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 RGB 协议万字研报:面向闪电网络和智能合约,能否引领新一轮技术变革?全景式拆解其发展历史、技术原理、生态现状与 5 大风险挑战
November 27th, 2023

从 Colored Coin 开始、到见证隔离和闪电网络的出现、再到 Ordinals 协议,比特币生态涌现了一轮轮技术创新。其中,RGB 协议团队尤为低调沉稳,自 2018 年被正式提出以来,便一直在致力于为比特币生态通用化智能合约系统的构建,直至今年 RGB v0.10 版本的正式发布。这一版本的发布便引发了行业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在 Web3 社区对于它出色的应用场景以及可能的新技术变革产生了诸多想象空间。

RGB 协议的核心优势在于它以比特币和闪电网络为基础,采用了包括一次性密封条、客户端验证、基于比特币的加密承诺等在内的一系列技术,在不导致比特币区块链分叉的情况下实现了对于隐私性、可扩展性和可编程性的需求。在本份研报中,笔者将就 RGB 协议的发展历程、设计原理、重点技术、面临的风险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为你全景拆解。

比特币扩容方案的类型

随着以太坊扩容赛道的繁盛,比特币扩容也逐渐形成规模。LD Capital Research 在文章 《万字解读 BTC 二层网络 Stacks 及其生态》中对比特币的扩容方案作出过总结,他们认为当前的扩容方案主要有原链扩容、链外状态通道和侧链方案三种。原链扩容属于 Layer1 解决方案,操作难度大,扩容效果有限。如果要更大限度地提升比特币网络的吞吐量,链外状态通道和侧链被认为是目前最为可行的措施。

而 HashKey Capital 的技术主管 Jeffrey Hu 在他的推文中提出了他对于比特币扩容方案分类的看法。他将侧链、状态通道、Rollup、客户端验证等几种类别都归属于 Layer2。从他给出的结构图上看,比特币网络已经诞生了数条包括 Rootstock、Liquid、Stacks 等在内的侧链方案。与其他扩容类型相比,侧链项目的数量目前占据着市场的主流优势。

不过 Stacks 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侧链,它正在向基于比特币的独立区块链协议和生态系统方向发展。想要进一步了解 Stacks 的发展史和技术原理,可以阅读另一篇研报 《比特币扩容解决方案 Stacks 万字研报:能否带来比特币生态新突破?全景式拆解其发展历史、技术原理、生态规模与未来挑战》

另外,在以太坊扩容的影响下,Rollup 也被引用至比特币网络。例如,Rollkit 提出 Sovereign Rollup,它使用比特币来提供数据可用性,允许用户通过在比特币区块链上检索和存储数据来生成 Rollup 。虽然对于该协议在继承安全性和存储方式上还存在着争议,但是这种新的方式的出现也代表着新的可能性。

无论是哪种扩容划分方式 ,都展示出为比特币网络扩容的必行之势。从解决方式上来看,比特币扩容也在借鉴着以太坊 Layer2 的经验。另外,以上两种分类方式在判断 RGB 的类别上存在着少许的偏差,前者认为 RGB 是一种链外状态通道解决方案,而后者则将 RGB 列到了单独的客户端验证方案里。那么,RGB 到底是什么?

理解 RGB 协议

RGB 的官方说明是:用于比特币和闪电网络的可扩展和保密智能合约的协议套件,可用于发行和转移资产以及更广义的权利。它由 LNP/BP 标准协会发布,受到了 Fulgur Ventures、Bitfinex、Hojo 基金会、Pandora Prime 和 DIBA 的支持。

RGB 的概念首次被提出是在 2018 年,其灵感来源于 “Colored Coins” 和 Peter Todd 在 2016 年提出的客户端验证和一次性密封条的概念。

2019 年,Maxim Orlovsky 和 Giacomo Zucco 成立了 LNP/BP 标准协会(全称为 Bitcoin Protocol/Lightning Network Protocol,比特币协议/闪电网络协议),并得到了 Bitfinex 和 Fulgur Ventures 的支持,旨在推动 RGB 从概念阶段向实际应用发展。随着 LNP/BP 标准协会的成立,RGB 被重新设计和评审,它不再只是闪电网络的一个生态,而是致力于为比特币和闪电网络构建一个可编程层,甚至于成为计算机和加密智能合约系统的通用形式。

