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區塊鏈Mass Adoption的反思:項目可持續性與個人選擇權

本文為 Shan Scarlet 的投稿,由熊太先森編輯。
本文所有收益的 80% 將會分給 Shan Scarlet,20% 用於《W3展報》營運及發展上。
本文不包含任何投資建議,進行任何購買或投資行為前記得 DYOR。

編輯的話:Mass Adopted 的議題也與 NFT 發展適適相關,在此希望讀者也能在閱讀本文後能夠思考到底 NFT 未來的發展何去何從。


就區塊鏈應否 Mass Adopted(指大規模採用、普及區塊鏈) 這個問題上,一直引發兩派截然不同的觀點。

自給自足的群體部落。
自給自足的群體部落。

有些人認為,區塊鏈技術的出現是為了捍衛個人獨立自主、不受當局限制的財務自由,因此不覺得有必要推動大眾採用區塊鏈,亦抗拒配合監管機構。

另一邊廂,有部分人認為,如果區塊鏈技術沒有延伸出更多的應用場景,發展就會停滯不前;如果沒有足夠大的使用需求,區塊鏈技術的潛力就無法得到充分的發揮。因此,他們傾向配合政府,與之合作,並且積極推動大眾採用區塊鏈。

這兩種觀點展現了 Mass Adoption 的兩難:一方面,我們需要保護區塊鏈技術的初衷,即保護個人的財務自由並防止監管機構的過度干預;另一方面,我們又需要找到一種方式來推動這項技術,以實現區塊鏈的更多潛力。兩方一直在爭持著,喋喋不休。

現實經濟上,亦觸類旁通。自二戰以來,全球經濟合作與全球化的步伐一直在加速,當我們生活中都充斥著各科技巨頭的產品與服務,這規模的廣泛應用都是一種文明躍進。

而時至今天,當我們意識到全球貿易的發展已到了瓶頸,清晰了解到中心化分配帶來的種種問題,過度的集中化除了導致資源的不均衡分配,亦帶來更嚴重的社會分裂。在這種情況下,你還相信會有一種新資產可以長久地複製主要資產價格在過去二十年的明顯升勢?

只要監管機構繼續存在,傳統資產與密碼貨幣就如孖生兄弟,永遠割裂不開。我甚至懷疑,在沒有傳統政治、金融危機的情況下,即使是像比特幣和以太幣這樣的 Web3 原生貨幣,也難以複製主要資產價格在過去二十年間持續穩步上漲的趨勢,除非工業技術有了飛躍性的革新,甚或是開拓了外太空資源。

全球化貿易造成的中心化問題。
全球化貿易造成的中心化問題。

無論在Web3還是現實,我們早已活在分裂的時代

無可否認地,人們正在經歷一種分裂,無論是在現實世界,還是在 Web3 世界。

人與人之間,你亦只會看到網民因價值觀相異而分裂出多個部落。而且,追隨者的價值取態亦會隨時間而變化調整。在還未出現農耕社會前,人類本質就自然流動,那時候根本不需要固定且穩定的居所──那裡有獵物,就往那裡去狩獵,不需要高度群居,亦不需要囤積物資,更不用較拚耕地與人力的多寡。

對,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全球貿易造成資源分配過度集中後,自然進而追求反璞歸真。


Mass Adoption,普及區塊鏈的意義

在這背景下,到底我們還需要推進 Mass Adoption,普及區塊鏈嗎?

要進一步理解Mass Adoption,我們可以從兩個主要的層面去切入:

  1. 項目層面;

  2. 個人層面。

首先從項目層面來看,Mass Adoption 可以使得原生的 Web3 項目得以落地,並且能夠持續發展。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優點,因為它意味著這些項目能夠在Mass Adoption中持續擴大價值與影響力。

然而,我卻不認為由監管機構或傳統資金主導的 Mass Adoption,能持續發展下去。Why? 因為 Web3 上的原住民,本來就是部落形式,他們先天就難以以民主形式訂立劃一適合Mass Adoption的價值觀。一個本來已經有規模的公司,進入 Web3 領域後就必然無法被大規模接納,繼而不能達致持續增加受眾,最終只會換來割韭菜的厄運。這建基於 Web3 貨幣流動比傳統市場高,即使引發了一波市場利好,貨幣價值亦會急速回歸。

回到個人層面,最重要的絕對是「每個人都應該有選擇的權利」。無論權力財力機關如何看待 Mass Adoption,他們都不應該將其強制於人。每個人都應該根據自己的情況和需要,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這是一種基本的權利,也是一種基本的尊重。

Let’s go party party all night Oh oh oh oh.
Let’s go party party all night Oh oh oh oh.

