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4 重构学习观

这篇文章首先是写给自己,即为了重构自己大脑中对于学习观的链接而写,然后才是分享给有缘人,希望有人看到之后能够从中吸收一点营养,也算是对外做的贡献。

几天前刷微博,看到有人推荐 B 站的一个 UP 主,说是宝藏博主,顺手点进链接,看了一个视频,结果被吸引,也被震撼了,因为视频中有关对学习观的说法,和自己以前的认知有很大的不同,更要命的是,他说的貌似还挺有道理。

这激发了我的兴趣,于是按图索骥,找到了博主的网站(https://www.modevol.com/),更加有点东西,为了传播自己的理念(也为了更好创收?),博主专门定制开发了一个更利于学习的网站,貌似花了很长时间,也花了不少资金。

这几天都在研究视频中关于“学习观”的内容,我基本上认可对方的理念,并且决定吸收其精华部分,使其成为我的大脑“函数”。

学习一直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话题,几乎贯穿整个人生,就算是毕业了,也必须不断保持学习。

有的人从学习中收益,而大部分人则苦恼于学习,并被其深深山还,以至于极度排斥,认为自己并不是学习的那块料,干脆永远将之拒之门外,来一个眼不见心不烦。

可是,从生物生存和进化的角度来考虑,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学习是生物为了适应环境而进化出来的能力,可以说是上天给予生命的天赋,如果把这项天赋弃之不用,无异于“暴殄天物”,放弃了作为人类的天生优势,将自己至于劣势竞争环境之中。

记忆

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中说,生命以负熵为食物

生命在对抗熵增的过程,不得不不断进化出更加高级的能力,而“记忆”就是生命进化出的第一个高级本领。

有了记忆,生命就可以存储环境信息,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就可以趋利避害,提高生存的概率,例如把常见的天敌猛兽记住,以后遇到,就立刻逃跑。

然而,记忆毕竟有其本质的缺陷,即“容量有限,而信息无限”,生命无法将无线的信息都存储到有限的容量当中。

天敌可能有无数种,并且每一种类的天敌还各有自己的特点,毛发颜色形状可能都不一样,就算遇到了,与记忆中的信息对照,可能都无法识别。

这种情况,有点类似于,特斯拉汽车只要在路面上遇到一个红色的布条就会识别为雪糕筒,然后辅助驾驶系统就会立刻减速。

特斯拉系统现在的智能,可能就有点类似于只有记忆能力,而没有学习能力的史前生命(或者学习能力还到位)。

在深度学习技术没有发展出来之前,机器人识别文字或者语音的准确度是非常低的,也是这个原因,只有精度非常高的完全匹配才能够识别,一旦变化了一点点形状或者音调,就无法识别了。

单纯只有记忆的本领,生命不足以因对复杂而恶劣的环境。

对生命来说,这是生死攸关的大事。无法适应,那就只有死。

那么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

于是,生命又花了 N 亿年时间,才进化出了一个更加高级的本领——学习。

学习

为了应对更加复杂的环境,生物又花了无数亿年的时间才进化出神经网络的大脑结构,有了神经网络,才具有了学习的能力。

为什么有了学习能力就能够应对具有无限信息的环境?

因为学习是一种利用已知样本,归纳总结规律的过程。

而知识则是通过学习而得到的那条规律。

有了规律,那么生命就可以对符合条件的未知的事物做出预测,尽管它之前从来都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例如,遇到一条哈士奇,我们教一岁宝宝说这是“狗狗”,下一次遇到一条土狗,他可能不认识,但是这样几次之后,就算他遇到了另外品种的狗(如德牧),宝宝依然还是能认出来。当然,这个时候如果遇到一只猫,宝宝也有可能叫“狗狗”,但是我们这个时候,就会指出,这是“猫猫”,不是狗狗。这样重复几次之后,宝宝便可以百分之百识别“狗狗”。

这真的很神奇,对不对?

宝宝居然成功完成了一次“学习”,得到了狗狗的“知识”,也就是说,宝宝大脑的神经网络,自动完成了这个知识的构建。

有了这个知识,无论以后遇到多少条不同的狗,宝宝都能成功将其识别出来。

于是,宝宝通过有限的狗狗样本学习,成功实现了对无限未知狗狗信息的处理。

可见学习能力,让生命适应环境的能力又提升了一个台阶。

知识

知识即通过学习总结归纳出来的规律,例如古老的谚语人生哲理,数学中的公式定理,亦或是某种特殊的技能。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出,人的思考模式分为两种:快思考和慢思考。快思考是指依赖直觉的、无意识的思考,慢思考则是指需要主动控制的、有意识进行的思考。

