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说到区块链,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比特币,为什么是比特币呢?首先比特币的创始人中本聪是一个神秘的存在,截至今日,没有一个个人或组织能被证明是中本聪本人。这种神秘感也为比特币唯人们津津乐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次比特币在2009年被创造出来后,近10年的巨大涨幅,以及市场价格的巨大波动,不断引起媒体的报道,为人们所熟知。随着某些比特币早期持有者一夜暴富,一些渴望一夜暴富的人一夜爆仓破产的新闻在舆论中发酵,使得人们对比特币耳熟能详。最后,比特币在技术上的设计也确实非常的精妙,吸引了众多技术极客的注意,在中本聪消失以后,技术社群自发完成代码的更新和维护。
有人说:区块链的底层是数学逻辑,中层是哲学思维,顶层是宗教信仰。
神秘的创始人、巨大的造富效应以及频繁的新闻报道以及被数学证明的安全性让很多人将区块链和比特币画上了等号。
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技术的集成应用,被认为是继大型机、个人电脑、互联网之后计算模式的颠覆式创新。比特币只不过是依托于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账本,那么要理解什么是区块链技术,不得不从互联网的发展说起。
一、互联网发展历史与生产关系变革
新的生产力革命已经来到
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工业革命都大过于前面那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汽车和制造,第三次工业革命是计算机和通讯。现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终于来到,第四次工业革命一般来讲就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另外就是区块链。
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经济爆发,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更大的经济爆发,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是巨大无比的经济爆发,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会怎么样?
第四次工业革命,会大过前面三次的总和。因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大过前面两次工业革命的总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大过第一次工业革命!
互联网40年发展历史
给我们带来了电子邮件、万维网、网络公司、社交媒体、移动网络、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的早期生态。它极大地降低了搜索、协作和交换信息的成本。它降低了以下领域的准入门槛:新媒体、娱乐业、新式的零售业、新式的工作组织架构以及前所未有的数字化商业模式。
互联网已经完全渗透了我们所处的环境,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不需要像今天这样“登陆”到互联网上,而是会通过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技术去运营我们的业务及管理我们的生活(持续的在线生活)。
在互联网上,若没有第三方机构——如银行或政府提供的校验信息,我们依然无法在彼此之间确认对方的身份,也无法在彼此间创建经济往来活动所需的信任关系。
这些中间机构恰恰利用了我们对中介的需求,为了商业目的和国家安全等理由去收集我们的数据和侵犯我们的隐私。
互联网技术改善了信息交换的效率,但即使是这样,这些中间机构所产生的额外成本依然让全球范围内25亿的人群难以负担各种金融服务。
新技术的出现都是在降低中间环节
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出现都是在降低中间环节,提升工作效率。
在互联网电商出现之前,一件商品从商户到消费者要经历一二三级分销商层层的利润抽离,电商的出现直接跳过中间环节,省下的成本回馈给了终端的消费者。电商作为一个平台,其本质应当是给用户推荐最适合的商品,然而由于电商平台的垄断性,在向用户进行商品推荐时,电商平台通常会选择平台利润较高的商品给用户推送。
由于平台型电商具有强大的马太效应,我们注意到前几年的拍拍网虽然背靠强大的腾讯,依然没有能力与淘宝竞争,当一个大玩家没有了竞争者,必然导致了其利润的急剧增加。
