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0:一场互联网时代的“土改”

(本文约7000字,阅读时间20分钟,请先点赞收藏转发)

“不要性急,应依环境、群众觉悟程度和领导干部强弱决定土地改革工作进行的速度。”——毛选第四卷《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

1.“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2021年4月10日,一纸通告震惊中文互联网,并迅速占领微博热搜——阿里巴巴集团因为实行平台“二选一”政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被市场监管总局处以180亿元罚款。这或许是自《反垄断法》生效以来,开出的最大一笔罚单,也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国内互联网企业野蛮生长的时代正式落下帷幕。

时间回到2010年,彼时,移动互联尚未兴起,国内的互联网行业还沉浸在Web2.0带来的巨大红利之中,社交媒体、搜索、电商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东风蓬勃发展,BAT的概念也在那时被最早提出。虽然中国网民数量在当时已然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互联网仍然只是年轻一代用来消遣、沟通的工具,平台公司也并未像今天那样将触角伸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但盛世之下,危局已悄然浮现,野心勃勃的互联网巨头对于用户与数据的争夺早就在暗中展开,一场或许影响了整个中国互联网行业未来发展与走向的大战即将上演……

从2010年春节开始,腾讯就利用QQ强大的市场占有率,强行推出“QQ医生”软件的Beta版本,初期只作为查杀盗号木马的小工具,然而经过多次迭代之后,其功能与当时市面主流的安全防护软件“360安全卫士”越来越相似。

敏感的360很快意识到“QQ医生”的威胁,一些正在休假的员工被紧急召回以应对这起突发事件。360快速反应,加上QQ医生本身产品并不成熟就匆忙上阵,很多用户陆续卸载QQ医生,其市场份额也快速降至10%以下。

时间来到5月底,腾讯悄然将QQ医生升级至4.0版并更名为“QQ电脑管家”。新版软件将“QQ医生”和“QQ软件管理”合二为一,增加了云查杀木马、清理插件等功能,涵盖了360安全卫士所有主流功能,用户体验与360极其类似,腾讯这招让360措手不及。而到了中秋节期间,“QQ电脑管家”更是开启了强行升级、安装的进程,网上陆续有网友反映,自己的桌面上突然多出了“QQ电脑管家”的图标,而且会在开机时自动启动。凭借着QQ庞大的用户基础,“QQ电脑管家”将直接威胁360在安全领域的生存地位。

周鸿祎在自传《颠覆者》中提到,在得知“QQ医生”强制升级成为“QQ电脑管家”之际,意识到事态不妙,当场他便给马化腾打了电话,电话大致内容是他们不能用强制的方法胁迫用户,希望腾讯方面可以停止强制安装,但最终沟通无效。

5天后,360发布直接针对QQ的“隐私保护器”工具,宣称其能实时监测曝光QQ的行为,并提示用户“某聊天软件”在未经用户许可的情况下偷窥用户个人隐私文件和数据,引起了网民对于QQ客户端的担忧和恐慌。

10月,腾讯与奇虎360的骂战更加上升到法律层面,腾讯对外宣布正式起诉奇虎360,要求奇虎及其关联公司停止侵权、公开道歉并作出赔偿,而法院也受理此案。针对腾讯的起诉,360随即发表回应,指腾讯此举是打击报复,双方展开新一轮口水战。

10月29日,双方的斗争进入焦灼状态,360公司推出一款名为"360扣扣保镖"的安全工具。360称该工具全面保护QQ用户的安全,包括阻止QQ查看用户隐私文件、防止木马盗取QQ以及给QQ加速,过滤广告等功能。72小时内下载量突破2000万,并且数据还在迅速增加。腾讯对此作出强烈反应,称360扣扣保镖是“外挂”行为。

事件在2010年11月3日晚发生了重大进展,当晚,QQ通过自带的弹窗向用户发表了《致广大QQ用户的一封信》,称QQ客户端将不再与360兼容,QQ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工作。这是中国互联网有史以来第一次“二选一”,而腾讯的这一公告也彻底将“3Q大战”推向白热化,并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讨论。

在网民看来,自己无异于被绑架了。虽然腾讯在公开信中义正词严地表示:不会让用户的电脑桌面成为战场,而把选择软件的权利交给用户。然而实际情况却是:用户的电脑已经被折腾成“硝烟四起”的战场了,腾讯此举更像是往这片战场上扔下了一枚原子弹。

