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回顾了一下《Protocols, Not Platforms》英文原版,还是很有启发。这篇文章介绍了互联网时代协议&平台的历史,平台的现存问题,转向协议的解决方法及优势,面对的挑战。放在现在来看,很多被印证了,很多也有延伸。标记了下聊聊一些思考。
文中谈了某些平台实际上可能愿意接受这种转为协议的几点原因。其中一点是说转协议是一种与巨头竞争的措施。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现有平台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差异性对抗更大的巨头,而选择的路。这条新的路是一种借力——借助“技术理想”、“新技术思潮”,进行的伪“信仰之跃”。
但是,是“抄小道”还是“乌托邦”,目前我们都不得而知。但是总之相比现有平台越来越落后于巨头,在逼仄的夹缝生存,转型“协议”也是一个突破。这样的选择,目前在很多赛道如游戏、NFT等圈里能看到很多。
其实还有一点是文中没有提到的,就是这个趋势的反作用。随着行业技术发展、影响扩大,不只现有的互联网平台做改革升级,还有原生的协议如加密圈的lens诞生,做去中心化的社交图谱。这一定程度上,也能倒逼巨头思考自己是否要主动开放做些协议。
此外还有“人和”,马斯克收购推特就是个黑天鹅。别忘了,他曾经提过想把推特算法开源的主张。推特在未来是否会过渡为协议?从马斯克的风格来看,其实很有可能。未来拭目以待吧。
文中也提到了token化可能会是很好的解决方法。马斯克也在做,并且相信也很期待在未来能看到他在创作者经济等方面做的突破。再单独提一下lens这个协议,个人非常喜欢是一个用NFT赋能去中心化内容媒体的原生项目。lens做的更加彻底,内容、关注者、评论等都是NFT,所有都交给用户,可以自行迁移带走。很是欣赏这样纯粹的技术理想。但是还是有些悲观,首先因为根除也意味着极度的痛苦——“长痛不如短痛”其实是反人性的。“隔日断食法”能够激发细胞自噬,减肥又延寿,但没多少人尝试;“温水煮青蛙”,蒸螃蟹是小火蒸而不是直接扔进沸水等等,都是一个道理。众生都厌恶“剧变”,喜好“舒适圈”。然后,考虑到剧变涉及既得利益者巨大利益被侵占… 只能感叹,道阻且长。
放一张图。看到的第一眼就感受了 “isolation”,孤寂、忧郁。像互联网的现状,又像我们的技术理想。
协议是否被普遍接受,用户体验很重要。
首先,从直接使用体验来看,分为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即内生价值和外在感受。协议的内在价值无疑更磅礴。但是由于协议本身的极度底层特性,用户的使用体验非常复杂。繁琐的用户体验带来的不爽经常超过了协议产品本身的价值优势。而商业性的平台无疑是用户体验设计的佼佼者,毫不夸张地说,他们就是为此而生的。因此,对于直接的用户使用体验,协议在历史上一向败的很惨。
但是,考虑到间接的激励,我们仿佛看到的新技术加持后带来的希望。激励手段是做产品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好的激励一定程度上能够抵消一般的产品功能、使用体验,甚至带来正向破圈效应。谈到间接的激励,非常出名的就是趣头条,靠着看新闻送钱的机制吸引到很多人来看新闻。要说产品的直接使用体验如何呢,其实都一般般,但是人性挡不住金钱的诱惑,于是起始阶段盘活了整个产品。这也是目前gamefi的现状,token确实能带来一波流量,然后需要发挥产品本身的价值留住用户。协议的价值不容置疑,那么如何巧妙利用区块链技术带来的代币经济,将是未来的赛点。
最后,强烈推荐大家去看一下《Protocols, Not Platforms》的英文原版,能够系统全面地了解“协议”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