互联网做的是在把实体世界的事物映射到数字空间中去。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是数字世界和实体世界的连接器。在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可能会青睐抓住机会的人,可能会重新分配财富,可能会带来阶层流动。在互联网带来的整个数字化浪潮中,我们已经见过多次。区块链这一次,冲击更加明显。
古典互联网/价值互联网
在中国式文化中,古典与老旧对应,被定义为代表过去文化特色的一种正统和典范。美团点评高级副总裁王慧文一番感叹。王慧文发朋友圈称,区块链撕裂了中国互联网,转移了中国互联网的主要矛盾。中国互联网的主要矛盾已经从巨头与创业公司的矛盾转变成古典互联网与区块链之间的矛盾。
价值互联网一个可能的演变形态,是将权益数字化,并借助互联网提高流动性,从而实现更大范围内的价值交换。对于权益而言,必须保证其有对应的内在价值、真实、防篡改、保护隐私、可验证等。股票、债券、积分、卡券、票据、房产、货币、拥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资源的调动权等等,人类社会全部权益证明,都可以在一个网络中交换流通。这将重塑我们的商业文明,想象空间巨大。
从技术逻辑上来看,**区块链是满足成为价值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条件的,是适用于价值互联网的技术形态之一,但不见得是唯一。**但价值互联网的落地进程、演化路径和最终形态,不是仅靠某种技术就能决定的,这其中会涉及许多外部环境、业务场景、国家政策等方方面面的因素。
无论价值互联网最终的形态如何,无论其是否采用区块链作为后台技术,我们都必须承认:区块链的诞生将加速价值互联网落地的进程,区块链也很可能是最适合构建价值互联网的底层技术。
二、区块链的定义
区块链技术起源于化名为“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的学者在2008年发表的奠基性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狭义来讲,区块链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一种链式数据结构,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簿。广义来讲,区块链技术是利用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范式。
“代码即法律”“代码即信任”是区块链世界经常提及的两句话,也是区块链世界的核心和精髓,浓缩为两个字就是值得信任的“共识”。不可否认的是,区块链技术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技术人员,尤其是程序员对现实世界的不信任,希冀于通过代码来构建一个更加的公平、公正、公开的世界。比如中本聪创造比特币的时候就写明确说过,因为美元的不可信任,所以他要创造一个可信赖的永不增发的货币体系。区块链技术,表面上解决的是技术性的问题,本质上解决的信任的问题,是基于代码的信任、不可篡改的信任、广而告之的信任,是在一个缺乏信任的环境下建立信任和传递信任的问题。
从客观上来说,区块链技术的发明,也确实有助于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尤其是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过去两年人类产生的数据量超过了人类有史以来总和的 9 成以上,人类的各种经济、社会行为,甚至包括人类本身,都以各种数据的形式被存储在了服务器上;尤其是随着 AI 技术的发展,人类的情感、触感等也将彻底的数据化、网络化。当一切都数据化、网络化以后,个体的人、组织、企业、机构、政府等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如何进行分割、保护、实现,将会成为最重要的命题。如果在传统的中心化的网络上,我们每个个体、机构等的数据名义上是自己的,实际上都是中心化的组织的,这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缔造了包括阿里、腾讯、谷歌、脸书等无数大公司的原因。个体的利益和权力,都被这些中心化的大公司以无偿或者极低的价格拿走了,成为了这些中心化公司的资产,并且利用这些资产进行了一系列的增值。而数据的提供者则只能被动的享受一些或免费或收费的服务,并且无法从中分享发展的收益。
如果 AI 是生产力,那么区块链虽然是技术,但是本质上体现的是生产关系。区块链,以一种技术的形式,重新构建了商业关系甚至是生产关系,区块链是人类有史以来对于商业关系和生产关系最伟大的发明。 为人类社会突破以往的商业模式、商业逻辑和生产组织关系提供了全新的模式、平台和技术实现的路径及工具。通过数据上链的形式,个体的权益被保护,通过与授权与被授权的形式,个体可以参与到整体的发展中,甚至可以参与整体发展的决策过程,影响或推动整体的发展,并且从整体发展的收益中获取到自己原来被剥夺的应有的权益。
因此,凡是需要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的企业、行业,都可以用到区块链技术,都可以用区块链技术进行改造和实现;凡是需要数据存储、保护、授权、交易的企业、行业,都可以用到区块链技术,都可以用区块链技术改造和实现;凡是需要社会化协作,尤其是跨境的、基于计算机网络可以完成的社会化分工和协作,都可以用到区块链技术,都可以用区块链技术改造和实现。