LNP/BP 协会是一个监督比特币各层开发的非营利组织,它们的产品覆盖了比特币协议、闪电网络协议和 RGB 等职能合约。目前,LNP/BP 提案已基本上涵盖了可以锚定到比特币交易的所有内容,定义了 L2+解决方案设计的原语,并描述了可以从一些原语构建的复杂用例。

最后,我们再梳理了一下时间线:

  • 2016 年:Peter Todd 首次提出了 “一次性密封条”(Single-use-seal)和 “客户端验证”(Client-Side Validation)的概念,Giacomo Zucco 基于 Peter Todd 提出的这些概念产生了对于 RGB 的构想,这些概念为后来的 RGB 协议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2018 年:受到上述重要概念的启发,RGB 协议在 2018 年被正式提出。这标志着开始将这些概念具体化并转化为协议设计。

  • 2019 年:Maxim Orlovsky 担任 RGB 协议首席设计师与开发者,设计和实现了当前的 RGB 协议形式。开始推进 RGB 协议的开发,着手实际开发协议中的许多组成部分,这些部分最终成为 RGB 协议的一部分。同时,Maxim Orlovsky 和 Giacomo CISA 在瑞士成立了 LNP BP 协会,该协会旨在为 RGB 协议提供与相关标准相关的支持。

  • 2023 年 4 月:经过大量的开发工作,RGB 协议发布了 v0.10 版本。这表明协议在之前的几年里经历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版本的发布也意味着 RGB 协议在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和改进。

现在,我们就顺着 RGB 协议概念的起源来探索什么是 RGB 协议。

一次性密封条(Single-Use-Seals)

一次性密封条的概念最早由 Peter Todd 在他 2016 年的一篇文章 《Building Blocks of the State Machine Approach to Consensus》中提出。他在解释比特币交易历史记录的唯一性时,介绍了通用的识别办法,即引入加密一次性密封条的概念。简单来说,它与保护运输和存储货物的办法类似,给需要保护的对象加上一次性密封条,让它只有两种状态:打开和关闭,并且该密封条只能关闭一次。这样就可以确保里面的货物没有被打开过。[1]

在比特币的网络里,未花费的交易输出(Unspent Transaction Output,简称 UTXO)可以用来作为密封条。想要理解 UTXO 如何可以作为一次性密封条,就需要先了解什么是 UTXO。

比特币网络不存在用户账户的概念,它实际上是一个个的钱包地址。交易比特币就是从至少 0 个地址(比特币的铸币交易)发送到一个或者多个地址的过程。而在用户地址里尚未实际转出的部分就是未花费的交易输出(UTXO),也就是说,比特币钱包余额实际上就是钱包私钥控制的 UTXO 的总和。

比特币区块链记录了每一笔交易输入和交易输出。每一个交易输入都指向前面区块的一个交易输出,它包含了 UTXO 和签名,签名用于解锁前一笔交易输出,向网络证明对比特币的所有权。因而这些交易过程是可以追溯的。这样一来,比特币的交易输出就可以作为一次性密封条来使用了。

根据 RGB 官方文档的解释,当需要进行比特币所有权的转移时,在比特币交易中添加一个关于接收者身份的承诺就可以实现一次性密封条的效果,例如在输出字段中添加接收者 UTXO 的一个哈希值。换句话说,就是每一次在进行所有权转移时,都对原始合约进行修改,指明哪一个新的比特币 UTXO 是最新的所有权控制者。

客户端验证(Client-side validation)

比特币是一种全局共识系统,它采用 PoW 工作量证明,每个节点都需要验证所有的交易,节点之间需要传输所有交易信息,即节点需要持续通过下载来验证区块和内存池中的交易。这样的方式将交易信息完全公开,也导致了比特币网络高交易成本高的问题。

而客户端验证与之相对,其核心思想是:分布式系统最重要的价值是共识的维护,而共识层只需要保留对账本事件的简短的加密提交方式即可,而账本可以存储在链下。[3] 事实上,OpenTimeStamps 是第一个客户端验证系统,而 RGB 是这一领域的第二个协议。

RGB 实际的操作方式为:交易内容数据仅在交易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传输,内容保存在链下,而数据承诺上链。用户在接收区块链数据时进行验证,以此来确保数据的有效性。

