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有好一阵子,所有电视台都是直播救人或者各类现场新闻,那时节我们经常边看边哭,在泪水中记住了时任总理的一句话,“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这句话现在来看相当有道理。黄金本身不产生价值,是因为人们相信它有价值,它才有了价值。
恰如低利率并不必然形成流动性过剩,同样的利率条件还可能导致流动性不足乃至流动性陷阱,原因也在于各经济主体对未来预期不同。预期乐观,全社会会有更多投资与交易,流动性过剩的土壤就形成;预期悲观,各主体倾向于持有变现能力最强的货币资产。
在次贷危机引爆以前,流动性过剩在发达国家普遍存在;但雷曼兄弟破产后,美国金融市场立刻陷入恐慌。
信心的建筑从来是难事,但要毁掉却很容易。从这个角度来看,BTC简直过于吓人了,13年市值从0到现在的6300亿美元,一次次从被宣判死亡里走出来。须知从善如登,从恶如奔。曾经的庞然大物Terra与FTX在极短时间内灰飞烟灭,币圈笑谈的“每次熊市都有几个交易所祭天”。所谓顶在顶上,底在底下。
主流的预期通常已经反映在定价,理性的人也会修正自己的预期,所以周小川说央行管理最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鲍威尔他们也是这么做的,并且动作更公开。
从这里又可以推论,如果某个重要的指标达到的预期会如何,未达到又如何。
例如,大家都紧盯通胀与就业指标,因为这在人们预期中关乎是否加息;但是如果最后一切如人们预期发展,那么价格已经反映了,可能最后的加息并未如美联储或央行的预期。但是美联储和央行也会思考如果自己的政策已经被提前消化了,还能起多大作用。
所以我觉得,大趋势里的预期可以随着中观的预期去修正,但是微观的预期是否得当合意,主要看实际结果与预期的偏离度。举例而言,黑天鹅事件一来,在没有准备的预期里,都是抛售与踩踏。可是如果准备了,黑天鹅原本就在预期中,那么可以在一个价格正常的时候就看跌,这比踩踏中带来的剧烈波动中看跌看空安全多了。
有时候又想,这不就是Game Theory?理性预期学派和Game Theory的交叉或许就在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