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zkVM 到开放证明市场:RISC Zero与Boundless解析

在区块链领域,密码学是安全与信任的核心基础。其中,零知识证明(ZK)能够将任意复杂的链下计算压缩为简短的证明,并在链上高效验证,无需依赖第三方信任,同时还能选择性地隐藏输入以保护隐私。凭借高效验证、通用性与隐私性的兼备,ZK 已成为扩容、隐私、跨链等多类应用的关键方案。尽管当前仍存在证明生成开销较大、开发电路复杂等挑战,但ZK 的工程可行性与落地程度已远超其他路径,成为采用度最高的可信计算框架。

一、ZK 赛道的发展历程 零知识证明(ZK)技术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理论积累与工程探索。整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关键阶段:

  1. 理论奠基与技术突破期(1980s–2010s) ZK 概念由 MIT 学者Shafi Goldwasser、Silvio Micali 和 Charles Rackoff 提出,最初停留在交互式证明理论。2010s 随着 非交互式零知识证明(NIZK) 与 zk-SNARK 出现,证明效率大幅提升,但早期仍依赖可信设置。

  2. 区块链应用(2010s 末期) Zcash 将 zk-SNARK 引入隐私支付,首次实现大规模区块链落地。但受限于证明生成开销高昂,实际落地场景依然较为有限。

  3. 爆发式增长与扩展(2020s 至今)这一时期 ZK 技术全面进入产业主流: ZK Rollup:通过链下批量计算及链上证明,实现高吞吐与安全继承,成为 Layer2 扩容核心路径。 zk-STARKs:StarkWare 推出 zk-STARK,消除可信设置,提升透明性与扩展性。 zkEVM:Scroll、Taiko、Polygon 等团队致力于 EVM 字节码级证明与现有 Solidity 应用无缝迁移。 通用 zkVM:RISC Zero、Succinct SP1、Delphinus zkWasm 等支持任意程序可验证执行,把 ZK 从扩容工具拓展为“可信 CPU”。 zkCoprocessor 将 zkVM 封装为协处理器,支持复杂逻辑外包(如 RISC Zero Steel、Succinct Coprocessor); zkMarketplace则市场化证明算力,形成去中心化 prover 网络(如 Boundless),推动 ZK 成为普适计算层。 至今,ZK 技术已从晦涩的密码学概念,成长为区块链基础设施中的核心模块。它不仅支撑扩容与隐私保护,更在跨链互操作、金融合规、人工智能(ZKML)等前沿场景中展现出战略价值。随着工具链、硬件加速与证明网络的持续完善,ZK 生态正快速走向规模化与普适化。

二、ZK 技术应用全景:扩容、隐私与互操作

扩容(Scalability)、隐私(Privacy)互操作与数据证明(Interoperability & Data Integrity)是当下 ZK “可信计算”技术的三大基础场景,对应区块链性能不足、隐私缺失与多链互信的原生痛点

  • 扩容(Scalability) 是 ZK 最早落地、也是应用最广的场景。其核心思想是将交易执行移到链下,再用简短的证明在链上验证,从而在不牺牲安全性的前提下显著提升 TPS、降低成本。典型路径包括:zkRollup(zkSync、Scroll、Polygon zkEVM),通过批量交易压缩实现扩容;zkEVM,在 EVM 指令级别构建电路,实现以太坊原生兼容;以及更通用的 zkVM(RISC Zero、Succinct),支持任意逻辑的可验证外包。

  • 隐私保护(Privacy) 旨在证明交易或行为的合法性,同时避免暴露敏感数据。典型应用包括:隐私支付(Zcash、Aztec),保证资金转移有效性而不公开金额与对手方;隐私投票与 DAO 治理,在不泄露投票内容的情况下完成治理;以及 隐私身份/KYC(zkID、zkKYC),仅证明“符合条件”,而不披露额外信息。

  • 互操作与数据证明(Interoperability & Data Integrity) 则是 ZK 技术解决“多链世界”信任问题的关键路径。通过生成另一条链状态的证明,跨链交互可摆脱中心化中继。典型形式包括 zkBridge(跨链状态证明)与 轻客户端验证(在目标链上高效验证源链区块头),代表项目有 Polyhedra、Herodotus 等。同时,ZK 也被广泛用于 数据与状态证明,如 Axiom、Space and Time 的 zkQuery/zkSQL,或 IoT 与存储场景的数据完整性验证,确保链下数据可信上链。

