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THING.FUND
编者按: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不断发生着交融,人们的未来生活也正渐渐向数字化迁移。艺术家们是最敏锐的一群人,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对人类的过往、当下与未来不断探索与思考。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将在次世代数字浪潮下产生怎样的变革、书写艺术史与文明史的新篇章?本系列专访将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围绕这一话题进行深入讨论。
本次,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来自中国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系主任高世强教授,围绕本话题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谈。
同时,高世强教授也已加入本次由THiNG.FUND、中国美术学院、美术报、凤凰艺术和Flow福洛链联合举办的⎡加密·次世代⎦前沿艺术家选拔活动的评委团队。
高世强个人简介:
高世强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属于“学者型”的艺术家。通过摄影、装置和实验电影,高世强的艺术实践带来了反映出日常生活个体体验的独特角度。作为一位活跃的艺术家,高世强将他个人的叙事加入作品之中,成为阐释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新方式。
1,关于艺术的探讨
**高世强:**大家好,我是高世强,任职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是实验艺术学系主任。同时负责两个研究单位有:一是在跨媒体艺术学院的空间影像研究所;二是在校管机构,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进行与科技前沿领域、社会相关的实践项目。
THiNG.FUND:
在艺术史中,西方艺术史的推动更多是基于文明、宗教、经济的更替。而中国或整个东方艺术史的演进中,更接近哲学思想、人文思想的传承迭代。随着现在整个人类文明的全球化,艺术、文化思想的交融,您觉得接下来会是向哪个方向,或受哪一种元素的影响更多呢?
**高世强:**这是个比较复杂的、多层次的状态,很难一言以蔽之。
因为就像您说的,中国的艺术推动力历来是不一样的,是双线甚至是三线复调形式的。一是由哲学与人文思想推动,像士大夫、士夫画这条线索;同时在明朝中后期,慢慢形成了市民阶层的市场,像清代的扬州八怪,这种都是成熟的士绅阶层形成的。士绅阶层不是贵族阶层,而是地主所供养的、纯粹的市场阶层。因此,中国也是有艺术市场存在的。在这之外,还有基于宗教购买,比如西方的教堂绘画或雕塑,类似于敦煌、龙门石窟,由贵族或皇族购买而形成的大型的、功能类的艺术品,它们的层次是非常多元的。到了当代,我们的艺术根脉和艺术精神,则主要由两条根脉构成**:**
一是源自中国文化传统的,是哲学的、思想的、文化的、文学的根脉。这是我们非常好的传统。
同时**中国进入当代以后,受西方市场的冲击以及交融,自然而然形成了另一个艺术市场。**这个艺术市场与我前面说的那个中国传统自发形成的市场是并行的圈子,实际上在中国现在有一个很大的民间艺术市场,就是传统书画圈。这个圈子依然蓬勃、土壤深厚。
但是,当代艺术圈现在已不像初期形成时那么简单地与传统对立,而是交融在一起。尤其像有些门类,比如影像、装置艺术,以及现在比较先端的媒介。但是有些门类也融合在其中,比如有一些开放思想的、开拓性的,用传统媒介如油画、版画、国画、雕塑等进行表达的,也都在这个圈子中。这两个圈子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的,是一个多元多层次的状态。作为中国本土的艺术家,无法忽视这些层次同时存在,在潜移默化中多少会受到一些影响。
2,关于加密艺术
THiNG.FUND:
您刚才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就是在我们当代艺术早期的时候,是和传统艺术存在一种对立关系,但随着市场的逐渐演进,这两个圈子开始出现融合,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其意识形态也不断地互相接受。我们现在也正好观察到一种非常相似的状态:数字艺术与加密艺术。它也是随着创作工具和载体上的变革,从而可能正成为一种新流派,或是一种新创作门类。尽管在目前,“加密艺术”这个领域还未被主流圈大幅认同,可能有一些自成一派的思想。这是否非常接近早期的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之间的对立?