「而如果不輕易做到如 Apple iPhone、Google Search Engine、OpenAI、AWS、Tesla 等等規模的中心化推進,字義上的 Mass 還是 Mass 嗎?那 Mass 還有標誌性的意義嗎?」

「不是要追求絕對的 Mass Adoption,這只是項目方所設定的終極目標。若格局設定不夠高的話,還有開發的需要嗎?」

就標桿是否誇誇其談,我們先擱置不論,就從執行層面著墨。


Mass Adoption的實施方針:誘發與自發參與的反思

換個脈絡:談談誘發與自發兩個策略,對於實踐廣泛應用是有怎樣的區別?

傳統機構投資者。
傳統機構投資者。

機構有能力大灑金錢,給予公司機構無限人力資源,以誘導無限用戶加入參與項目,獲取市場最先及最高的市佔率,當然也是一種 Mass Adoption。

舉個例,銀行 A 為了推動及誘使更多新用戶開戶,他們每週分派 10 張電子現金券予每個帳戶,戶主可以憑券去麥當勞換取市值的漢堡包。電子現金券每週都有,自然不用囤積,亦沒有二手市場價值,但因麥當勞漢堡包的生產力追趕不上用戶帶券換取的速度,自然造成每張券的價值下跌,而銀行 A 必須派送更多獎賞才能獲取與先前相等的吸引力。

誘發新人加入,我們就是潮流指標,就是生活態度。
誘發新人加入,我們就是潮流指標,就是生活態度。

誘發性的行為或決策通常是由外部刺激或獎勵引導的。這種方法通常能夠在短時間內有效地吸引大量的新用戶,但也有一些缺點。例如,如果這些獎勵在未來被降低或取消,用戶若找不到符合他們的實在價值,就會選擇離開。而這種策略亦導致部分用戶僅為了獎勵而參與,而不是因為他們真正需要或欣賞該產品或服務。

相反,自發性的行為或決策是由內部驅動或需求引導的。例如,如果一個人認為開設一個銀行帳戶能獲取更多元、更豐富的理財服務,甚至是更優越的身份象徵,那就會自發地去申請。這種方法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吸引新用戶,但往往會吸引到更加忠誠的客戶群,因為他們的決策是基於他們對產品或服務的真實需求和認可。

無疑,誘發性的獎勵能推動用戶習慣性與助長惰性,這在年齡層較高的用戶或許奏效;對年青一代,甚或是 Web3 原住民來說,習慣優勢不會很持久。他們更傾向採訂閱或彈性制,按需要試用甚至探討各個平台的優勝劣敗,方便隨時轉換應用並配合著使用。唯獨自發憑口碑、需要去參與,才是市場價值所在。


在分裂時代中,誰保護我們的資產?

或許有人會疑惑,如果我們沒有配合監管機構,使得限制了 Mass Adoption 的實現,那麼區塊鏈和密碼貨幣可能只是一種過度炒作的產品,最終亦只會換來被割韭菜的結果。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

保護我們的資產。
保護我們的資產。

答案並不在於依賴中央權威設定的規定,而在於我們如何理解並定義貨幣。在此,我們需要回到貨幣的本質:貨幣是一種交換媒介,它的存在是為了讓我們更有效地交換商品和服務。我們囤積貨幣的原因應該是基於我們對某種貨幣背後的商業模式具有信心,而不僅僅是為了投機取巧。

換句話說,我們只需要在需要用到特定價值的商品時(所謂 Utility),才進行兌換。如果我們不確定某個項目的商業模式是否可持續,我們就沒有理由去囤積它的貨幣。我們需要做的,是理智地評估每一種貨幣的價值,並根據我們的需求作出適當的選擇。

這亦是為何有些人會認為,如果我們真的需要囤積某種貨幣,那麼比特幣和以太坊可能是更好的選擇。相比其他的項目,比特幣和以太坊背後有更穩定安全的機制,有更強大的社區支持,它們的價值更加穩定,更加持續。這種穩定性與可持續性,正是我們在選擇貨幣時應該考慮的重要因素:我們追求的不是穩定的生活,不是穩定的幣種,反而是穩定的交易協議 (Protocol)。


或許更重要的是發展Mass Adoption的態度

這才是我們願景:自治、自給、自足、自主。
這才是我們願景:自治、自給、自足、自主。

未來怎樣變幻,我們也不能忽視個人選擇。權力財力機構或任何組織都不應該強迫任何人接受任何一種形式的經濟或科技。相反,人們應該有權利選擇他們認為最適合自己的方式:這不僅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責任。

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並為自己的未來做出最好的決定。

以誘發推進的 Mass Adoption,縱然可以高效地吸取大量新用戶,快速為企業提供市場份額及提升品牌的知名度。然而,項目有始就必有終,初始資源非無窮無盡,當獎勵的價值無法維持時,其吸引力就會消逝,大家試想一下吸引力消逝後會是甚麼光景?難不成即用即棄的紙巾麼?唯有民眾啟蒙後自發參與,才是自由市場的真諦。至於如何實現啟蒙,還得觀察項目的交付實力,著急不來。



Subscribe to WΞ Project Hub|W3 展報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