最后,在有关部门的调停之下,这场震动整个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大战以双方各退一步,握手言和而告终。但Web2.0时代的这次“神仙斗法”也让广大网民成了这场交锋里最大的输家:用户被要求选择一款软件,必须放弃另一款软件,这对于曾经欢欣鼓舞,拥抱互联网自由精神的网民是一次绝无仅有的打击。互联网企业是否有权干预用户自由的问题史无前例地摆到了几亿中国网民乃至全世界所有网民面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在互联网发展历程上是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时刻。或许正是从那一刻起,Web3.0的火种就被悄然种下……

让我们再把时间调到五年后,2015年,初春的北京依然寒风凛冽,在历经了整整一年的疯狂“补贴大战”后,在2月14日情人节这一天,中国最大的两家移动出行巨头“滴滴打车”以及“快的打车”宣布合并。10月,在经过惨烈的“千团大战”后,团购市场上撑到最后的两位胜出者“美团”与“大众点评”也相继宣布合并。方兴未艾的移动互联网企业在各个赛道蒙眼狂奔后开始了阶段性战略重组,赢家通吃的结局似乎距离人们脑海里高度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渐行渐远。与智能手机诞生初期,被认为会彻底解放互联网自由度的想法不同,作为移动互联网入口的APP,本身就以独立的形态存在,连接便捷度相较PC时代一个浏览器打通不可避免地下降了许多,更别提在初代互联网企业发展壮大后,通过投资关系形成了诸多色彩鲜明的派系,各大互联网集团都在自身的势力范围内竖起了一道道高墙——是自家兄弟,就开放合作,相反如果是竞争对手,那么轻则屏蔽链接,重则兵戎相见。对于网民来说,好像只能通过“站队”来换取更多一些的自由度,当年“3Q大战”中自己的数据价值被双方当成打擂台筹码的事实,似乎并没有改观,反倒有愈演愈烈的征兆。

与此同时,在地球的另一边,2015年4月,欧盟委员会正式起诉Google,称其利用其搜索引擎的市场垄断地位,歪曲互联网搜索结果以推广自家的比较购物服务,打击其他竞争对手,并导致消费者受损。欧盟以此要求Google对搜索排序进行重大修改。次年,欧盟又开展对Google旗下安卓系统的调查,并指控Google制定具有极大限制性的合约,阻止平板电脑与手机制造商添加具有竞争力的应用和网络浏览器。2017年,欧盟就互联网巨头Google存在违反欧盟竞争监管规定的行为,对其罚款24.2亿欧元。此后,Google因为违反相关规定而屡次遭到调查,与其境遇相同,Amazon、Facebook(Meta)等互联网巨头也收到了欧盟开出的数额不等的罚单。

可以说在这样一个互联网已经占据人类生产生活重要地位的时代,垄断平台所提供的网络基础服务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然而与此同时,互联网巨头却也总是喜欢“挟天子以令诸侯”,凭借其支配地位干扰正常市场活动,并不断侵犯用户隐私等合法权益。我们曾憧憬的那个自由开放去中心的互联网,现在似乎正在朝着相反的方向大步向前,而天然具有垄断特征的互联网平台也使得其曾经提出的“不作恶”愿景成为一纸空谈,你我也被圈在了这些巨头所搭建的“数字围墙”里,成为了那一个个“困在系统里的人”。

2.“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横空出世,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原生于互联网且不需要中间机构担保的信任体系的形成,它的诞生或许是一个意外,但偶然中也蕴藏着许多必然。中本聪在比特币白皮书中对于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的畅想,主要是由于不满08年次贷危机中以美联储为代表的中心化央行作恶,用纳税人的钱救助华尔街,极大违背了货币中性化理念,因此希望用一个不会超发的货币体系实现对于政府滥印钞票的替代。但事情的发展或许有些偏离他原本的预期,真正赋予数字货币价值的,可能不是它对于现实世界法币体系的改造,而是它脱离现实世界完全基于互联网产生的特性,开始了对于互联网行业的“二次去中心化”,其本质上是对于数据价值的重新定价,以及数据收益的重新分配。

  • 农业社会,资本的主要载体是土地
  • 工业社会,资本的主要载体是股权
  • 信息社会,资本的主要载体是数据

目前数据价值的确认,主要通过一个个独立互联网公司的市值来衡量,实际上是用工业时代的股权架构,一种落后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来完成信息时代对主要生产要素——“数据”的控制,本质上是以工业时代的老办法,来解决新问题。

在工业时代,公司的净资产,以厂房设备等实体的形态存在,所见即所有;而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公司的主要资产即“数据”,估量起来十分困难,且动态变化度极高,又彼此连接互通,难以通过传统估值逻辑准确完成定价。

另一方面,工业时代,企业的主要生产资料即厂房设备等由出资人完成购买并所有,产权清晰明了,然而在信息时代,股权实际拥有者并不贡献数据,只是完成收集整理工作,数据的所有权,理论上应当归属每个数据贡献者,互联网平台由此而获得全部收益,是否公平?同时,大量有价值且不断更新的数据,和每个人日常的生产生活紧密绑定,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对个人隐私权益的侵犯。如果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相关问题,互联网巨头们是否会对用户进行类似“隐私税”形式的补偿?

