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絮语 I:核心身份是最深层的链上自我探索
April 13th, 2022

身份是一种微妙的社会构造,它常常在群体或政治的背景下被解构。通过观察身份的渊源可以发现,身份本质上是一个连贯的、人和社会互动所产生的、由信息组成的有机整体。在符号互动学里,人的身份由浅层到深层被分为:角色身份→群体身份→社会身份→核心身份。其中,角色身份诸如职业学历和人的自我有弱联系,而核心身份对人的自我有最深刻的反映。

从群体身份到更多身份需要

PFP社区如Punk、BAYC、Doodles、Azuki、Crypto Coven等,带动了匿名角色的身份趋势。人们使用PFP来代表自己的虚拟形象,让个人身份和PFP画像融为一体。PFP为成员带来新的群体身份和归属感:拥有PFP就是加入某个社群,是对个人身份的拓展。况且,PFP画像背后是一个个生动的加密圈文化:Crypto Punk是加密元老,BAYC是new power/money,Azuki是亚文化社区,Coven是精致女性群体等。所以,PFP社区的性质和传统意义上的Social Club非常相似:通过艺术设计、故事调性、经济门槛等,对成员进行初级筛选,吸引喜爱其文化调性的人群加入。这些社区立根于一个高度垂直的文化,或清晰统一的目标,因此能快速捕捉和吸引他人参与,强化niche归属感。这种社区文化的垂直也影响成员的群体身份,成员倾向于展示更符合对应文化的形象以融入社区。

但这种群体身份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文化垂直性往往和个体的多面性分离。依赖垂直文化发展壮大的社群,也因此无法满足成员多面性表达和发展的需求。这种情况在线下、Web 2.0中有类似趋势。以Web 2.0社交平台为例,每个平台有奉行的定位,用预先设计的衡量、激励机制和算法鼓励用户参与到其机制中。通过交互反馈和群体同质内容传播,用户更倾向在该社交平台进行更垂直的、符合平台定位的内容输出和身份构建。这样,不同的社交媒体就像在搭建一个个平行运行的小宇宙,用户通过在不同的小宇宙里活动和交互,形成只存在在某个小宇宙里的一些个人画像。

到了Web 3.0,这种分化性开始被质疑:个人可以同时与多个PFP产生身份联系,同时我们不再满足于身份只立足于特定虚拟空间的常态。若现有的群体局限了自我,我们便要加入、自创新的群体系统,满足其他的身份需要。

核心身份是最深刻的链上自我探索

无论是PFP、游戏avatar、DAO成员或其他群体的身份角色都是依附于“群体”的介质所存在的。除了群体身份外,人还有更高级的需要——核心身份的构建。

角色身份→群体身份→社会身份→核心身份。这些身份对人引起的情感强烈度依次递增,意识认知程度依次递减,对自我理解的覆盖度依次递增
角色身份→群体身份→社会身份→核心身份。这些身份对人引起的情感强烈度依次递增,意识认知程度依次递减,对自我理解的覆盖度依次递增

核心身份是人对真实自我的理解所形成的深层概念。它是由人的自主意愿以及和外界的互动行为所触发的,是个人感受、思想、欲望、行为的外在表现形式。核心身份在虚拟空间里包括为人格、智识、经历、技能、品味、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等等方面。核心身份具体表现为”身份数据*“*的形式:我们通过表达、行为、互动来积累和构建虚拟空间的核心身份。如果我们将人类身份理解为一连串连贯、动态的信息流,那么对核心身份的呈现,将是对这些信息流的实时性捕捉,以及对链上个人数据的实时索引、处理、计算和展示。

目前不论是Web 2.0还是Web 3.0都没有提供相应的硬件和软件基础,去实现一个完整且动态的核心身份构建系统。但同时,Web 3.0技术上提供的个人数据的自主权和透明化,以及自下而上、包容、平权的贡献者经济,为核心身份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这也意味着我们有极大的空间去探索和设计虚拟身份系统——一套和自我表达、创作探索、行为轨迹绑定的,实时记录和量化行为数据的,更能满足选择性自我画像生成和对外展示的身份系统。

设计身份系统的六个基本维度

Web 3.0身份在接近甚至延伸核心身份的过程中,需要满足身份的自主、多维、丰富、动态等维度。而产品设计还需要更多地考虑到身份使用上的流动和隐私要求。这些维度是发展核心身份的立足点,将会成为我们设计和考察身份产品的重要标准。

如图,游戏角色身份(粉色)因为具有不同角色属性和道具辅助,因此有较高的多维性;Web 2.0社交平台身份(黄色)因为实现了意识的部分数据化,而具有较高的丰富度;PFP社区身份的链上资产形式,令其有在跨平台和空间展现和使用的流动性;线下现实身份因为和物理实体绑定,能实时跟踪个人行为和自我理解,有极高的动态性。

核心身份的六个维度:自主性、多维性、丰富性、动态性、流动性、隐私性。图为游戏角色身份、Web 2社交身份、PFP社区身份、线下身份在这些维度下的衡量值。
核心身份的六个维度:自主性、多维性、丰富性、动态性、流动性、隐私性。图为游戏角色身份、Web 2社交身份、PFP社区身份、线下身份在这些维度下的衡量值。

其中:

