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潮汕闽南是一个独立的民族

作者:李新野

1.潮汕闽南民族的定义

本文所说的潮汕闽南民族大抵是指粤东地区和闽南地区以广义闽南语(包括潮汕话)为母语、信仰妈祖、沿海而居、以农、渔、工、商并重(如果和长江黄河流域的汉人比较、可以说是“重商”)的人群。还有这些人在明代及以后时期向外地(包括台湾)的移民后裔。下文部分将会分血缘、语言、宗教、文化、地域、经济模式等方面论述潮汕闽南族群区别于其他族群的特征,论证潮汕闽南族群是一个独立的民族。
海南、雷州、莆田、半山客等族群因为分布于潮汕闽南族群的附近,或者和潮汕闽南族群有血缘关系,因此部分符合潮汕闽南族群的特征,因此本文不会去细究他们是否属于潮汕闽南族群,而是著重于说明和这些族群之外的族群的独特性。

1.1称呼
潮汕闽南民族并没有一个比较广泛接受的名称。一般来说,在近代及以前,潮汕人一般自称“潮州人”,海陆丰虽然不是潮州府,但是在潮汕以外也自称“潮州人”。而福建(包括台湾)的闽南人一般在省内自称“漳州人”“泉州人”“台湾人”,闽南人在省内也自称“下南人”。在省外则自称“福建人”。而对周边的客家人和广府人来说,则把潮汕人闽南人都称之为“福佬人”,在海陆丰、诏安等福佬人和客家人混居的地方的潮汕人闽南人也会自称“福佬人”。而在现代,被比较广泛接受的民族称呼是潮汕人(粤东)、闽南人(福建)和福佬人(台湾)。因为“福佬人”原意就是称呼粤东闽南所有以闽语为母语的族群,所以为了方便后文会经常使用“福佬人”或“福佬族”的称呼代替“潮汕闽南民族”。

2.血缘

血缘上看,潮汕、闽南都可以算作是“闽人”的一部分。主要血统来源是古闽人原住民,东周、秦汉时期从浙江南下的吴越人,和东晋时期入闽的东晋人(南渡中原人、江南土著)三拨人。在宋元及以后,泉州-莆田地区的人口密集,已经开始向漳州和潮汕地区乃至海外(包括台湾)大规模移民,这时候往潮汕和闽南地区移民的外来人口很少,也都会很快被同化到福佬族,所以可以忽略不计。现代研究关于血缘的研究比较少,但是还是有线粒体DNA、还有诸如解酒“ 杜康基因”缺失等等旁证说明潮汕闽南基因和北方是不同的。

然后在反映Y染色体的姓氏比例中,在潮汕福建各地,“陈林黄”都是人口最多的姓氏。另外潮汕闽南还有邱、蔡、郑、赖、方、翁、许、庄、柯等“特征姓氏”。而对于湖北人、山东人、四川人、辽宁人而言,前四大姓都是王、李、张、刘。在外貌上,福佬人和其他族群也有区别。笔者父母能基本通过外貌把福佬人、客家人和外省人分开。笔者自己能基本把福佬人、粤人和外省人分开。

3.语言

潮汕和闽南地区都是使用广义的闽南语(包括潮州话Teochew和福建话Hokkien)。在大陆学界被称为闽语闽南区(包括潮汕片和闽南片)。而依据ISO 639的分类,闽语闽南区和闽语雷琼区(雷州话和海南话)被一起归入了独立语言闽南语(nan).无论闽南语的具体边界如何界定,潮汕、闽南任意地点任意群体的语言,和讲官话(Mandarin)的任意地点任意群体的语言都是完全无法通话的不同的语言。

闽南语的词汇来源以少量闽越语残留+大部分东晋语底层+少量唐宋语高层词汇组成。而闽语以外的其他南方语言(粤语、吴语、湘语、客赣语)都是少量百越语残留+绝大部分唐宋语高级词组成。也就是说,闽语和官话在东晋时期(1600)年前就分道扬镳独立发展了。这个距离和西班牙语和罗马尼亚语的距离、英语和德语的距离是差不多的。

4.宗教

妈祖信仰是福佬族的特征宗教。在潮汕、福建、海南遍地都是妈祖庙。因为明清以来潮汕闽南商人和渔民的帆船就经常航行到北到天津南到爪哇的地方,所以会产生“妈祖是沿海地区的共同信仰”的错觉。而实际上,其他地方的妈祖庙都是福佬人带过去的。其他民族因为缺乏航海传统,作为航海保护神的妈祖根本无法扎根。比如澳门的英文名Macau的来源澳门妈阁庙就是明代福佬人水手所建立,比如在台湾、妈祖庙的分布经常会被用来探究福佬人和客家人的历史分布。