凯氏物语的罗凯说:“区块链的本质是社会政治经济学。社会政治经济,在区块链里拆分来看,就是今天我们一直讨论的社群、共识机制带来的治理结构以及货币经济模型带来的长期升值的可能性”。
区块链是一种有助于建立信任网络的认证机制,改变的将是生产关系。
不管是通过品牌还是通过人际关系,建立信任的成本都很高,因为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性、不透明,只有发生过一次或者多次交易行为之后,信任才能慢慢得建立起来。
它被认为是继互联网之后又一个颠覆式技术,未来有可能成为企业标配。人们对于区块链的完美想象是颠覆BAT,彻底打破中心制,实现一个以智能合约连接、万物互联的契约世界。尽管BAT都已布局,也有越来越多的行业宣布接入区块链技术,但目前还处于早期阶段,能够体现出实际应用价值的,还是数字货币。
区块链符合伟大技术的基本标准,就是它能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每一项技术能够被广泛接受,都是因为它对于效率的提高。
区块链的一个优势,就是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信任问题。
区块链恰巧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模型,由于整个系统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人人可参与的系统,每个角色所能做的事情都是极度有限的,因此每一个角色的竞争者都可以使用各种手段来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而不影响整体系统的稳健。
譬如比特币系统,矿工不需要懂市场营销,也不需要懂密码学,他只要从比特大陆买了机器然后找个便宜电费的地方挖矿就好了,任何一个矿工没有任何可能通过行贿来提升自身的挖矿收益。然而在传统世界中,竞争总是伴随着腐败等灰暗的交易。由于区块链的出现能够进一步消除一层中间环节,消除中心化所导致的垄断、腐败等问题,因此对于任何现有的行业竞争者而言,都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项。
区块链技术本身只是一堆代码,代码本身只有对机器才有意义。代码是机器运行的基础,也是机器之间交流、沟通、结算、进行资源分配的工具。所以我认为,区块链本质上是为机器服务的。
我们说过,AI 是生产力,数据是生产资料,区块链是生产关系,而机器是生产工具;未来,AI+数据+ 区块链 + 机器,将构成世界的主体。当 AI 进化到足够智能以后,由人类编写的区块链将有 AI 来进行,而机器之间,比人类之间更加容易达成“共识”,遵守“共识”。如果我们人类不能很好的规划、掌控好技术的发展,未来的人类,很可能是高度人工智能的机器统治下的“肉机”。而今天和未来所有的区块链从业人员,将成为机器的“带路党”。
在此我对区块链的定义如下:区块链是互联网和物联网网络里的一种生产关系,是指人们或人工智能在互联网数据资产应用过程中的一种网络关系。区块链决定了数据资产所有制的分布式制。
三、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演化(引用知乎用户Komorebi在“区块链的发展历史?”提问中的回答)
1.史前纪事
“1976”
1976年,Bailey W. Diffie、Martin E. Hellman两位密码学的大师发表了论文《密码学的新方向》,论文覆盖了未来几十年密码学所有的新的进展领域,包括非对称加密、椭圆曲线算法、哈希等一些手段,奠定了迄今为止整个密码学的发展方向,也对区块链的技术和比特币的诞生起到决定性作用。
同年,发生了另外一件看似完全不相关的事情——哈耶克出版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本经济学方面的专著:《货币的非国家化》。对比特币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货币的非国家所提出的非主权货币、竞争发行货币等理念,或者说是去中心化货币的精神指南。
因此,我个人把1976年当做区块链史前时代的元年,正式开启了整个密码学,包括密码学货币的时代。
紧接着在1977年,著名的RSA算法诞生,这应该说是1976年《密码学的新方向》的自然延续,一点不令人惊讶,三位发明人也因此在2002年获得了图灵奖。不过,他们为RSA申请的专利,在世界上普遍认同算法不能申请专利的环境下,确实没什么人承认,在2000年也提前失效了。
到了1980年,Merkle Ralf提出了Merkle-Tree这种数据结构和相应的算法,后来的主要用途之一是分布式网络中数据同步正确性的校验,这也是比特币中引入用来做区块同步校验的重要手段。值得指出的是,在1980年的时候,真正流行的哈希算法、分布式的网络都还没有出现,例如:我们熟知的SHA-1、MD5这样的东西都是90年代诞生的。在那个年代Merkle就发布了这样一个数据结构,后来对密码学和分布式计算领域起到重要作用,多少有些令人惊讶。不过,如果大家了解Merkle的背景,就知道这事决非偶然:他就是《密码学新方向》的两位作者之一Hellman的博士生(另一位作者Diffie是Hellman的研究助理),实际上《密码学的新方向》就是Merkle Ralf的博士生研究方向。据说Merkle实际上是《密码学的新方向》主要作者之一,只是因为当时是博士生,没有收到发表这个论文的学术会议的邀请,才没能在论文上署名,也因此与40年之后的图灵奖失之交臂。