UTXO 是比特币交易生成,也是验证的一个核心概念。节点在验证一笔新交易的有效性时,实际验证的是该交易的所有交易输入是不是都为 UTXO 集合最新状态的一部分。从技术角度来说,比特币的系统设计就是一个状态转换系统(Statetransition system)。这个状态包含:所有现存比特币的所有权状态和一个 “状态转换函数”。

然而 RGB 没有这样的等价于 UTXO 集合的概念。它采用了一次性密封条的模式,所有的交易都包含了新的承诺。当发生一笔 RGB 交易时,第一个 UTXO 的所有者就会创建一次状态变更,并且定义哪一个 UTXO 将持有这项资产。而它的验证方式自然也会有所不同。在达成一笔转账时,仅需要接收方的客户端来验证交易,它不仅需要验证交易的最新状态是有效的,还需要对所有的状态转化作同样的验证,直到追溯到发行合约的创始状态。这是为了确保这笔转账是真实,有效的。转账发送者需要给(一个或者多个)接收方分享一种数据结构 Consignment,它包含验证转账在内的一切信息,也包含可以追溯到合约创始状态的所有状态转换。[2]

换个角度来说,RGB 客户端只需要关注跟自己钱包相关的交易,不需要知道、也不需要验证全局中发生的所有交易。这样一来,每个客户端需要验证的数据量都变小了。

加密承诺(Cryptographic commitment)

为了防止双花问题(Double Spending),RGB 将加密承诺扩展为确定的比特币承诺(Deterministic Bitcoin Commitments)。这样,人们能够承诺一些数据(RGB 状态、RGB 资产、所有权结构等)并将这些承诺嵌入到交易中。 它的实现流程如下:

  • 将状态转换的内容进行多次聚合,放进一个承诺中。这多次聚合依次为:将某一合约相关的所有状态转换进行聚合、将所有被转移的资产的承诺聚合成一颗默克尔树、将其他无关 RGB 的兼容协议进行最后一次聚合,如此得到的哈希值会被嵌入比特币交易的消息中。需要注意的是每一次的状态转换都只能被承诺进比特币交易一次。

    通过 Taproot 承诺或者 OP_RETURN 承诺将最终的 LNPBP-4 消息嵌入到比特币中。如果遇到有多个承诺要插入比特币交易的情形,那么只有第一个会跟 RGB 验证规则有关,其它都会被忽略

闪电网络(Lightning Network)

闪电网络是早期比特币扩容最具可行性的方案之一,其核心思路在于在两个比特币节点之间建立双向支付通道来允许用户快速发送和接收比特币。闪电网络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了目前最为成熟的比特币支付协议,能够在不占用链上空间的情况下以高效且低成本的方式进行交易,且完全保留比特币的抗审查和免信任特性。于是,很多开发者围绕闪电网络建立了各种生态应用。

对于闪电网络来说,支持稳定币和其他资产是其支付功能的核心要素,关系着能否直接在闪电网络上实现去中心化交易所功能。RGB 选择在比特币和闪电网络上构建智能合约,一是需要继承比特币网络的安全性,二是要借助闪电网络的支付通道;而 RGB 能给闪电网络带来的则是更多数字资产的涌入。对于双方来说是双赢的结果。

从支付原理上来看,RGB 闪电通道成立的步骤如下:

  • 注入小额比特币来创建通道 UTXO,以便让 RGB 资产进入。

  • 交易双方准备好可以让双方随时单方面关闭通道的承诺交易之后,再进行签名和广播。其结构与闪电网络一样,唯一区别是添加了一个额外输出来包含指向 RGB 状态转换的 RGB 锚点。通过这里的状态转换,资产被转入闪电承诺交易创建的、对应双方的输出中。

  • 每当双方发生支付,通道的状态需要更新,他们就需要创建一堆新的承诺交易。

  • 通道关闭,资产在链上完成分配。

RGB 协议

理解了以上几个概念,我们就可以再次回过头来看 “什么是 RGB” 这个问题。

简单来说,RGB 是标准化的,与闪电网络兼容的,基于客户端验证的比特币智能合约系统。它虽然可以发行和管理不同类型的资产,但是它本身不是一个 Token 协议,它可以被应用于金融领域之外的很多行业。

RGB 分离了智能合约发行者、状态所有者和状态演化的概念,通过客户端验证实现了将交易数据保存于链下,将比特币区块链作为承诺层,使用一次性密封条的安全机制来定义所有权和访问权。

