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2025 年 1 月 23 日,特朗普以“保护经济自由”为名签署行政命令,禁止美国央行数字货币(CBDC)开发,转而支持私营稳定币。这一决策看似矛盾,实则延续了美元霸权百年来的核心逻辑:通过绑定全球关键资源,以市场化手段完成“软性殖民”。从黄金美元到石油美元,再到如今的加密美元,美国的霸权工具不断迭代,但本质始终未变——让世界“自愿”依赖美元,而非被迫接受。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世界各国亟需重建经济。这时,美国带着堆积如山的黄金储备走上了历史舞台。在 1944 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一纸协议让美元与黄金牢牢捆绑:1 盎司黄金固定兑换 35 美元。就这样,美元被众多国家视为最可信赖的储备与结算货币。
在那一时期,美国黄金储备曾一度占到全球的 75%,风光无限。可好景不长:世界各地都需要更多的美元来开展贸易和投资,这就迫使美国不断向外输出美元,同时却无法一直保持足够的黄金储备。到 1971 年时,全球流通的美元规模已超过 5000 亿,但美国的黄金储备却只剩不到一万吨中的 0.8 万吨,大量美元根本无法兑换成黄金。面对此种压力,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干脆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瓦解。
这一幕也印证了著名的“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当美元既要满足美国国内经济需求,又肩负全球储备货币的重任,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两难:要提供给世界足够的美元流动性,却又因黄金储备有限而难以维持币值稳定。尽管“黄金美元”时代落幕,直到今天,这段经历依然为美国攒下了宝贵的全球金融信任基础,也埋下了后续美元霸权能够延续的伏笔。
黄金与美元“分手”后,美国急需给美元找到新的“锚点”,而这个锚点就是石油。1974 年,美国和沙特达成了一项被称作“美沙协议”的安排:全球石油贸易大量以美元定价和结算,而沙特等产油国则将这些美元回流到美国,用来购买美债、投资美国金融市场。于是,一个名为“石油→美元→美债”的闭环正式形成,并且持续至今。
时至 2023 年,全球约 80% 的石油贸易依然用美元计价,每天从沙特等国涌入石油市场的几百万桶原油,也变相为美元注入大笔资金。从此之后,美国不再需要拿出实打实的黄金去背书美元,转而凭借石油这一工业时代的“血液”来维护其世界货币地位。
不过,当美元成为几乎所有跨国交易的“底牌”后,也衍生出了“制裁武器化”——只要某国被切断美元清算渠道或踢出 SWIFT 系统,经济命脉就会仿佛被“釜底抽薪”。大家可能还记得:
2000 年,伊拉克宣布改用欧元结算石油出口,不久后遭美英联盟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
2022 年,因乌克兰危机,俄罗斯多家主要银行被剥夺 SWIFT 使用权,国际资金流动大受影响。
很多人由此断言:“石油美元”的长臂管辖依然生效,一旦触碰美国在能源和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利益,就会面临巨大的制裁压力。当然,伊拉克战争和俄乌冲突背后还有更广泛的地缘政治因素,不能简单归咎于“挑战美元”。但不容否认的是,美元在石油贸易和国际金融中的主导地位,让美国拥有了凌驾多数国家之上的金融手段。正因为如此,它也被形容为当代国际关系中的“软武器”,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威力。
试想这样一个场景:在拥挤的数字交易所里,满屏的币价上下翻飞,而其中最抢眼的,却依旧是以“US”打头、锚定美元价值的稳定币。如今,人们已经无需经过传统银行,也能轻易将欧元、卢布甚至土耳其里拉转换成“链上美元”。
