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NamePump期间的那些事(2):Bonding Curve

研发NamePump期间的那些事(1):从ENS开始

前言

在上一篇文章里,我讲了 NamePump 如何利用 ENS 的唯一性与独占性,让发币这件事有了新的逻辑,也让许多原本沉睡的域名,获得了更实际的使用场景和流动性。

但这只是第一步。

代币被发出来之后,更关键的问题随之而来:价格从哪里来?谁来决定?用户如何买入卖出?流动性从何而来? 如果这些问题无法解决,发币就只是形式上的动作,难以真正撬动经济行为。

如果希望代币具备真正的金融属性,价格机制的设计就是基础中的基础

我们不希望平台里的每一个代币都依赖人工定价,也不希望它们的流动性只能通过上线交易所或引入做市商来实现。我们更倾向于构建一种自动化、规则透明、完全链上运行的定价机制,能在无需中介参与的前提下,自主形成市场行为。

基于这一目标,我们最终选择了 Bonding Curve,作为 NamePump 中代币发行与交易的核心模型。

本篇将重点拆解这一机制的设计思路与参数取舍,帮助大家理解我们为何采用这样的方式为代币定价。

联合曲线

Bonding Curve(联合曲线) 并不是一种固定的算法,而是一个统称,指的是「代币价格与供给之间存在数学函数关系」的机制。在这个机制下,不同的函数形式会带来不同的市场行为和价格走势

而我们选择的 Bonding Curve 算法是基于 Bancor Formula 的:

ReserveWeight (F)=CollateralReserve (R)Price (P)Supply (S)ReserveWeight\ (F) = \frac{CollateralReserve\ (R)}{Price\ (P) \cdot Supply\ (S)}

  • 储备金额 (R) 是做市合约中储备资产的数量,在 NamePump 里使用 ETH 作为储备资产。

  • 价格 (P) 就是代币相对于储备资产的价格,流通量 (S) 则是代币从合约中卖出的流通量。

  • 储备比例 (F) 是一个固定值,表示做市合约中,ETH 储备量 和 代币流通市值(P*S) 维持在一个固定比例。

联合曲线的形态主要由 0~1 间的 F 值决定,可以适用各个场景:

(a) F = 100% : 价格固定,不再随发行量变化,适用于最传统的单一价格 ICO

(b) F = 50%:价格线性单调上行

(c) F < 50%:凹形曲线,价格加速上升

(d) F > 50%:凸形曲线,价格增速逐渐减缓

凹形曲线比较适合 meme 币前期的公平发射,NamePump 也是采用凹形曲线作为默认发行方式。

参数选择

曲线的形态确定了,那接下来就需要确定公式里的一些参数了。

先说结果,我们目前定下来的几个初始参数如下:

  • 储备比例 F = 0.104776

  • 初始 ETH 储备量 R0 = 0.046941

  • 初始代币流通量 S0 = 1120031175

有了这几个参数,根据公式就可算出 初始价格 P 大概为 4E-10,这就是代币对 ETH 的初始价格。

另外,R0 和 S0 只是虚拟数值,并不是实际的 ETH 储备量和代币流通量。ETH 实际的储备量是随着代币逐渐卖出而增加的,实际的代币流通量同样会随着代币逐渐卖出而增加。

我们统一限定了代币的总供应量为 10 亿,一开始,这 10 亿会全部打到 BondingCurve 合约里。另外,限定了在 BondingCurve 中的最大实际流通量为 8 亿,一旦达到 8 亿这个阈值,就从联合曲线”毕业“了。毕业时,就会自动将 BondingCurve 合约里的 ETH 储备量和剩余的代币一起作为流动性添加到 Uniswap

代币的总供应量为 10 亿,因此,毕业时,剩余的代币大概为 2 亿。而根据我们的公式推算,毕业时,ETH 储备量大概为 8 ETH,代币的毕业价格大概为 4E-8。也就是说,毕业价格相较初始价格,理论涨幅约为 100 倍

毕业时,代币的流通市值大概为 32 ETH,而且限定了毕业时的流通量为 8 亿,即总供应量的 80%,所以毕业时的总市值为 32 / 0.8 = 40 40 ETH。

