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ttelkasten卡片盒知识管理实践和反思

作者:FlynnGao

为什么有这篇文章?

我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我跟Tiago Forte写的一样,很早很早就放弃了记笔记,甚至放弃了看书,为什么? 是因为我是一个懒惰的人吗?没错。第二个原因是,我无法把所学所得更好的结合起来,只能信奉读书之后把书忘记之后留下来东西才是真正有用的东西。直到近来重新想要感受知识世界的乐趣,在实践了Active Recall,Spaced repetition的概念之后,无意中找到了Zettelkasten。它的理念一下击中了我,然我欣喜若狂,像是突然得到了整个拼图的图纸,似乎把一些无法串联的部分能够串联了起来。但经过一段时间感受和实践后,冷静的明白了即使有了图纸,拼图的工作依旧不易,需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慢慢完成,所以想把一些经验想法分享出来,希望大家通过本文能够有所启发,拼装改造适合自己的Zettelkasten。


到底什么是Zettelkasten?

Zettelkasten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我想把包含内容的最广的情况做一个定义:Zettelkasten是一种针对学术写作的知识管理方法论,我把这个方法论拆分2个部分:工作流笔记方式。Zettelkasten本身也是德文的卡片盒的意思,也单独只这整个方法论里存储Permanent Notes的地方,所以为了区分整个知识体系和单独存储部分,我们一般把存储地用英文称呼:Slip-box,也就是滑箱。

这本身是一种偏学术性的一种工作流,需要在现有的工具帮助下,改进成一种更为适合现代脑力工作者的知识管理法。目标是让Zettelkasten变成一个辅助持续增进知识体系的大脑义肢,由于我们的大脑中的挂念的项目(Working Menory)的极限是4 - 6个,一个合适的外部辅助设备帮助我们提取不同时间不同领域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关于Zettelkasten的笔记方式

完成了定义之后,接下来是我对两大部分的简单描述。首先我们看一下现在最被人所关注的笔记方式,根据How to Take Smart Nots 1 (以下简称How to)第一章,以下是我抽取拆分出来的步骤:

  1. 写临时note:包括记录自己感兴趣的idea/Fleeting notes/Project Notes,我统称它们为临时Notes,最终都要舍弃
  2. 写Literature Notes,用自己的话对临时notes进行“翻译”,通过一种可以像他人解释的方式
  3. 写Permanent Notes(Andy Matuschak叫它们Evergreen Notes 2,一个我觉得更好的名字),找出跟已有卡片的关联、标记,放入一个存放地方,也就是德文zettelkasten, 也就是英文的slip-box,中文会叫滑箱。

以上是对Zettelkasten笔记方式的简单总结,对于接下来简单说一下被人忽视较多的工作流

关于Zettelkasten的工作流

通过对多个文章提出的拆分,我构建了一个完整的Zettelkasten流程,其中包含以下部分:

前置流程:

  • 材料Inbox,收集需要处理的学习资料(文章,书籍,视频,Podcast)
  • 对材料进行筛选,确定值得学习的材料,学习顺序优先级别分配
  • 从系统内部自下而上制定你的课题、问题和研究项目。

学习,阅读,笔记,写作:

  • 使用笔记方式进行对所研究项目进行学习,阅读,完成对材料理解
  • 针对你制订的课题,把笔记变成能够合并输出草稿。
  • 编辑和校对你的稿子。
  • 可以多个项目并行处理,尽可能的充分利用脑力

后置流程:

  • 定期打开滑箱,从滑箱中找到适合继续发展的idea,放入inbox当中
  • 清理无用的临时Notes

本文无意深入以上步骤的执行细节,但更希望引起对Zettelkasten爱好者的注意的是:实现自己的Zettelkasten工作流至关重要,只有在拥有设计过工作流和笔记方式完整结合的状态下,Zettelkasten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How to的多个章节当中都强调了工作流是卢曼实现其惊人高质量的输出的关键。在开始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Zettelkasten的时候,一个正确的预期是:它是一个需要长期严格执行才能起效知识管理工作流。


为什么Zettelkasten其实很难?

接下来我想要讨论一下对于Zettelkasten的难点,在进行反复阅读和实践之后的一些感悟。

工作流,工作流,工作流

Just because writing is not a linear process doesn’t mean we should go about it haphazardly. We need a workflow – a repeatable process for collecting, organizing, and sharing ideas.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10 Principles to Revolutionize Your Note-Taking and Writing. 3Principle #4: Our tools and techniques are only as valuable as the workflow.

在接触了Zettelkasten之后,最大的兴奋点在于,它认可了思考的非线性特征,给出了一种脱离现有顺序框架的方式。但一个线性的工作流实际是整个Zettelkasten的重中之重,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正如上文所介绍的Zettelkasten并非一个独立的笔记方式,它是一个需要和其他的工作习惯所结合的知识管理方法论。

一个好的工作流程很容易变成一个良性循环,积极的体验会激励我们轻松地接受下一个任务,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工作,反过来又使我们更有可能享受工作,等等。但是,如果我们觉得自己一直被工作所困,我们就会变得没有动力,更容易拖延,让我们少了一些积极的甚至是糟糕的体验,比如错过最后期限。我们可能最终会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

– How to take smart notes4

流程作用是什么?它可以推动你,让你轻松前进。我们需要工作流程让我们达到专注的心流状态,也是理解困难知识所需要的前提。正如How to所提到的:一个好的、有条理的工作流程,让我们重新掌握了主导权,增加了我们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事情的自由度。而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工作流系统是个不小的挑战,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个挑战在于:本来就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管理工作流。

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我总结的问题来判断现有的知识管理流程是否已经完备:

  • 是否在各种情景下都可以使用有效方式捕捉素材?
  • 是否对待读材料有合适的管理方式?是否能够不定期清空待读材料?
  • 是否建立了自己的关注领域清单,并且建立对应的项目?
  • 是否知道如何为任何项目快速建立下一步行动?
  • 是否有种合理的方式检验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 是否确认现有正在执行系统/习惯能可以长期执行?
  • 是否确定现有系统在遭遇中断甚至奔溃之后可以很快恢复?

