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kenomics03:关于stepn的一些问题分析、反思与建议
June 2nd, 2022

这是jokenomics系列的第3篇,昨晚发推谈了对stepn的一些看法后,觉得想说的还有很多,包括一些问题的分析和反思,另外我也想从我自己的视角谈谈一些建议。形式就采用自问自答吧,问题包括很多人吐槽的点,也包括我自己提出的一些问题,至于“答”,就是我所给出的自己的理解。综上,决定抽时间写下这篇文章。

先说下自己的经历(明确利益相关的行文惯例,不感兴趣可略过):

2021年12月,日常关注的融资信息里出现一款move-to-earn应用,我还分享到群里,揶揄这就是个盘子套个人力挖矿的概念;在得知创世一万双鞋子是免费送出后,对项目产生好奇,不过去ME上扫了一眼,地板2sol,心想免费的我接什么盘,没有太在意;

2022年初,群里讨论又看到stepn,再去看了下地板6sol了,出于绝不接盘的心态仍然略过;

2月底,群里讨论到stepn,地板已经10+sol了,于是产生好奇,仔细打开whitepaper去读了,读完发现游戏数值设计比较符合我的观点,成本边际递增、收益边际递减、token抛压等问题都有关注到;

3月初,在一次走路的时候想到了stepn,最终接盘入场了三双鞋;

3月底,在mirror写对链游的一些观点时顺带写了对stepn的心理学分析、优势与风险;

4月底,其实按照正常人的做法已经回本了,不过我这个人可能有点问题,穷还不关注回本,偶尔卖GST,大部分时间还在复投,包括后来又入金给喜欢散步的爸妈买了鞋子(他俩每晚可以PK谁走得多,我爸每次走得比我妈多都得意洋洋哈哈);

5月,bsc允许能量套利,发推表示了反对看法;包括后来允许bsc炒作而不调控,都是反对的,但仍旧保持对团队的信任,因为他们前期很多措施都符合我的判断,所以我觉得团队一定有大招或者说自己的考虑;

同月,越来越多人在推上fud项目,与项目创始人直接开团,退出大陆的计划,媒体引战,AMA自爆等各种危机,直到这个时候我其实还是倾向于相信团队的;因为从我自己其实是个不爱运动的人,但在走路体验完产品后,强迫自己买了双跑鞋,渐渐去每天跑步,从一开始的累到现在,能够清晰感觉到自己身体的变化,同时我也意识到,我的习惯并未养成,一旦离开stepn,我的惰性可能又让我变回之前那个不爱运动的我,这也算是一直使用的原因之一吧。

直到昨天晚上,貌似创始人之一在AMA中强调什么价格不重要,有点绷不住了。我原本以为他们知道产品的目的(web3生活方式)和手段(庞氏)之间有所差异,知道产品赖以发展的根基(维持经济系统的稳定),没想到本末倒置,把目的当作根基了……

信任危机啊信任危机了,来,咱们略过这个话题,进入正文。

1、stepn的价值在哪里?对于跑步这个行为本身来说是不是可有可无?

在3月18日所写的1段废话、2款链游体验报告 #skyweaver #stepn中,我对stepn背后的用户心理做了一次分析,截图如下:

注:仅为个人看法,不代表专业心理学结论
注:仅为个人看法,不代表专业心理学结论

涉及到行为激励、心理账户等理论,了解心理学的朋友应该很清楚我在说什么。关于stepn对运动激励的改善,深度体验过的朋友同样明白我在说什么。如果你只是单纯跑盘子赚钱,或者做鞋厂,或者完全没有体验过产品,那你当然不知道我在说什么。

所以stepn有价值吗?我认为有。就如黑体字所言,对于培养用户运动习惯而言,stepn具有其独到的价值。以此条价值为核心,stepn完全有机会培养一大批忠实用户,并在产品成熟后吸引一大批外部资源导入,进而去维持经济系统的稳定,这都是有可能实现的。

那么stepn对跑步这个行为本身来说,真的是有必要的吗?

