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13 日,由 LXDAO 特别发起并主办的线下活动——公共物品 & DAO 治理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活动聚集了区块链领域的多位知名专家及爱好者,共同探讨 Web3 时代链上链下治理机制、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以及公共物品的发展路径。让我们一同回顾活动内容吧~
LXDAO 贡献者 Tiao 以《从 ALONE 到 Myco:真菌、公共物品、国产良心、南塘与南塘 DAO》为题率先为本次活动进行了开场分享,Tiao 通过两个引人深思的历史叙事开启了这场对话:美洲原住民将迷幻蘑菇融入生活仪式的传统,以及伊洛魁人用贝壳串珠维系社会关系的智慧。这两个看似遥远的故事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断裂:人与自然的分离,以及人与社会的分离。在殖民者的影响下,迷幻蘑菇从神圣仪式的一部分变成了被禁止的对象,而贝壳串珠从维系社会关系的媒介被简化为单纯的货币。这种分离反映了一个更深层的转变:人开始被视作独立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体。
“真菌可以告诉我们什么?”Tiao 接着讲述道:真菌可能是地球上最不起眼却最了不起的生命。确实,谁能想到在我们脚下,有着如此庞大的菌丝网络?它们默默地分解着死去的生命,将营养输送给新的生命,让整个生态系统生生不息。这些看不见的网络,不正是最美的隐喻吗?
他用 LXDAO 的故事作为例证。这个组织最早源于一个名为"国产良心"的 NFT 项目,这原本只是个用来吐槽市场乱象的即兴之作。但正是这个不那么"专业"的项目,意外地凝聚了一群真正热爱 Web3 且有良心的人,哺育出了如今的 LXDAO。在 Tiao 看来,这种意外的生命力恰恰体现了真菌式的生长特质。
在南塘 DAO 的实践中,这种张力表现得更为明显。当 Tiao 观察 Web3 团队和乡建团队之间的互动时,他看到了持续的"拉扯":习惯了互联网思维的技术者与扎根乡土的建设者,带着不同的视角和目标共处一地。正如当地负责人杨云标所说的话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照见彼此的生命动力”,不仅看到自己的难处,也看到别人的痛苦,大家才能成为生命的共同体。
Tiao 讲述了上面的案例给他带来的思考:为什么一个只有十几个活跃贡献者的组织,也需要那么多繁复的治理机制呢?或许我们太在意效率了,忘记了最简单的事实 - 我们首先是一群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冰冷的数据和流程。
就像真菌教导我们的:经济基础是地板,但生命的绽放在于跳跃的瞬间。Web3 不该只是另一个效率工具,而应该帮助我们建立更真实的连接,创造更多可能性。正如真菌看似脆弱,却能在死亡中孕育新生。
在Web3 的世界里,我们常常听到"效率"、"激励"、"KPI"这样的词。但当 Tiao 站在那里,讲述着真菌、讲述着我们与自然、与彼此的联系时,他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也许重要的不是建立多么完美的机制,而是如何让彼此的生命真正地相遇、对话、共同成长。
我们像真菌一样与世界纠缠在一起,虽然现代社会习惯用经济理性这样简化的逻辑来切断这种联系,但正如真菌在死亡中创造新生,我们也在寻找突破固化生活的可能。经济基础像地板一样重要,但生命的意义在于从这里跳起来,在于那些突然的、即时的、无法控制的创造。对于 Web3 和公共物品而言,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控制机制,而是像真菌编织生命那样的想象力。
紧接着南塘 DAO 联合发起人,LXDAO 贡献者余星便开始了《We3b 公共物品:从链上到链下》的分享,其演讲始于对公共物品概念的重新解读。他没有拘泥于经济学教科书中的定义,而是将公共物品描述为一种连接系统的媒介。在他的解释中,即便是最简单的物件,比如他们正在进行演讲的房间,也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而是将人们聚集在一起进行对话的桥梁。这种理解直接影响了 LXDAO 的产品设计理念。
他用"瓦猫之夏"的案例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这个活动原本由主办方发起,但当主办方撤出后,社区成员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自发完成了整个活动。所以现在我们也可以通过 LXDAO 开发的 FairSharing 工具,每个人的贡献都被清晰地记录和认可。这改变了传统的叙事方式 - 不再是某个公司或个人的单一功劳,而是展现出一个由具体个体相互连接构成的共创网络。
