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I Network:通用 L1 与特定于应用的 L1
September 9th, 2022

一开始,Vitalik 创建了以太坊。以太坊通过支持直接在链上编写和执行智能合约,扩展了比特币革命性的分布式账本。这允许用户与彼此或与其他智能合约进行结构化交互,并允许可靠、确定性的行为。加密推特虽然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注视着以太坊智能合约并认为它们很好。

作为第一个真正的第 1 层,以太坊具有巨大的先发优势。绝大多数 dApp 和协议必须建立在以太坊之上,以利用其流动性和用户群。在加密货币的早期,很难让用户加入以太坊,条件根本不利于新的生态系统。因此,近五年来,dApp 和协议都是在以太坊上开发的,因为它是最大、最简单、也许是唯一的选择。

直到 2020 年,像 Solana、Avalanche 和 Binance Smart Chain (BSC) 这样的“以太坊杀手”才推出了自己的 L1,以争夺以太坊的市场份额。以太坊已经变得太大而无法支持其网络流量。不断上涨的 gas 价格和延迟问题迫使用户和开发人员寻求 L1 以改善用户体验。

什么是“通用第 1 层”?

通用 L1 是 Web3 基础设施的瑞士军刀。它们是没有针对任何特定应用程序优化的区块链,相反,它们允许在它们之上构建各种去中心化应用程序。通用 L1 的示例包括 Ethereum、Solana、Avalanche 和 BSC。这些链允许协议共享(和竞争)用户、流动性和区块空间。

什么是“应用特定的第 1 层”?

特定于应用程序的 L1 是专门为一个或几个去中心化应用程序开发的区块链。这些 L1 可以自定义其技术堆栈的各个方面,例如他们的编程语言、开发框架和共识机制,以最适合他们的协议需求。Cosmos Zones 是应用特定 L1 的完美示例。这些链是完全可定制的,并且在它们自己的链中是完全主权的。

特定于应用程序的 L1 是新的吗?

特定于应用程序的区块链的想法已经存在了几年。然而,由于 Cosmos 和 Polkadot 等“生态系统”提供的技术堆栈,它在过去 2 年才变得广泛可行。在他们做出贡献之前,构建自己的 L1 非常复杂且劳动密集型。开发人员需要大量时间和资金来构建、营销和互连他们的 L1。在本质上是零和游戏的情况下,新链将不得不与以太坊和比特币竞争流动性。这使得任何单一协议几乎不可能尝试构建自己的链。

为什么现在?

随着 Cosmos 和 Polkadot 的出现,构建区块链的过程已经大大简化。基于 Cosmos 构建的 Dapp 可以使用 Cosmos SDK 作为开发框架,使用 Tendermint 核心作为共识机制。这从协议开发人员那里抽象出大量的复杂性,使他们能够专注于其链的应用层。

另一个显着推动特定应用 L1 的普及和可行性的进步是区块链间通信协议 (IBC)。IBC 允许 Cosmos 生态系统中的主权区块链直接通信和交易资产。这意味着用户将不再局限于一条链的协议、流动性和功能。

通用 L1 和特定应用 L1 之间的差异

灵活性:应用程序特定的 L1 无疑比通用的 L1 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开发者可以自定义其链的编程语言、开发框架、共识机制和技术规范。

简单性:通用区块链对于启动新协议来说更容易/劳动强度更低。虽然 Cosmos SDK 和 Tendermint Core 为 IBC 协议抽象了网络和共识,但特定于应用程序的 L1 仍然需要获取自己的验证器,这可能是一个困难且耗时的过程。

性能:特定于应用程序的 L1 通常在每个协议的基础上提供更好的性能。这是上述灵活性的副产品。链可以针对速度、隐私、交易量等进行优化。此外,特定于应用程序的 L1 不需要处理源自“嘈杂邻居”的拥塞。无需与 NFT 铸币厂或其他协议竞争,这意味着最终用户的交易速度和成本可以保持不变。