没有必要。本身热爱跑步的人不需要任何产品的辅助。我有个朋友,常年报名马拉松,他已经可以从跑步中获取快乐了,何必去下个应用先投钱再回本多此一举呢?也看到有网友清仓stepn后再次走路感到轻松,或许激励对行为本身的引导与限制让他丧失了自由感,这都是非常正常的。

那么stepn会吸引到的核心用户是哪些人呢?希望形成运动习惯,但往往因为惰性不能坚持,需要外部激励加以引导的。拿我举例吧,我正常身材,偶尔健身,但从小就不爱运动,经常因为看书或者其他事情而久坐,偏宅,希望能像我朋友那样从跑步中获得快乐但没有动力去跑步,stepn对于我就是有价值的。从我的经历来看,和我一样的人很多,这些都是潜在用户。

(而这些,在bsc炒作行为被默许之后已经变质了)

最后说一个关键点吧。在争论好坏之前,我希望更多人去关注自身的选择权利问题。在区块链与web3之前,很多事情我们没得选,比如对个人信息的所有权;web3也并不意味着你一定就要保持私密信息不泄露,他只是给你一个自由处置的权利,你可以选择保有隐私,你也可以拿一些隐私数据换钱。stepn也一样。你觉得它是不好的,你可以不参与;如果参与了,就要明确其中的风险,以及它能够为自己带来什么。以前没得选择,现在多了一种,不是挺好吗?

2、庞氏结构适合web3产品吗?

这其实是争议最大的一点,也是很多人爆锤项目方,项目方却无话可说的一点。因为stepn确实是庞氏结构。

但在tokenomics与庞氏结构这篇文章中,我也非常详细地指出了庞氏结构与庞氏骗局的区别,我其实希望的是,大家不要谈庞氏色变,因为任何设计本身没有好坏,好坏要看他是如何被利用的。在利用这一结构时,有一些点需要注意,比如要存在价值循环(无论是系统内部还是系统与外界),比如要存在价值生产,比如系统本身需要一定的复杂度。

那么庞氏结构适合web3产品吗?

我个人觉得是适合的。但一定要有调控的能力,否则最后会沦为资金盘。因为一个可预见的现象是,有利可图时大批套利者会蜂拥而至,比如stepn的鞋厂、bsc fomo。

强调一下,web3产品适不适合庞氏,这是选择与否的问题,而非是与不是、必不必须。

那么如何控制呢?一些想法:

(1)一定要明确,庞氏结构是引流手段,用以解决产品前期的用户增长问题,但这并非必须的。除去公链、基础协议等,对目前的web3产品做分类,一类是以实用性功能为基础的,比如nansen、Dune,它们其实都具有自己清晰的商业模式,有无token问题不大;一类是基于原有web2产品做web3逻辑植入的,以我在web3社交赛道大盘点中提到的很多项目为例,其难以解决的一点,就是token不具有强需求,而庞氏结构是解决前期用户增长最便捷的方式。

(2)系统崩溃的预期。既然采用了庞氏结构,获得了前期用户增长的好处,就一定要更加注意埋下的雷。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要把如何平复庞氏的波动、平衡早期与后期用户的利益、协调用户增长与系统稳定的关系等问题考虑好。以stepn为例,很早就需要给用户一个收益递减的预期,在用户超过一定规模后,早期玩家的收益一定需要下降(甚至换手),并且一定要结合新的玩法去完成用户留存,这就需要较快的开发迭代;对早期用户不适宜一味激励(部分早期玩家收到了$GMT、BSC创世鞋子合计近十万的空投,而后期玩家除了亏本一无所获);税收也需要用来维持价格稳定,切忌蹦极式增减;等。