2021 年,RGB 发布了图灵完备的虚拟机 AluVM,支持使用 LNP 节点在闪电网络上运行。AluVM 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支持复杂智能合约的开发,关系到开发者能否在 RGB 上创建算法稳定币、流动性池、DeFi 等用例。AluVM 虚拟机基于寄存器且不需要随机内存访问,拥有更强大的指令功能,且易于调试。

RGB 经过了几年时间的开发,其 v0.10 版本终于在 2023 年 4 月上线。RGB v0.10 包括共识层、标准库(由钱包/交易所用于集成)和命令行工具,其意义在于它使 RGB 进一步成为可投入生产的系统,真正实现了 Maxim Orlovsky 和 Giacomo Zucco 成立 LNP/BP 标准协会的初衷。

相较旧版本,RGB v0.10 主要在全局状态、合约接口、功能数据类型系统、用户体验等多方面进行了重要升级。

其中,Strict Types 是 RGB v0.10 引入的新的类型系统,可以帮助开发者更容易地进行复杂的智能合约开发。Strict Types 用于以可移植和确定性的方式来进行代数数据类型的编程,目前已被用于诸如提交验证密码方案、客户端验证(包括 RGB 协议)、分布式计算(包括 PRiSM 计算)、网络编码(尤其是 Internet2 相关协议)、AluVM 等系统中。[4]

不过,随着 v0.10 版本的发布,客户端验证系统升级的情况将比 Layer1 升级更加复杂,因而 RGB 采取了一种 “向后兼容” 的策略。即新版本的用户在进行资产转移时,只能转移给同一或者更近版本的用户,未升级的用户可以在升级后再进行接收。

现在的 RGB 已经成为了一组标准,它代码的每个部分都遵循某些特定的框架,并且只能通过框架范围中定义的接口与其他部分进行交互,以助于建立审计安全模型。下图中绿色部分就是框架演示,包括有:严格编码、加密承诺、一次性密封条和客户端验证。

在这四种范例中,严格编码(Strict Encoding)和加密承诺(Cryptograhic Commitments)用于构建客户端验证,和创建 RGB 部分的共识编码和共识承诺。其中,通过加密承诺实现了确定的比特币承诺。一次性密封条机制可以构建基于交易输出的密封(TxoSeals),并和客户端验证一起用于创建 RGB 协议的转换、锚定、分配和委托等部分。此外,RGB 还明确了客户端验证的规则和业务逻辑部分以及合约数据

RGB 如何解决智能合约三难题?

区块链三难困境(Blockchain trilemma)的问题一直以来都存在,它代表着区块链技术面临的三个主要挑战:去中心化、安全性和可拓展性。RGB 协议尝试着从三个方面来解决它。

可扩展性

比特币网络的核心争论是如何扩展区块大小,或者如何在不大幅扩展区块容量的情况下实现交易数据的最小存储。RGB 作为比特币的一种扩容方案,它首先解决的就是这一个问题。

RGB 的可扩展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1、客户端验证将数据都保存在链下,从数据大小层面对比特币网络进行了扩展;

2、与闪电网络兼容,从交易吞吐量方面对比特币网络进行了扩展,并且还可以通过使用闪电通道来移动 RGB 资产、像常规的闪电支付那样进行跨通道支付。

3、LNP/BP 标准协会推出 RGB 协议,远不止为了服务于比特币和闪电网络,未来还可用于发行和转移资产以及更广义的用途。

隐私性

相较比特币交易数据的公开性,RGB 采用了两个机制来实现隐私性。

1、盲化的 UTXO

RGB 的盲化 UTXO 是指用 UTXO+随机盲化秘密值的形式串联起的哈希组。这样,支付方就无法掌握资产当前的确切流向,也无法监控这些资产未来是如何花费的;而当需要在支出阶段进行验证时,发送者只需要与接收者共享用于生成盲化 UTXO 的秘密值即可。

2、Bulletproof

Bulletproof 是 Blockstream 公司开发出来的一种零知识证明机制,是基于 Liquid 网络中使用的机密交易(Confidential Transactions)的升级版本。借助 Bulletproof,资产交易历史中的每一次状态转换的金额都可以被隐藏。这样,未来的资产所有人虽然可以在验证过程中看到从创始状态到自己的状态这一路上用到的所有 UTXO,但他们看不到每一次状态转换中被转移的资产数量。

