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货币开始认识DeFi

DeFi,全称Decentralised Finance(去中心化金融),泛指一切以分布式账本与智能合约为技术基础的金融活动。我们知道,比特币一开始被设计出来,是具有明显的匿名抗审查特性的。要以这样一种技术来完成金融交易,首先要做的,就是在链上复现“信用”。

接下来,就容我非常唠叨地、从货币开始聊起。前三节属于闲聊,涉及到的内容较多,熟悉经济金融知识的朋友可以跳过。

本文目录

1、货币与通货膨胀

2、金本位与美元霸权

3、货币信用化与资本化

4、流动性与AMM创举

5、激励机制创新

1、货币与通货膨胀

物质生产增量与货币名义增量

货币起源与发展史等老生常谈的东西我就不说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么一个问题:世界GDP每年噌噌往上涨,这些财富都来自于哪里?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劳动创造价值”无法做出解释。所谓的“劳动创造价值”,表现形式就是你用劳动获取报酬。那你的报酬又来自哪里?给你报酬的人,他的钱来自于哪里?

经济活动是无数道水流的循环,不考虑流通过程的损耗,要使其保持增长,一定需要一个持续性的水源。实际增长来源于生产出的物质增量,而名义上的增长,其水源就是印钞机。

举个简化的例子,假设去年手机3000元一个,工厂生产1000个,于是去年要买这些手机,就需要300万;今年工厂技术提升了,生产2000个手机,每个手机涨价到3200元,于是今年需要640万元。多出来340万元的钞票就需要印。

可是既然国家可以印钱,干嘛不多多益善?2020年美国GDP约21万亿美元,中国GDP15.6万亿美元,我再印个40亿人民币,岂不是就超过美国了?

当然不行,会通货膨胀的。

我们必须明确区分通货膨胀和一般物价上涨。

一般物价上涨,一般是因为供不应求;举例来说,手机、汽车刚被生产出来的时候,产能低下,但由于是新东西、又有切实需求,所以价格往往会很高,我记得十年前那种按键式的手机就得好几千。等到产能上去,供应上来了,价格自然下去了;十年后的我们,同样价格可以买到更物美价廉的手机,而按键式手机早被市场淘汰了。 而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钱印多了,货币贬值。

对应到手机的例子,今年640万元的总价中,300万是原有产量,(2000-1000)3000=300万是生产效率提高带来的新增产量,2000*(3200-3000)=40万是价格上涨带来的增量,这个40万所对应的,就是一般物价上涨。而假如印钞机印了1000万元的钞票,手机价格就不会停留在3200,可能会是5000,多出的部分就是通货膨胀。(过于简化,为了方便理解)

说到这里,你或许可以理解,印钱(货币产生名义增量)并不是一件坏事,但如果印得过多,超出实际生产生活所需的量,就会产生通货膨胀。因为多出的钞票无处可去,实际购买力会下降。

法币的本质与职能

为什么要多印钱呢?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理解另外几个概念。一个是货币发行的主体,一个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一个是货币政策。

货币发行的主体。

目前我们所说的货币基本上为各个国家发行的法币。据不可靠数据,世界上总共有180+种法币,其中50+可自由兑换。如果货币仅仅承担我们通常所说的商品交换一般等价物的职能,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货币?假设不考虑空间限制,同一个东西用人民币买和用美元买有什么区别吗?反正购买行为发生的瞬间二者之间的汇率是不变的?

原因很简单,法币背后站着的是国家。钱是被印出来的,被国家印出来,如果一国连印钱的权力都有别国所掌控,这个国家还能够发展吗?只能够成为傀儡。货币被奴役,人民则被奴役。

可是为什么法币是由国家印出来,而不是什么环保基金会或者你家隔壁的小区居委会?