(3)关于高收益。高收益是吸引用户的一大手段,互联网抢用户也是这么抢的。被忽视的点在于,高收益抢来的用户大多数并不是真实用户,一旦收益不再,怎么抢过来的就会怎么遁走。什么共享单车网约车,人家烧钱是为了要干死对手独占市场;对于x-to-earn而言,同类型的gene还在慢慢磨,stepn你咋就不会控制下收益呢?其实对于大部分真实用户而言,收益稍微回归正常水平反而是一个比较合理与安心的存在。一个方法是在用户回本后,将大部分收益转为不可自由交易的应用内收益,当然,这得看应用内能够提供什么好玩的东西了。

(4)应用内token的价格一定要控制。庞氏结构的最大问题就是最后的接盘者的亏损。在传统经济里每个人都在不同的链条里成为接盘者,价值是不停流动的,问题不大,比如贷款买房的人可能是一个工厂老板,买工厂生产的产品的人可能为开发商工作之类。而一个产品,其核心功能是简洁的,无法模拟复杂的经济系统,那么如何解决最后接盘者的亏损问题,就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比较不错的解决方式是,部分系统税收用于维持token价格稳定,同时对动态地去对早期用户做收益递减的设计。

3、web3产品应该重视token价格超出产品本身吗?

我想回答不应该,毕竟过往我所有的观点都在强调,产品实用性第一,token应该为其服务。

然而仔细思索下来,确实是更重视token价格,才更有利于产品发展。何出此言呢?

(1)需要明确的是,如果是实用性很高的产品,根本无须发token,比如Dune,比如etherscan,比如未来的lens。就算是发了,只要不是极为差劲的设计,也不需要对token给予太多关注,类似于吃饭,裤子可以不买,饭不能不吃吧。

(2)大部分用户去体验一款web3产品,都是带有赚钱的目的的。token背后的金融属性决定了产品功能无法偏安一隅。token价格的涨跌会影响到用户的行为选择,假设一个DEX用token激励用户,而token一文不值,那么用户会去实现同样功能的其他DEX完成交换;token价格的涨跌也会影响到用户对产品的情感,因为用户存在有自我说服的倾向(以避免认知失调)。token归零了,用户在潜意识里会告诉自己这是款不好的产品。

(3)有人可能会说,uni跌成屎我也会继续用,v3聚合流动性多厉害!可如果其他DEX提供同样甚至更好的技术呢?用户对产品的使用,归根结底是很简单的,AVAX的架构再复杂,用户只需要知道C链是EVM兼容的,用小狐狸做同样操作就可以了。你跟他说AXAX的X链采用了Avalanche共识协议,有向无环图设计之类的,还不如跟他说堵交易时能维持低gas、快速确认交易的效果好。token,就是类似于“tps高且不卡”、“gas低”这一类可以直接被用户触及的直观感受,如果发了token却不重视token价格,或许也不见得产品能做到多好吧?

4、stepn的问题出在哪里?

(1)默许了bsc炒作

在允许bsc能量套利后,产品本身就要面临一次考验了——根据我之前的分析,能量套利一方面造成sol主力资金抽离,另一方面也会对bsc非早期玩家形成一个巨大的风险,在阵痛之后会形成一个强制平衡,除了bsc早期用户其余参与者均会受损。当时官方出了一个动态调整的措施,其实还是不错的,不料bsc早期玩家联合坐庄,以至于bsc上繁殖具有巨大的利润空间,市场上甚至出现了繁殖七次的鞋子——要知道,按照原本的递增设计,2次才是正常的平衡点。

这直接带动了市场的fomo情绪,流传着“几天回本“的笑话。然后项目方就毫无动作了……这是我到现在还没整明白的点,方便的话想问下这是出于什么考虑?第二个就是,那些因为几天回本冲进去的人,真的对自己的投资负责了吗?虽然项目方没有义务帮助玩家规避风险,但出于道义我认为需要提示这些,另外出于对产品的责任也必须严厉调控遏制炒作。

然而真的就啥也没管……

(2)公关

这会在第七点提到,即一个项目的创始团队的行为到底会对项目造成多大影响?其实从一开始,关于庞氏等很多问题就需要坦诚相待,把事情说清楚。社区的需求和建议都需要认真看待,而不是强硬地回绝,也不要做负面争论,这是web3用脚投票,不是集权统治敢怒不敢言。