**1982年,Lamport提出拜占廷将军问题,标志着分布式计算的可靠性理论和实践进入到了实质性阶段。**同年,大卫·乔姆提出了密码学支付系统ECash,可以看出,随着密码学的进展,眼光敏锐的人已经开始尝试将其运用到货币、支付相关的领域了,应该说ECash是密码学货币最早的先驱之一。
**1985年,Koblitz和Miller各自独立提出了著名的椭圆曲线加密(ECC)算法。**由于此前发明的RSA的算法计算量过大很难实用, ECC的提出才真正使得非对称加密体系产生了实用的可能。因此,可以说到了1985年,也就是《密码学的新方向》发表10年左右的时候,现代密码学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已经完全确立了。
有意思的是,1985-1997年这段时期,密码学、分布式网络以及与支付/货币等领域的关系方面,没有什么特别显著的进展。在笔者看来,这种现象很容易理解:新的思想、理念、技术的产生之初,总要有相当长的时间让大家去学习、探索、实践,然后才有可能出现突破性的成果。前十年往往是理论的发展,后十年则进入到实践探索阶段,1985-1997这十年左右的时间,应该是相关领域在实践方面迅速发展的阶段。最终,从1976年开始,经过20左右的时间,密码学、分布式计算领域终于进入了爆发期。
**1997年,HashCash方法,也就是第一代POW(Proof of Work)算法出现了,**当时发明出来主要用于做反垃圾邮件。在随后发表的各种论文中,具体的算法设计和实现,已经完全覆盖了后来比特币所使用的POW机制。
**到了1998年,密码学货币的完整思想终于破茧而出,**戴伟(Wei Dai)、尼克·萨博同时提出密码学货币的概念。其中戴伟的B-Money被称为比特币的精神先驱,而尼克·萨博的Bitgold提纲和中本聪的比特币论文里列出的特性非常接近,以至于有人曾经怀疑萨博就是中本聪。有趣的是,这距离后来比特币的诞生又是整整10年时间。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三十年”
在二十一世纪到来之际,区块链相关的领域又有了几次重大进展:首先是点对点分布式网络,1999到2001的三年时间内,Napster、EDonkey 2000和BitTorrent分别先后出现,奠定了P2P网络计算的基础。
**2001年另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NSA发布了SHA-2系列算法,**其中就包括目前应用最广的SHA-256算法,这也是比特币最终采用的哈希算法。应该说说到了2001年,比特币或者区块链技术诞生的所有的技术基础在理论上、实践都被解决了,比特币呼之欲出。
***在人类历史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从一个思想、技术被提出来,到它真正发扬光大,差不多需要30年左右的时间。***不光是技术领域,其他如哲学、自然科学、数学等领域,这种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区块链的产生和发展也是遵从了这个模式。这个模式也很容易理解,因为一个思想、一种算法、一门技术诞生之后,要被人消化、摸索、实践,大概要用一代人的时间。
2.中本魔咒
中本聪在2008年11月的时候发表了著名的论文《比特币: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2009年1月紧接着用他第一版的软件挖掘出了创始区块,包含着这句:“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banks.”,像魔咒一样开启了比特币的时代。了解比特币历史的人应该比我还熟悉。对于比特币的发展过程,有几个我认为重要的时间节点:
**2010年9月,第一个矿场Slush发明了多个节点合作挖矿的方式,成为比特币挖矿这个行业的开端。**要知道,在此之前的2010年5月,1万比特币才值25美元,如果按照这个价格来计算,全部的比特币(2100万)也就值5万美元,集中投入挖矿显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建立矿池的决定就意味着有人认定比特币未来将成为某种可以与真实世界货币相兑换的,具有无限增长空间的虚拟货币,这无疑是一种远见。
2011年4月,比特币官方有正式记载的(https://bitcoin.org/en/version-history)第一个版本:0.3.21发布,这个版本非常初级,然而意义重大。首先,由于他支持uPNP,实现了了我们日常使用的P2P软件的能力,比特币才真正能登堂入室,进入寻常百姓家,让任何人都可以参与交易。其次,在此之前比特币节点最小单位只支持0.01比特币,相当于“分”,而这个版本真正支持了“聪”。可以说从这个版本之后,比特币才成为了现在的样子,真正形成了市场,在此之前基本上是技术人员的玩物。