**高世强:**这一点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相似之处是一个新事物出现的时候,必然会出现社会不适应,或是说集体不适应。**伴随一种怀疑、质疑、否定的态度。包括我前几天还听到一位艺术家朋友说:哎呀,加密艺术我了解了一下,就是一帮金融圈的人圈钱的……这就是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古典当代艺术”群体的看法。
我当时给他的回应是:现在哪怕是骗子横行,但是有一点是很重要的——骗子的嗅觉是最敏锐的,他知道方向在哪里、未来在哪里、可能性在哪里。这是基于我最近连续参加了四五次各种奖项的作品评选,都是年轻人的。**我看到了一个趋势:线上线下融合存在已然成为新的现实。**我为什么前面调侃的时候说是“古典当代艺术”,因为“古典当代艺术”之所以古典,就在于它的现实观依然是线下的现实,也就是目前生存的物理性世界,它潜在的逻辑就是把线上生存定义为虚拟、非真实的。事实上,在我看了大量的年轻人作品以后,我发现并非如此。如果说我们非常物理性地观察他们在线上生存与线下生存的时间,你会发现对很多年轻人来说,他们在线下仅仅是为了生存,吃饱肚子让这具躯体生命被延续而已,他们更主要的是精神生命、精神生活、意识生活,他作为一个文化的人,作为一个精神的人,作为一个观念的人,作为一个意识的人,他的大量的存在是在线上。这个时候,你就不能武断地说线上是不真实的,而线下是真实的。
**现在是处在融合现实阶段。**这个融合现实不是像现在XR那种,综合的商业媒介形式。我说这个融合现实,我觉得是在我们认知层面,也可以说是在哲学层面上,我们已经进入了融合状态。那么它其实带来了非常多的东西。
**与过去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相对立的时代最不同之处,就在于时代背景的差别。**比如说当年刚开始碰撞的时候,大家只是纯文化型的碰撞。那个时候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市场还没有成立,甚至是一种反市场的姿态。因为那时候只有一个市场,就是政府的全国美展系统,也就是官方购买系统。加上在民间,大家书画往来之间的酬答,这么一个小小的市场,也只有这么一个市场。在这个市场之外,那些做当代艺术的,那时候的青年人,现在可能都是大腕儿。但在当时在做这类艺术品的时候,他们就知道自己的作品是不可能售卖的,更多是用一种反叛者、对抗者的姿态去碰撞和挑衅,作为年轻的逆反者,去向老的权威们、向传统的老教父们挑战,就像一头小狮子向老狮王挑战一样,带着一种青春期的叛逆。
现在加密艺术的出现其实不太一样。因为经过了三、四十年中国艺术圈的繁杂、复杂的市场洗礼之后。加密艺术从出现之初,它对市场就是有准备的,是拥抱市场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认为现在是大家都在尝试的阶段,都是在实验。什么样的作品适合加密艺术,什么样的作品适合线上的现实或者融合现实,还处在摸索阶段。**包括你、我、参与者、见证者,依然还是在线下,思想上还受到很多来自线下的影响。这导致了现今一些所谓的加密艺术,其实只是简单地将前述的“古典当代艺术”甚至是古典传统的艺术,扫描拍照、数字化以后上传。我认为严格来讲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加密艺术,只是传统艺术的线下艺术的数字化,在网络环境里面制造了数字化的镜像而已,只是一个分身,一个复制品而已。
这就像自疫情以来,或多或少我们被迫搞的各种线上展览、线上博物馆、线上美术馆之类的一样。绝大多数的线上美术馆,我认为都不是真正的线上展览。而是线下展的网页介绍,他只不过是以一种漫游的的方式来呈现。因为它的基本逻辑是线下的,观看逻辑、漫游逻辑、观赏逻辑,都是线下的再现。三维空间里基于现实世界的逻辑。所以我觉得只是一种无奈而已,它就像现实的镜子一样,没有想象力,也没有创新力。我理想中的加密艺术应该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创作概念。