问题又回到了——货币是什么?(妈的不说还不行了)按照书本上的定义,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中的一般等价物。无论是贝壳、铜钱、还是金银、纸币,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所有人都愿意拿它们去做买卖。这就是“共识”——也是区块链里被大家说烂了的东西。

**共识是货币存在的基础。**如果我们从广义上来看货币的定义,就会发现其并非高不可攀。假设有ABC三个人都信任你,理论上来说你已经可以发行货币了。你的货币可以在ABC之间流通,A要和B做买卖,就可以用你的币。该货币是由你的“信用”担保,而ABC对你的“信用”存在有共识。

问题就在于,ABC认可你的币,但D不认可,E不认可,全球70亿人,69.99999997亿人不认可,所以你只能自娱自乐。那居委会、某某组织呢?也不行,还是太少。 那一个几亿人口的省呢?理论上已经基本可行了,但是还有问题。问题就是,货币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一般等价物了,它有金融功能,有政策职能,每个省发一个币,岂不是各自为政了?

(这也是我从一开始就不看好欧元的原因,**法币本质上是人民对国家权力的共识,是以国家权力作担保的信用凭证。**欧元的共识来自于什么?欧洲某几个国家还是某几个首脑?问过全体欧洲人的意见了吗?欧元出问题了谁负责?欧盟?欧盟里英国出大头还是德国出大头?涉及到的利益纠纷太多了。 一个国家,一个法币,这是最好的安排)

理解了这些,你就能明白萨尔瓦多等国家会愿意接受比特币作为法币。因为萨尔瓦多没有自己的货币,他原来的法币是美元。没有自己的法币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国家权力带来的铸币红利完全的丧失。甚至可以这么说,使用美元作唯一法币的小国,都是美国的附庸,本质上都是被美国牵着鼻子走的。 对比之下,使用比特币作法定货币,相比于使用美元或者自己铸币来说,或者确实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不过用比特币做法币,怎么平稳高波动,怎么用货币政策,都是难题,我还是挺好奇萨尔瓦多会怎么做的。

第二个,货币的基本职能。

这个教科书总结的很好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不多废话,分别的意思是衡量商品价值(价值→价格)、一般等价媒介、相比于商品贮存更方便、做交易、世界市场交易。

但在基本职能之外,货币与法币的区别、法币背后的国家信用、人民对法币共识的来源、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等,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第三个,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简而言之就是央行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的供应、利率、银行储备等来影响经济活动。货币政策有很多,例如公开市场操作、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再贴现率、量化宽松等。现在就可以解答之前提到的问题了——为什么要多印钱?(指与生产活动相适应之外的“多”)

因为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不是套话……)

当经济疲软时,通常要通过货币政策宽松来刺激经济。央行通过购买国债、黄金、证券等来将多印的钱投放给市场,这些钱通过市场、顺着产业链一步步流向各行各业;又或者购买外汇(我国实行强制结售汇,所有多余外汇必须通过银行结算),企业用外汇换来的人民币基本就是印来的(不一定全是印来的,得看央行手中有多少)。

有人可能会吐槽:空手套白狼,一键增发之类的。确实,印钱结汇实质上是利用铸币税将部分人民财富转移到国家手中;但在经济发展初期,国家通过强制结售汇获得了大量的外汇储备,这无论是对国际投资、国际支付提供了保障,还是在应付突发国际事务(例如1997年索罗斯狙击香港,如果没有中央政府的外汇储备支持,结局很可能是另一番模样),又或者是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保证出口等情形下,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另一个角度,大量美元外汇储备也让我国成为了美元的最大债权国,受到较大的牵制)

不均匀的铸币税

话说回来。印钱流向市场的一条最重要途径是作为基础货币贷给商业银行,通过信贷放大流入社会。比如我们常说的房贷。你买一套房子,反映到资产端上你有了几百万的不动产,反映到负债端上你又背了百万元的债务(如果你全款当我没说)。你买房的钱进入开发商的口袋,扣除中间环节各类成本后反映到当年GDP之中,而你几十年的隐形负债指标则站在一个并不那么为大众所关注的位置。