  • 自主性是人对身份的自主控制,是依据自身理念和目的来表达自我的能力和愿望。在SSI(Self-sovereign Identity)中,去中心化公钥结构(DPKI)免除了登录的第三方验证需求,和去中心化数据存储一并实现人对钱包地址的自主和控制权。但是钱包地址只是身份的标识符,数据存储只是身份的载体。对身份的自主权的实现,还涉及到一个更加自由包容、和人自主价值观绑定的生态设计。Vitalik提出的灵魂绑定概念,则是希望通过引入代币的不可转让性,增强链上行为和人自我身份的相关度,以及人对真实自我的表达意愿。只有当参与生态的行为能够反映人的自我,并且这种行为被接纳和正向鼓励,链上身份才会获得自主性。
  • 流动性是身份跨越不同空间和context的能力。在Web 2中身份是缺乏流动性的,每个平台的数据存储和权限设定,导致身份分离地存在不同数据库中,呈现孤岛状态。Web 3.0的去中心化数据存储架构和公开透明的索引模式,令身份的聚合和流动成为可能。这种身份聚合的概念,是指在任何空间或社群内积累的信誉、贡献、创造等和身份相关的数据,都可以被跨空间地携带、分享、利用。因此,我们的行为历史、身份画像、资产不再受限于某单个虚拟空间。例如,目前The Sandbox只支持原生NFT的展示,非原生的PFP、道具NFT等无法在平台上流畅展示。YugaLab针对这一点推出了支持多个主流PFP的元宇宙计划。但是,这个计划未考虑到身份在元宇宙之间流动的问题。不同元宇宙之间是需要被打通的。就像目前链与链之间的通讯一样,除了常见的区块链”桥“、Polkadot采用的中继链链接多平行链的架构等,数据流动技术需要在底层设计上被考虑到,从而打通元宇宙之间的流通性,实现虚拟角色和资产的跨元宇宙漫游。
  • 多维性是身份涉及多领域、多方面、多元的属性。如同人本身是多面的,同一主体可通过持有挂钩不同文化氛围的PFP,来代表自己的多元身份;另外,PFP作为人的身份延伸,可以拥有多种属性设定:通过将PFP和主人行为相关联,将身份数据计算转化为PFP的属性分数,从而被“养成”更反映主人特征的PFP;在DAO中,成员身份可以有多个技能属性:每一次头脑风暴、组织策划、开发任务、内容发布等行为,都可以计入成员的属性分数。除了”任职经历“、“项目经历“等传统履历内容之外,增加更实时量化成员的贡献和能力的方式;DAO组织在建立时都在形成一套核心价值观,而这套价值观决定其筛选成员的方式:Token holding (FWB)、任务技能(Rabbithole)、面试(Bankless)等。引入更多元化的成员筛选渠道和身份衡量方式,可以满足个人和社区的多维性。
  • 丰富性是指组成链上身份的数据量。目前区块链生态中以太坊的数据量最多,而Solana、Near、Polkadot、Polygon分别有其特色的开发者生态。同一主体会在不同链上有行动轨迹,留下身份数据,而这些数据是十分分散的。身份的丰富性要求数据能够被便利地存储、索引、查询、利用。数据索引工具对链上数据进行底层的索引,各种查询Tool或API对数据进行打包索引和查询提供更方便的API接口,进而能够提供给dApp进行处理、计算和利用。除此之外,地址联系从而对数据进行聚合的产品也进一步提供了数据的丰富性。通过连接同一主体的不同地址,进而实现聚合碎片身份数据的目的。
  • 动态性是人和外界互动而更新自我的过程。无论是PFP、传统简历等都展示相对静止的身份信息。尽管静态化能让人呈现相对一致、辨识度高的身份画像,但身份的信息化、社会互动本质决定了其高动态性的特点。这些静止的身份展示形式必然会显得僵硬。因此,对人实时行为的选择性追踪和记录可以更好的反映人身份的动态性和变化。例如,使用POAP给贡献的行为颁发”小红花“勋章;在身份属性加入积分制以量化身份行为;记录主体参与或组织活动完成指定任务、贡献劳动力等轨迹点等,都可以更及时地记录和反映身份的变化轨迹和最新形态,通过量化行为来动态地去展现人的身份。
  • 隐私性是身份数据计算、存储、验证中实现隐私保护的手段。目前比较常用的隐私技术包括TEE、零知识证明、安全多方计算等。主要实现场景包括隐私交易(隐藏收发方地址和交易金额)、KYC身份验证(防止女巫攻击)、地址持有资产状态验证(比如在不揭露地址情况下证明拥有特定NFT资产)等。其中,TEE最早在2006年被提出和实现硬件支持,到目前为止算是比较常见的、可取的身份隐私方案。其原理为提供一个可信执行环境”黑盒“,在里面执行的计算任务和外界隔绝,无法和外界交互。而零知识证明则通过”承诺→随机挑战→应答“的多次交互,在无有用信息的情况下判断某个论断是正确。其对算力要求较高,但目前已经有多个ZKP通用类系统,是比较热门的隐私方案。

最后

对身份的定义和构建是Web 3最重要的议题之一。身份不应只是关于钱包、交易数据、信用,也不止在政治或群体背景下才能被感知。它是人类用意识表达、交互、主动行为在线上产生的数据有机体。核心身份是最深刻的链上自我需要。只有当我们能够在链上实现人身份的有意义延伸,身份赛道才能帮助自我发现。


这是身份絮语系列的第一篇文章。身份絮语系列用解构主义的思辨方式,推翻Web 3身份的预设定,用分解、局部剖析、重构的先破后立手法,对Web 3身份进行深入探讨。

你对DID、Web 3身份的发展感兴趣吗?加入我们的智库“身份絮语DAO”,和我们一起用人文和科技的视角,来研究、讨论和输出Web3.0身份的相关创作吧。

Subscribe to mel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
More from mel

Skeleton

Skeleton

Skele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