可编程性

RGB 协议提供了在比特币上发行代币和资产的可能性,还给予了发行者编写定制化的发行合约的灵活性,发行者可以自己定义不同类型的资产并在转移时使用不同的验证规则。此外,RGB 还可以发行更加广义的权利。

为了协助发行合约,发行者可以使用 RGB 方案(schemas),也就是可以用来解决特定应用场景的合约模板。RGB 方案的一些范例有:

  • RGB20:同质化资产的发行

  • RGB21:收藏品资产的发行

  • RGB22:去中心化的电子身份

  • RGB23:可审计数据的可证唯一的历史记录

  • RGB24:去中心化的全局域名系统 [2]

RGB v0.10 能带来什么?

RGB 解决的是比特币和闪电网络在可扩展性和智能合约方面的问题,尤其是 RGB v0.10 的版本解决了此前开发者在利用 RGB 进行复杂智能合约开发时的一些挑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允许发行和转移 Token 化的资产

RGB 协议已经支持同质化 Token 和非同质化 Token 的发行,而且在使用 RGB 的交易批处理技术来进行 Token 转账时,用户还可以节省大量交易手续费。这是因为它允许用户在一笔比特币交易中承诺对不同资产地址的多笔转账。

2、提供了更好的隐私性

得益于 RGB 的安全机制,用户可以隐藏其金融活动,包括用户的链上活动数据、收款人将如何处理接收的转账、转账金额等方面的信息。

3、提升了交易验证效率

使用客户端验证,区块链上广播的数据量变小,节点需要验证的信息变少,大大提升了交易的验证效率。

4、支持复杂智能合约

RGB 通过 AluVM 虚拟机,可以实现对复杂计算逻辑的处理和数据操作,从而完成了对各种类型的智能合约的支持。

OmniLayer、Taproot 与 RGB

RGB 的发展反映出人们对于在比特币网络上发行多元化资产和构建复杂智能合约的期望。早期的 Omnilayer 和 Counterparty 通过 “染色” 和 “合约币协议” 的方式尝试着实现去中心化资产的交换,然而它们的并没有得到成熟的发展,且受限于比特币网络本身的吞吐量、费用等问题。直到闪电网络等概念的兴起,为提升比特币网络的可拓展性、隐私性等提供了可行性。

目前,闪电网络的生态已经逐步发展起来,其中,支持在比特币网络上发行 Token 协议的代表性协议有:OmniBOLT、Taproot 和 RGB。它们的原理都很相似,都试图实现安全且多元的 Token 发行和交易方式,以及部署基于比特币的智能合约。

OmniBOLT

OmniBOLT 构建于比特币和 OmniLayer 网络之上,旨在使 OmniLayer 资产通过闪电通道进行流通,也使闪电网络能够支持各种 Token 资产。2022 年,OmniBOLT 获得了 Tether 旗下 Synonym 公司的支持,使用其工具链完成了第一笔 USDT 闪电网络转账。

OmniLayer(曾用名 Mastercoin)的工作原理是在比特币交易中插入元数据来 “染色”,即将 Omni 协议层的数据用某种方式写入比特币区块链,以达到资产发行的目的。OmniBOLT 是 OmniLayer 之上兼容闪电网络的版本。在 Omnilayer 上构建闪电通道,自动获得资产发行、防篡改和链上结算的能力,就是 OmniBOLT 的设计基础。

OmniBOLT 能向用户提供多种功能,包括:对于 OmniLayer 上发行的智能资产实现即时支付;进行不同资产的跨通道原子交换;允许在闪电通道之上进行去中心化兑换,且兑换速度快;支持基于原子互换的抵押借贷合约和更灵活的去中心化金融合约。[6]

OmniBOLT 在 2023 年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先是在 2 月份获得了 Waterdrip Capital、丹华资本等机构的投资,并同时发布了 OBWallet,将闪电网络节点部署到了手机上。4 月,OmniBOLT 正式开放了 OBWallet 测试网的公测,并在 6 月正式将其发布至主网。随后,OmniBOLT 宣布预计将在 2023 年第四季度针对跨境电商用户推出全球收银台服务,以解决收汇流程复杂、时效性低、手续费高等诸多问题。相比 RGB,OmniBOLT 更像是一个纯粹的 Token 协议,而 RGB 则允许更为复杂的智能合约。