“Code is not the law,but good software is good”
2013年,比特币发布了0.8的版本,这是比特币历史上最重要的版本,它整个完善了比特币节点本身的内部管理、网络通讯的优化。也就是在这个时间点以后,比特币才真正支持全网的大规模交易,成为中本聪设想的电子现金,真正产生了全球影响力。
事情总是没有那么一帆风顺,在最重要的0.8版本,比特币引入了一个大bug,所以这个版本发布以后比特币短时间就出现了硬分叉,导致整个比特币最后不得不回退到旧的版本,这个也导致了比特币价格产生大幅下跌。
比特币后面的发展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例如:世界各国对它的态度、算力的增长——2016年1月达到1EH/S,以及在Github上超过了1万个相关的开源项目,都证明比特币生态环境已经完全成熟了。
从上面这些角度去看比特币的历史,也许你会产生和我相同的感受:***不管中本聪的魔咒有多么强大,数字/密码学货币多么有前途,还要依靠软件本身一点一滴的发展。***如果软件本身有致命bug,最终整个的系统都会变得毫无意义。
3.以太野望
“区块链2.0,世界的计算机”
以太坊是Vitalik Buterin创立发明的,这个俄罗斯小伙子很早就在比特币领域做开发、新闻的报道,最后自立门户开发了以太坊。他的故事就好像一个年轻人为了学习盖世武功,加入了名门正派,苦心修炼多年,最后出来创立自己的武功,希望一统江湖、千秋万代。
以太坊的发展历程,受时间所限,不再详细介绍,但就像上面的故事所说,他从一开始所体现的就是目标宏大、处心积虑的设计,似乎要成为一统江湖、千秋万代的体系架构。让人感觉有点像前些年流行的玄幻小说,设计了一个架空世界然后展开故事:从最早的EVM定义的论文开始,到ICO、到一个一个版本的POC,终于2015年7月发布Frontier阶段,到2016年3月发布Homestead版本。
以太坊的设计的目标就是区块链2.0,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分布式计算机,有着堪称完美的路线图和系统结构。当然,最终能不能实现其设计目标,还有待于观察。
4.沧海横流
比特币逐渐成熟之后,密码学货币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所认知和接受。区块链也作为一个技术领域登堂入室。从2011年开始的几年内,莱特币、Ripple、R3等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竞相出现。同一时期,德国正式承认比特币,纳斯达克通过自身的区块链平台完成交易,中国人民银行虽然它否定了比特币的地位,但是它却是全球唯一的一个立刻宣布要做自己的密码学货币/数字货币的银行。据统计,到今年4月份全球已经有455家区块链公司获得了将近20亿美元的投资,其中中国可统计的已经有61家。总体上看,在比特币、以太坊这样一些巨头的带动下,全球已经开始了一轮数字货币和区块链的热潮,某种程度上也是CSDN今年举办第一届区块链峰会的最主要原因。
“区块链大航海时代”
通过单纯的时间轴已经不足以描述这个崭新时代的概貌,因此我把对区块链的分析分为四个维度:技术、行业、政府、社会。
技术的角度,在区块链的沧海横流的时代,以太坊、Corda、ZCash并起,区块链技术的共识机制目前也日渐成熟,而且有非常多的门派和门类。同时也可以看到,比特币的全球算力现在已经达到了4 EH/S,都显示出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进入了高速增长的时代。
行业的角度,区块链在全球范围内票据、证券、保险、供应链、存证、溯源、知识产权等十几个领域都有了POC的成功案例,部分已经进入了实践阶段。不仅是独立开发商,国内国际多家大的金融机构、银行、传统企业,都也纷纷建立自己的区块链项目,无论是自己进行研发,还是和第三方合作,证明行业内区块链技术在行业的应用也是火爆的趋势。
政府的角度,仅就比特币而言,全球有十几个国家承认它有货币或者类似货币的地位,可以进行交易和流通。我国的央行,虽然它禁止比特币的流通,但是很激进地宣布自己要做数字货币。前几天工信部指导下还发布了区块链分布式账本的技术参考架构,也证明政府的态度对于区块链这件事情还是非常支持。
社会的角度,不得不说说经济方面的数字:初步统计2016年的时候全球已经有656种数字货币,这些数字货币目前还被人称作山寨币。我相信很多关心数字货币的人,一定会去关注他们的各种ICO的活动。今年4月份为止数字货币的总市值300多亿美元,专门有一个网站实时反映它的数据,我昨天下午特地看了一下,总市值290多亿美元,其中比特币占80%的份额。由于一些支付机构能接受比特币的支付,所以它能实际上间接覆盖到全球的商家,甚至可以达到几千万家(当然这一般是咨询机构比较喜欢用的概念)。谷歌学术上区块链相关的学术论文,差不多已经达到2万篇,从这个角度也能看出,区块链的技术也不再是一个依附于比特币、以太坊,或者任何数字货币的技术,而是真正作为一种独立的技术纳入到学术研究领域。
四、区块链行业重要事件发展时间轴