互操作性:IBC 链受益于专门的互操作性。但是,随着 Axelar、Multichain 和 Synapse 等桥梁和互操作层越来越受欢迎,通用链和特定于应用程序的链可能会经历相似级别的互操作性。

安全性:通用区块链更难保护,因为链上每个用户和协议之间可能的交互数量众多。当用户行为如此多样时,很难预测和防止漏洞利用。一般来说,特定于应用程序的区块链更容易审计和保护,因为用户可以链之间允许的交互数量较少。

在链层面上,权益证明通用 L1 更难攻击,因为所需的资本数量比特定于应用程序的链大得多。但是,特定于应用程序的 L1 可能具有封闭的验证器集或全新的共识机制,使它们更加安全和抗审查。

有中间立场吗?

就目前而言,协议仍然被迫在构建通用 L1 或创建自己的应用程序特定链之间做出艰难的决定。虽然大多数协议都重视构建自己的 L1 所提高的性能和灵活性,但为独立链组装验证器集和寻找流动性可能非常困难。

因此,即使有 Cosmos 和 Polkadot 团队的创新,许多协议仍然选择建立在通用链上。Sei 观察到,只有拥有成熟用户群的大型协议,例如 dYdX 和 OKX,才愿意从他们的“家”链迁移到 Cosmos。这些条件已经开始将特定于应用程序的 L1 论文框架为“后期游戏”举措,而不是 Web3 眼中的替代起点。

SEI Network

Sei 是最快的 DeFi L1,是 Web3 中最快的终结链,它旨在改变这种看法。Sei 将自己设想为特定于 DeFi 的 L1,而不是特定于应用程序的链。这种区别允许 Sei 为一个类或协议子集优化其链,而不是试图创建一个万能的解决方案。  

Sei 是一个专用的 L1,它正在开辟一个全新的 DeFi 设计空间。Sei 团队彻底分析了当前链上 dApp 和协议的局限性和痛点,以设计出真正的 DeFi 专用链。这个新颖的想法包括对性能、安全性和互操作性的优化。

性能:Sei 对竞争 L1 的核心改进之一是它的速度。Sei 目前在 Web3 中提供最快的 Time To Finality (TTF),大约为 600 毫秒。简而言之,TTF 衡量的是从提交交易到确认交易之间所用的时间,并保证不可逆。TTF 类似于延迟,因为它测量信息从发送者→验证者→发送者所花费的时间。

安全性:Sei 维护着一个集中的验证器集,该验证器集在 Seinami 的激励测试网中经过严格测试。基于 Sei 构建的协议将能够利用 Sei 的验证器,而不是组装自己的验证器集。这缓解了迁移到 Cosmos 的最大障碍之一。此外,Sei 利用频繁的批量拍卖来防止其链上出现最小可提取价值 (MEV)。批量拍卖从根本上不太容易受到 MEV 的影响,因为批次内的交易顺序不会影响价格。

互操作性:Sei 与 Axelar Network 合作利用其跨链消息传递技术。这使 Sei 不仅能够将资产与 IBC 和 EVM 链连接起来,而且还能够利用 Axelar 所有合作伙伴的智能合约功能和逻辑。这允许 Sei 与来自“外国”链的用户和流动性进行交互,从而极大地扩展了基于 Sei 构建的协议的总可寻址市场。

Web3 的目标一直是让用户和开发者能够以优化和去中心化的方式进行交互。行业的现状阻止了新的和即将推出的协议优先考虑覆盖范围而不是性能。Sei 提供了一个中间地带,DeFi 协议可以在尽可能少的妥协的情况下构建和扩展。Sei 将解锁一个全新的 DeFi 设计空间,使现有协议得以发展并创建新协议。

Subscribe to Likeyou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Nft graphic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
More from Likeyou

Skeleton

Skeleton

Skele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