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表于2021-08-26 / 微信公众号 马俊杰 Musing)
最近忙于工作,再加上深陷网球这个绿色鸦片,导致这个月没怎么更新。这篇小文儿零零散散写了两周,虽然不成体系,不过先发出来吧, 欢迎讨论。
Excess of Capital = Misallocation of Capital
过去的几十年,包括中美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天平都明显向资本倾斜。但是在未来十几年起步的“大”周期内,对资本的利空大概率会慢慢变多。现在已经能看到一些初步迹象:从中美对大企业的反垄断调查和限制,到限房价控学区房。道理也很简单,资本是边际效应递减的,热钱很容易造成资本错配。而大国较量最终会是人口,科技,和购买力的竞争。资本错配对人口,对购买力都有负面作用。
所幸的是,我们正在(或者希望我们正在)从这个怪圈中脱离出来。
最近的大动作都在验证这个方向,比如,最近的打击互联网消费这种软科技行业。这点上,我很认同彭博社的 Noah Smith 的看法:中国“打击”的不是科技,而是被美国人贴上“科技”标签的、实质上是面向消费的互联网软件公司。
毕竟,互联网巨头的利润更多来自租金,而不是实际增值——他们只是蹲在非生产性的“数字土地”上,利用先发优势来获取强大的网络效应”。这些互联网消费公司,多多少少是在把小商贩小企业可以赚到的钱转移到自己手里。我愿意相信最近的动作是在引导产业结构向真正的“硬技术”(芯片新能源)发展。不以消费和娱乐为核心的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我们作为大国中为数不多的“可以”不受资本挟持的政策制定者,有能力去引导这场天平逐渐由资本回归人的变局。
通胀还是通缩?Inflation or Deflation ?
这方面,更多的是美国的资本市场在争论,而这个问题的答案直接决定了下一步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货币财政政策决定了风险资产的走向。
情况是这样的: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美国的大企业垄断可以大大降低成本,进而降低消费品的价格。再加上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进口廉价商品,这使得最近十几年,美国无论怎么增加 M2 的货币供应,市场都没有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
这个情况一直维持到了新冠。因为疫情带来的供应链部分中断或者运输成本升高,以及直升机撒钱,美国出现了长达数月的高CPI。不过,供应链问题和财政刺激都是暂时的,所以高CPI大概率不会持续。
这点我在最近的两篇文章中也提到过,但是还是有必要在媒体分析的轰炸中提醒一下:通货膨胀的不可持续性 + 货币财政政策的逆周期调节 + 全球的债务环境,决定了风险资产中期向好。所以,当市场出现 taper tantrum,或者加息的舆论也好,加息的短暂落地也好,这些造成的急跌都是机会。未来,这种急跌机会会有很多。
一点自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