在这三大基础场景之上,未来ZK 技术有机会逐渐延伸至更广阔的行业应用:包括 AI(zkML),为模型推理或训练生成可验证证明,实现“可信 AI”;金融合规,如交易所储备证明(PoR)、清算与审计,降低信任成本;以及 游戏与科学计算,在 GameFi 或 DeSci 中确保逻辑与实验结果的真实性。本质上,它们都是“可验证计算 + 数据证明”在不同行业的落地扩展。

三、超越zkEVM: 通用 zkVM 与证明市场的崛起

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在 2022 年提出的 ZK-EVM 四类分类(Type 1–4),揭示了 兼容性与性能之间的权衡

  • Type 1(完全等价):字节码与以太坊 L1 完全一致,迁移成本最低,但证明最慢。代表项目:Taiko

  • Type 2(完全兼容):保持高度 EVM 等价,仅做极少底层优化,兼容性最强。代表项目:Scroll、Linea

  • Type 2.5(准兼容):小幅修改 EVM(如 gas 成本、预编译支持),牺牲少量兼容性换取性能提升。代表项目:Polygon zkEVM、Kakarot(运行在 Starknet 上的 EVM)

  • Type 3(部分兼容):对底层修改更彻底,能跑大多数应用,但无法完全复用以太坊基础设施。 代表项目:zkSync Era。

  • Type 4(语言级兼容):放弃字节码兼容,直接从高级语言编译至 zkVM,性能最佳但需重建生态。代表项目:Starknet(Cairo)

这一阶段的主题是“zkRollup 战争”,目标在于缓解以太坊的执行瓶颈。但随之暴露出两大局限:一是 EVM 电路化难度高、证明效率受限,二是 ZK 的潜力远超扩容,可延伸至跨链验证、数据证明甚至 AI 计算。

在此背景下,通用 zkVM 崛起,取代 zkEVM 的“以太坊兼容思维”,转向“链无关的可信计算”。zkVM 基于通用指令集(如 RISC-V、LLVM IR、Wasm),支持 Rust、C/C++ 等语言,允许开发者用成熟生态库构建任意应用逻辑,再通过证明在链上验证。RISC Zero(RISC-V)、Delphinus zkWasm(Wasm)即为典型代表。其意义在于:zkVM 不只是以太坊的扩容工具,而是 ZK 世界的“可信 CPU”

  • RISC-V 路线:以 RISC Zero为代表,直接选择开放通用指令集 RISC-V 作为 zkVM 的执行内核。优点是生态开放、指令集简洁、易于电路化,能够承接 Rust、C/C++ 等主流语言编译结果,适合做“通用 zkCPU”。缺点是与以太坊字节码没有天然兼容,需要通过协处理器模式嵌入。

  • LLVM IR 路线:以 Succinct SP1 为代表:前端用 LLVM IR 兼容多语言,后端仍基于 RISC-V zkVM,本质是“LLVM 前端 + RISC-V 后端”,比纯 RISC-V 模式更通用,但LLVM IR 指令复杂,证明开销更大。

  • Wasm 路线:以 Delphinus zkWasm为代表。WebAssembly 生态成熟,开发者熟悉度高,且天然跨平台,但 Wasm 指令集相对复杂,证明性能受限。

进一步的演进中,ZK 技术正走向 模块化与市场化。首先,zkVM 提供了通用可信的执行环境,相当于零知识计算的“CPU/编译器”,为应用提供底层的可验证计算能力。在此之上,zk-coprocessor 将 zkVM 封装为协处理器,使 EVM 等链能够将复杂计算任务外包到链下执行,并通过零知识证明回链验证,典型案例包括 RISC Zero Steel 与 Lagrange,其角色可类比为“GPU/协处理器”。 再进一步,zkMarketplace 则通过去中心化网络实现证明任务的市场化分发,全球 prover 节点通过竞价完成任务,如 Boundless ,即是构建零知识计算的算力市场。

由此,零知识技术栈逐步呈现出从 zkVM → zk-coprocessor → zkMarketplace 的演进链条。这一体系标志着零知识证明从单一的以太坊扩容工具,进化为 通用可信计算基础设施。而这一演进链条中,以RISC-V 作为 zkVM 内核的RISC Zero,在“开放性、可电路化效率、生态适配”之间做了最优平衡。使得它既能提供低门槛的开发体验,又能通过 Steel、Bonsai、Boundless 等扩展层,将 zkVM 演进为 zk-coprocessor 与去中心化证明市场,从而打开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四、RISC Zero 的技术路径与生态版图