Taproot 协议

Taproot(曾用名 TARO)是由闪电网络开发商 Lightning Labs 在 2022 年推出的一种资产发行可拓展协议,该名字来源于比特币在 2021 年的升级。Taproot 升级主要用来增强比特币的可扩展性、隐私性和灵活性,也体现出 Lightning Labs 推出 Taproot 协议的意图。

同样是基于客户端验证,同样都将资产数据放在链下,Taproot 与 RGB 的设计思路极为相似,甚至于曾在推出时就被质疑为抄袭,而 Lightning Labs 最初为 TARO 项目取的代号正是 “CMYK”,因而一直被认为是对 RGB 的聊侃。不过,RGB 社区从 TARO 协议的发布中也认识到了其规则和文档难以阅读且不完善的问题,TARO 在 RGB 的方案之上提出的是一个记录完成、完全重写、功能齐全的协议。这也从侧面推动了 RGB v0.10 的诞生。

2023 年 5 月,Taproot Assets v0.2 版本发布,该版本提供了包括可以比特币网络上发布、发送、接收和发现资产的一系列核心功能,目前仍处于测试阶段。虽然 Taproot 有着闪电网络如此强大的背书,但就目前的开发进度来看,RGB 还是走在了更前面。此外,根据 Taproot 的规划,它们更偏重于延续闪电网络在支付方面的优势,致力于将更多的资产带入闪电网络,尤其是对于稳定币的支持。这一点与 RGB 想要成为比特币之上的智能合约层还是有所不同的。

不止如此,Taproot 和 RGB 在隐私、闪电网络兼容、智能合约、费用等方面的机制和规划也所有不同。例如,通过 TARO 进行的转账详细信息仅属于发送者、接收者和未来的接收者,但是转账记录会在链上留下痕迹,在某些情况下有可能会被第三方检测到付款信息。[7] 另外,闪电网络的现有开发人员会对 TARO 更为熟悉,这也是它在被采用方面的一大优势。

图源:Emergence of Token Layers on Bitcoin -Overview of Client-Side Validation, RGB and Taro
图源:Emergence of Token Layers on Bitcoin -Overview of Client-Side Validation, RGB and Taro

RGB 的生态项目

RGB v0.10 虽然已经推出,但是目前 RGB 生态的项目还不多,而且绝大多数还处于相当早的开发时期。但是就在今年 8 月,Tether 宣布结束了对包括 OmniLayer、BCH-SLP 和 Kusama 在内的三个区块链上 USDT 的支持,转而与 Bitfinex 和 Fulgur Ventures 一起开始为 RGB 的开发做贡献。他们正在筹备在 RGB 上线 USDT 的相关事宜。Tether 看重的正是 RGB 卓越的安全性、简约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这对于 RGB 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利好。

钱包

钱包在 RGB 协议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兼容 RGB 协议的钱包有 4 个,分别是:Iris Wallet、My Citadel、Bitmask 和 Shiro,它们正由不同的团队进行开发。

Iris Wallet

Iris Wallet 可以用于管理 RGB 资产从发行到支出再到接收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开源的安卓钱包。目前 Iris Wallet 还处于试验阶段,官方也建议使用少量比特币和低价值资产进行测试。

MyCitadel

MyCitadel 是由 Pandora Prime 团队开发的支持比特币、数字资产和比特币金融智能合约的钱包,提供了带时间锁的多签、完全的冷热钱包分离和 Taproot 支持功能。它允许用户进行带有条件的消费支出和查询交易历史等信息。MyCitadel 目前已经完成对 PC 版安装的支持,接下来会继续发布移动端的版本,包括安卓和 iOS 版本。

Bitmask

Bitmask 是 DIBA 团队开发的一个以浏览器插件形式呈现的非托管钱包,通过它可以体验 RGB 资产的铸造、发行以及访问比特币金融、比特币 NFT UDA 等去中心化应用。它立志成为比特币上 DeepWeb3 的网关,希望用户以完全、私密地交互体验来托管其资产。Bitmask 钱包支持闪电网络、比特币 Taproot、QR 扫描、RGB v0.10、RGB20 资产和 UDA NFT 等功能。