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胀与货币放水之间是存在有直接联系的。如果货币宽松对国民带来的影响是均匀分布的,那么内部通胀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居民的实际购买力并没有发生变化,只需关注汇率与进出口;而如果放水的传导并不均匀,通胀就会对大部分居民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这种不均匀是体现在多方面的。例如从行业来看,过去十几年大部分水可能流向了房地产与基建;而从生产环节来看,可能更多流向了企业而非个体(工资增长有限)。举个例子,假设政府要招标新建一个学校,某企业中标后,其对生产要素产生更多需求,包括原材料、机器设备、劳动力等,于是各类企业扩大产能……水流过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带走一部分(没利润谁会做呢?),流到最末端的劳动力手上还剩多少呢?(更别提部分环节有腐败、行贿等操作,很多水进了私人口袋)

按照企业理论的说法,企业为员工承担风险,拿走了风险收益(不要羡慕,也可能是负的)。如果在一个政策引导的、确定性较高的环境下,企业可以相对更稳妥地获得这部分风险收益。而原材料、人力等成本的提高会反映到商品价格上,这就导致劳动力角色切换为消费者后,发现自己的消费能力(来源于工资)增幅远小于物价增幅。通胀就被感知到了。

由印钱引发通胀,带给所有终端消费者的损失,被形象地称为“铸币税”。 这个时候外币就可以跳出来打劫了。 因为本币通胀、购买力下降,外币却可能相安无事,所以很多人就会把本币兑换为外币。严重的话本国资本大量出逃,本币就有崩溃的风险。也就是国民对国家权力丧失信任、没有共识了,这反映的是人民对统治者信任的崩塌,影响的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具体例子可以看看国民党政府、一战后的德国、津巴布韦、委内瑞拉等。

所以,国家印钱是为了适应物质生产与经济活动;如果不小心多印了,就会引发通胀;通胀的不均匀传导本质上是收取铸币税后进行了一场隐形的财富再分配;而一旦钱印得过多引发恶性通胀,国家经济就会受到影响,社会秩序受到挑战,统治者权威也会溃散。

印钱并不是个轻松活,并非一键增发砸完就跑。对法币丧失信任并不会让生活过得更好,至少目前来说,没有任何一个加密代币能够担任“货币”的角色。哈耶克在《货币的非国家化》中,提出私人发行货币,并自由竞争时,并没有想到会出现区块链技术与加密代币生态。(本文作者@jojonas1997,盗文的还完全不看内容一键复制的我是完全忍不了,你要是看了文章大可以删了这段话)尽管如此,哈耶克的设想是并不现实的:货币的背后是共识,当私人发行的货币获得了足够多的共识,这个“私人”也就拥有了足够的权力,这甚至更劣于法币,因为“私人”的作恶动机更容易实施。而以分布式账本为基础的BTC利用算法完成了共识机制,却遗憾地拥有了资产属性——早期巨鲸积累了大量的代币,BTC空有共识而无法完成法币的各类职能。

但不要担心,早期的元宇宙预计不具有政治属性,加密代币选择成为元宇宙的通行货币是一件确定性更高的事情。

2、金本位与美元霸权

说完货币与通胀,我琢磨着金本位也得说说,那就再废话一段!

前面我分析了国家印钱的逻辑,并指出货币的共识来自于人民对国家权力的认可,因此一个国家有自己独立的法币具有了必要性,否则经济发展只能被别国牵制。

由于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法定货币,在进行国际贸易时会出现一大堆汇率,这时就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自古以来便作为主流货币的金银便成了最好的选择。至于为什么没有用银本位,我推测是当时西方列强用的都是金本位,而用银本位的只有中国。

随着经济发展,金本位制所需要的黄金渐渐不够用了,黄金储备跟不上世界贸易的发展,这导致黄金兑换日益困难。一战爆发后,傻子才会继续往外输送黄金,于是国际金本位制崩溃了。作为金本位制2.0版的金汇兑本位制仓促上线,不过仍然解决不了黄金储备不足的问题。

黄金:爷就是不够用了,都给爷爬!
黄金:爷就是不够用了,都给爷爬!

