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封城记忆

2020年1月25日,《十日谈》

农历新年第一天,身在疫情重灾区武汉,只能宅在家里,外面传来的消息让人徒增焦虑,这种状态让人想起了薄伽丘的《十日谈》。 薄伽丘创作《十日谈》的背景是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的大流行,这场瘟疫造成了数千万欧洲人死亡,鼠疫的威力比冠状病毒更厉害,感染当天就可能丧命。黑死病造成了巨大破坏,是巨大的灾难,但它也深刻地改变了欧洲,是促进欧洲走向理性和人本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灾难到底会带来什么?短期来看很糟,长期来看可能有益。就像森林火灾,大自然通过不期而至的火灾来调节生态,火灾后生态平衡会重新构建并变得更强健;而长期没有火灾的森林反而变得脆弱,比如澳洲这次持续数月都无法扑灭的森林大火。其实澳洲土著在远古时期就知道要定期焚烧森林中的枯枝等易燃物,借此避免更大的火灾发生,直到这次大火的发生,这种先放一把火的做法才引起当地人民的重视。

这次的疫情会有怎样的深刻影响还很难说,但愿能改变人们对待流行病的态度,提高防控和备灾能力。

2020年1月26日,重新认识认识新冠病毒病毒

综合一些信息,我发现这次冠状病毒初期症状很轻,不容易识别,且扩散很快,人们很容易因为出现相似的轻度症状而感到恐慌,于是就会过度反应。

过度反应可能是千万年来沉淀在基因里的危险应激策略,以至于大部分动物都是闻风而动,对环境变化非常警觉。虽然人类在社会化之后丧失了动物的警觉性,但还是逐渐形成了听风就是雨、慌不择路的危险应对策略,在处理风险时也往往会矫枉过正,这是人类的过度反应的情形。

过度反应时常缺乏理性,比如人们会尝试各种未经证实的偏方来预防疫情,传播各种疫情相关的谣言和各种都市传闻。虽然人们的过度反应并不理性,但对人来说可能是更优的应对策略。首先人本身是有限理性的,其次,非理性的反应过度带来了应对风险的冗余。

过度反应让人们重视风险,为小概率事件的发生做好防范。比如一般情况下医务人员之外的普通人没有必要戴护目镜防范疫情,但是还是会有人会戴着出门,避免风险。 既然反应过度带来沉冗性,那必然要求更多的资源支持,大多数人都会反应过度,于是资源紧张就不可避免。

深挖洞、广积粮是一项优良传统,但是长久的和平年代让人们对风险越来越麻木,备灾意识不断下降。时而出现一次公共风险事件也许能唤醒这项优良传统。 我们不应笑话反应过度的人群,也不应止步于有限理性,而应重新审视前人经验,扩大理性认知,利用好非理性的过度反应,从长计议,更好地做好风险防范措施。

2020年1月29日,关于极简主义

经济滑坡让极简主义在部分年轻人群中流行,买一物丢一物,饮食用代餐取代。极简主义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俗话说由奢入俭难,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增涨,多数人很难放弃物质欲望回归简朴,极简主义虽是经济下滑的产物,但也让人们反思生活方式,减少浪费,降低物欲。

但极简主义的弱点在于脆弱的风险抵抗能力,一旦出现自然灾害、严重瘟疫或者社会动荡,极简主义会因物质储备不足而难于应对风险,比如这次冠状病毒疫情,要保证多日不出门,柴米油盐是否充足,尤其在过年期间,买东西相对困难,疫情加剧了这一状况。这段时间,城市的超市营业时间缩短,每天都有大量顾客带着口罩拥堵抢购,与此同时,农村的家庭就要好得多,往往都有充足的粮食和肉,还有一亩三分地,抗风险能力要强得多。

极简主义不应偏执于精简,而应做好必要的储备,因为风险往往不可预料。

2020年1月30日,论持久战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超级传播者的确切消息,这次疫情的传播与非典非常不同。非典能够被控制主要得益于超级传播者及其接触史被掌控,但新冠病毒传播力更强,扩散面更广,传播路径分散,不容易控制,因此封城是无奈之举。 再加上新冠病毒症状不明显,人们不容易自行判断是否被传染,这反而容易造成人们恐慌。这可能会让人们长期处于戒备状态,即便未来警戒解除,部分医疗物资也可能在很长时间里比较紧张。