面对互联网巨头日益强大的垄断效应,其实当前社会各界也在广泛讨论数据价值的归属确权问题。目前学界较为普遍的观点是,数据价值应当归全体国民所有,并由国家政府出面向互联网巨头征收“数据税”,无论是欧洲还是中国,我们看到当局的严格监管都已经箭在弦上,在当下主要以“反垄断罚款”的形式出现。

但这又产生另一个问题,互联网本身是无国界的,如何明确划分互联网企业在每个国家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并以此为基准确定“数据税”,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也是目前“经贸全球化”和“治理国家化”所形成的天然矛盾,可以说民族国家的存在某种程度上阻隔了更大范围内的全球化进程。

而区块链及加密货币的出现,似乎提出了一个新的可能——所有数据通过账本形态存储在去中心化的链上,平台公司只是在前台完成数据的整理展示,并不实际拥有数据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公司本身也只是这个去中心化生态上的一个DAPP。同时,既然数据作为生产资料的积累不可避免地会侵犯个人隐私,那么将资本收益以token形式回馈给每个数据贡献者,又如何呢?

目前各个项目围绕早期支持者所展开的“空投”似乎成为了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首先因为它原生于数据产生,并通过区块链账本完成确认,不再需要通过现实世界里的“钱”来二次评估,最大程度保证了整个过程的准确性。同时,因为其一级市场参与门槛较低,人人皆可通过贡献交互数据实现对“原始股”的分配,不会再像传统互联网产业那样只对手握巨资的VC开放,进一步强化了对于普通用户特别是早期数据支持者的公平性。在之后的运营过程中,其它用户也可以通过实际参与获得部分代币奖励,即现在所流行的“P2E”概念,而非像传统市场中,散户只能通过在二级市场上真金白银购买公司股票才可分享项目收益。所谓“隐私税”也通过项目方token的形式,回到了每个数据贡献者的手中,完成了对个人隐私的补偿。

更为关键的是,基于参与度分配数据收益的Web3.0模式已经深入每个crypto信仰者的内心,就好像100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全世界无产者送来“马克思主义”一样,一旦人们发现了更加公正合理的价值分配体系,那么整个社会就“再也回不去了”。所以,如果项目方一定要逆势而动,违背区块链精神“作恶”,不想将项目收益以token形式回馈用户,那么参考近期横空出世的OpenDAO,因为主要的生产资料即平台数据被存储在去中心化的账本中,人人都可以获得,所以人们大可以通过建立DAO的形式替它完成token的补偿与发放,甚至有组织地基于原始数据1:1平行搭建另一套系统,完成对原有项目的取代。在某种意义上,DAO很像一个自发形成的“党组织”,而“替天行道”的发币,更像是一次帮它体面的“土改”

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基于crypto信仰的Web3.0理念一旦传播开来,或许将以摧枯拉朽之势完成对现有互联网体系的重塑。当互联网原住民们发现其实他们才是数据真正的主人,而互联网巨头动辄上万亿的市值不过是依靠劫掠盘剥个人数据价值而实现的话,可以预见,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将在数字世界里悄然上演,而这场革命,应该会比100年前那场席卷整个世界的无产运动来的更加彻底,更为激烈。

3.“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可以说Web3.0和DAO相辅相成,如果比较它们之间关系的话,我觉得如果项目方“识趣”,愿意将平台所代表的数据价值以token形式回馈给用户,那就是“积极拥抱Web3.0”;反之,如果“一意孤行”,违背大多数用户的意愿,和华尔街投行“眉来眼去”,企图与old money合伙分食数据权益,那么就可以准备DAO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DAO更像是Web3.0版的“勿谓言之而不预”,天生带有浓烈的反叛情节。而当中心化的互联网平台发展到一定的垄断水平,除了独吞海量高价值数据外,连其提供的基础服务可能也会借助算法“两头通吃”,生活在其中的你我,与其说是“困在系统里”,不如说是成为了这个系统的“数字奴隶”,痛但又无法离开。

Web3.0让人们看到了新的希望,借助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互联网原住民们有望重新声称对于自己数字生活的“主权”,这一次,他们不但要“翻身农奴把歌唱”,并且还要拿回属于自己的数据权益,真正做到“站着把钱挣了”。

但当我们推翻了万恶的“旧互联网”,在DAO的带领下从“网主”手里分得了属于自己的数据“田地”,一切就真的好了吗?

