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原发于 2021-07-17 (微信公众号 马俊杰 Musing)
最近宏观发生了很多事,特别是数字人民币的推出和联储对量化宽松的讨论。所以写篇文章,简要聊聊这两点。
数字人民币 CBDC
昨天刚发布了数字人民币的设计白皮书,里面提到的一些设定很有意思:
一方面,数字人民币不想跟银行存款竞争,所以给自己定位为流通中现金(M0),是央行对公众的负债,不计付利息。
另一方面,支付即结算,结束了之前银行转账结付的异步性;
第三,数字人民币可控匿名,控制性比之前的M0大大加强了;
最后,可以加载智能合约,实现支付和交易的可编程自动化。
作为全球首个央行数字货币,我们的央行这么急切的推出CBDC或许是因为它的可控匿名性和可编程性。这就方便了下一步在全球性债务危机的背景下,更精准高效地实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做到指哪儿打哪儿。
p.s. 数字人民币的白皮书链接,值得一读:http://www.gov.cn/xinwen/2021-07/16/5625569/files/e944faf39ea34d46a256c2095fefeaab.pdf
量化宽松(QE)是不是印钱?
随着通胀数据不断新高,无论通胀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联储都不得不应对要不要缩减量化这个问题。
最近这几年,媒体上一直说联储通过QE印钱,这里需要先纠正一下:联储压根儿就是没有印钱这个能力的。这次宽松也跟上世纪魏玛的印钱式宽松完全不一样。
量化宽松本质上只是资产的置换,过程是这样的:人们把钱存银行 → 银行把这些钱一部分拿出去放贷,剩下的拿去买不同期限的国债(duration matching)→ 下一步联储再把商业银行买到手的国债回购回去,然后给银行相同数目的隔夜资金(这笔隔夜资金属于联储的负债和商业银行的资产,第二天就可以流动起来,拿出去自由放贷)。所谓量化宽松,本质就是通过这种逆回购(reverse repo)来释放流动性。实际过程并没有印出多余的钱,释放出的流动性还是最开始储户存在银行里的钱,只是把这笔钱的流动性大大增强了。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人民在不知道的情况下,买了大量的美国国债,美国政府也就在无形中把人们不想买的债券卖给了大家。
而经济呈现周期性的加杠杆和去杠杆过程,就是因为一则联储没有印钱的能力,二则债务系统的特性会造成美元结构性短缺。
这里稍微说一下美元的结构性短缺,这点很关键。在一个债务系统里,如果这个系统的货币总量是恒定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做一个简单的假设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泡沫会吹起,为什么泡沫吹起以后一定会紧跟坏账的产生,一定会出现断供和去杠杆:
假设人们借了这个系统1亿,这就相当于创造出了1个亿的信用。如果年利率是2%,一年到期后,人们就需要还1·02亿。其中,1个亿是可以归还的,但是这个多出来的0.02亿利息人们其实并没有,因为这个系统本身就不存在这个多出来的0.02亿。
所以,到了一个经济周期的末尾,必然会出现大量的坏账。08年的金融危机就是因为杠杆加的太足,系统很快就出现了美元短缺,很快就有人还不起放贷,出现了大量断供和银行坏账,出现了银行大面积破产。这就像一个抢椅子的游戏,人数多于椅子的数量,所以音乐一停,必定会有人没有椅子。
下一步,我们要问自己的问题是:既然 QE 不能印钱,那么它应该起到什么作用?
08年开启的前两次 QE 都成功起到了压低利率,进一步促进信贷的作用,这就是 QE 的目的。
但问题是这次 QE 几乎没起到这个作用,目前信贷新增很低,美元流动性相当紧缺:美国7月的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5个月以来最低,而且对汽车,房屋和家用电器的购买意愿也降至40年以来最低点。
消费意愿下滑这个数据非常重要,因为这暗示了下个月开始,通胀可能会出现回落。
最终,一旦通胀指数下滑,同时信贷出现紧缩,经济下行,联储的宽松可能会延续。
这就又会给风险资产一段喘息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