前几天我在评讲的时候,有一件作品我很喜欢:是一位在纽约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他在疫情期间经历了纽约封城。无法出门,他就只能在一个吃鸡类的游戏里创作,在虚拟的战场上搞行为艺术。他在游戏里面就像阿甘一样不停地跑。其他玩家都在对战,他则一直不停地跑,这个行为在这个语境中是一种非常怪异的现象。
我对他这件作品感兴趣有几点:
他工作的环境变了。变成了在线上的虚拟世界里,并且是在一个对抗性游戏里。我们如果把他对应到现实世界,就类似于到了中东,不停地在战火中奔跑,这是第一层。如果仅此而已,他只是在线上镜像了线下行为。我觉得更有意思点是:随着我们观察视角的变化,他有时会跑到天上,有时会跑到树顶上,我们的观众有时候会穿透到水平面之下,他创作的平台就不是我们现实的镜像,在游戏中却可以突破真实的物理限制,这就是现实的延展了,现实的概念被完全拓展扩大了。所以说,我觉得这类创作形式,是对新领域的探索。
还有一种,比如我是做影像艺术的,一直以来困扰的就是影像艺术在全球市场都不如绘画、雕塑受到关注。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的可复制性。人类从存在以来就一直在三维世界里生存,更愿意相信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理存在。但是数字化的艺术呢,比如数字影像,一开始就是数字中心的产物,没有一个三维的、物质的实体来寄存它。所以全球的影像艺术家,包括策展人、收藏家,也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实践。实际上,在加密艺术出现之前,我认为有一种迫于无奈的倒退行为,一种返祖现象,就是将原本数字化的东西,变成一种实体象征物,你也可以叫它“实体墓碑”。像最早的“Beta带”,明明用移动硬盘就可以储存、交互、播放的数字化作品,甚至VCD和DVD在早期,也一定要输出成广播级的“Beta带”。“Beta带”其实在收藏家手中也是无法播放的,但它是个象征物,然后作者签上名字,就好像在一张油画或者一件书法作品上面签名一样,这就是一种向传统收藏系统妥协的返祖现象。后来呢,我们还要做一张收藏证书,就像一位艺术家朋友调侃所说的:“人家花了这么多钱买你东西,你总得给人家发个奖状吧”。
其实我觉得从逻辑上来讲,上述的情况是一种典型的返祖现象。我一开始不知道加密艺术是什么,但自从深入了解之后,我觉得它天然适合数字艺术。它解决了版本和版权的问题。**作品的版本在区块链技术支持下,是具有唯一性的,因为你作品的价值就得有它的唯一性、不可复制性。那么我们加密艺术这点上,我认为是非常有前景的,这个前景不只是解决以前线下作品在网络上的版权问题,更不是先前所说的那些把油画拍照,版画、书法扫描即可。**现在大量的加密艺术都停留在这个阶段:你的作品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线下物质版本,在藏家家里挂着;另外一个则是网络上的绘画,因为有了区块链技术,作者可以证明自己的版权。但这些概念只是另外一种延伸,是一种数字衍生品。
所以说会有比较极端的行为,我记得有一位艺术家为了让自己作品加密化,他把所有的原作全部销毁,像行为艺术一样地销毁了。我认为或许这个意识是一种探索,但创作形态上还在摸索阶段,还不太成熟。
我最近常鼓励我身边这些年轻艺术家:比如一位艺术家喜欢画插画,可以做线上线下融合生存。举例来说,你用纸笔画出来的在画廊里展,在线下销售渠道运行;用手写板、绘图板画出来,它没有物质存在,直接数字化,那么就可以视作进入了加密艺术形式,是从生产平台到结果都是纯数字的。
我认识一位做装置艺术的艺术家,他喜欢画一些很浪漫的,很有意思的小插画。在他的学生时代,曾忽悠导师这是他的装置方案效果图。但实际上,这只是他的爱好。我曾向他提议:用手写板直接绘制插画,或用3D工具完成建模并渲染出来。在数字世界里,它就不是方案,而是原作,是装置原作。
