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的教培事业为什么面临做不大等诸多困境?我想结合亲身经历和考察调研从外部政策矛盾、内部学员矛盾、商业模式悖论 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Web3在内地的政策想必有研究的读者大体知道在内地是备受打压不支持不鼓励的,这些年来的高压政策持续不变,尤其是对于线下的大型会议的突击审查常常发生,2021年深圳针对Web3的无差别的扫楼现场时有发生,原因在第二部分会提及,所以线下会销模式在政策的夹缝中是难以生存的,此前的广州牧牛、深圳国政至今销声匿迹散落各地尤其是各二三线城市就是很好实证。
学员与教培机构的矛盾一直存在,当客观条件具备后就会激发这种固有的矛盾,比如客诉问题,这也是导致扫楼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教培的模式是传授理论和经验,这就注定是一种向下认知收割的模式,我亲身亲历参加过某教培机构在深圳的线下会议,与会者大都是大爷大妈或者文化水平稍低的学员,他们中有的收入本就很低抗风险能力极差,有的虽然退休金高但是金融止损意思淡薄,在付费学习知识没有收到应有的回报后,内心的落差感极大,加之对于教培水平的觉醒等因素会让其中一部分人走向投诉维权的道路。
商业模式的矛盾,好的东西可以是免费的,而且免费的大概率是好的,孔子收72学徒也只是收一串腊肉而已,有教无类才能弟子桃李满天下,才能成其圣人,释迦牟尼佛也一样,如果收取高昂的学费来牟利,孔子也只是教培机构老师而已了。我们传道受业解惑解惑的经验和理论如果不能让成为自身主要的谋生方法何以去教化别人呢?何以采用知识付费模式成为自身主要的经济收入牟利来源呢?此悖论也。所以好的东西不应该成为牟利主要手段,象征性的收取是可以的,主要是用于相互过滤,过滤部分学员,提高学员的质量。
最近与深圳的小伙伴交流学习过程中,引发关于教培的如下思考,既然纯教培难以继续发展壮大,那么教培作为引流的手段为资管业务服务是否可行,答案是可行的,问题是为什么样的资管服务。通过调查研究,结论是为中小申购额度的不走合规牌照路线的资管服务是最合适的。 教培行业的线上和线下课程一般的收费费用是线上几百元、线下3000元至数万元不等。这些支付能力的学员群体,他们通过知识付费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交易赚钱而来学习交易和投研知识的。那么其中有一部分转化为资管客户是完全可能的,但是让他们一下子申购10万美元的最低申购额度几乎是另外一个群体的事情了,而这另外一个群体既然能够申购至少10万美元以上,也不会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学习交易和投研了,他们是潜在的GP和LP。这个目标客户群体是属于走合规路线的有合规资管牌照的资管对象的。所以这里涉及两个目标客户群里和两类资管公司,我们暂且分为走合规路线拿牌照的A资管公司和不走合规路线或者仅在第三方合规资管平台提供策略的B资管,而上述愿意花几百几千几万去学习交易和投研知识的客户是A客户,而能够直接投资10万美元以上的客户是B客户。显然要实现通过教培去引流的方法为资管业务加持,那么应该是A客户通过教培引流至B资管。
综合各种内外矛盾,我们需要一个大规模的工作室嘛?答案是否定的,偌大的办公室需要收入去支持,而目前的Web3的学员市场和收费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是难以持续维持这笔费用的,在深圳龙华区成本相对低廉地区成立工作室而言,每平米90元,一个100平米的办公室每年得10.8万元,而且上述内外部矛盾没有解决会带来成本徒增和风险。反之,币安等却采用普遍的分布式办公全球协作来规模政策风险和降低运营成本,是一个正面的实证,所以工作室的必要性值得怀疑,至少不能追求场地之大。教培为资管引流的模式是可行而值得探索的,但是得注意资管公司和目标客户类型的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