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web3时代怀念王小波

web3圈内圈外已经被说烂了,一旦能有点新鲜想法都能引起热烈讨论。

提王小波似乎有点硬蹭文化圈的意思(就是那个文艺青年都知道的王小波)。

反正写两个都不讨好,那挺好,就要写,每年4月11号再回来看看。

这篇文主要就是回忆一下王小波给我留下了哪些资产,以至于有助于我更好地参与web3。

咋一看,王小波和web3八杆子打不着,他一个写小说的。可是我觉得王小波要是活着,先不说他会不会进这个圈子,毕竟年纪也挺大了,但我觉得他一定喜欢web3,没准儿会成为web3的精神教父,如果他还一直玩计算机的话,也可能成为区块链方面的技术大佬。文化革命已经过去很多年,他或许还是会发出“为何现实还是如此?”的疑问。当然,以上都不会是真的,因为他早已不在人世。但我实在是忍不住把他俩联系起来,因为王小波想要的状态,在web3实现还是有点希望的。

诗意的自由

王小波是自由主义的信徒,不管是他的小说还是他的杂文,自由都是其表达的核心思想之一,这既跟他所处的时代有关(经历文化大革命),也是他的精神特质之一,我想这是我为什么老是把web3与王小波联系在一起的原因之一,因为“自由”是web3一个鲜明的特征。但谈web3的自由,在web3谈自由,好像是大白天打手电筒——多此一举。随便找篇web3相关的文章,主题都少不了自由、逃离、反抗,至于逃离哪里,反抗什么,去哪里,不知道,当然我们也不是一定要知道去哪里,规定多了就又变成了框架,变成了限制。而且如果现在就知道了去哪里,到目的地的时候是不是就可以game over了?我想重点还是达到某个地方的过程。是过程需要自由,这个自由是选择的自由。自由需要定语。

听到自由,我总想起高中老师对我们说的,”等你们到了大学就自由了。”等真正上了大学,我确实自由了,但我也迷茫了。站在现在的web3,感受也是如此。

王小波《黄金时代》的几个故事里的主角,王二,都生活在文化革命时期,一个搞不清什么是真是假,什么是对是错,一不小心就被举报和批斗的时期,这会不会让你想到微博上动不动就各种辟谣?在那个压抑的、人难以表达自我的时期,王二都有一个出口,能通过这些出口微小的隙缝看到光,不管是陈清扬、小转铃、贺先生、李先生,还是后面的小孙,在这些出口里,很多都是通过“性”这种行为来表达的,这当然是再正常和自然不过的,正是因为这种来自天生的欲望提醒了我们活着,会产生痛、激情、喜欢、失落等等情绪,这在一个麻木的时代是多么的珍贵。当然,如果以种猪接种或者仅当作是兴奋剂的姿态一味的陷入“性”,那就是现在的房地产买无聊猿——无聊透顶。

我们不仅需要自由,更需要诗意的自由。所以诗意的自由是什么样的?我没想得清楚,至少有一点理想主义吧。反正最后肯定得有一个出口,其实也就是落在具体的动作上,不管是艺术的,还是科学的。一个自己挖掘的、不断让人思考的、能吐出丰富情绪的、真实的、有趣的、可能艰难但有价值的…出口。相比王小波时代,互联网时代幸运的地方在于我们可以在一个虚拟空间里创造出太多出口,不幸的是出口太多难以选择,直至最后出口都被堵死了,没有一个能走出来的出口。现阶段的web3(在国内)是缺少方向的,更别说自己创造的出口,我们沉浸在虚拟世界、在现实世界里麻木。有时候我甚至在想,web3与中国无关仅仅是因为政策限制吗?难道不是已经失去了一股去闯去探的勇气、精神气、一股君子坦荡荡的豪气吗?好像很多人已经默认,“捞一把就走”就是最好的方式,所以看到坚持很久的项目走得越来越好都会觉得很开心。