比如说,在类似《第二人生》(Second Life)的线上游戏中,你拥有别墅与牧场,需要购买一些装置作品来装点你的地产,那么你就可以购买艺术家的装置作品。而这件作品则是通过区块链确保唯一性的。它或许是反重力的,是可以摆脱物理规则的。这种数字带来的想象力太大了,我们的装置雕塑作品往线上延展的时候,可以产生出非常浪漫、开放的想象力。比如刚才所说的反重力雕塑,虽然还是个传统的作品形态,但远远超出了我们现在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这些艺术形态。在这个层面上,或许才是我所看到的加密艺术未来。
3,元宇宙和游戏
THiNG.FUND:
您刚才提到的《第二人生》(Second Life),算是较早期的Metaverse(元宇宙)领域应用。**我们在虚拟空间中进行创作,并且我们的创作能够影响到其他人。**随着当前《Roblox》母公司的上市,导致有非常多的开拓者关注到Metaverse(元宇宙)这一概念领域。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就比如说像 《Minecraft》(我的世界)这款产品,与其对应的还有一款2D版本叫《Terraria》(泰拉瑞亚),等等。
**高世强:**说到《Minecraft》(我的世界)呢,我还要特别强调一下,就如我先前所说的:线上并不是线下的翻版,而是大大拓展了我们的现实。看到《Minecraft》(我的世界)时我很感慨,简单的方块人,居然如此风靡。除了线下生活中由乐高情怀带来的影响外,很重要的另一点就在于它并不是现实世界的镜像。
我一直觉得好莱坞是个“坏”东西,它一直在“复制现实”,以及现在大量基于好莱坞电影的那种游戏,也是仿照现实世界的真实感,试图做现实的镜像。但是《Minecraft》(我的世界)却不是,它在看起来很简陋的游戏环境中,居然形成了这么庞大的生态系统,让人沉醉其中。
THiNG.FUND:
是的,《Minecraft》(我的世界)的机制本身很简单,但是通过这种机制的组合,它让玩家能够极尽可能的发挥各自的想象力。这里其实我们正好也提到了一点,就是技术的进步和艺术创作的思想的演进,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关注到当前有一些前沿艺术家采用的方式是利用算法来生成作品、利用AI通过大量的机械学习来进行创作。艺术家本身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创作者,创作过程中它拥抱了混沌,以引导AI的方式、人机协同的方式来完成这样的创作。有一些人认为这样的艺术家更接近于是一位训练师或算法工程师,而不再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创作者。那这种创作方式在您身为艺术家的视角,是怎么看待的呢?
**高世强:**我之所以把前面说的那种“当代艺术”称为“古典当代艺术”,因为它还是基于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一直以来对物质世界的经验,人类对物质的体验、感知、包括思考的基础,都属于同一种物质世界土壤中诞生的思想和情感结晶。它的前提是强调“一个个体”,比如一个具体的艺术家,也可以抽象为一个有创造力、有感性、有思考力的个人。他在我们的现实世界、物质世界中接受各种信号、接受各种教育、接受各种信息以后所思、所想、所感来产生出来的。在古代,离愁别绪就会产生出“古道西风瘦马”这样的诗歌。在现代,有类似的情怀也可以做出一些类似《小城之春》的电影。在当代,形式则更多。但总之,它是基于对个体的认定,“我”是一个完整的且封闭的自我,一个个体,对这个世界进行扫描式的感知,或接受这个世界的回馈,两者形成一种交流。我们假定艺术家是母亲,外在世界是父亲,产生出的孩子是作品,就如同这种关系,这是一种古典的创作与感受的认知观念。
我前几天也看到有一件影像作品,它的创作过程非常不同。艺术家首先在网络平台上界定自我,这位艺术家也是一位在美国留学的留学生,在网络平台比如YouTube, Facebook上面对这个“我”进行界定。