在谈到南塘 DAO 的实践时,余星分享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二十年前,当地村民们不是通过雇佣关系,而是基于对合作社未来的共同期许,自发建起了合作社大院。这个故事成为了他们构想互助积分系统的灵感来源。不同于传统货币,这种积分系统更像古老部落中的贝壳串珠,承载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期待。
演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对社会化生态农业(CSA)的深入探讨。余星指出,传统农业将生产者和消费者割裂成对立的两端,导致了诸多问题:农民可能被中间商压榨,消费者买到的往往是经过多次利益取舍后的产品。而在 CSA 模式中,生产者和消费者被视为同一个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就像真菌的菌丝将不同的生命体连接在一起。
在南塘,他们正在尝试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这种连接。这包括记录农作物的生长数据、追踪有机生产的认证、建立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任机制。更重要的是,通过发行基于实际农产品的稳定币,为当地经济带来更多流动性,推动再生产。
演讲中特别强调了"再生性金融"的概念,将其与传统的剥削性金融形成对比。在他们的设想中,金融不应该是榨取价值的工具,而应该促进本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 DAO 治理,农业生产者、农资提供者、消费者和监管者的利益被绑定在一起,形成一个共生共荣的系统。
当被问及这样做的原因时,余星的回答颇具深意。他说,虽然这种模式能带来更安全、更低成本、更强韧性的好处,但最重要的是对互助主义的倡导。他们正在构建的不是一个传统的商业系统,而是一个能够持续进化的生态系统,所有参与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归属和成长。
这场演讲展现了 Web3 技术与传统农业结合的独特可能。在南塘的实践中,我们看到技术不仅仅是提升效率的工具,更是重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连接的媒介。这种尝试也许还在探索阶段,但它展现了一种令人期待的未来:在这个未来里,发展与生态不是对立的选择,科技与人性可以和谐共存。 正如余星在演讲最后所说,这个愿景可能听起来很理想主义,但正是这种理想推动着他们一步步向前。这不仅是一场关于农业创新的演讲,更是对人类社会连接方式的重新思考,对更美好生活方式的探索。
作为 LXDAO 研究员的 Xboring 其分享从两个根本性问题切入:DAO 治理的意义是什么?当我们谈论 DAO 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这个问题借鉴自雷蒙德·卡佛的作品,引发我们对 DAO 本质的思考。
在概念框架上,他在 PPT 和演讲中为我们清晰地勾勒了 DAO 三大核心特性:
分布式:强调权力分散,不集中在特定个人或机构
自治:通过代码约束和执行决策流程,减少人为干预
组织本质:虽然依赖智能合约管理,但决策仍由人来制定和执行
从历史发展来看,DAO 经历了四个关键阶段:
2011-2014:萌芽期,始于中本聪提出的去中心化自治概念
2015-2016:发展期,标志事件是 The DAO 项目及其危机
2017-2019:重构期
2019至今:随着 DeFi 兴起进入新阶段
在治理机制方面,Xboring 详细阐述了两个核心组成:
协调机制:
提案治理机制(如早期 MakerDAO 采用的模式)
链上治理提案机制
提案影响力分配(考虑成本收益和专业性)
成员准入机制(如 MolochDAO 的准入门槛)
决策机制:
权力映射(提案优先级划分)
投票规则(多数投票制和有效性阈值)
当前 DAO 面临的主要挑战:
治理问题:
参与度低
投票机制复杂性
去中心化程度不稳定(如 Optimism 提出的"权力集中度指数")
早期成员与后期成员权力不平衡
安全性:
智能合约漏洞风险
治理攻击威胁
法律和合规:
除佛罗里达州外缺乏明确法律支持
"网络国家"概念的探索
文化和信任:
跨地域协作的文化差异
24小时运行的沟通挑战
在经济激励方面,DAO 通过代币奖励机制促进成员参与,这与传统组织的自上而下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Xboring 用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作为结束:当被问及 Web3 的定义时,他认为这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场思潮、一次思想变革。DAO 作为这场变革的载体,本质上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追求共同理想的过程。它既是对更公开透明世界的向往,也是对每个人意识觉醒的期待。