其实挺佩服A16Z那些造web3概念而且能把人的热情挑动起来的人,这是很需要想象力的一件事情,不仅还得了解众人的心理,还得了解时代的现状,他们不仅给自己造了想象空间,还顺带给其他人分了一点空间,尽管这些行为总是被认为是不怀好意和为资本服务。但总的而言,那些出口空间终归是有限的,而且往别人指明的方向去走总归是少了点意思的,因为被限制了想象,我们总不能像文革里的王二,靠生理欲望(A16Z)提醒自己活着吧,而且,老王说,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受愚弄。

如果自由缺少诗意,可能就会变成小红二兵那样,那还是按部就班的生活比较好,至少不会脱轨,但危险之处在于别人叫你做什么你就得做什么,没有资格问为什么。如果这样做的话,你就问问自己寂寞不寂寞吧。

有趣是必不可少的

王小波特别反对在作品里刻意说教,搞正儿八经的教育,他的小说写得有趣,一股黑色幽默的劲儿,也很自然,一是写作本身的节奏把握得好,二是内容读起来就像自己的想法在一个个转换和跳动,有时候他还第一人称和二人称转换,反正就像在和你说话一样,主人公的思考、感受看似是和读者脱钩的,因为他不会对着你一通输出洗脑,上价值观,但就是在那个自然的阅读过程中,我就会不自觉代入自己的感受。读王小波的小说,一是对人在那个时代作为工具被拨弄和控制感到强烈的不适,二是会在主人公在寻找出口里的意识和经历里感受到诗意的自由。我们当然不能鼓吹苦难,但我的确在他描述的苦难里,感受到从幽默透露出的积极、诗意、浪漫,和反抗。

无独有偶,麦克卢汉在他的书《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里提到:

我们认为幽默是心智健全的标志,这一点有充分的理由:在欢乐嬉戏中我们又恢复了整体人的天性,而在工作和专业生活中,我们却只能用上整体人的一小部分天性。

联想到现在web3里各种X to earn受到大家欢迎也是再自然不过的,又能赚钱又能释放天性。可见,严肃只是从很小一方面,往往是理性,说服大家参与到一个事情中来,而有趣则既从理性,又从感性,充分调动了心智。但是目前,在调动的过程中,我们受到了阻碍。

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开始,“分工”就开始成为组织效率提升的利器,工业革命是这系列管理思想的孵化器,直到现在,我们都没跳出这个框,分工太无趣了。“分工”不仅变成了工作内容的分工,还把人的时间,人的空间,人的思想都进行了分割,“工作和家庭是分开的” 常常是职场打工人的口头禅 ,但是我们真的能分开吗?强行而已。我们都活成了别扭的自己,变成了期望在工作中寻找有趣,在家庭中寻找商业价值,简直神经病。自我天性是可以被分类的吗?被分类的天性是可以想什么时候拿出来用就拿出来的吗?恐怕不能。分工可以提高部分内容的效率,但是会阻碍交流,密切协同是无法在分工极度细小的情况顺利进行的,最直观的一个理由是,我都不知道你做的是什么,我该怎么和你协同,我该怎么共情?分工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个人主义意志的体现,它方便个人价值的体现达到顶点,在web3、在社会型组织里是不是还能吃香,这真的是一个疑问。

我理解“有趣”其实是“自然”的一种表现。一种表现全部自我的行为。我不必只是通过表现出我严肃的一面来赚钱,我还可以挖掘自己其他方面的兴趣,我可以在web3 X to earn,可以边学边赚,边跑边赚,边写边赚,边吃边赚……话说到这儿,想起web2产品可恶的地方,它促使产品去加重人性恶的一面,喂养人的贪嗔痴,从而去满足资本的欲望。现在的web3基调是反控制,而在参与DAO的过程中,我也的确有种被逼着进行自我认识的感觉,希望web3不会重蹈覆辙吧。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那是上一代人留下来的规则,也慢慢变成了现代人的游戏准则。但是技术会改变人们的态度,在社会态度剧变的时期,这种游戏只会作为笑话再往下传,成为没有血肉的骷髅。古人早说,君子不器。我们在web2没活成君子,而是变成了tools。想来王小波也是听从他内心的声音,才在40岁才开始正式写小说吧。

“中间状态”