2008年:金融危机下诞生的比特币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欧洲国家债权危机,全球经济衰退。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比特币诞生了:一位名叫中本聪的人2008年10月31日发表了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在论文中提出了点对点交易系统。这个交易系统中,资产是去中心化、不可增发的,能够轻松且安全地解决第三方平台的不透明、不可控、花费高的缺点。
2009年1月:第一个创世区块
首个比特币客户端发布,中本聪亲手创建了第一个区块——即比特币的创世区块,并获得了第一笔50枚比特币的奖励,第一个比特币就此问世。渐渐的有部分少数人群加入了比特币挖矿中来。
2010年:第一个比特币交易所上线
除了挖矿以外,在早期获得比特币的唯一方法是在论坛或IRC上进行交易。这种安排依赖于另一方履行交易的一方,因为那时的托管服务很少。比特币没有必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实现专用交换。终于在2010年3月,第一个比特币交易所上线。
这一年比特币已经成功产出约100万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没有实体的货币。5月,早期比特币爱好者——美国程序员拉兹洛(LaszloHanyecz)用10000个比特币买了2个价值25美元的披萨(按现在比特币的价格计算,这个披萨价值上亿元)。这是第一次有记录的把比特币当做现实生活中的货币进行交易,比特币产生了自己的价值。
2010年7月17日,著名比特币交易所Mt.gox成立,一度成为世界最大的比特币交易所,这标志着比特币真正进入了市场。
但在那时候能够了解到比特币,从而进入市场中参与比特币买卖主要是狂热于互联网技术的极客们。
2011年:由极客圈走向大众视野
比特币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个在年初时价格还不足30美分的数字加密货币,在4月时首次达到1美元。美国《连线》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向公众介绍这个开源软件的数字货币,并提到了价格快速上涨的现象。
这是比特币首次从小范围的极客圈走进公众视野,随后各家媒体也先后进行相关报道。从4月到6月9日的两个月间,比特币价格先后突破10美元、20美元,一路攀升到29.55美元,涨幅高达3000%。
惊人的上涨行情,让比特币不仅引起了投资者的关注,也吸引了黑客们的目光。这一年,著名的比特币交易平台Mt.Gox爆发了黑客盗币事件,并导致了几千位用户的信息外泄。
暗网“丝绸之路”也用非法比特币进行大量交易,比特币被作为“官方货币”在暗网中交易毒品、枪支等。比特币开始与地下黑市交易扯上瓜葛。(这也成为比特币合法性的一大阻碍,也是被人诟病的短板。)
因为“暗网”,比特币在2011年内经历了长达半年的低潮期,甚至比特币价格在2012年2月曾一度跌破2美元。比特币进入寒冬时期。
2012年中旬:区块链首次“产能减半”,币价回暖
陆续多家实体经济供应商宣布接受比特币支付,比特币价格开始回升。11月28,比特币产出迎来首次“产能减半”,每个区块产生的比特币从50个减至25个。通缩效应使得比特币单价重回巅峰期。
2013年:矿机出世
比特币和区块链小有名气,众多的区块链世界的"名人们"注意到了它的存在。并纷纷布局区块链。年初,张楠骞(南瓜张)第一个研发出ASIC矿机,并命名为“阿瓦隆”,前三批次总共1500台。ASIC比特币矿机问世,也孕育着这个市场的新巨头的出现。比特币开始走向大规模商业化的阶段。
年底,吴忌寒和詹克团合作,研制出了蚂蚁S1矿机,矿机厂商比特大陆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014-2015年:去中心化应用平台出现
2014年的币圈发生了件大事:俄罗斯天才神童VitalikButerin创立发明了Ethereum(以太坊),智能合约的概念引领区块链2.0。以太坊的出现,意味着一个巨大的创新,也意味着一个非常具有标志性的去中心化应用平台出现。
随着区块链基础应用平台的完善和成熟,早期的探索者开发出基于基础链的应用,伴随着比特币价格的几次大幅涨跌,吸引了媒体和早期投机者的关注。同时伴随区块链去中心化、透明可溯源、不可串改等特性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基础平台更趋完善,越来越多的政府、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加入到区块链行列,区块链进入大航海时代,融入越来越多的场景和应用。
而以太坊,智能合约等相关出现使区块链的应用从货币体系发展到了股权,债券登记,转让各种执行手段和防伪应用,大大的扩展了区块链技术的应用。
2016年7月9日,比特币迎来第二次“产能减半”,每个区块出矿将从25枚比特币减少为12.5枚。
2017年:ICO风暴
2016年初,以太坊的技术得到市场认可,价格开始暴涨,吸引了大量开发者以外的人进入以太坊的世界。通过以太坊推出的智能合约,提出了区块链交易的不同概念。