放眼整个区块链生态,USDT、USDC 等美元稳定币就像“数字绿背”,占据了约九成的交易对。更夸张的是,有专家预测到 2025 年,USDT 的日均结算量可能逼近 530 亿美元,甚至超越传统支付巨头 VISA 所创造的 420 亿美元交易流水。换句话说,美元不仅在物理世界拥有主宰地位,在虚拟的代码王国里,也正搭乘稳定币的快车,实现“无国界美元化”。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场加密浪潮背后,还能看到特朗普政府的“阳谋”。他一口否决了美联储发行 CBDC(央行数字货币)的计划,却对私营机构推出的稳定币网开一面。这样一来,他既能宣称“去中心化”与“技术中立”,避免过多的政治争议,又暗中强化了美元在全球的渗透力。与其让政府数字货币引发担忧或反弹,倒不如让市场自行推动美元的数字化,让世界各地的用户心甘情愿地投入到这个全新美元生态之中。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曾被美国制裁的地区或个人,有时正借助这些稳定币绕开金融封锁。俄罗斯的一些商人便通过场外交易,将手中的卢布兑换为 USDT,用区块链的方式完成跨境支付或资产转移。传统银行渠道或许会被SWIFT“斩断”,但区块链上的转账却依然畅行无阻。就这样,在“去中心化”的旗帜下,美元的霸权版图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代码世界里悄然扩大。
想象你打开一个去中心化金融(DeFi)平台,准备把自己的代币抵押赚取收益。大多数协议都会优先接纳 USDC、USDT 这样的美元稳定币——就如同人们在国际旅行中更愿意带着美元一样。一旦你选择了这条路,就等于把自己“锁进”了美元生态:无论是借贷、支付还是理财,美元稳定币都成了最便捷、最广泛接受的“流通工具”。
更妙的是,区块链上的美元交易往往不受传统货币政策的直接干扰。即使美联储上调利率,链上资金仍然可以自由流动、快速转移。这种滚雪球般的网络效应让美元在加密世界里成为“标准配置”——美国根本不需要先去跟别国谈判,只要放任像 Circle(USDC 发行方)这样的公司在各条公链上部署智能合约,美元就能自然成为代码世界里的“统一语言”。有学者把这称为“协议帝国主义”:当大家都习惯了用美元稳定币做抵押、支付或清算,去中心化的区块链也就默默替美元扩张了势力范围。
让人意外的是,稳定币的出现似乎在某种程度上“绕过”了美国最强大的金融武器——SWIFT 系统。过去,美国可以通过剥夺某国对 SWIFT 的使用权,来冻结其全球交易渠道;而在区块链上,点对点的转账无需通过 SWIFT 即可完成跨境支付。有人预计,到 2024 年,约 67% 的跨境链上支付将使用美元稳定币,这无形间削弱了美国对资金流的集中管控。
但故事并没有这么简单。再怎么“去中心”,这些稳定币依旧锚定着美元的信用:只要美联储愿意上调或下调利率,全球资本的成本还是会被牵着走。更何况,发行稳定币的私营机构并非真正独立于美国的法律体系——2023 年,Tether 就曾应美国官方要求冻结了与朝鲜相关的 8.7 亿美元资金。这次行动足以证明:所谓的区块链自由,并不能摆脱美国对于“美元信用”的实质掌控。一旦美国想“亮剑”,稳定币依然可能成为他们打击对手的手段。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像 Tether(USDT 的发行方)等机构往往注册在离岸地区。对美国而言,这相当于在监管与责任之间设立了一道“防火墙”:一方面,美国能分享稳定币全球扩张带来的红利;另一方面,一旦爆发合规或信用危机,美国当局可以第一时间撇清关系,声称这是私营机构的违规行为,与政府并无直接关联。
与此同时,许多无法合规获取美元的个人或企业,只能通过稳定币渠道来进行跨境支付或融资。这些人往往要付出远高于美国本土利率的资金成本,例如 4% 至 11% 不等的借贷利率,与银行普通的 1.5% 定期利率相比高出不少。形象地说,这就是在替“无法走正门的人”征收一道隐形的“通道税”。从美国的角度看,这不仅能让美元继续保持对全球贸易和投资的渗透力,还能在关键时刻把责任推给私营机构,可谓“一石二鸟”。