(3)后期调控的不作为

在bsc之后,或许是由于社区对频繁调控的反感,或许是其他原因,项目方基本没有了任何调控动作(据我了解)。调控不仅仅包括纯粹的政策调整,还需要实打实的资金投入。类比于央行逆回购,在事发后stepn其实需要迅速调整公关、维护鞋子与token价格,尽快做好预期管理;同时与参与者协调调整收益等一系列措施;另外加快开发迭代,尽快推出新玩法引导老玩家token消耗。

参与者都在船上了,但凡有利的方向大家都会支持,谁想亏本出局呢?SBF可以放出sol低于3他全要的豪言,拿着1.5亿美元的资金难道没办法维护市场吗?

根据Dune的数据,累计繁殖的鞋子数量约50万,能够撬动市场的数量甚至根本用不到5万,假设5万的鞋子稳定在10sol的价格,不到三千万美元,只占收入的1/5。稳定10sol的价格,想换手的早点换手,考虑到后续增长空间,仍然是有很高潜力的。至于为什么不做,是做不到,还是不愿意呢?而且逆回购的证券又不是烂在手里,后续仍然可以释放去调节市场的。

难点可能在于一系列措施的节奏配合。

(4)关于税收归属

6%归于团队我是不认同的。对于stepn的经济系统而言,价值输入来源于新用户,价值输出来源于老用户,现在你跟我说,系统每次交易的6%持续流出,老用户也没有新的投入需求持续流出,跟我说这个系统会健康发展下去?不存在的。团队收入需要保证,开发成本需要保证,以1.5亿收入为例,这些划个5000万美元,三个月,还不够吗?(我也不懂,就假设一下)另外的4%需要反哺系统的。一个好的方式是DAO。DAO一个隐秘的好处是,玩家通过参与治理,获得社区归属感,会增强对项目的信心。至于之后拓展外部资源,整个项目的收入还会增加。都是可以讨论的嘛,到现在都还有很多参与者去为团队说话,就算让DAO投票10%收益(1500万美元,三个月)完全作为团队奖励,我觉得他们都有可能通过。

5、在宏观调控上,一个产品与一个国家存在哪些异同?

(1)国家的宏观调控由军事力量强制保证,而web3不具有强制性,每个参与者都可以自由进出。

要求产品具备吸引力;如果连产品都无法吸引用户,更别指望通过调控去制约了;

要求调控更透明;举例来说,所有措施提前公布,给出原因,邀请社区参与讨论,最后一起定调;对于紧迫的调控,可先斩后奏;

要求兼顾参与者利益;宏观调控难免会有损部分微观个体,国家的话也就过去了,但社区不会的,不满意不仅要润,还要fud;

要求经常摊牌以避免道德风险担忧;参与者担心团队跑路或者不作为,或者提出质疑都是极其正常的,毕竟web3现阶段本就信息不透明;建议团队直接摊牌,什么钱拿去做什么,什么操作什么想法,都可以跟社区说,会计还能做假账呢,你多报预算真的会有人去查吗?不会的,大家需要的只是信任和安全感;当然真有人查并且查到了的话emmm;

要求做好社区管理;毕竟项目方不拿枪,我想说啥就说啥对吧?

(2)宏观调控对于国家而言是极其复杂的,而一个产品只需要专注于核心几点就好。

项目方一般在后台掌握着大量数据,这比国家爽多了——统计局税务局等收集的很多数据甚至和现实都是有偏差的。项目方就能够根据后台数据去判断很多问题。

比如,系统的价值流入与流出有没有保持平衡?流入1000万,流出800万,税收我还收了300万,那么就把这100万放到调控账户去;流出远大于流入了,先分析原因,制定针对性措施,再从调控账户里补,调控账户完全可以借鉴会计,资产负债都是权责发生制,具体用到就直接从税收地址调用。