直到二战结束,新的世界货币体系才得以诞生,这就是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已然悄然坐稳了世界霸主的地位,因此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体系。

美国:不就是不够用了吗?这事好办,这样吧,光我用,你们都给我爬
美国:不就是不够用了吗?这事好办,这样吧,光我用,你们都给我爬

布雷顿森林体系完美解决了黄金储备短缺的问题,也通过固定汇率稳定了世界金融市场,同时还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来促进国际金融合作。问题也很明显:美国借此成为了世界金融霸主,美国经济的起伏将造成世界金融市场的波动。

特里芬难题”就揭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的问题: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赋予了美元国际货币的地位,美元会在其他国家不断沉淀以作为外汇储备,这会使美元长期逆差;但作为国际货币的美元又必须保持币值稳定,维持长期顺差(由于美元长期逆差,其他国家持有的美元越多,就越对美元FUD,美元抛压越大;而顺差使得大量外币流入,在本币贬值时用于购买本币维持币值稳定)。

所以我们会发现,**布雷顿森林体系根本没有解决金本位制的根本问题:黄金储备不足。**如果美国纠正逆差,美元得以维持稳定,但不足以满足国际贸易的需求;如果不纠正,必会与黄金脱钩,贬值引发动荡。

美国难,世界更难。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的铸币税被分摊给全世界,世界经济都被美国绑架了。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经过几年的发展与割据,牙买加体系应运而生。相比于“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体系”,牙买加体系中黄金与货币彻底脱钩、国际储备多元化(美元、英镑、日元、SDR等),并且采用了浮动汇率制。

牙买加体系解决了“特里芬难题”,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调节失灵,但也引发了新的问题。

1、黄金与货币脱钩,意味着**货币现在锚定的是国家信用了,金融资本开始与实业脱钩。**包括前面所说的,货币超发带来的恶性通胀,包括资本更自由的跨国流动带来的金融全球化,也包括金融业迅猛发展、衍生品爆炸式扩张,金融危机的发生概率大大提高了。

2、不稳定的汇率机制。浮动汇率的大起大落,一方面提高了外汇风险,一方面也遏制了国际贸易投资活动。

3、国际收支失衡。牙买加体系虽然看似没有中心货币了,但实际上美元凭借其前期打下来的基础毫无疑问地成为了无冕之王。一部分国际贸易以美元作储备、结算、外汇交易,称为“美元本位制”。而美元经常账户长期逆差,极富强盗气质的美国人直接用资本和金融账户的顺差来弥补,在长期国际收支失衡的情况下依然过着好日子,却进一步把美元的通胀输出到全世界。

这里解释一下什么叫强盗气质:美国长期维持着贸易逆差,导致着他国拥有巨额的美元外汇储备。比如中国,截至2020年末拥有外汇储备3.22万亿美元,其中70%为美元资产,10%日元资产,20%英镑和欧元资产。而彼时,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比下滑,约59%,人民币占比上升,也才2.5%。

巨额的贸易逆差,原因就包括美国随便的买买买,进口远大于出口。如果换一个国家,是根本不敢维持长期贸易逆差的,因为将没有足额外汇储备用于国际贸易;但美国不怕,因为直接印钱发国债就好了。其他国家印钱发国债没人买,只好默默通胀然后崩溃;美国国债大家却抢着买,因为大家手上巨额的外汇储备没地方去,只能去美国投资,说难听点,只能做美国通胀的接盘侠。

4、多元化的国际储备没能避免铸币税的分摊,也使得国际货币格局更加不稳定了。

说完金本位与美元霸权,你会发现货币的发展是与经济活动相伴相生的。在国际贸易出现之前,大家各自用各自的货币;国际贸易使得大家产生了对一种全球化货币的强烈需求;金子不仅很难在生产中使用,而且具有稀缺性和共识,因此成了全球化货币的最佳锚定物;金本位不够用了,就用最强的国家的货币——美元来与黄金挂钩,这不仅仅是因为美国的实力胁迫,更是因为各个国家对美国实力的“共识”——毕竟用于担保的国家信用越强,对应的货币就越安全;但将美元作为世界货币赋予了美国利用铸币税剥夺全球经济的特权;牙买加体系让国际储备更加多元化,也使得黄金与货币脱钩。从此,货币锚定的完全是国家信用,金融资本开始与实际生产脱钩。