要想在区块链世界里为本国货币抢占“一席之地”,首要之举就是推出自有的主权稳定币。新加坡的 XSGD 和印尼的 IDRT 已经为跨境支付省下了不少成本,中国的数字人民币更是通过“mBridge”等项目,与中东国家直接展开石油支付合作,逐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这一举措的关键在于维持足够透明的储备与严格的监管,否则就可能重蹈某些国家稳定币“储备不足、资金出逃”的覆辙。只有当本国或地区的主权稳定币能在跨境贸易、零售支付乃至 DeFi 协议中广泛应用,才能在区块链生态里形成真正的定价影响力。
单打独斗往往很难抵御美元在区块链上的强势渗透,因此各国或地区更需要联手打造区域性数字货币联盟。东南亚就尝试推动“支付互联”,让成员国用本地稳定币进行直接结算,目标在若干年内替代一定比例的 SWIFT 通道;拉美也在试水“数字货币走廊”,已实现数十亿美元的跨境交易。
这些联合行动能够在区域内形成一个足以抗衡美元稳定币的网络效应,让本地或区域货币逐渐成为商贸往来的优先选择。但要想长久生存,各方还需统一技术标准、完善监管框架,并防范美元稳定币的“反向渗透”。
当石油美元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国际社会也在寻找新的“锚定物”。增持黄金是其中一个策略,许多国家已经将黄金储备推到历史新高;也有人提出,未来可能会出现以芯片、稀土等高技术或关键资源为背书的新型货币体系。然而,新的锚定模式能否真正打破美元的主导地位,还取决于国际金融格局的演变。
尽管美元在全球储备货币中的占比不断下降,但要想彻底走向多元化,还需要各方建立成熟的结算网络、互信机制和定价基准。若处理不当,美国或许会再次推出“科技美元”等新变体,通过创新手段在下一轮金融竞争中继续主导游戏规则。所谓“科技美元”,可能包括以 AI、大数据、智能合约等技术强化美元支付与结算能力,甚至推动“去中心化但受监管”的美元链上生态。
从诺克斯堡的黄金,到波斯湾的油轮,再到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美国一直擅长“绑定时代关键资源”,并以看似“市场化”的方式将美元推向全球。黄金美元用的是稀缺金属背书,石油美元则抓住了工业时代的命脉,而如今的加密美元正将“区块链生态”视作下一个核心资源:它利用去中心化技术和跨境交易的高效性,把美元渗透到几乎每一个链上的角落。
有人或许会质疑,既然加密世界标榜“去中心化”,缘何仍由美元主导?背后的逻辑在于,美元的网络效应与信任基础依旧无可替代,这使它成为链上“默认的货币语言”。一旦全球用户接受了美元稳定币,就相当于被纳入美国金融体系的“扩张版”,这便是所谓的**“软性殖民”**:无需武力,也不必直接施压,只要提供令人无法拒绝的服务与流动性,就能让世界各国在不知不觉中被美元体系所“俘获”。
对其他国家来说,这既是危机也是机会。主权稳定币、区域数字联盟、技术与制度的防火墙,以及对新资源锚定的探索,都可能为他们赢得更大的货币自主权。毕竟,“市场化”并不等于公平,核心还是谁能掌控关键资源,主导规则制定。在这场静悄悄的货币战争中,如果想避免被动卷入,就必须深谙游戏规则,做好多方布局。正如印尼央行行长所言:“当下的货币主权争夺已从黄金转向代码——谁掌握链上流动性,谁就能在全球金融秩序中占得先机。”
空投参考的第二空间:
零成本空投推荐:
Grass,已发币,https://t.co/PnwBigWSMM
Silencio,已分配,https://t.co/4WxV3EAWGk
零基础教程推荐:
买 0.001 BTC,https://t.co/UeaC0pQm5m
用冷钱包保管比特币,https://t.co/sbT1E9AB14
卖出 300 USDT,https://t.co/ICb4wHMWq1
空投参考 DeFi 服务
ARP1,流动性挖矿 + 再质押,https://t.co/XJs0w3edXN
ARP2,极致再平衡,https://t.co/9E8Q9XWLQh
《空投参考》是一个创新的区块链教育与推广平台,旨在通过普及区块链基础知识,帮助普通用户理解并参与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该项目的使命是降低区块链技术的参与门槛,推广优质的区块链项目,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 Web3.0 时代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