在以太坊,交易是通过智能合约来批准的,这些合约只不过是一段计算机代码。智能合约被编程以检查特定条件是否在特定时间点被满足。如果是这样,则处理该交易,否则将被拒绝。这是基于以太坊平台的所有ICO的基本原则。
ICO:首次币发行,是基于区块链的筹款方法,它实际上是众多的代币或新的加密货币。通过ICO收集的资金用于资助它启动的项目。如果项目成功,令牌的增长为投资者带来利润
自以太坊的出现和技术的引入以来,ICO市场在全球经济规模下变得明显。一方面,初创公司和老牌公司都赞赏这种筹款方法的优势,因为您可以在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内收回数百万美元。例如,我们参与了一项初始硬币发行的开发,该发行 在十七分钟内以超过500万美元的硬限额结束。
简而言之,通过ICO,公司只需对其未来项目进行思考即可筹集其初始资本,而无需遵守适用于其他类型融资的复杂监管要求。有人发现,仅靠一份项目白皮书,即可通过ICO募集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
于是各种应用和名称的项目犹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而众筹参与者惊奇地发现,ICO后项目代币上线交易所能获得几十上百倍甚至逾千倍的涨幅,一场疯狂的造富盛宴就此拉开序幕:这一年使用以太坊智能合约发行代币的项目多如牛毛。Token发行项目方盛行,但是大多数都是为了“圈钱”的垃圾项目。整个市场十分混乱,各种圈钱项目跑路,大众也因为贪婪和无知纷纷卷入其中上当受骗。
中国市场受到政策的严厉遏制(94事件),但比特币的造富效应,以及比特币网络拥堵造成的交易溢出带动了其他虚拟货币以及各种区块链应用的大爆发,出现众多百倍、千倍甚至万倍增殖的区块链资产,引发全球疯狂追捧,使比特币和区块链彻底进入了全球视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上线比特币期货交易标志着比特币正式进入主流投资品行列。
**94事件:2017年9月4日,**以央行为首的七部门出手正式叫停代币发行。通知指出,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从事代币发行融资活动。
当监管消息一出,数字货币交易所盘面应声狂泻,然后开启了漫长的下跌趋势,比特币等主流币跌幅30%以上,项目代币跌幅普遍在50%以上,而跌幅最大的达到90%。
2018:区块链技术的启动元年
在市场狂乱之后,2018年的虚拟货币和区块链会在市场、监管、认知等各方面进行调整,回归理性。
各国均在积极规范代币募资的行为,监管政策逐渐完善。谋求代币合法合规成了行业共识,欺诈性的代币募资行为在逐渐减少,公众的防范意识进一步增强。
行业对于区块链的认知更加理性和成熟,并且在一点上业界已经广泛达成“共识”:区块链的炒作已经结束,今后主要任务是利用区块链技术“赋能实体经济,加速落地应用”。
关于区块链技术的讨论开始多起来,票改、无币区块链、链改、通证经济、赋能实体经济等新概念被提出,区块链开始从比特币中慢慢脱离出来。多个行业开始用区块链进行尝试和实验,包括电子发票、版权、货物溯源、司法存证等诸多实例。
2019年:区块链技术赋能实体经济。
January — Coinstar machines begin selling cryptocurrency at grocery stores across the US
February — Ethereum’s Constantinople hard fork is released, part two of Metropolis
April — Bitcoin surpasses 400 million total transactions
June — Daily Ethereum transactions surpass one million
June — Facebook announces Libra
July — United States senate holds hearings titled ‘Examining Regulatory Frameworks for Digital Currencies and Blockchain”
August — Ethereum developer dominance reaches 4x that of any other blockchain
October — Block.One fined $24 million by the SEC for its unregulated $4 billion EOS ICO
October — Over 80 million distinct Ethereum addresses have been created
September — Santander bank settles both sides of a $20 million bond on Ethereum
November — Over 3000 Dapps created. Of them, 2700 are built on Ethereum
November — Amount of Ether locked in Decentralized Finance apps reaches all time high of 2.7 million ETH.