又比如,早期用户地址的数据需不需要监控一下?这些人是不是在挖提卖?这种对系统持续的价值流出不是好事。直接通过应用内调查,问用户有什么期待,把用户需求汇总分析,就更容易清楚价值流出端的需求并对症下药。假设stepn这些早期大户中有不少喜欢运动社交玩法,比如花费GST地上埋雷去炸其他用户,尽快提上开发日程,等到他们把系统榨干了再来就迟了……

又比如,用户增长曲线大概什么样子?后台的数据比链上能够读取的要详细的多。用户爆发性增长的反面就是之后大规模价值流出的需求(对用户来说叫回本),跟踪这些用户在调控时的反应,比如收益减少会采取什么反应,运动的时间段等,更有助于去判断真实用户数目,以及真实用户的增长率。

核心专注的几个点就是:“真实”用户留存/增长率、token价格维稳(可以是稳增或先减后稳住区间)、系统价值流转的平衡。

(3)产品的调控需要在兼顾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进入用户的利益上做更多考虑。

对于国家而言,一个时代的人民就是一个时代的人民,不存在先来后到,早期角色在后期角色进入系统后已经发生质变,比如青年人在婴儿成长为青年之后自己已经进入中老年;而产品是存在先来后来的,一定是早期用户与后期用户要面对同一波调控。在任何时候,都不能顾此失彼,早期与后期的激励失衡,这其实是很多项目都存在的问题。

以stepn举例,其对后期用户就非常不友好,一方面是因为庞氏结构将后期用户置于巨大风险之下,另一方面目前官方所有空投全部针对早期极少用户,会造成后期用户心理失衡。如何解决呢?我认为需要明确一点,**激励是针对贡献的,无论早期后期。**早期支持帮助了项目成长,没有后期用户的持续进入,项目怎么成长?针对早期用户的绝大部分空投应该换做其他目的:帮助后期用户减少风险、对积极给出有用建议或参与建设者给予奖励、产品使用的随机奖励等。

特别是庞氏结构,如何补偿后期用户所天然面临的的风险,是一个必须被解决的问题。这部分可以从税收中抽取成立专门的基金以应对。

(4)产品内消费难以名正言顺。

国家经济能够转起来,很大程度上在于投资和消费互为表里。衣食住行,这些都需要钱;而消费者消费花出去的钱,无形中完成了低买高卖行为;但产品里你是很难让用户把一切仅仅当作消费的。受到web2商业逻辑的影响,用户免费使用应用是名正言顺的事情,项目方巴不得更多用户免费使用应用,他们好借庞大的用户流量获利。但凡任何诱导消费的场景都会被大部分用户天然抵制,比如直播打赏。

而web3带来的投资和消费的混杂,更是让很多用户陷入了“在web3花钱就一定要获得回报”的怪圈里。可如果没有人消费,每个人都想赚更多的钱,最终的钱从哪里来呢?后期可以去寻找外部资源对接,早期呢?或许只能通过token二级市场,有人赚有人亏。

庞氏结构只是想尽快达到可以对接外部资源的阶段,并非用户亏本的替罪羊。相比来说,一些更容易被解释为消费的场景将更容易获取一个稳定的经济系统,比如付费连载,比如游戏充值。对于stepn现阶段而言,用户的确没有消费需求,而如果没有收益,连我前面所说的,改变运动习惯这样一个价值点也没有激励了。

6、调控经济的同时如何协调社区?