Xboring 的演讲不仅提供了 DAO 治理的技术框架,更揭示了其深层愿景:通过新型组织方式,探索人类更好的协作可能。正如演讲开头提出的问题:当我们谈论 DAO 时,我们或许在谈论的是人类组织的未来形态,是一种新的社会协作范式。
除了前面的三场演讲嘉宾,还有作为山西晋土耕耘社会化生态农业产销合作社理事长与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项目主管的梁少雄一同开启了以公共物品和 DAO 治理为主题的圆桌会议。
梁少雄以两个生动的场景开启对话:每年入冬后村里自然长出的蘑菇,以及 2016 年引进的生态养殖实践。这些经历让他意识到,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人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都需要重新审视。他指出,乡建在近二十年来已经走向去中心化,各地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这与 Web3 的理念不谋而合。
当讨论到南塘 DAO 的实践时,Xboring 从技术视角指出,虽然技术本身已经相当成熟,但关键在于如何找到切实的落地场景。他强调,维持一个 DAO 组织的生命力远比创建它更具挑战性,尤其是在处理内部差异和冲突时。
有趣的是,正是这些差异和冲突催生了独特的价值。正如 Tiao 所说,他经历了从与家人的剧烈冲突到关系重建的过程,这段经历让他学会了在差异中寻找理解和连接的方式。在南塘 DAO 中,他成为了连接 Web3 团队和乡建团队的重要桥梁。
余星则从实践角度分享了他们在生态农业领域的探索。通过区块链技术,他们希望能够建立一个更透明、更高效的碳信用交易体系,让小农户也能参与其中。这不是简单地用 Web3 技术解决问题,而是在实践中发现新的可能性。
讨论中一个重要的共识是:与其说他们在寻找具体的问题来解决,不如说是在探索新的可能性。正如梁少雄所说,他们采用的是"优势视角",关注的是如何发掘和连接各方的优势,而不是单纯解决问题。
在谈到经验与教训时,每个人都提供了独特的见解。余星强调人际共识的重要性超过规则设定,Xboring 谈到了边界拓展带来的生命体验,梁少雄则对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实践表示期待。Tiao 特别指出了南塘实践的独特之处: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民基地,而是一次真正的共同生活探索。
这场对话揭示了一个重要信息:在 Web3 与乡建的结合中,技术并非主角,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在保持差异的同时创造连接,如何让不同背景的人在共同生活中找到新的可能。这种探索虽然充满挑战,但正如参与者所说,这种"刺激"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这是一场关于技术与人文、传统与创新、个体与共同体的深度对话。从 Tiao 以真菌的隐喻开启讨论,到余星对公共物品的重新诠释,再到 Xboring 关于 DAO 治理的系统阐述,最后在圆桌讨论中碰撞出新的火花,整场活动展现了 Web3 与乡建结合的独特可能性。
在南塘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了一种不同于主流的探索路径:不是简单地用技术解决问题,而是通过技术重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连接。就像真菌的菌丝网络一样,看似脆弱却能在死亡中孕育新生,这些实践者正在编织一张新的关系网络,让彼此的差异成为养分而非阻碍。
或许,当我们谈论 Web3 与乡建的结合时,我们谈论的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探索。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南塘的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创新不在于完美的机制设计,而在于如何让不同背景的人在共同生活中发现更多可能。正如参与者所说,这种探索虽然充满挑战,但"刺激"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这也许就是 Web3 时代最珍贵的启示:在保持差异的同时创造连接,在不确定中孕育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