3、货币信用化与资本化

前文说过,牙买加体系后,货币完全锚定国家信用,金融资本开始与实际生产脱钩。信用货币体系克服了金本位制下货币供应缺乏弹性的缺陷,却也赋予了政府在货币发行上更大的权力,这种权力很容易失控,一旦失控,便会出现财政/货币危机,甚至伴随着经济恶性通胀、国家信用崩溃。

同时,与实际物质生产脱钩的金融资本开始大肆扩张,货币的流通不再必须伴随着商品流通,各类票据与衍生品呈现爆发式增长。金融资本的扩张,一方面提高了货币的效率,一方面也因为信用扩张而叠加了风险。

信用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它像是社会关系的资本化;信用越高,从事经济活动的成本就越低。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借贷。借贷活动自古就有,比如唐代就有关于借贷利息、违契不偿处罚等相关规定。我们可以把利息理解为借贷标的的孳息或者是跨期成本——在一个合理的利率水平 i 下,利息并非借方出借商品的第一因素。使得借方愿意出借的原因在于“相信贷方能够按照约定归还”,也即信用。同理,可以把高利贷理解为贷方支付一个额外的成本(信用成本 t )来平衡无法还款的风险。

同一个瞬间发生的借贷活动,大家的 i 都是相同的,高信用的主体获得更低的 t ,比如你去银行存款(相当于银行借你钱),所拿到的利率就低于银行放贷拿到的利率,银行的主营业务就是吃这个存贷利差。你也可以很好理解国债、企业债的利率差异,理解评级机构为什么在现代金融中如此重要。

问题来了——信用扩张。

前面说到银行放贷,大部分都是将现有的存款贷出,例如我国规定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比例不得超过75%,即贷款总量不得超过所有存款的3/4。信用只是在贷款时发挥资质审核的作用。因为贷款的人一定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存款才会去贷款,存款人却不一定有贷款需求。

这说法也可以反过来,存款人可能随时取款,贷款人却无法随时还钱。为了保证满足一定的取款需求,央行规定了存款准备金率,假设总共为20%,那么商业银行每吸收100万元存款只能贷出80万元。假设这80万元被拿去存入另一个银行,那么该银行能贷出64万元……

实际只有100万元的存款,却在叠罗汉似的存贷活动中扩张到500万元,派生存款为400万元——凭空多出了四倍!

通过信用扩张,金融资本找到了自己大展身手的舞台。(然而这也是极具风险的,举个DeFi玩家们都熟悉的例子,$MIM与$UST的套娃式抵押最近就遇到了一些小困难)

资本与货币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增殖性。货币资本化让物质生产的进程骤然加快——原先企业家利用赚取的资金再次投入生产,现在企业家为了扩大再生产去融资。而资本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其投资范围也一再扩大,从商品到企业到衍生品。货币除了五大基本职能、货币政策调节作用外,开始成为资源调配的工具。

货币的资本化离不开货币信用化,我们前三节说了那么多,其实就是强调货币背后的信用本质。建立在区块链基础之上的加密代币采用了与人类社会几千年发展完全不同的信用体系,即用数学代替社会关系网络,使用共识算法完成信用这一过程。基于社会关系网络的信用是需要成本、不确定性较高的,而建立在数学逻辑基础上的信用却是自动的、确定性导向的。当然,二者孰优孰劣不好定论,毕竟数学是无情的,而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不仅仅是逻辑。(即使是激励机制本身,也是靠数学逻辑支撑运转的)

4、流动性与AMM创举

什么是流动性?

