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们工作室这几个月以来一直在忙活的初创项目 NamePump 终于完成了所有内测功能,开始迈出对外的第一步了,进入软启动阶段了。
大家可以通过访问以下地址开始体验 NamePump 的玩法:
NamePump 的玩法其实不少,可以基于 ENS 发币,可以交易发行的代币,可以在每个代币的社区贴吧里发帖评论玩社交,可以玩 Ponzi 打赏,可以玩 Staking,可以玩 AI,等等。
NamePump 研发期间,不管是产品层面还是技术层面,我们都在不断迭代,最终演化出现在的版本。而且,我们还在继续不断优化迭代,也正在研发新功能。
因为功能玩法比较多,包括背后的一些思考,没法用一篇文章说明白。因此,我打算陆陆续续写一系列文章,逐步介绍研发 NamePump 期间的一些产品和技术上的思考和实现。
NamePump 的第一个核心功能就是:可以基于 ENS 发币。
在 NamePump 平台上,用户可以质押自己拥有的 ENS 域名,发行同名代币。例如,如果我的钱包里有 keegan.eth
,我就可以质押它并发行 $KEEGAN
代币。如果用户还没有 ENS 域名,也可以直接在 NamePump 平台上注册,我们的前端交互页面已对接 ENS 合约,确保整个注册和发币流程顺畅。
在 ENS 体系中,.eth
顶级域下的每一个名字都是唯一的,比如 vitalik.eth
全网只能存在一个。这种天然的唯一性,确保了每一个基于 ENS 所生成的 Token Ticker 也是唯一的——不会有第二个 $VITALIK
出现。
更进一步,ENS 还具有强烈的独占性:每一个域名只能由一个地址持有。也就是说,只有真正的持有者才能使用它发币、建社群、发展代币经济。别人哪怕看上这个名字,没有域名也发不了这个 Ticker 的币。
简单说: ENS 的唯一性,让 Token 不会重名; ENS 的独占性,让发币资格只属于你。
接下来就有意思了。
像 batman.eth
、superman.eth
、ghibli.eth
、google.eth
这些 ENS 其实很早就被人抢注了,常年躺在钱包里,没有真正的用途。大多数时候,只能挂在 OpenSea 上等人来高价收购,实际成交的非常少,流动性极差。
而 NamePump 的加入,让 ENS 的命运不再只是“躺着等转手”。
1️⃣ 流动性觉醒:曾经只能静静躺在钱包里的 ENS 域名,现在可以一键代币化,真正流入 DeFi 市场,变成“能动起来”的金融资产。
2️⃣ 粉丝也能“掌权”:当你手里拿着的不只是域名,而是能打出自己旗号的代币,粉丝就能成为品牌共建者,而不是只能围观的局外人。
3️⃣ 品牌方的被动时刻:别等品牌方点头了。只要社区生态先动起来,形成影响力,他们就得主动来“接盘”这股流量,否则就是错失一次进入 Web3 的机会。
4️⃣ Web3 文化 IP 正在形成:当社区的共识、市场的热度和资本的关注聚到一起,ENS 不再只是个“名字”,而是一种文化资产,是可以被投、被炒、被共建的新 IP。
所以说,基于 ENS 发币,不仅让 Ticker 保持唯一,更让 ENS 域名从一串字符串,进化成 Web3 世界的“故事入口”。
在 NamePump 的机制加持下,每个 ENS 都有机会变成一个文化资产的起点,唤醒沉睡的域名,创造全新的流动性和叙事空间。
下面,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下整个发币的流程。
举例,我现在想要发行一个代币叫 $MONKEYKING
,那前提是我需要拥有同名的 ENS 域名 monkeyking.eth
,但我目前还没有这个域名。幸运的是,还没有其他人注册了这个 ENS 域名。因此,第一步,我需要先注册 monkeyking.eth
域名。
有两种注册 ENS 域名的方式:第一种,是去到 ENS 官方的 app 页面进行注册;第二种,则是直接在 NamePump 这边的页面注册。
注册 ENS 时,核心交互流程主要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先执行 commit,可以理解为是预提交流程;执行 commit 之后,需要等待 60 秒,之后才可以执行 register 进行实际的域名注册。先执行 commit 并需要等待 60 秒才能执行实际的注册操作,主要目的是防止 MEV 抢跑行为。
注册完 ENS 域名后,就可以进入发行代币的流程了,发行代币也叫 Register NameToken。在 NamePump 平台发行的代币统一称为 NameToken,简称 NT。
发行代币时,需要提供的信息如下:
NameToken Name:代币名称,对应于 ERC20 中的元数据 name
NameToken Desc:代币的描述信息,即代币的简介
Avatar:代币的 Logo
Public Sell Start Time:代币在 BondingCurve 可正式交易的开始时间
注意看以上图片,在 NameToken Desc 输入框的右上角有个机器人的小图标,这其实是个 AI 辅助工具,可基于代币名称等信息生成简短的代币描述。在 Avatar 旁边也同样有个机器人小图标,这也是一个 AI 辅助工具,可基于代币名称、代币描述等信息生成代币 Logo 图片。
关于 Public Sell Start Time,有两种选择。如果选择开启 Fair Launch,则代币一旦发行成功就马上进入了可交易状态。如果 Fair Launch 不开启,则可以手动选择正式交易的开始时间,方便一些发行方在发行代币后,正式交易前,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去做一些市场宣发。
填写完以上信息后,就可以提交 Register NameToken 了。
执行 Register NameToken 成功后,只是在 Layer1 上完成了操作而已,但整个发行流程其实还没结束,因为代币的生成其实是在 Layer2 完成的。
目前测试网用的 Layer1 是 Sepolia,而 Layer2 则是 Base Sepolia。
从 Layer1 到 Layer2,这就涉及到跨链了。NamePump 是接入了 LayerZero 来完成跨链操作的。
在 Layer1 执行 Register NameToken 成功后,就会通过 LayerZero 自动发送跨链消息给到 Layer2 的合约,跨链成功后就会在 Layer2 成功创建出对应的 NameToken 合约和配套的 BondingCurve 合约。发行的代币总供应量固定为 10 亿,创建后会全部自动转入 BondingCurve 合约。关于 BondingCurve 的具体机制,下一篇文章再细说。
在 Layer2 成功创建出代币合约后,其实还会把 NameToken 地址通过 LayerZero 回传给 Layer1 的合约,Layer1 的合约再将 NameToken 地址写入对应 ENS 的 Text Records,从而在 Layer1 的 ENS 层面和 NameToken 确立这种关联关系。
至此,整个发币流程才算完整地完成了。
NamePump 作为一个结合了 ENS 唯一性 + 发币 + 社区内容激励 + AI 辅助内容生成 这一整套机制的项目,是在一个全新的方向上探索。这是个令我感到兴奋的项目,因此我会陆续深入介绍 NamePump 的每个功能模块。
NamePump 目前正在测试网阶段,很多新点子还在不断打磨中,我们特别欢迎你来体验、给建议,甚至一起「搞事情」。
如果你对「发币」「社区」「Web3 IP」这些话题感兴趣,非常欢迎你来试试我们的测试网版本。你可以自己发一个属于你的 Token,或者参与别人的社区,甚至只是围观看看,都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我们想知道你在使用过程中的真实感受,比如:
功能有没有让你觉得“哦!有点意思”?
体验上哪里不够顺?哪里让你“懵了”?
或者你有一些完全不同的点子?
欢迎加入我们的社群,和我们一起测试、讨论、脑暴,还可以第一时间获得更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