RISC-V 是一种开放、免版税的指令集架构,不受单一厂商控制,具备天然的去中心化特质。RISC Zero 依托这一开放架构,构建出兼容 Rust 等通用语言的 zkVM,突破了以太坊生态内 Solidity 的局限,使开发者能够直接将标准 Rust 程序编译为可生成零知识证明的应用。这种路径让 ZK 技术的应用范围从区块链合约扩展到更广阔的通用计算领域。

RISC0 zkVM:通用可信计算环境

与需要兼容复杂 EVM 指令集的 zkEVM 项目不同,RISC0 zkVM 基于 RISC-V 架构,设计更为开放和通用。其应用由 Guest Code 构成并编译为 ELF 二进制文件,Host 通过 Executor 运行并记录执行过程(Session),Prover 随后生成可验证的 Receipt,其中包含公开输出(Journal)与加密证明(Seal)。第三方仅需验证 Receipt,即可确认计算正确性,而无需重复执行。

2025 年 4 月发布的 R0VM 2.0 标志着 zkVM 进入实时时代:以太坊区块证明时间由 35 分钟缩短至 44 秒,成本降低最高 5 倍,用户内存扩展至 3GB,支持更复杂的应用场景。同时新增 BN254 与 BLS12-381 两个关键预编译,全面覆盖以太坊主流需求。更重要的是,R0VM 2.0 在安全性上引入形式化验证,已完成大部分 RISC-V 电路的确定性验证,目标在 2025 年 7 月实现首个 区块级实时 zkVM(<12 秒证明)。

zkCoprocessor Steel:链下计算的桥梁

zkCoprocessor 的核心理念是将复杂计算任务从链上卸载至链下执行,再通过零知识证明返回结果。智能合约只需验证 Proof,而无需重算整个任务,从而显著降低 Gas 成本并突破性能瓶颈。例如 RISC0 的 Steel,为 Solidity 提供外部证明接口,可以外包大规模历史状态查询或跨区块批量计算,甚至能用一个 Proof 验证数十个以太坊区块。

Bonsai:SaaS 化的高性能证明服务

为满足产业级应用需求,RISC Zero 推出了 Bonsai ,官方托管的 Prover-as-a-Service 平台,通过 GPU 集群分发证明任务,让开发者无需自建硬件即可获得高性能证明。与此同时,RISC Zero 提供 Bento SDK,帮助开发者在 Solidity 与 zkVM 之间实现无缝交互,显著降低 zkCoprocessor 的集成复杂度。相比之下,Boundless 通过开放市场实现去中心化证明,两者形成互补。

RISC Zero 全产品矩阵

RISC Zero 的产品生态围绕 zkVM 向上延展,逐步形成了覆盖执行、网络、市场与应用层的完整矩阵:

五、ZK 市场:信任计算的去中心商品化

零知识证明(ZK)市场将高成本、复杂的证明生成过程解耦,并转化为去中心化、可交易的计算商品。通过全球分布的 prover 网络,计算任务以竞价方式外包,在成本与效率间动态平衡,并以经济激励不断吸引 GPU 与 ASIC 参与者,形成自我强化的循环。Boundless 与 Succinct 是该赛道的代表。

5.1 Boundless:通用零知识计算市场

概念定位Boundless 是 RISC Zero 推出的通用 ZK 协议,旨在为所有区块链提供可扩展的 verifiable compute 能力。其核心在于将证明生成与区块链共识解耦,并通过去中心化市场机制分发计算任务。开发者提交证明请求后,Prover 节点通过去中心化的激励机制竞争执行,并凭借“可验证工作量证明(Proof of Verifiable Work)”获得奖励。不同于传统 PoW 的无意义算力消耗,Boundless 将算力转化为真实应用的 ZK 结果,使计算资源具备实际价值。

架构与机制Boundless 市场的工作流程包括:

  • 请求提交:开发者提交 zkVM 程序与输入至市场;

  • 节点竞价:Prover 节点评估任务并出价,锁定任务后获得执行权;

  • 证明生成与聚合:复杂计算被拆解为子任务,每个子任务生成 zk-STARK 证明,再通过递归与聚合电路压缩为统一的终极证明,大幅降低链上验证成本;

  • 跨链验证:Boundless 在多条链上提供统一验证接口,实现一次构建、跨链复用

这种架构使智能合约无需重复执行复杂计算,仅需验证简短证明即可完成确认,从而突破 Gas 上限与区块容量限制。

生态与应用: 作为市场层协议,Boundless 与 RISC Zero 其他产品互补:

  • Steel:EVM 的 ZK Coprocessor,可将 Solidity 复杂执行迁移到链下并回链验证;