社区的协调并非仅仅找一些mod一些社区经理就可以解决的。mod等更多在于解决用户问题,维护社区秩序等,但真正重要的一个事情没有被注意到:参与感。

参与感其实是互联网里常玩的东西,典型的如小米。对于web3而言,我觉得最合适的就是DAO治理。目前的治理方式基本上是投票,那就以投票为例说一下。

(1)关于token与投票权

最直接的一币一票的方式显然是不行的。早期用户、种子投资等手上握有大批筹码,投票结果会直接倾向于这些角色,这显然是不公平的。这里需要做好用户区分。根据后台数据与模型去判断是个好办法,但毕竟存在不匹配的现象;个人倒觉得让用户进场时自己选择最好。无论用户的目的是什么,他必须去扮演好自己所选的角色,以获取最佳利益。到底是鞋厂、跑步爱好者、体验者,都是存在一些区分特征的。比如鞋厂,大多会卡着两天一生的节点;跑步爱好者会有一个不错的速度保持等。什么时候进入的,每天跑多久,这些数据都会成为用户的画像,用户怎么选会影响到之后的投票,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会被当前提案排除在外。

假设stepn要对创世鞋空投bsc创世鞋,首先,当事人不能参与投票;其余人按鞋子数量(不包含品质,用户一视同仁)进行投票。有的人会说,那大家肯定都否定啊。我倒觉得不一定,并不是所有人都见不得别人好,关键要空投得把理由拿出来。做了什么贡献?还是说创世鞋要赋能?创世鞋赋能为什么白皮书不说?早期参与者已经稳步收益了,且已经空投了GMT,再次空投是要稳什么?这么做对系统发展的好处是什么?如果为了整个系统而做的空投,我想大家都会很公正吧……

(2)有必要采用curve的vote escrow模式吗

ve token的设计,实际上是为治理token赋予了时间价值,这个时间是参与者对项目的信任时间。对项目越信任的用户理应获得与项目相关的任何提案更多的投票权,因为他承担了更多项目夭折的风险。因此ve token的设计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治理权转化方式。

但这是针对纯鸡肋型治理代币设计的,而大部分鸡肋型治理代币不具实用性,导致这个token本身存在没什么意义。我比较推崇的一个方式,在谈谈链游的设计与治理一文中说过,先明确治理权会被赋予给谁。治理权和收益权重叠其实是个蛮不好的事情,因为不可避免的寻租空间。对一个项目的治理,应该由哪些人去做呢?真实用户/玩家,一群真正使用并热爱产品的人。比如stepn,如果按鞋子数量投票,鞋厂恐怕会成为最大赢家。现在我让鞋子锁仓一定时间(不影响使用),不停产出token,而产出的token必须再次质押一段时间才会获得对应治理权,去尽最大可能保证治理权不被夺取。这对真实用户而言不值一提,鞋商却要思索一下是否要冒这个险。最终的提案通过肯定也是对真实用户更有利,本来就应该这样不是吗?治理权与收益权分离的目的就是,你赚你的钱,但不要把项目搞垮;项目调控了影响你赚钱也是你该承担的风险,这才更贴近现实。具体思路见那篇文章,不细说了。

(3)怎么做投票确认?

列举主流的一些投票制度。

多数制?简洁。如果投票是5:4:3:2:1,5赢了,但10没有得到满足。

认可投票制?但凡认可的选项都可以投票。可以反应真实观点的分布。但最后往往大家票数相差不大,结果没有参考性。

决赛投票制?持续决赛/淘汰直到过半数选票的诞生。方便选择,减少犹豫。但选项之间一般各有利弊,缩小决赛圈不一定能达到好的效果。

排序复选制。投票人自行排序所有选项,最少被列为第一顺位的最先淘汰(保持后续顺位有效性),直到选出胜者。

孔多塞制。投票人自行排序所有选项,然后依次让每个选项与其它选项进行对比,击败所有其它选项的选项为赢家。

累计投票制。投票人拥有一定的点数,可在选项间自由分配。

总结一下,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投票结果能否尽量满足大部分人的意愿?不同角色投票人的投票权该如何确定?投票是否该被赋予权重,还是仅仅是“被选择”?

