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需要读书吗
March 27th, 2022
    *陈永仁*(茫然回头):啊? ... “明明说好是*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就快十年了老大”。套用无间道的台词,再看看现在,Covid-19 整整肆虐的三年,这玩意和游戏里的Boss一样,刚灭了又变形,不停的转换形态求共存,各路专家其发生,一会说这病毒没啥,一会说这病毒可怕。到底信谁的,反正我不说,自己猜去。总之最好的方式就是奉旨宅家,宅家期间偶翻某东,居然发现民国时期名家著作,总计16册,折扣玩才36元。一直对民国作家的文笔敬仰,他们的文字行云流水,细节在文字的作用上跃然纸上,每每读完就感慨自己学疏才浅,精神愉悦,为着自己,也期望孩子们也能染指,立马下了单。

    书很快就到了,看着16册崭新的书,片刻喜悦之后。一丝忧虑用上心头,这个时代似乎没有人愿意读书了,人们宁肯花一笔钱去享受口舌的快感,购买昂贵的衣服,昂贵的奢侈品,也不愿意花钱去买一本书,愿意原价去买一本书,书反而成了自己的奢侈品。有人统计,三年的疫情,几乎没有听到新闻,某感染者感染了书店,书店似乎成了病毒的绝缘地。大人们一边要求孩子们要读书,自己一边却刷着手机,似乎读书都是别人的事。孩童们也是,除了老师规定的书,不会染指其他书籍,快餐文化如病毒般肆虐在各个阶层,难道读书真的没有用了吗?

  想起上学那时,书籍是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桥梁,现在人到中年,依然还记得那些书籍所带来的印象,如烙印般可在心里。亦如《钢铁是怎么练成中》的保尔.柯查经和东利亚的爱情纠葛,《呼啸山庄》中希茨克利夫和女主的病态恋情,再如《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维特的殉情,《永别了,武器》中男主的反战经历,还有《基督山伯爵》里的浪漫式的复仇,一千多页的书籍,没有一点枯燥,每一章都引人入胜,导致后来各种版本的电视剧和电影,都会找来看一遍,看看哪一个版本是最符合心中的期待。所有的场景,人物造型要全凭自己的借着文字想象出来,每一个人想象出的形象会不一样,而每个形象又是为了满足自己潜意识的某种期待而自我塑造的,这是视频媒体没法达成的。比如咱们国产的经典86版《西游记》,里面孙悟空的造型,就因为我们先看了电视剧后看了书,孙悟空的造型就已经成刻板印象,后来有评论说周星驰里孙悟空的造型更贴近于原著,可我们已经没法反转这种印象,多媒体已经破坏了我们抽象思考的能力。

  《如果阅读一本书》的作者说到,一本书就代表一个灵魂,代表作者本身,读书就是交流的过程,作者有自己的观点,那这个观点是要用堆砌的文字来说明,而论述观点的内容也要有逻辑性,要证明所有的论述为真,这就意味着,一旦提出观点,就要用大量的材料来论述他,所以你会发现,很多经典都是大部头著作,作者要从自己知识结构全方面的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达到说服你的目的;而做为读者,时时刻刻带着思辨的态度,检索着作者每一段论证,有同意的也有不同意的,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娱乐至死》里曾经提到一个故事,就是早期的美国总统大选,总统候选人在乡镇,仔细阐述的自己每一个政策,亦如写一篇论文;而听众所关注的是内容本身,而不是这个候选人长得帅不帅,或是否为结巴。长达几小时的辩论,听众会听出哪些为真哪些为假,而如今的选举,更像是情绪的投射,而不是内容本省。这亦如读书,一旦放弃了内容本身,确实没有必要读书。读书就是一场交流,一场思维检索,真理越辩越明,没有这辩论的过程,那你所接受的只是别人赋予你观点,或是一个有瑕疵的观点,人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在于人是有思维的,而思维本身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淘汰的东西,而书籍就是启蒙思维的最好物品,因为书籍完全的浓缩了思想的真谛,站在存在主义的角度来看,伟大的灵魂永不凋零。

  
Subscribe to Darren's essay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
More from Darren's essay

Skeleton

Skeleton

Skele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