我不知道该给这个标题起个什么名字,无论是“中间派”,还是“中间主义” 好像都没办法表现我想说的那种状态,所以就叫中间状态。因为“派”和“主义”其实都是已经定型的东西。在《革命时期的爱情里》,王小波操着两套说辞以躲避“两方敌人”的攻击,X海鹰说他是两面派时,他回:“我哪派都不是。这就是幸福所在。”

哪派都不是,我理解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可能是不知道要属于哪一派,不属于任何一派,没有做任何属于某一派的事情,因此不陷于漩涡,是旁观者,俗话说,旁观者清;或者,认识到没有哪一派是真正的正确,即使是科学也有瑕疵,真理也有局限,所以不能那么绝对,而且站队往往意味着隐藏着私利,私利导致盲目的偏见/爱,这是危险的;搞艺术搞科学最怕偏见/爱,最怕束缚,如果一开始就被已有的“偏见”所捕获,是难以突破的。这也让我想到木心所崇尚“艺术独立”,从来不会被所谓的主义束缚,所以才能不被现有的框架、技巧等束缚,甚至脱离于时代与环境,如此才能创造出经得住时间与一代人又一代人考验的作品。所以,哪派都不是,很幸福。有来自清醒的幸福,也有来自糊涂的幸福。

对当时那个情境下的王小波来说,一方面,我认为他并不赞成两方之中的任何一方,就像在说,“我不是资本主义者,也不是共产主义者,我比较像是别来烦我主义者。”(出自《换金时代》有意思的评论)那是对X海鹰的敷衍。另一方面,他否定两方,他认为应该有一个新的状态,身在局中,很容易被非此即彼的陷阱捕捉,而他跳出了这个陷阱,这是需要思考力的。从王小波其他作品来看,我更倾向于他是一个清醒的人,而且对独立思考的追求贯穿了他的作品。正是因为独立思考才有“中间状态”。对个人来说,这样的独立思考弥足珍贵,对现在的web3,中间状态极度需要,当然,如果不入局web3,也可以当个“别来烦我主义者”。但鉴于对新事物保持热情也是我幸福的来源之一,我更偏向清醒的幸福。

参加一些web3的公共话题聊天,经常会听到一些“愤怒”的声音,怪大家只会和稀泥,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比如国产NFT为什么难以崛起),讨论到最后也没个结果。我也特别讨厌开会,更讨厌没有结论的会议,但放在现在的web3,对结论的强求,我只能解释为个人的性格使然,结论嘛,那肯定是没有的。即使有,那也是阶段性的总结而已。看看近来一些明星项目的崩盘,LUNA,stepN,太早下结论不过就是打脸罢了。现在的web3就是个试点,试点当然能发现很多问题,但远远暴露不了全部问题,只有在逐渐被拓展的过程中,随着环境的复杂化程度越来越高,不受控制的因素越来越多,无论制度,产品,设计,社区等都经历了千锤百炼,那时再说结论也不晚。即便如此,随着技术更迭,有会有新的时代带来,把旧的覆盖,填新的东西。作为创作者,创业者,只有永远处于中间状态,预测/等待新一轮不确定因素的袭来,再做应对方案,持续如此。

最后

想起有人评论说,他发现王小波也是将一些大师的思想进行了传播,而且有些东西他写得也不够深。事实上,我不认为我们一直在做原创思想创新,至少在目前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思想的大厦早已被前人盖好,后来者不过是不断地装饰这座大厦,建筑师可以是艺术家,设计师就不是吗?另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像爱情,莎士比亚可以写《罗密欧与朱丽叶》,也不妨碍《傲慢与偏见》成为新的经典。

只能遗憾王小波创作的时间确实太短,如果能给他多点时间,现在的我们也能多点乐趣了。

从他40岁从学校辞职,开始写小说,这一件事,就够我们来拿说事儿了。毕竟这个时代,坚持自我的人,已是不多,已是不易。

其实王小波还有太多思想珍珠值得被发现和讨论,包括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多元与包容等。

在web3时代,当我们想跨过沉沦的一切,向着永恒开战的时候,他可以是我们的军旗。

Subscribe to Liumu Wu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