接下来我们来看,代币‘毕业’后如何进入社区运营阶段,以及流动性是如何持续激励的。

流动性挖矿

在许多 meme coin 平台中,一个常见的做法是:当代币从 Bonding Curve 阶段“毕业”之后,平台将池中资产注入 DEX,添加初始流动性,并随即放弃 LP token 的控制权。这样的设计被认为是一种“去中心化”的象征,代表平台不再干预代币的后续命运。

但在我们看来,这种仪式感十足的“丢弃LP”行为,其实伴随着显著的资源浪费:

  • 所有流动性资产将永久锁死

  • 所产生的手续费无人可得,形成沉没成本

  • 后续缺乏任何再激励机制,无法撬动持续的社区参与

这与我们设想的 Web3 经济理想相悖:资产不该是静态封存的,而应是一种流动中不断再分配的能量

为此,我们考虑了几种方案,最终觉得,更好的方案应该是将流动性交还给社区。因此,我们最终决定引入流动性挖矿方案:LP token 将作为挖矿奖励,分配给参与质押的用户

流程如下:

  1. 当某个代币在 Bonding Curve 阶段达到毕业条件后,系统会自动将池中资产注入 UniswapV2;

  2. 生成的 LP token 不会直接转入黑洞地址,而是作为奖励存入挖矿合约中;

  3. 用户可质押 LP token 参与挖矿,并获得新的 LP token 奖励。

这套设计的关键点在于:

质押用户不仅仅获得质押代币本身所带来的交易手续费收益,更重要的是获得了 LP token 本身,真正拥有这部分流动性的控制权和与价值收益权。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避免了资源被永久锁死的浪费,又实现了用户对代币经济的深度参与与绑定,让流动性逐步转变为社区的长期资产,而非平台一次性的补贴或牺牲

归根到底,我们不希望代币只是‘被发出来’,更希望它们能‘活下去’。它的流动性应当是社区共同维护、共享激励、持续进化的资源。这才是我们心目中,一个健康、可持续的代币经济体应有的样子。

域名赎回

在 NamePump 中,Bonding Curve 不仅承担发行与交易的角色,还承担了代币发行失败后的退出通道功能。

因为现实中,不是每个代币都能顺利走向社区化、具备持续吸引力。有些代币在发行后,买入的人寥寥无几、社区也迟迟无法形成,这时发行人可能更希望撤回尝试,取回自己的 ENS 域名。为此,NamePump 设计了域名赎回机制,允许发行人“止损”并退回初始状态。

具体规则如下:

  • 赎回触发条件: 在代币启动 Bonding Curve 的 72 小时后,若未成功毕业(未进入流动性阶段),发行人可发起「回购赎回」操作。

  • 赎回方式: 发行人需向合约支付:「赎回价格 × 已售出代币数量」的 ETH,一次性回购所有流通中的代币。

  • 赎回价格计算规则:赎回价格 = max(过去72小时加权平均价,当前价格) × 120%

  • 赎回后的流程: 合约进入赎回模式,禁止用户买入,持有代币的用户可以按固定赎回价格将代币卖回合约,实现退出

这个机制的设计意图是明确的:

给发行人一个后悔药,同时也保护早期买入者的利益,通过强制性的溢价(120%)补偿,降低用户在失败项目中的风险敞口。

在这样的机制下,ENS 域名不再因一次失败的发币而永久沉没,而是拥有一种有尊严的回退路径,鼓励更多人安心参与发币探索。

小结

Bonding Curve 在 NamePump 中承担了关键的三重角色:

  1. 自动定价器:通过算法模型让代币价格随着买卖自动变化,无需人工干预,实现去中心化的流动性。

  2. 流动性桥梁:毕业机制将初期的资金积累平滑迁移到 DEX,结合流动性挖矿,让社区真正拥有代币的后续命运。

  3. 失败兜底机制:通过赎回模式,为未能成功毕业的代币提供“止损通道”,发行人可以赎回 ENS,用户也能退出回收资金。

从发币逻辑到流动性运营再到退出机制,Bonding Curve 为 NamePump 提供了一套闭环的代币发行结构,既激进又克制,既去中心化也保留一定可控性

这只是 NamePump 的基础金融机制之一。接下来,我们还会介绍围绕代币社区构建的激励设计、帖子打赏逻辑,以及 AI 与社交机制如何叠加到整个经济体中,形成真正持续运转的内容网络。

Subscribe to Keegan小钢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