目前我初步的思路是先筛选角色(提案当事人不参与投票),明确投票权重(早期角色与后期角色在不同提案中的权重应有区分,可以时间线性),用两次质押的形式确定投票权,最后采用类似于累计投票的方法确定提案结果。关于DAO与治理的具体细节我个人了解不多,具体细节可能还需要更深入的学习。

回到分标题,调控经济的同时协调社区,其实还是需要用token(含NFT)串起来,将大部分的非关键调控交予社区,社区治理的过程既是参与感与共识的巩固过程,也是对token本身的一个调节。同时,社区治理最大可能地保持了透明度,这样即使创始人再对骂大家也都波澜不惊了:反正实权在我们,让他快乐去吧!

7、web3产品的创始团队对产品的影响能够被规避吗?

目前来看是不能的。AC和他的一系列产品,马斯克和狗币、孙割和波场,cz和币安,灵魂人物的存在,也逐渐成为了共识的一部分。web3可以对web2有很多更新,但人类自身的逻辑是不变的。马斯克和特斯拉,乔布斯和苹果,马云和阿里,虽然后两者辞世/退居幕后了,但影响依然在。azuki凭借超高的质量跻身蓝筹,也因为创始团队过往的劣迹而共识受损;stepn也因为创始团队的不慎发言遇到公关危机。说到底,产品是由人做的,完全摆脱人的影响是不可能的。

但其实有些方向可以探索。比如第六点,团队掌握关键方向,将更多的权利尽量给到社区。匿名或许也是一种将个人影响尽量降低的方式(但前期难以获取信任)。

8、web3产品的收益需要被分流回系统吗?

对于无须用户持续进行价值输入的系统,收益自然该咋咋咋。

但如果产品的运转需要持续的价值输入,而价值流出又有高于价值流入的预期,其收益是有必要分流回来的。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可持续性。持续价值净流出的系统一定会逐渐死亡,而大部分抽取于价值输入的产品收益,发生在价值净流入的阶段,其实起的应该是一个调控储备池的作用。

这种分流必须坚持到产品的价值被外部资源所认可之后。不管web3还是web2,用户量永远为王。系统足够庞大后,外部资源会排队来挖掘用户价值。

简而言之,分不分流取决于经济系统稳不稳定。

9、庞氏结构适合GameFi吗?

正经游戏是不适合庞氏结构的。因为玩家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在两件重要的事情上,他不可能同时关注回本、担心投资风险,另一方面还要关注游戏的乐趣。可是不庞氏,怎么赚钱呢?一个基本的思路就是学习手游。大部分手游厂商吸金能力极强,他们是怎么设计游戏的?如何去触发玩家情绪的?如何勾起玩家氪金欲望?如何勾起土豪玩家氪更多钱的欲望?

只要把这些游戏收入的一小部分拿出来,进行各种行为引导,并作为奖励去做free-to-play,都是能够做出好的GameFi的。问题是,有能力做出这种现金牛游戏的公司,为什么会愿意分享自己的一部分收入给玩家呢?个人觉得可能1、数据所有权回归玩家的道义正统性;2、区块链热度有利于宣发;3、同一个游戏加上收益分享无疑更具竞争力,蛋糕越大才能分的越多;4、提高游戏寿命。总之我倒是不担心没工作室去做这一类的游戏。

哪一类GameFi适合庞氏结构呢?如前所言,只要缺乏游戏乐趣,玩家就可以将精力集中于投资之上,因为投资与赚钱本身也算是一个游戏。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大多是这一类,之前最火的比如DFK。

而对于大多数产品而言,如果有必要在产品使用的过程中结合游戏性,庞氏结构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有助于用户快速增长,但也对中后期经济系统调控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stepn。

10、总结

本来这里打算再写一下,如何更好利用庞氏结构并对其做好调控的,但发现前面比如2、4、5等要点中都已经提到很多要点了。想了一想,毕竟有些纸上谈兵,就不浪费大家时间了!如果市场上还有下一个比较倚赖经济模型设计与调控的现象级产品,并且的确是能够带来一些价值的,我或许会再次做一些分析。欢迎关注jokenomics系列,也欢迎找我讨论代币经济学相关内容。

Twitter:@jokenomicser

Subscribe to jojonas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
More from jojonas

Skeleton

Skeleton

Skele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