他有一些基本标签,比如作为中国人,他在西方属于“少数民族”。建立完基本标签后,他就开始每天用大数据采集的方式来搜索自己在网上的一切活动,包括他的网页浏览记录、点赞,转发、评论之类,生成了一个基于数据分析的“我”。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自我”的界定不是他个人主观认领的,而通过大数据工具来采集得到的。他做了一些设定,通过捕捉肉身在网上的一些随机日常行为,然后归纳出来了一个“我”。为什么传统的艺术创作强调个性、原创性,强调“我”,这种都是基于一种主观认定上的、与别人的差异和竞争。但这个作品中的“我”,只是输入他的一些有限信息后,通过跟踪他自己的行为,塑造出来的客观的“我”。
在这个创作过程中,第一:信息采集与来源的平台变了,不再是线下的人际交往与社会关系,而是网上社会中的存在。
**第二,创作工具变了。不再是传统的笔纸、调色、雕刻之类。而是借助数据采集分析的方式。**我放开了对“我”的主观执念,什么是“我”,不由我来决定,我只是参与者。通过对这日常行为的积累、观察、数据信息采样以后,用大数据最终生成出一个剧本。
他的创作过程使我感兴趣,**他从对自我的界定到工作平台的转变,到创作工具的转换,最后的结果是一部动画片。**主角是一位叫“华为”的女性,是一位有科技感的女性,形成了一个很奇怪的剧本。我最感兴趣的是:剧本不是他自己写出来的,而是通过他对自己所有的关注。譬如中美贸易战、华为、孟晚舟等,作为一位海外华人所关注的事件,通过对他的关注点、兴趣点的捕捉,最终生成的剧本。
**到了这个新的时代、新的语境里面,我们刷新了现实界面,在刷新的现实界面里面会产生新的工作机制以及新的对“自我”的认定。**你如果还是挥舞着这个传统的艺术家的“自我”大旗,我觉得那还是属于田园牧歌式的“古典主义”,甚至有点“浪漫主义”中对“自我”的坚守。然而,人机融合是未来一种必然的趋势,对“自我”的审视已经是各种科幻小说以及科幻思维里无法回避的问题。关于传统“自我”的消解、新的“自我”的再造,甚至“自我”这个概念没有必要存在,都是问题。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前沿艺术家是先行实践者。**艺术家在一个无害的领域里面,提前做一些探索性的事,我认为是非常有价值的。最近我在考虑“新现实”,在这个刷新的现实界面里面,加密艺术的出现也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产生的。只不过现在还处在早期的尝试阶段。就像电影刚出现的时候,并没有固定在“讲故事”这一点上,是后来的商业发展促成了“讲故事”。最早的电影刚出现时,可能性非常多。有很多人用电影做很多非叙事的创作,后来慢慢地,市场选择了“故事性”,变成了今天以好莱坞为首的叙事电影。但我相信随着游戏的兴起,好莱坞所代表的电影时代一定会没落的。
THiNG.FUND:
电影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而非主动的参与。
**高世强:**是的。放宽历史的维度来看,电影处在过渡时期。当下看,游戏已经高度电影化了,但或许不该叫“电影化”,这是一种返祖的描述。游戏可能并不具有太多思想性、艺术性,但它是一种新的娱乐精神空间,未来很可能指向这种形式。电影是游戏和舞台戏剧这种古典娱乐之间的过渡产物,它把人暂时性地带离这个物理世界,带离凡人的生活,把观影者带入到剧情里,带入到他者的生活里面去。游戏则更是带离所谓的物质存在、物理存在,将现实处境带到另外一个处境里。那么游戏往前再走一步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这都是都很值得期待、非常有想象力的一件事物。
THiNG.FUND:
在电影或戏剧舞台中,我们更多是作为观察者这个身份,在看其他人身上发生的事,在另外一个虚构的世界中、或在一个影射现实的世界中发生的故事。但是随着游戏的发展、交互技术的进步,是否意味着我们终于有能力参与到全新的现实?