同样,我们大脑中的知识,也大概可划分为两种类型:运动类知识和思考类知识。

不同类型的知识,构建方式会有一定的区别,如果构建方法不对,则学习起来的效率可能会天差地别。

1、运动类知识(快思考知识)

运动类知识,对应于“快思考”的知识,即那些依赖直觉的,无意识参与的知识,例如各种运动技能、驾驶技能、乐器演奏、语言学习等等。

这类知识,有着速度快,精度低,可并行的特点。

例如,我们可以一边说话驾驶汽车,也可以一边唱歌一边弹钢琴,这个过程中,其实大脑的主动意识并没有特别去参与到汽车驾驶和钢琴弹奏之中,反而一旦真的认真去想怎么游,或者怎么弹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各种错误。

这个时候的动作速度是快于大脑思考的。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英语学习体验,每次听别人说英语的时候,往往我们的理解还停留在上一句,但是对方却已经说到下一句了,完全跟不上。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在将对方的句子翻译为中文,即我们在思考,而对方的说话太快,我们的思考速度跟不上其说话的速度导致的。
我们仔细想想,听中文的时候,会出现这种情况吗?显然不会。

这是因为语言类知识是运动类知识,是快思考,并不需要主动意识的参与大脑就可以处理,一旦慢思考参与进来,就会出问题。

2、思考类知识(慢思考知识)

思考类知识,是指需要意识主动参与的知识,这类知识具有速度慢,精度高,容错低,且无法并行的特点。

我们可以一边弹钢琴的时候一边唱歌,却无法在一边计算数学题的时候一边唱歌。

涉及思考类知识的问题,大脑通常无法立刻得出结果,必须经过一番逻辑推理或计算。此类问题,还经常涉及多个知识的嵌套,需要先解决某个问题,基于该问题的答案,再解决下一个问题。

所以,在学习处理这类问题时,往往还伴随着知识拆分,将复杂的复合知识,拆分成独立的相对简单知识,这个时候,大脑才能够高效处理。

拆分知识,可以降低知识的难度,从指数级别到线性级别。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学习的步骤

第一步 明确输入与输出

在学习的时候,我们需要搞清楚:

输入是什么?
输出是什么?

在之前的例子中,狗狗的模样,动作,声音等等就是输入信息,也即样本数据,而输出就是“狗狗”这个词。

第二步 构建

构建是一个过程动作,类似于建造。

例如,我们打造一个碎纸机,只要将纸张塞进去,出来的就是碎纸屑。

例如,我们写一个加法程序,只要输入两个数,输出它们之和。

打造碎纸机和加法程序的过程就是构建。

只不过,我们的大脑非常强大,构建的过程并不需要我们过多参与,我们只需要准备好第一步(输入与输出),即告诉它原材料和成品结果,它就会自动帮你构建好中间的零件结构。

可以想象一下,我们的大脑中有一张几乎万能的神经网络,一旦我们通过输入设备(感觉细胞如视觉,听觉,触觉)给其提供输入信息,神经网络的某些通路就会被点亮激活。

刚开始的时候,点亮的通路会比较多也比较杂乱,因为大脑暂时也不知道你需要哪些通路,只有等待下一次遇到同样的输入信息,这些通路才会被再次点亮。

不过,每次点亮的通路可能都会有细微的差别,但是它们的交集会被反复点亮。

这样重复多次之后,这些产生交集的通路就会变得异常粗壮,它们传输信息的速度也变得更快。

这个点亮神经网络通路的过程,就是学习;这些被点亮的粗壮通路所形成的结构,就是通过这次学习而产生的知识。

可以看到,构建的过程,就是给大脑不断地喂样本数据,让其自动形成知识的神经网络,这个过程其实和人工智能训练是类似的,因为现在的人工智能就是模拟大脑而开发的。

如果我们自己能够提前搞清楚想要得到的结果(输入),这个过程将会要大大缩短时间,所需要的样本也不需要太多,即我们的学习效率将会得到很大提升。

第三步 验证

从之前的例子我们知道,宝宝经过刚开始的几次学习,看到狗狗基本都能认出来,但也不是百分百。

例如,没见过猫之前,宝宝很可能把猫也识别为狗,亦或者当宝宝看到吉娃娃的时候,可能也会产生迟疑,不太确定这种小狗是不是狗。这个时候,我们通常都会进行纠正或者确认,纠正几次之后,宝宝对狗的识别准确度等到进一步提升。

这种情况就属于知识的验证。

验证就是将知识用起来,输入新的样本,然后输出结果,如果结果正确,则知识得到加强,如果结果错误,则对结果进行修正。
验证这个过程必不可少,否则知识可能缺乏足够的准确度。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课后题存在,也是为什么经常需要考试的原因所在。


本文首发:https://fdd.xyz/

备份:https://mirror.xyz/fdd.eth

Subscribe to 《多多加密日记》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