Shiro

Shiro Wallet 是一款用于比特币区块链的开源、自托管 RGB 钱包,允许用户发行、发送和接收 RGB 资产。Shiro 也是比特币管理平台 Umbrel 上的第一个 RGB 钱包,其 alpha 版本由 Diamond Hands 发布,不过目前的形式依然非粗糙,且仅能在测试网上使用。

NFT 市场

DIBA 是第一个使用 RGB 智能合约协议和闪电网络的数字资产市场,它允许用户直接创建和管理 UDA,同时还可以保留对这些资产的完全所有权和控制权。通过 DIBA,用户还可以发现、购买和出售自己的 UDA 资产。

DIBA 用 UDA 来指代比特币上的独特数字资产,及我们理解的比特币 NFT。它们通过使用链上 UTXO 与比特币的基础层来绑定,铸造成功的 UDA 会被存储至 Arweave 的 Permaweb 上。通过 BitMask 钱包执行 RGB 智能合约,用户就可以转移自己的 UDA。DIBA 的 beta 版本已经于 2022 年 4 月开放,目前该市场仍在测试中。

金融

Bitswap

Bitswap 是一个去中心化交易所,使用自动做市商(AMM)来允许比特币和其他 Token 之间的交换。为提升交易隐私性和、,Bitswap 将闪电网络、RGB 协议、Discreet Log Contracts (DLC) 等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了它们各自的速度、可扩展性、数据丰富性和灵活性。

展开来说,Bitswap 利用 AMM 原理来创建流动性池以支持用户实现资产的交易;通过闪电网络来降低交易成本;利用 RGB 合约来实现数字资产的发行;启用 DLC 合约来进行复杂的金融交易。目前 Bitswap 的 Alpha 版本仍在开发中,它们还没有正式的官网、白皮书等资料,只能在 Github 中找到代码相关信息。

Pandora Prime

Pandora Prime 的开发团队是也是 LNP/BP 的创始成员之一,他们的其他产品还有 Bifrost、Storm、Prometheus、RGBex.io、MyCitadel 等。Pandora Prime 从 RGBTC 和 CHFN 等基于比特币的可编程资产出发,希望通过闪电网络和 RGB 相结合,实现与 VISA/MasterCard 级别相当的交易吞吐量,同时提供方便的资产交换设施,无需 KYC 即可进行 1000 瑞士法郎以下的交易。不过,Pandora Prime 的进度也尚属萌芽期,官网页面极为简单,其他信息也只能在 Github 中找到。

生态系统

Cosminmart

Cosminmart 是一个基于 RGB 协议的生态系统,包含了四个主要的功能点:钱包、市场、Launchpad 和 Swap。其中,COSM 钱包构建在比特币闪电网络之上,支持 RGB 协议,易于使用,并支持多种资产的管理和近乎实时的转账交易。此外,它还支持比特币 NFT 的创建、购买和出售。目前,该钱包已经推出了 Chome 浏览器的插件版本,正处于公测之中。COSM Market 是一个综合的比特币衍生品交易市场,计划支持 BRC20 和 RGB 资产;COSM Launchpad 主要用于挖掘具有潜力的优质项目,而 COSM Swap 是 COSM Token 的流动性池,有关这三大功能更加详细的信息还暂未披露。

Infinitas

Infinitas 是一个图灵完备的比特币应用生态系统,通过结合闪电网络和 RGB 协议,突破了比特币区块链的核心限制。它在安全、去中心化和可扩展性上都采用了相应的技术创新。例如,采用 SLR(Security-Lighting-RGB)协议对 RGB 和闪电网络进行重新封装,将客户端的交易数据与比特币的 UTXO 深度绑定,来实现其安全承诺层。而在可扩展性方面,Infinitas 将链下协议、轻量级通信和存储协议、Nostr 协议和 ZK Proofs 相结合,使其具备了高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Infinitas 对开发者相当友好,它采用 Rust 语言,以 Schema 层作为开发基础设施,降低了开发门槛,而且它还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开发体系,包含开发者社区支持计划和激励计划等。另外,根据 Infinitas 的规划,其收入来源有 5 种:Gas 费用、Token 发行收入、开发者收入、孵化器和投资基金、生态系统项目的盈利。[8] 总的来说,Infinitas 希望带来比特币资产应用现象级的爆发和促进 DeFi 的大规模采用。但是该项目还处于早期,目前显示的公开资料只有官网的一份简要的 Pitch Book,白皮书和相关技术文档都还是空白状态。