**高世强:**是的,**我们不是作为旁观者,而是这个世界的共同缔造者。那么同样地,对于艺术的观展方式,也将有更多想象空间。**包括现在沉浸式的体验,甚至有一些所谓的互动观展,那仍然是被动的——我认为与传统世界中看一幅油画、看一幅书法、一幅国画时,进入并陶醉其中并没有区别。包括现在的多媒体艺术,我觉得仍然是古典式的。但唯独就是像《Second Life》(第二人生)和《Minecraft》(我的世界)**这种大家共同缔造的方式,将是一个新时代。它同时也刷新了“我们”。**我们可以这么乐观地讲,它造就了新的共同体。不是个体的“我”,而是群体的“我们”。
我认为它很可能是一种进化。我们设想有一天,真的就是像有些科幻作品描述的一样,我们躺在那、插着脑机接口,那时的真实世界就是在脑机接口另一头的世界。它一定不会遵循现在这个社会关系与生产力关系逻辑,它仍然会有这些特点,因为我们还是从人进化过去的。但是它一定包含更多,就像在那个世界里,你的装置可以违背物理定律一样。按照《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的说法,我们现在已经是“神人”状态了,到更远的未来,难以想象将成为一种什么样的全新状态,但是我觉得这将是大势所趋。
过去在纽约,我访问爱马仕展厅合作时,见识了一群“老钱”。这是一群老贵族,他代表着一种过去的收藏体系,代表了一种非常物质化的精神。我们曾拜访了一位老犹太藏家,他是一位典型的华尔街老银行家。在迈阿密海滨的住宅群中,有一整层楼都是他的,就老两口住着。为了欢迎我们,他专门穿了一件日文的汗衫,因为他分不清楚中文与日文,还故意问翻译这上面是写的什么意思,想要表现一下善意。在通信上,他还是希望我们给他写纸质信,而不是写Email。他是一名传统收藏家,捍卫了传统价值观。他家里几乎是西方当代艺术的美术史展厅。但是我当时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对比关系,一方面是这些作品所对应的传统的这些老藏家们;另一方面,在古根海姆的周末,美术馆则搞了一场狂欢节,在纽约的朋友告诉我说,这是美术馆、博物馆为了吸引年轻人搞的活动,因为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进美术馆,他们正在流失观众。包括硅谷新贵们,他们几乎都不购买传统艺术品。
为什么硅谷新贵们不购买传统作品,因为这些不是他们的乡愁。为什么“老钱”们购买这些传统的“老大师”的作品,因为那是他们的乡愁。当他们还是小文艺青年的时候,当他们还留着长头发玩摇滚的时候,他们看到的是这些作品,他们谈论的、崇拜的是Andy Warhol这样的明星,他们购买的其实是乡愁。那么新一代人,他们的乡愁在哪里?所以说就从这个角度来讲,我是非常看好加密艺术的,加密艺术一定是未来,因为新一代的藏家一定在线上。
4,艺术与情感连接
THiNG.FUND:
他们的更多的生活的经历,他们的记忆可能都是在游戏里面做了什么,在线上感受到了什么,或是在虚拟空间中体验了什么。
**高世强:他们的真实世界是在我们所谓的虚拟世界里,这就是差别。**所以说,我觉得是大有前景的,对我的教学来说也是一种启发:我们对现实的关照必须兼顾到线上。我说对现实的关照,包括生存经验等。但是在游戏里面的那种体验,一定是很大一部分人的乡愁。就像帮我做音乐的一个哥们,他一直收藏各种变形金刚,或许在别人看来很幼稚,但这就是他的乡愁。这是一种新的,刷新了的现实,刷新了的舞台,刷新了的收藏体系。
THiNG.FUND:
所以您认为不管是“新贵”还是“老钱”,这些藏家在寻找艺术品标的时候,更多是在寻找与他们能够产生情感链接。
**高世强:**对,一定是这样的。当然,会有一系列配套系统。传统的收藏系统里有一些制度性的扶持项目,比如说抵税等。比如做公益或艺术品之类的销售动作,会有一些政府性的扶持政策,这些事物目前来讲,在数字化世界里面还暂且谈不上。但是我相信,它的到来会比我们预期的更早,因为就像加密艺术一出现,他就对市场有一种高度自觉。人类的进步不是机械性的,当人类有了一定经验后,就会跳跃性地在新的领域里发展,就像我们数字货币,中国的数字货币也开始逐渐实行了。中国的数字货币一旦推行,我相信全球对这个加密现实的关注一定会大大的超过目前。而且那种关注度聚集会超出我们想象,它不是阶梯性增强的,一定是爆炸式的关注,那么相应的政策扶持肯定会出台的。
THiNG.FUND:
很大程度上,我们相当于开辟了一片全新的领土疆域。
**高世强:**对,我们可以用科幻的方式来总结一下,加密现实相当于人类殖民了另外一个星球,这个星球上的三大物理原则与地球可能完全不同。那么,在殖民这个星球时,一定会带着人类的基因,但也一定会诞生新人类。新人类所孕育的新艺术一定是很值得期待的,也是与当下迥然相异的。
5,畅想加密艺术
THiNG.FUND:
或许我们可以理解成,它是一个超维的空间。那么,在我们向这个领域殖民的过程中,虽然我们是带着自己的文化基因的。那么就像是我们的当代艺术家们在不断的将自己的意识,在将自己的文化情感,输出向整个全世界,也随着中国整体国力的发展,我们的文化逐渐的在得到更多的其他文明的认同。
您觉得我们在进行这个数字世界的塑造过程里面,我们会怎样将带有中华标签的东方思想和新形态的艺术,传承至加密现实中,是否可以畅想一下?
**高世强:**对,这个也是我一直关注的议题了。实际上,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的话,就是文明之间的互诉一定是竞争关系,是东风压倒西风的关系。你可以设想在盛唐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值得骄傲的时期,波斯、西域、包括欧洲来华时,他一定是说的是当时的中文官话,而不是波斯语或拉丁语。他们穿的一定是唐装,而不是大帽帔和托加。那时候,可以说是东风压倒西风。
而我们近代以来一直都是西风压倒东风的状态。我们就讲中国吧,其他那些小的周边文明太弱小了,构不成竞争力。你我现在穿的衣服,都是西方过来的,包括我们现在国际交流语言主流是英语,这都是智力扩张的结果。这一定是伴随着国力的强盛,导致了整个文化扩张。这些现象体现在艺术中就更明显了,包括油画在中国的普及度,它已然是中国最大的画种之一。但国画就没有在西方成为主流画种,甚至根本就不存在。那非洲的木雕也没有成为西方的主流文化符号之一,也没有成为中国的主流艺术品类。伊斯兰书法也没有成为主流,你就会发现他这种文化关系,还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竞争关系。好莱坞也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好莱坞对全球电影工业的冲击太厉害了,欧洲电影几乎完全垮了。
THiNG.FUND:
欧洲基本上只剩独立电影了。
**高世强:**独立电影是在垂死挣扎,也无法扩张。像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德国新浪潮之类,早已销声匿迹。
我们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中美贸易战,居然没打败。在当时,所有的人几乎都觉得只要美国一榔头打过来,我们就趴下来。几乎所有人都这么觉得,现在居然打得有来有往,而且还有点胜算。再加上疫情期间,我们忽然发现,我们才是以人为本的,我们才是关注人命的。在西方世界,只关注选票与金融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觉得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是真的开始崛起。我们确实是在国运上升时期。在此情境下,我觉得不用避讳,这就是一场文化的竞争。
并且,我们作为曾经的弱势文化,是深深的研究过强势文化,也就是西方的主流文化,知道他们值得学习之处,甚至过去有时候过分地强化了西方的优秀。当年文化自信完全垮塌时候的河殇派就是一例。但是即使亲历过那个时代后,我们仍然有割舍不掉的执念,作为一个从小热爱艺术的中国人,我在家里还是很喜欢写写书法。书法、山水,这种依然是让人非常迷醉的艺术形式,而且它背后的哲学层次根基是非常高妙的。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虽然很大一部分被西化了,但我们在价值观上确实没有完全西化。**我们内在的本质,依然是没有被西方完全同化的。这来自我们的文化传统,我认为是比较优秀的传承,是儒、释、道综合以后,形成的优秀精粹。**这些好的价值,包括我自己做的山水系列摄影作品,在其中所表达的那种天人合一、天人相融的特质,就不是强调个性和自我的,是强调天人感应、天人消融的,是把“自我”消融进天道中的追求。