而在潮汕地区,近代曾经产生一个宗教德教,至今在东南亚仍有信众。德教以关公为主神,基于关帝信仰。关公因为重义理而且是武财神,因此在重商而且多黑社会的福佬人之中得以广泛传播。汕头老市区中心最古老的建筑是并排的天后宫(俗称老妈宫、即妈祖庙)和关帝庙。福佬人这种把航海传统和重商思想结合的妈祖、关帝信仰是其他民族所罕有。

5.文化

文化方面较为细碎。只列取少许说明。

5.1建筑

福佬人的祠堂庙宇都有较为一致的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样式,屋脊高高翘起,带有还有夸张而精细的木雕和嵌瓷装饰(见上面的关帝庙的图片)

5.2饮食

福佬人都喜欢吃粿,而且发展出很多很多的样式。然后对海鲜也有极高的追求,而且喜欢生吃和生腌吃海鲜。这也是其他族群少有的。

5.3服饰

在近代化以前,从中国人英国人的文章中都记载潮汕闽南地区都会广泛佩戴文公帕、文公兜的习俗。有“敞衣青盖”的异俗。现在这种习俗在惠安的惠安女之中还有较好的遗存:

6.地域

潮汕四市和厦漳泉三市都是福佬人主体的地方。台湾西部沿海平原区都是福佬人主体,台湾全岛来看,福佬人也是占了绝大部分。而在新加坡和马来亚西海岸的槟城、新山的市区等地都是以福佬人为主体的城市(吉隆坡、怡保等城市是广府人和客家人为主)。而在曼谷都市圈和马尼拉都市圈,也存在很多纯种或者混血的福佬人,而且都控制了当地的经济命脉。

因此至少在粤东、闽南和台湾是存在很大一片福佬人主体的地域的。

7.经济模式

潮汕地区和闽南地区的经济模式一直就有重视海外拓殖和重商的传统。在中国中央政府放开自由贸易的时候从商、中央政府海禁的时候就成为海盗。从宋元时期的刺桐港、明代潮汕闽南的“倭寇”、清末开关之后的移民潮和汕头、厦门两个港口城市的自发兴起,都是这种和中国本部完全不同、和珠三角、长三角也有差异的经济模式的反映。

而且潮汕闽南地区的经济圈也完全不同。汕头、厦门港在30年代的进出口岸的贸易量都是绝大部分是在闽粤台和东南亚,小部分对中日韩。这和中国传统的经济圈也是不同的。

在改革开放以后,潮汕闽南的发展模式也有别于珠三角、长三角(不用提中国本部)。除了​​共同的乡镇遍地的民营企业之外,潮汕闽南地区还有各种海上走私集团、地下博彩公司、还有可以吸储、放贷、兑换外汇的功能齐全的地下银行。这种经济模式似乎在潮汕闽南和温州地区之外找不到其他的例子。

8.自我认同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自我认同(Identity)或者说族群意识也是一个经常被忽略的但是却是很重要的一个必须因素。首先福佬人的自我认同是十分复杂的。首先福佬人有东晋南渡汉人遗留下来的对“中原故居”和汉人故地的怀念,但是这种怀念在真正深入接触到现代的中原人的时候都会因为文化的巨大差异而迅速破灭。在各地福佬人内部其实并没有形成一个共同的泛福佬族的自我认同。但是至少在潮汕人、闽南人、台湾人各自的内部,自我认同的感觉却非常强烈。在混居区,只要用福佬话互相称一句“家己人”立刻就团结起来,而对外人则是另外一番情况。

对于在49年以前,族群意识主要是针对“非我”的客家人而存在。在闽南、潮汕乃至台湾、马来西亚,由语言文化差异而造成区别的福佬人和客家人的械斗就从来没有间断过。这种“世代仇恨”甚至在近现代都能观察到一些遗存。

而在近现代,族群意识针对的主要是非闽粤客的“外省人”,也称作外省仔(潮汕)、北仔(闽南)、大陆仔(海南)、支那猪(台湾老一辈)。在潮汕闽南,外省人作为社会底层的存在;而在台湾和海南,外省人是作为社会顶层的存在,但无论如何,从这些称呼中也能看出“我族群”和“非我族群的”认同差异。在台湾228事件中,还有在去年的潮州古像事件中,都有在冲突升级后以“会不会说福佬话”为特征进行械斗的细节。而在台湾的民主化运动初期,也是和福佬人争夺政权运动相结合的—— 民主化运动的领袖清一色本省人,领袖都用福佬话演讲。在族群和政治倾向方面也有极强的相关性。而在民主化运动时期,外省人甚至有90%以上投国民党和新党—— 也就是说族群矛盾已经上升到比所谓“普世价值”更高的层次(虽然现在两党都试图否认族群矛盾的存在)。这更证明了福佬人在地域内部的自我认同的强烈。

9.结语

福佬人具有独特的语言文化、经济模式和意识形态、有自我意识,而且有占人口绝对多数的聚居区、甚至有占人口多数的国家和地区(新加坡、台湾)。因此福佬人是一个独立的民族。

Subscribe to Hoklo 河洛人 福佬人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