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
整理逐字稿前,明确逐字稿的目的是”校对“。
整理时一旁附上相关文章链接以随时核对当下语句环境,或者最好亲自参加、复阅会议。
开始整理逐字稿。对每一段快读浏览,遇到意思不明确的地方进行修改复现,其余的能理解意思则不去管他(少删除)。对于一些重要名词的转译错误要进行修改。
整理过程中,对整理到什么阶段心里有数。文章的框架脉络在心里要逐渐有谱。所述内容转向时添加大、小标题,让阅读的人也能快速了解会议的大概脉络。认为是重点则标红。
整理过程中不确定的名词、段落,自己做特殊标记,回头问分享者或者是自己去查找。
整理完毕。检查其他一些基本信息,并上传。
个人习惯:
一个段落不超过四行。
一句话不应过长。擅用“”、;、——。
内容转折时用新的小标题并将段落分隔开,
一段话整理完快速浏览一遍是否意思连贯。
—————————————————————————————————————————
Q&A:
为什么需要做我逐字稿? 不是为了单纯的记录,和我先前不做这个有关。
我为什么不做逐字稿?我听过就会忘记,不会去反思,没有这个习惯。
逐字稿的目的是什么?对别人,一眼看出来谈话的核心; 对于我,清晰方法清晰自己的思路,迭代; 对于团队成员,xxxx
通过做逐字稿如何实现这个?逐字稿是不断主观筛选的过程。清晰自己的结果是逐字稿效率提高,简洁把意思传达出来——还是在做解释,没有回答 how,流程,方法。
—————————————————————————————————————————
目前实际情况是花两天才能产出一篇逐字稿,然后做这个的意义在哪里答不上来。
原因:目前做逐字稿是每句话去修改语病,联系上下文尽量传达本意。不是我不想做删减而是我太想做删减了,对文章的标准有问题。并不是扣语病而不去注重框架等更重要的东西。
解决:逐字稿是一个整体的事情,要点是总结,框架,以及画粗线(标注关键语句),这样别人阅读的时候,一眼刷下去,知道在说啥,以及哪些漂亮的话关键结论。我只需要做校对的工作,保证理解每一句话,另外少动手改东西,除非机器翻译的文字错了。
示例:
修改前,
他这边就是主要是一个符合产品流动性嘛,因为它产品很多嘛,所以就是会有这样的一个一个符合产品流动性,包括好像他们还有一个什么什么什么什么什么代币经济学,就是跟这块相关的,然后这块也是社区里面有大量的讨论吧,就是关于流动性激励这一块,然后我摘了一些就是一些比较重要的讨论,到时候可以看我这个文档,然后刚才其实讲的都是整个是对内的一些激励呢,不不管是对社区还是对个人,还是对就是工作组对产品,那对于大客户来讲,就我最开始也提到,但是他们会有一个很很很重要的一个计划,就叫方法去加计划。
修改后,
他这边就是主要是一个符合产品流动性嘛,因为它产品很多嘛。
所以就是会有这样的一个一个符合产品流动性,包括好像他们还有一个什么代币经济学,就是跟这块相关的,然后这块也是社区里面有大量的讨论吧。
就是关于流动性激励这一块,然后我摘了一些就是一些比较重要的讨论,到时候可以看我这个文档。(link)
然后刚才其实讲的都是整个是对内的一些激励呢,不不管是对社区还是对个人,还是对就是工作组对产品,那对于大客户来讲,就我最开始也提到,但是他们会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计划,就叫方法去加计划。
—————————————————————————————————————————
做研究是对元数据的整合,每一份逐字稿都是元数据的来源。
逐字稿的过程是记录者用自己的文字无限接近表达者的意图,属于讲述者的数据一定要把它还给讲述者。访谈中有人们的情绪文字,而逐字稿想整理和分析的是真实的数据,需要从笼统的谈话中筛选这些数据并记录下来。
逐字稿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意义是它是自我学习的最佳原材料基地,复盘自己几个问题:
拣选了什么信息而回应或者深入?
你因为自己的偏好而错过了什么?或者凸显了什么?
你是否感知到对方想说而没有说的?
是否真正和对方接触了?还是滑过了?
是否真的和对方在同一频道上?还是呼啸而过?
你的问题问得是否干净?
你的语言用词是否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