RGB 面临的问题

看起来,RGB 的构想和规划十分富有远见且已经在慢慢变成现实,但是它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 生态系统处于早期:由于 RGB 协议底层架构已经建立,有了可以实践的 v0.10 版本,但是官方包括其生态项目的很多资料、社群搭建都还不够完善,例如白皮书、黑皮书、FAQ、技术文档等尚有不少内容还未填充,因此生态系统的完善还需要一定时间。

  2. 开发者的学习成本高:虽然 LNP/BP 协会已经在尽量规范和简化相关协议内容,但是早期的 RGB 版本变动大、规范化的开发文档和工具直到 RGB v0.10 才引入,这些都影响着开发者的开发者体验。此外,开发者还需要学习大量比特币相关知识和 RGB 规范,具备一定的开发门槛。

  3. 项目迭代速度缓慢:RGB 自 2018 年提出以来,到 2023 年 4 月才推出首个正式可用 v0.10 版本,因此笔者可以看到由于 RGB 协议本身由社区驱动(或是基金会主导),不仅是笔者,包括基于 RGB 的建设者也在担心这种社区驱动下的推动速度是否能否跑赢市场,因此倘若 RGB 想要在迅速发展的比特币生态赛道里稳住脚跟,他们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项目迭代速度。

  4. 验证效率待验证:RGB 采用客户端验证,关键点是仅需要接收方的客户端来验证交易,且需要一直追溯到发行合约的创始状态。如果资产交易的历史很长,那么验证的数据量大,就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对此,RGB 官方提出了构建新的数据可用层的思路,允许客户端自发分享特定合约的状态转换数据,以便未来的接收方提前开始验证部分交易历史。但有关 “新的数据可用层” 机制,我们在 RGB 的官方文档里还找不到相应的详细解释,例如如何促进客户端的自发分享,提前开始验证能提升多少效率等问题,至少 RGB 现在还无法给出答案。

  5. 最终可行性问题:RGB 虽然已经开发了多年,但是其正式可用版本今年 4 月才正式上线,而且它的绝大多数生态项目包括钱包在内都还处在测试甚至开发早期,因此评判 RGB 协议包括其生态系统最终能否取胜或是是否真的具备可行性,最终仍然需要市场与时间的进一步检验。

RGB 团队下阶段的规划

事实上,RGB 团队也意识到现阶段技术上一些需要优化的部分,他们表示将在下一阶段引入新的功能,包括有:

  • 对比特币 Layer1 的完全支持

  • 支持通道状态自省(Channel State Introspection),允许检查、审查和了解支付通道的当前状态和信息,而无需进行实际的交易;

  • 支持合约之间的互操作;

  • 支持 Bulletproofs++;

  • 优化基于零知识的客户端验证历史;

  • 着手设计一条适用于客户端验证应用程序的 Layer1,支持运行类似 RGB 的系统,支持将比特币的 UTXO 集迁移到 RGB 上。该链名称暂定代号 “Sigchain”。

而 LNP/BP 标准协会则会针对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进一步优化:

  • 完善 RGB 技术的文档、规范,并协助进行技术的公开审计;

  • 继续进行分散数据存储和消息网络 Storm 的开发,实现复杂 RGB 智能合同的闪电网络支持,将 BiFi(比特币金融)的概念变成现实;

  • 继续完善和简化 RGB 工具链,包括开发新的高级功能型智能合同语言 Contractum。[9]

总结

距离 RGB 概念被提出正式已经过去了 5 年,随着近来 Ordinals 和 BRC-20 的面世,大家又重新把目光投向比特币扩容赛道。

RGB 协议作为一个适用于比特币和闪电网络的可扩展且具备隐私性的智能合约系统,它将比特币网络的安全性、闪电网络的效率和自身的扩展性都融合起来,给予了它们最大限度的拓展。其开发团队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让 RGB 协议从籍籍无名到目前的备受关注,倘若其开发团队与社区未来能够解决生态系统不完善、开发者学习成本、社区驱动缺乏、协议可行性等方面的问题,那么笔者相信,RGB 协议带来的所系统和标准将为比特币网络甚至整个 Web3 领域引入新的技术变革。

文章来源:Web3Caff Research,网址:

Subscribe to 撸毛小财主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
More from 撸毛小财主

Skeleton

Skeleton

Skele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