我估计这次疫情的防控难度更大,持续时间会更长,人们可能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2020年2月1日,经济影响

这次疫情已经开始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据三联生活周刊报道,湖北的家禽养殖业因为封城封路,饲料供应被阻断,养殖场已经陷入困境,若是弹尽粮绝,对行业而言是灾难性的。 封城封路何时结束目前没有官方时间表,但预计延长假期结束后,这种状态将难以持续,否则经济形势会更严峻。

这就需要在疫情和经济形势之间进行权衡,在疫情得到控制前结束封锁,将让疫情防控形势变得复杂: 回流的务工人员会造成汉内医疗资源更紧张,人员交流频也许会让疫情再次出现小高峰,还好一些行业陆续开工能够让基本物资供应得到保障,但一些服务业可能会受到影响。 乐观的情况是在13号之前疫情的防控有明显进展,这对未来解除封锁后的防控工作是有利的;如果没有明显进展,疫情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不管怎样,要做好长期对抗疫情的准备了

2020年2月2日,杞人忧天

杞人忧天,通常的解释是为不切实际的事情担忧,庸人自扰,有讽刺和贬义的意思。但我觉得这个典故并不简单。 关于这个成语,我在网络上看到的比较好的解释是这样的:杞人所在的杞国非常弱小,周围强国林立,随时可能会被吞并。事情也确实如此,杞国后来被楚国灭了。后来的史太公也觉得这个国家太不重要,没什么值得记载的。我们设身处地的想想,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杞人的忧虑实际上反映了他身处弱国的那种强烈的不安全感。

对于身处乱世的杞人,我认为他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他的处境让他警觉,非常紧张,他确实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从长期来看,天确实存在塌下来的可能,你可以把陨石撞击、行星相撞、地月相撞、太阳膨胀等等称之为天塌下来,虽然这些要么是小概率事件,要么遥遥无期,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无法理解的。

但对于已经有了理性素养和科学知识的人来说,这都是可能的,我们不能忘了遍历性的存在。在足够长的时间里,我们所居住的地球终究会遭遇致命的小概率事件,我们没有遇到,是我们存在时间还不够长,可认知的历史还不够长,了解的真相还不够多,更何况人类已经找到了一些地球上曾经发生过类似事件的证据。天塌下来的风险也许不会很快发生,但是其他你所未知的风险就很难说了,杞人身处乱世不忧虑才怪。现代人已经充分社会化,安定的社会带来了稳定的生活环境,这让人们容易对未知风险疏忽大意,一旦风险来临则手足无措。正确认识风险,在生活中处处留有余地,待人处事多让三分,是更好的生存策略。

2020年2月6日,疫情下的人性

困境考验人性。身在重灾区,最近经常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各种报复社会的龌龊行为和趁火打劫的违法行为,还有很多因为政府组织管理未跟上,或者医院资源紧张收治不及时导致的纠纷和治安事件。但资源紧张和管理不力只是引子,隔离本身带来的矛盾才是根本。

如今的疫情虽然威胁了全国人民,但是隔离措施保护了大多数人,这反过来使得少数被感染的群体显得更为孤立。被确诊患者和疑似患者的利益与自我隔离的正常人是完全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一方寻求被治愈被接纳,另一方则要远离确诊患者。这两方彼此仇视。在这两者的关系中,确诊患者和疑似患者显然是弱势群体,他们中的一些人之所以会所以故意传播疾病,闹事,产生反社会的心理和行为,本质上是希望通过这些方式让更多人加入自己的群体,形成更大的利益同盟,争取更多话语权,得到广泛重视,被积极救治。 目前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就是扩大救治,把病患变成正常人,让弱势群体不断缩小。

战争年代你大概率容易遇到会帮助你的人,因为大家都面对共同的敌人,大家必须抱团取暖。在和平年代,人群冷漠司空见惯,因为没有敌人来凝聚他们,很多时候也没有必要,容易出现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情况,直到逃也逃不掉的时候,人们才会反思,然后再回头聚集起来共患难。 军队通过演习保证战斗力,普通人通过健身来保持强健,但这个社会似乎还没有什么有效的机制来增强社会的抗风险能力,偶尔出现的社会危机也许是大有裨益的!

