude》的时候。《我不存在的回忆》是作家Rebecca Solnit的一本自传,记录了上世纪80年代女性作家和艺术家受到的无视和不公,以及作为女性在社会上面临的安全问题和不平等待遇,这段经历也促使她女性主义思潮的崛起,并开始不断为女性和少数派群体发声。

Rebecca的经历并不是特例,她在书中写道,成为一个作家其实也是成为人的过程,你需要思考如何去讲述你的故事,并筛选值得去讲的故事。在当时像她这样立志成为作家的贫困单身女性的故事往往不值一提,而她卑微的人生也无人问津,只有在街头走路受到男性骚扰时,她才感受到自己是真实存在的,别人可以「看见」她。

无论是自身经历还是听闻身边朋友的故事,一个女性从小到大都或多或少会受到语言和身体的骚扰和侵犯,尤其是在年龄很小的时候如果有了这些遭遇,往往会花费极大的时间成本和心理斗争来克服这些事情造成的创伤。书中有一段读来触目惊心,Rebecca的书桌见证了她从默默无闻到功成名就的写作过程,而这书桌来自于她一位女性朋友的馈赠。这位女性朋友在赠予她书桌一年后和男友分手,然后遭到恼羞成怒的男友报复,被其痛砍15刀致死。Rebecca写道,凶手想让我的朋友禁声,却没想到她给予了我发声的力量。

《自力更生》 ​Self-Reliance

不要寻求自己以外的东西。

这是爱默生在19世纪中期所著书籍《自力更生》的开篇。尤其对于作家和艺术家来说,完全信任内心的声音,停止自我审查进行创作,是我们终其一生需要参与的斗争。我们需要学会发现内心的火花,并在缪斯女神来临之际学会尊重和服从。

总结过去的行为模式,发现自己是个「冲刺型孤注一掷选手」,比如说连续几个月疯狂工作,然后几个月尽情享受,重复;三天三夜不睡觉在死线前突击论文和项目;在酒场上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事情有恶化的苗头那就火上浇油;设定屏幕时间每天低于四小时,如果不幸超了一分钟那不如一下子搞到六小时;参加竞技比赛为了赢把自己搞伤都在所不辞;经常性的my way or the highway…

这些和社会上流传的「成功法典」所违背的事情,却是我的特色。我无需遵从他人的期望去生活,也没必要为了取悦他人而牺牲自我。性格使然,也许我注定无法达到禅师们的平稳状态,与其内耗抗争,不如接受自己的本性,活出精彩的自我。就像Kurt Cobain曾说过的,「I'd rather be hated for who I am, than loved for who I am not」!

《超越秩序》 ​Beyond Order

今年有幸和@史秀雄Steve 共同编译「龙虾教授」Jordan B. Peterson的新书《Beyond Order》(期待湛卢出版社早日出版和大家见面!)。

教授在采访中提到过,生活由有序和无序两部分组成,《人生12法则》聚焦无序,这本新书则聚焦有序,我翻译的四章涉及亲密关系、过去记忆、求真务实和感恩生活,很适合那些陷入生活泥潭,被过去记忆所折磨,以及不知道如何处理亲密关系的人来读。

教授是在生病期间完成的这本新书,他也是靠着写完这本书的意念来支撑自己与病魔抗争,所以读起来很有治愈功能。他列举了很多临床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历经生活苦难洗礼的人们,如何通过有效的心理辅导和改善自我认知,重归生活的轨道。同时也让我知道,很多问题并不是我独有的,而是普世的,也一定会有解决之道,从而给了我希望和鼓励。

通过阅读他人的故事,让我们理解每个人其实都背负着一定的负担,外表光鲜靓丽之下很有可能是内心艰苦的挣扎。在同理心的作用下,使得我们减少了对他人的评判和怨恨,多了一份共情。更重要的是,教授的新书让我领悟到成长是一个需要勇气的过程,尤其是当你自强不息,但身边的人却停滞不前的时候,因为你很有可能因此失去朋友和伴侣。但是,如果你不采取行动,不勇于迈出远离不适合自己环境的第一步,那长远来看你将会活在悔恨与自责当中。

《你们不知道的英国》   ​Chiwi Journal Vol.2

二零一九年,我买了一张单程机票,告别了生活了九年的新西兰,只身一人来到英国闯荡。握着欧洲杯的门票,想象着英国文学和剧作中的英伦风情,我对即将到来的新生活充满了憧憬。谁料到还没站稳脚跟,就撞上了席卷全球的疫情,原定的六大城市看球的美梦泡汤,连带着游览欧洲的计划也付之东流。

但乌云背后总有一丝光芒,在英国旅居的这两年让我体验了全新的文化和生活,封城独处的时候也对自己有了更清晰地认知。于是我将这两年在英国的随笔和感悟集结成书,分享我对于哲学、足球、文学、数字游民生活的见解。

The Matter With Things by Iain McGilchrist

最后一本是我尚在阅读的一本书,也是对我现阶段关于大脑问题做出合理解释的一本书。精神科医生和作家Iain McGilchrist集合毕生所学,出版了这本600页的厚书The Matter With Things,被很多学者认为会被历史铭记的一本著作。

科技发展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但是人类却变得越来越不幸福快乐,Iain认为我们陷入了一个理性发展的怪圈,过于崇拜左脑的逻辑和理智,而贬低右脑的创意和情感。

通过研究动物的左右半球,我们发现左右脑从来都不是分裂的状态,而是同时作业,只不过聚焦点不同。左脑聚焦于确定的细节,而右脑聚焦于混沌的大局。比如说,鸟儿在啄地上的虫子时,左脑异常活跃,但同时右脑也在后台处理信息,防备着潜在的天敌。

我们通过左脑能意识到的可能只有60个比特的信息,但周围却有1100万个比特的潜在信息可供我们使用,更恐怖的是外界还有1万亿个比特的信息是我们根本意识不到的。这就展示了左脑的局限性,它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我们所谓的理性分析,只是基于那有限的信息之上。右脑则帮助我们去感受和收集错过的那1万亿个信息,当一个人相信直觉或者追随激情时,理性的左脑绝不会轻易放弃掌控权,这是就需要我们去抗拒它,并勇于面对未知的恐惧,这也是约瑟夫·坎贝尔「英雄之旅」中提到的「屠龙」概念,除了字面上的在物质世界面对困境然后克服困境,从而实现成功,也是左右半脑实现过渡的旅程。

这也符合现在蓬勃发展的「创作者经济」,我们正在完成一个从偏向左脑到鼓励右脑的范式转移。大量的创作者工具应运而出;越来越多的人受益于远程办公和数字游民的趋势,有闲暇时间做着自己想做的项目;资本也逐渐流入web3主导的各种Fi的商业模式,助力创意领域的发展。

2021年书单汇总

Subscribe to Camellia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