五、区块链未来展望
“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必将知道”。
1900年,著名的数学泰斗希尔伯特做了一个演讲,提出了23个数学问题,这23个问题引领了20世纪乃至现在数学的发展。大概在同时他表达了对于数学真理的一种态度,也就是这句著名的“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必将知道”。我在这里引用这句话的原因,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下CSDN区块链峰会的所倡导的价值观是什么,未来的视野和信心是什么。我们仍然从前面给出的四个角度来进行讨论:
技术的角度,主流的共识算法有哪些,异同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学习区块链,如何去学习?还有一些很技术性的话题,比如说现在有这么多链,那么跨链交易怎么实现?隔离见证会对其他虚拟货币/区块链系统产生什么影响?央行的数字货币方案会是什么?也许下一届就会请到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的人给我们介绍这个话题。
行业的角度,现在有什么样的应用已经落地,已经完善,应该如何入手做应用?以太坊与HyperLedger之间会发展成为什么关系?R3这个无链之链会被金融界和区块链界接受吗?线下资产搬到链上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社会的角度,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提一个尖锐点的问题:区块链到底是像很多人说的是下一代的互联网,还是另一个昙花一现的Buzz word,普通人到底能从区块链的系统中获得什么好处?这些事情我们不大可能很快知道答案,但是我们可以展开讨论。
政府的角度,区块链应用如何在匿名与监管之间达到有效平衡?
政府如何通过区块链技术提升社会公信力?各国政府对虚拟货币的长期态度如何?
欢迎进入区块链大航海时代,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必将知道。
第一,用发展的眼光看区块链技术。回顾区块链技术近十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它与早期的互联网技术有许多惊人相似的故事。比如都是从小众的学术圈走向中间的商业圈,再走向大众的社会圈;再比如早期都被赋予实现个人自由、平等的价值理想等。但从互联网技术的后续发展可以看出:实验室中的经典架构与现实社会结合后,将会发生改变;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商业的深度参与,使得早期的理想状态十分短暂;资本与技术反复博弈将会推动新技术应用螺旋式上升……总之,如果用发展的眼光看技术,热点只是起点。
第二,用科学的眼光看区块链标签。当下区块链之所以备受热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被贴上了许多特别的标签,比如:去中心化、全程可追溯、不可篡改等。但这些标签是否都经得起历史和现实检验,还不宜过早下结论。以“去中心化”为例,从哲学上讲,矛盾总有主次;从现实来看,大到宇宙星系,小到一个原子,都有中心。区块链经典的技术架构虽然去掉了数据结构的中心,但其运行仍受中心化节点的约束。去中心化的标签能否在区块链上贴得牢,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事实上, 曾经有“去中心化”标签的互联网,只是颠覆了旧的中心,形成了新的寡头。
第三,用战略的眼光看区块链产业。任何产业能够得到长久发展,都需要推动社会进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求。无论区块链在当下是否真正为实体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支持,但长远来看,以人为本,从大众的根本需求出发,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解决方案,才是区块链行业发展壮大,迈向成熟的持久动力。要高度警惕任何想一夜暴富的投机想法,警惕任何想捞一票就走的骗子行为,建立健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自律准则和监管机制。
第四,用冷静的眼光看区块链商机。“区块链热”骤然兴起的重要原因是很多人都认为区块链技术有广阔前景并害怕错过商机。但历史证明,商机并非都是先到先得、先到多得的游戏,新技术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会创造新的商业机会,不同阶段的商机适合不同类型的人和机构去把握。就像现在互联网产业蛋糕的最大拥有者,并非都是最早的从业者和探索者。俗话说“好饭不怕晚”!与其躁动焦虑、盲目跟风,不如静心分析社会需求,研究行业痛点,找准自己最能创造真实价值的领域、阶段,或许最终会取得更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