一个良好的工作流程需要有无限游戏的价值观和构建长期习惯的能力。尤其是Zettelkasten的效果是需要在大量的阅读输入,大量的笔记,反复的链接思考之后才能看出效果。这样的前提下,符合个人特点的知识工作流程更加显得重要。

Permanent Notes 应该什么样子的?为什么Evergreen Notes是一个更加适合的名字?

Permanent Notes的问题是我在第一次接触Zettelkasten就一直缠绕着我许久的问题:我到底应该怎么写Permanent Notes? How to中给出了它的清晰定义,但是没有给出合适的例子。结合How to的定义和Andy Matuschak的 Evergreen NotesSimon Eskildsen 在 How to Make Yourself Into a Learning Machine5 中的例子,我得出以下一些Permanent Notes的关键特征:

  • 有合适的标题
  • 以给别人阅读的前提来书写的
  • 使用完整句子的句子编写
  • 标记对应的参考资料/来源项目/对应的Literature note
  • 精确,清晰,简短,是一个完整知识逻辑
  • 可以做到不再需要之前的临时notes
  • 标准化格式和流程
  • 随着数量的扩大,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持续更新

以上特点并非强制,读者可以根据自己情况调整。但通过了以上特定的Permanent Notes能够更加发挥其效用,原因在于通过以上特点,你可以看出Permanent Notes就是一篇篇以能够直接公布为目的逻辑完备的小文章,并且需要不停的更新他们之间的可能存在的逻辑关系,共同点,冲突点。意味着Permanent Notes的输出其实并不简单:

  1. 它迫使你通过写作思考,也通过思考来推进写作。这点是符合在How to中提到的把写作当做最重要的事情的原则。
  2. 它迫使你思考笔记之间的意义联系。在进行知识链接的时候,需要做的是事情不是把建立一个物理链接,而重要的是意义链接,它们的逻辑关系,可能产生的影响,是否有矛盾的地方。这些意义上的链接思考是宝贵的。
  3. 同时通过最后一点可以非常清楚的解释这为什么Evergreen Notes是一个更好的名字,Permanent Notes其实并不Permanent。在知识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大的时候,已经被放进滑箱中的任何Notes都有被再次更新的机会。

由于例子真的很少,接下来拆解一下我认为优秀的Permanent Notes例子:

大名鼎鼎的Andy Matuschak,前Apple,现可汗学院的工程师,以下是我分析他的其中一篇Working Note

Audysnote
Audysnote

Simon Eskildsen 一位高中毕业的学神,现在是Shopify的Director of Production Engineering,他博览多个学科的书籍,并且通过自己开发的Zettelkasten软件进行了2年左右的知识体系管理。可以通过这篇How to Make Yourself Into a Learning Machine进行更多的了解。下面是我对他的Zettelkasten笔记进行的分析:

Simon Eskildsen
Simon Eskildsen

上述例子是我对照相关材料和实践中分析出来相对合理的一种形态,读者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做调整。顺便帖一篇我自己实践的例子:

软件:Obsidian
软件:Obsidian

总结

  1. Zettelkasten是一种针对学术写作涵盖工作流笔记方式的知识管理方法论,目标是构建一个辅助思考的大脑义肢
  2. 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知识工作流程,并且把Zettelkasten融入进去
  3. 以标准化的和写小文章的方式来输出Permanent/Evergren Notes,持续更新他们逻辑联系

本文脱离具体的工具软件,单独讨论在一些构建Zettelkasten过程中,对于其核心理念的做一些补充。本文是我在斟酌了一些深度讨论Zettelkasten书籍、材料和视频,使用它们所提到的笔记方法、原则、工作流程产生出了新的理解。也是我实践了Zettelkasten并且尝试找到合适自己方式的一个输出。欢迎大家交流更多的想法。

参考文档

  1. Introduction to Luhmann’s Zettelkastenthinking and its technical implementation https://strengejacke.files.wordpress.com/2015/10/introduction-into-luhmanns-zettelkasten-thinking.pdf
  2.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3. Andy Matuschak’s Evergreen notes. Audy Matuschak. https://notes.andymatuschak.org/z4SDCZQeRo4xFEQ8H4qrSqd68ucpgE6LU155CHow [↩](http://flynngao.github.io/2020/07/18/zettelkasten-1#fnref:2)
  4.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10 Principles to Revolutionize Your Note-Taking and Writing. TIAGO FORTE. https://fortelabs.co/blog/how-to-take-smart-notes/ [↩](http://flynngao.github.io/2020/07/18/zettelkasten-1#fnref:4)
  5.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中文版第三部分上篇+LEO总结学习骇客
  6. How to Make Yourself Into a Learning Machine. Dan Shipper. https://superorganizers.substack.com/p/how-to-build-a-learning-machine
Subscribe to 秃 GaoFlynn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