我们知道,货币的基本职能实现需要依靠与商品的交换。这种交易并不是想发生就能发生的,交易具有对手方,**假设你想卖出一个商品,你必须找到一个想要购买该商品的交易对手。**假设一套房子,你的心里价位是400万,而没有人愿意以这个价格购买,出价最高者在360万。那么你的房子就只在360万的价格上才开始拥有流动性。当然,在这个基础上价格越低愿意购买的人越多,流动性也就越好。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流动性决定了交易在某个价格上能否发生,以及多快发生。**交易的标的可以是传统概念上的商品、票据,也可以是金融工具,甚至在未来可以是数据、NFT等任意非标资产。

交易中的流动性属于微观流动性,如果站在宏观的角度,M2会是一个很好反映一国市场流动性的指标。M2包含了流通中的所有购买力,包括M1(流通现金、活期)及银行所有的定期存款。比如M2-社融增速差就是一个反映流动性的先行指标。M2为货币供给,社融(主要包括人民币贷款、企业融资等)反映货币需求,如果增速差扩大,说明对货币的需求增长快于供给,流动性收紧,利率预计会抬升。

无论是微观上商品交易的流动性,还是宏观上市场资本的流动性,都反映了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流动性是价格的前提,也是经济活动的润滑剂。**更好的流动性意味着更低的交易成本,意味着更优的价格。

如何衡量流动性的好坏呢?通常来说,一笔交易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a. 交易速度。即交易从挂出到完成的时间长短。

b. 交易深度。即每次完成交易对价格形成的影响。

c. 交易价格(滑点)。即进行交易的价格与市场公允价格之间的差异。

以订单簿模式举例,如果市场公允价格为499.5,买1在499的位置有2000单,卖1在500位置有3000单,卖2在501。那么要想让价格来到501,就必须把500的3000单全部吃掉,这3000单就可以理解为交易的深度,吃掉要花的时间就是交易速度。

更好的流动性要求更高的交易深度、更快的交易速度、更低的滑点。

由此,DeFi的部分优势显现出来。我们知道,DeFi依赖于区块链,遵循透明不可篡改的特性,并且可以由共识算法来维持信任。也就是说,DeFi的信任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交易成本也可以做到极低。举例来说,作为DeFi核心基础的AMM(auto market maker,自动做市商),就是为了适应区块链的特性、为DEX提供交易流动性支持而诞生的。

AMM采用函数 f(x,y) 来模拟x-y交易对。当用户发起交易时,代替交易对手的是交易池,这使得交易所有了去中心化托管的可能。最常见的AMM为恒定乘积做市商(CPMM),例如uniswap的经典模型xy=k。(使用x*y的形式是可证明的)

当然,xy=k模型不可避免地具有交易滑点以及无常损失的问题:

xy=k模型的交易滑点与无常损失
xy=k模型的交易滑点与无常损失

由于面对AMM的交易是交易全自动的,这意味着交易很可能会被抢跑;同时,大单将会面临高额滑点;甚至有黑客能够对安全性不足的协议发动闪电贷攻击。但这些不足都在被更新更复杂的协议改进,目前也出现有“AMM+订单簿”模式的DEX。AMM的发展尚在襁褓之中,它或许有自己的很多缺点,但它解放了交易对手,使得流动性不必依靠人工而存在。从此,流动性将以一种更无声的方式渗入到经济活动之中,帮助经济活动以一种更高效率的形式继续进行。

5、激励机制创新

AMM使用模型构造交易池,以此替代交易对手向交易方提供流动性。为了确保交易池里拥有足够的交易对,一种新的DeFi玩法诞生了——流动性挖矿。“挖矿”一词源于POW共识机制,意思是工作量证明,而LP提供者通过向池子里加入LP获得这一证明(其实更像是POS),进而获得奖励。

流动性挖矿让DeFi具有了与传统金融不同的收益方式。传统金融最核心的一个因子就是利率,利率本质上就是货币的使用成本,也是一种跨期的折现。而流动性挖矿则更像是做市商提供做市流动性而获取收益,这些收益通常由交易手续费、矿币组成。

做市商的盈利方式在于买卖价差,包括客户交易亏损与爆仓等。举例来说,买一8,卖一12,而市价被极小量的成交单定在了10;当用户选择市价交易时,以为10买入/卖出的,实际上却是12买入/8卖出。对应到AMM中,交易对手方是池子,池子是由无数LP提供者组成的,LP提供者获得手续费以及矿币,而买卖价差则由另一个与池子交易的第三人提供/赚取。

