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像类NFT的不可能三角?

随机生成方式产生的头像类NFT的属性似乎存在一个不可能三角:1. NFT系列的知名度(别人第一眼就能看出你头像的小画片是什么系列);2. 作为个体所拥有的NFT的独特程度(别人第一眼就能看出这个小画片是“你”,就是在社交媒体上,所有人都会立刻将这张图片联系到自己,而不是拥有同系列NFT的其他人);3. 相对价格(同时满足上述两个属性的NFT往往是系列中的1/1 的稀有款)。在这个方面,根据我拙劣&脸盲的观察来看,mfer和小幽灵在第一点上做的很好,但是第二点就没办法满足(起码我经常脸盲记不住谁是谁)。女巫的话在第二点上可能会好一点点,同系列之间差异性会相对比较好,很有可能是选材原因,人可能对于人像的记忆和区分度会比卡通要好。(利益相关:上面提到的几个系列我都买不起/没抢到)

在这方面伸展开去的话,作为头像的NFT与潮流商品一样,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往往会存在这样的心理:我希望所有人都知道我属于某个群体,但是当看到周围人越来越多的也在这个群体里面的时候,我往往又会想寻求不同,继而加入一个新的更具个性化的群体。就像如果满大街都是supreme,那么最开始选择穿supreme的人就会开始寻找下一个潮牌。因此,对于一个头像NFT项目来说,理论上最好的状况的是它的参与人来自的背景足够多元化,每个参与人的社交平台重叠度相对较低。从网络模型的概念来看,就是节点之间距离较远,更多持有人之间的联系原本二度甚至是三度网络。那么持有它的人们也就可以在自己的社交圈中满足自己的独特身份需求。在我的认知中,顶级蓝筹的NFT系列都较好地满足了这个标准(当然这可能仅是相关而非因果)。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论证为什么头像类的国产项目们需要出海,而不能再仅仅将自己限制在国人市场之中,扩大用户背景的多元性,就能“稀释“身份认同,满足个体的差异化需求,继而延续项目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鲍曼在《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中的观察大概一样适用于现在的NFT头像: “文化潮流前赴后继地涌进浮华的公众市场,又迅速过时,变成荒唐滑稽的老古董,衰败的速度比获取注意的速度更快。因此,当前的身份最好都只是暂时的,人们只需轻轻地拥抱它们,确保一旦放手它们就消失不见,以拥抱下一个更新、更鲜艳或者未曾尝试的新身份。”

Subscribe to Troyso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