2020年2月9日,城市里的熟人社会

这场疫情让自发组织的社群有了大发展。武汉市政府组织的社区网格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人们在网格社区里反映问题常常得不到回应,网格管理员很难联系上,居民的生活问题难以解决。

有的社区庞大,管理人员不足,疫情带来了大量工作和复杂的情况,管理人员分身乏术。所以居民自发组织的社群成为人们互助的最有效管道。在这里人们可以组织团购蔬菜,并有序领取,人们需要购买水果副食,社群有人提供资源和渠道,有困难的人需要帮助,社群很快有人响应并提供帮助。我自己也通过小区的互助社群参与了蔬菜团购,也看到群内一些互相帮扶的感人场景。

这场灾难让社区为单位的社群在各地涌现,成员们互助,增进彼此信任,这在以往是不多见的。实际上很多人可能从来没有加入过社区的社群,很多社区社群也往往是松散的,这次政府主导的社区网格让人们很快找到了组织,但人们很快发现网格组织并不能解决问题;但网格成为了一个入口,汇聚了同社区的居民,他们很快就在私下自发组成了互助的社群,进入网格的居民只要在网格群内看到互助群的二维码就会迅速加入,这样就快速集中众人的力量,大家通过互助解决现实问题。

乡村社会是熟人社会,城市是陌生人社会,但这种紧密的社群把城市社区变成了熟人社会,真正的社区自治可能会由此涌现。由于我国政体实行民主集中制,目前在我国只有乡村一级政府可以实现充分的民主,如果排除贿选问题,至少每人都可以参与投票。城市的很多居民很少甚至没有参与投票,政治权利一般都被代表了。紧密社群的出现说不定能改变城市基层治理格局,让社区治理走向类似乡村的民主模式,大幅提高居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 自下而上的力量往往更有生命力,城市基层社群的不断紧密和壮大,可能会推动社会的进步。

2020年3月11日,极端风险不可忽视

疫情带来保险都难以转嫁的风险,如果身处武汉,在疫情期间突然罹患重大疾病,或者癌症复发,即便投保了高额重疾险,也会无能为力,因为特殊时期医院已经不收治新冠以外的病人。对病人来说,不能被医治将延误病情,无法到医院确诊则无法获得重疾险赔付,最终可能人财两空。 保险能够转嫁正常情况下的风险,当极端情况出现时,也可能会失效!保持健康,提高生活中的风险意识,为生活留有冗余更重要了。

2020年3月12日,中国行动有力的背后

随着新冠疫情全球快速扩散,全球才开始真正认识到中国防控疫情的强大能力。这种能力其实来自两方面:

1、自上而下的权威及其对公共领域的渗透

2、颇具中国特色的运动式治理模式

这是典型的大政府模式,曾不断被西方人士诟病,然而这场抗疫运动展现了这种模式的优越性。即便疫情发现的早期未能引起政府足够重视,但强有力的防控措施和资源调集能力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虽然代价不菲,但经此一役,政府的风险防控能力得到了锻炼,防微杜渐的风险管理制度也将越来越完善。

2020年3月13日,新冠疫情下的全球市场

全球市场崩溃了,常规避险资产也失效了,算得上是有生之年系列了。这次疫情的影响是釜底抽薪式的,生存面临威胁,生产就无从谈起,经济几乎立刻就会失血,人们因恐慌而疯狂变现,即便最为活跃的美国国债市场都开始面临流动性风险。 更糟的情况是,各国央行释放流动性救市可能并不会有太大效果,无法开展生产,经济活动就失去了基础,流动性的释放只能续命,无法挽回信心,而隔离防控只会让生产更为困难,经济休克无法避免。只有疫情得到控制人们才能重拾信心,生产也才能真正复苏。

————————

以上为2020年疫情期间日记

Subscribe to legominism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