流动性挖矿的高收益率来自于交易手续费的收取,交易频率越高LP的收益越可观;而超高收益率的核心就在于矿币。一个矿币的一生通常是这么过的:

矿币X出生了!为了给X提供流动性,需要建几个基础流动池子,例如X-USDC、X-ETH。为了激励LP们前来提供流动性,需要为这些LP提供奖励。奖励越高越好,所以除了手续费,X自身也会成为矿币的一部分。

但这并不重要,因为X本来就是凭空出现的!X的初始价格由初始LP确定,在一个交易对里,只要其中一个代币拥有价格,那么另一个也有拥有了价格,例如池子里放入10ETH和10000X,那么X的定价就是0.001ETH。如果有很多人认可这个价格,他们就会买入;他们用以买入X的ETH提高了X的价格,也提高了ETH的数量,池子开始增长!

如果有巨鲸早期买入X,由于巨额ETH的流入,造成了X价格的暴增,这会让很多韭菜见利而起、蜂拥而至。但同样的一天过去了,巨鲸的收益已经远超韭菜们的成本,当巨鲸获得满意的收益后,便开始砸盘离场,留下一地鸡毛。

相信你已经发现了矛盾之处——流动性挖矿看似合理,实际上却更像是一场财富转移。新的价值,真的有从这个过程中诞生吗?

就如我们前面所说,AMM的创新之处,在于为流动性找到一个更自然更客观的存在方式,随着更完善的模型的出现,它的一些缺陷也将得以克服。依靠算法完成的交易撮合必将成为未来市场交易的主流形式之一。而AMM是需要激励制度诱使LP提供流动性的,也就是说,流动性挖矿是有其必要性的。

只是,除了手续费,矿币真的有必要成为激励的内容之一吗?

我们假设X是某项目的治理代币。该项目就如同股市上很多创业公司一样,通过自己的业务创造价值,并被市场赋予了一个合理的估值。由此,X是具有价值的,假设按估值计算,X=1,那么即使X小于1,也会有认可其价值的人去购买它。

这个时候,项目方完全可以将X作为流动性挖矿的激励,来确保X本身具有足够的流动性。即使因为高额收益率砸盘,认可其价值的买家终将会出现。而在X的成长过程中,你早早选择了支持(稳定币白嫖也算),X的价值由虚(仅有LP定价)向实(买家支持)的这个过程,就是被我们所忽视的流动性挖矿的高收益来源。

也就是说,流动性挖矿的高收益率是有必要且是合理的。但这并不代表它就是可持续的。因为流动性挖矿的高收益造成了鲸鱼与散户之间的权力不对等,进而让鲸鱼有激励“挖提卖”,造成对买家(X实际价值的支持者)的伤害。一二级市场界限的模糊,让项目估值存疑,金融市场的定价功能被巨鲸们破坏了。

怎样更改这种激励环境,将巨鲸与项目方的利益趋向一致呢?

OHM做了一个尝试,尽管仍然没有解决高收益率下巨鲸的获利离场倾向,但为**DeFi下一步的进化指出了方向——更完善的激励调节机制。**btw,OHM是我所遇过最有意思的DeFi项目,我写过三篇文章分析其机制,感兴趣点击:

激励机制的创新难免是让人激动的。例如OHM利用协议控制流动性来协调LP的利益倾向;curve上旷日持久的流动性战争,竟然只是因为ve$CRV可以通过治理功能引导不同程度的激励;uniswapV3等协议做的聚合流动性方案,也是通过激励引导LP聚集在最合适的位置,来提升交易深度等。

说到这里,你或许已经明白DeFi的魅力。**DeFi希望用算法和激励机制设计优化金融活动,实现更少的人工干扰、更高的交易效率,以及更便捷的使用体验。**新的模型和协议将会不断被设计和实践,就让我们作为这些历史的见证者,共享这场DeFi盛宴吧。

*了解不深,相关内容如有不足之处烦请指出。

Subscribe to jojonas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