在东方,我们强调人本身的生命价值。在西方的资本主义加上个人主义,一直强调不停“零和博弈”,“零和竞争”的这种逻辑,与我们所信奉的天人感应、和谐共存的模型是不同的。
我们作为中国人,深深地知道我们的优势,毫不逊色于西方。或许我们会在碰撞竞争里面产生融合。**一方面,我们要拥抱未来的世界、可能的世界;另一方面我们要承接传统中的精粹来形成新的战力,并在这场文化博弈里面发挥作用。**文化博弈,与我们对未来的设计和想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现在的现实是很西方化的现实,因为它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基于好莱坞电影科幻构想所设计出来的变奏。那个年代看着科幻片长大的小朋友,后来变成了科学家,想象力就被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变成了决策者,在决策做太空计划研究的时候,也会潜移默化受这种影响。那么同样的道理,我们今天把中国文化中的精粹,经过现代化的转换后,变成现在的养分或能量,参与到这种博弈中。我们就能更多地将中华文明的声音加入未来的土壤。在对未来的设计构想、塑造时,我们的音量越大,我们影响未来方向的时候力量就会越强,它就会更加会按照我们的价值观与意愿发展。这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也是我这几年一直在做的两端工作,一端是中国的山水精神,一端是近未来的探索,把它们联结在一起的目的所在。
我们相信,在去中心化的世界中,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是不变的。
THiNG.FUND 立足于传统世界与加密世界的交汇点。
它诞生自加密世界,同时又集结了在艺术学术与流通领域的顶级专家。
THiNG.FUND为探索这一新领域的艺术家服务,提供全方位的孵化,与其共同成长。
什么是Flow福洛链?
Flow福洛链是一个快速,去中心化,且对开发者友好的区块链,旨在为新一代游戏、娱乐应用程序提供动力的数字资产的基础。Flow是唯一一个由始至终为消费者提供出色体验的Layer-1区块链团队。其团队创造的dApp包括:CryptoKitties、Dapper Wallets、NBA Top shot。
CrytoKitties于2017年推出时便快速成为加密市场最受欢迎的dApp,因其成功而导致以太坊堵塞。在Flow上运营的NBA Top shot也已成为增长最快的dApp,在公开发布后的6个月创造了7亿美金销量。正因为Flow公链的可扩展性和消费者友好的体验,让这一切成为可能。目前有300多个项目正在Flow链上筹备中,我们期待看到一个伟大的生态系统蓬勃发展。
关于Dapper Labs
Dapper Labs是一家位于加拿大的全球顶尖区块链服务商,在2017 年年底通过CryptoKitties收藏游戏成功进如⽤户视野,并且因为加密猫的爆⽕导致以太坊拥堵,从而推出Flow公链以及全新的开发语言—— Cadence,旨在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在Flow 上开发应⽤。
**Flow 官网:**https://zh.onflow.org/
Flow 论坛: https://forum.onflow.org/
**Flow Discord:**https://discord.com/invite/flow
Flow CN Telegram: https://t.me/flow_zh
**Flow B站:**https://space.bilibili.com/1002168058
Flow 微博: https://weibo.com/7610419699
**Flow CSDN:**https://blog.csdn.net/weixin_57551966?spm=1010.2135.3001.5343
扫码添加Flow官方账号微信号,加入Flow生态群
微信号 : FlowChainOffi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