领完tokn,躺平等百倍”,这是目前许多DAO参与者内心的真实写照,好像分完了“田地”,它就该自己长出“庄稼”。如果失去了项目方的参与,成为了一个完全自治的社区项目,能否有效组织起成员“做事”,各展所长,同心协力,积极参与治理,共同把愿景做大做强,其实比“分田地”本身更为重要。不然近乎彻底的平均主义又会导致摸鱼之风盛行,重走当年“大锅饭”的悲剧。

一旦参与者发现社区无法有效完成项目治理,token价值跌跌不休,那么便极有可能“右倾”甚至“背叛革命”,清仓退出后,转投其它项目的怀抱。因此,目前来看,似乎还是那种精神属性强,具有meme化特点的DAO更便于完成愿景的推进,项目的治理,而如果牵涉到复杂的运营工作,则十分考验社区的领导力与组织力。

所以说无论是什么时代,利用了多么先进的手段,提出了多么美好的愿景,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高度去中心化后所产生的效率低下问题,这本质上其实并不受限于技术革新,而是“人性的弱点”。人人都向往民主,但在彻底放权后又想投机取巧,期待别人替自己“做事”,以实现“躺赢”的梦想,又或是各持己见,无法有效协作整合,最后难免又回归“精英政治”的老路,给了精英“作恶”的机会。

1787年,世界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成文宪法——《美国宪法》诞生,标志着一个秉持“人人生而平等”的共和制国家初次登上历史舞台,并由此开始了它的漫漫征途。随之而来的,是“民主共和”思想的广泛传播,人类社会开始正式走入“政治平权”的发展道路。235年后,ConstitutionDAO横空出世,在区块链世界中以极强的凝聚力迅速完成了近5000万美金的众筹,打算通过去中心化协作的形式完成对《美国宪法》的竞拍活动。这一次,他们希望可以借助Web3.0的东风,反抗在互联网巨头加持下,日益恶化的金融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引领人类社会迈向“经济平权”的新纪元。

托克维尔曾在《论美国的民主》中,不无担忧的表示,因为美国没有贵族阶级的存在,所以无论是艺术氛围还是文学创作都远远落后于欧洲,因为贵族自身所特有的修养、能力、荣誉、责任感,可以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同理在科技发展方面,人们往往会去追求实用的技术,而不去追求科学真理。事后的历史表明,托克维尔或许多虑了,正是实用主义倾向,才让美国的科学技术更上一层楼,为了促进自身的实用性技术,让这些技术更方便更廉价,那么求助于科学发展其实是必然的道路。美国没有因为失去了贵族阶级而导致科技停滞,生产力增长缓慢,反而是在“政治平权”的作用下,消弥了种种不平等所带来的思想禁锢,充分调动了全社会的创新积极性。同样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经济平权”的思潮也能借助Web3.0扩散开来,深入每个参与者的内心,并得到充分的引导与组织,那么当人人都“不为五斗米折腰”,能去真正从事自己擅长且感兴趣的领域时,迸发出的能量也将是十分惊人的。

人类对于“经济平权”的探索其实从工业时代就已经开始,1848年,马克思写下了著名的《共产党宣言》,此后的100多年时间里,世界各地的劳苦大众无不被这一先进的理论思想所指引,无数荡气回肠的革命史诗也在这期间轮番上演。然而归根结底,工业时代的主要生产资料还是机器设备本身,它与劳动者个人之间的联系不大,因此也极容易被取代,不过当数据时代悄然到来,去中心化存储技术也日渐成熟,每个人每一天生产生活所包含的全部信息成为新的生产资料时,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或许也将不期而至。

当中本聪在2008年发表比特币白皮书后,这十多年间所诞生的新项目,无论莱特还是以太,从名字就不难看出,它所代表的始终是极客化、精英化群体的诉求,这也注定了crypto只能始终在一个小圈子里流行,无法进入一个更广阔的市场中。而从去年开始,越来越多接地气的meme逐渐进入主流视野,也标志着区块链所代表的去中心化精神开始在一个基数更大的群体中扩散开来。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转折,无论多么先进的理论思想,归根到底还是要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产生共鸣,并主动传播才行,meme或许正是打开这扇门的“钥匙”

以meme作为切入点,Web3.0所倡导的“平权”精神也有望得到更为广泛的支持响应,而在以DAO作为组织形式的有效统筹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互联网世界正在朝我们走来,区块链技术所代表的去中心化思想,也将使得数字经济真正“为民所用”。

Subscribe to 马斯克思的旗帜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