  • OP Kailua:为 OP Stack 链提供 ZK 升级路径,实现更高安全性与更快终结性。

Boundless 的目标是在以太坊实现亚 12 秒实时证明,路径包括 FRI 优化、多项式并行化及 VPU 硬件加速。随着节点和需求增长,Boundless 将形成自增强算力网络,不仅降低 Gas 成本,还将开启链上可验证 AI、跨链流动性与无限计算等新应用场景。

5.2 Boundless for Apps:突破 Gas 限制

Boundless for Apps 旨在为以太坊和 L2 应用提供“无限算力”,将复杂逻辑卸载到去中心化证明网络执行,再以 ZK 证明回链验证。其优势包括:无限执行、恒定 Gas 成本、兼容 Solidity/Vyper、跨链原生支持

其中 Steel 作为 EVM 的 ZK Coprocessor,让开发者能够在 Solidity 合约中实现大规模状态查询、跨区块计算与事件驱动逻辑,并通过 R0-Helios 轻客户端实现 ETH 与 OP Stack 的跨链数据验证。目前已有包括 EigenLayer 在内的项目探索集成,展现其在 DeFi 与多链交互中的潜力。

Steel:EVM 的可扩展计算层

Steel 的核心目标是突破以太坊在 Gas 上限、单区块执行、历史状态访问等方面的限制,将复杂逻辑迁移至链下,再通过零知识证明回链验证。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以恒定验证开销提供近乎无限的算力支持。

Steel 2.0 中,开发者可利用三大能力扩展合约设计空间:

  • 事件驱动逻辑:直接以 Event logs 为输入,避免依赖中心化 indexer;

  • 历史状态查询:访问自 Dencun 升级以来任意区块的存储槽或账户余额;

  • 跨区块计算:执行跨多个区块的运算(如移动平均、累积指标),并以单个证明提交链上。

这一设计显著降低了成本,Steel 的出现,使得原本受限于 EVM 的应用(如高频计算、状态回溯或跨区块逻辑)得以落地,并逐步成为连接链下计算与链上验证的关键桥梁。

5.3 Boundless for Rollups:ZK 驱动的 Rollup 加速方案

Boundless for Rollups 通过去中心化证明网络,为 OP Stack 等二层链提供更快、更安全的结算路径。其核心优势体现在:

  • 加速终结性:将 7 天的结算时间缩短约 3 小时(Hybrid 模式)或 <1 小时(Validity 模式)

  • 更强安全性:通过 ZK Fraud Proof 与 Validity Proof 渐进式升级,提供密码学级安全

  • 去中心化演进:依托分布式 Prover 网络与低抵押需求,快速迈向 Stage 2 去中心化;

  • 原生可扩展性:在高吞吐链上保持稳定性能与可预测成本。

OP Kailua:为 OP 链提供 ZK 升级路径

作为 Boundless for Rollups 的核心方案,OP Kailua 由 RISC Zero 推出,专为基于 Optimism 的 Rollup 设计,使团队能够在 性能与安全性 上超越传统 OP 架构。

Kailua 提供两种模式,支持渐进式升级:

  • Hybrid 模式(ZK Fraud Proof):用 ZK Fraud Proof 替代多轮交互式 Fault Proof,大幅降低争议解决复杂度和成本。证明费用由作恶方承担,最终性缩短至约 3 小时。

  • Validity 模式(ZK Validity Proof):直接转型为 ZK Rollup,利用零知识有效性证明彻底消除争议,实现 <1 小时最终性,并提供最高级别的安全性。

Kailua 支持 OP 链从乐观 → 混合 → ZK Rollup 的平滑升级,符合 Stage 2 去中心化要求,降低了升级门槛并提升高吞吐场景的经济性。在保持现有应用与工具链连续性的同时,OP 生态可逐步获得快速最终性、更低质押成本和更强安全性。Eclipse 已借助 Kailua 实现 ZK Fraud Proof,加速升级;BOB 则完成向 ZK Rollup 的转型。

5.4 The Signal:跨链互操作的 ZK 信号层

定位与机制The Signal 是 Boundless 推出的核心应用 —— 一个开源 ZK 共识客户端。它将以太坊信标链的最终性事件压缩为单个零知识证明,任何链或合约都能直接验证该证明,从而实现无需多签或预言机的信任最小化跨链交互。其价值在于赋予以太坊最终状态“全球可读性”,为跨链流动性与逻辑交互奠定基础,并显著降低冗余计算和 Gas 成本。

运行机制

  • Boost The Signal:用户可通过提交证明请求来“增强信号”,所有 ETH 直接用于请求新的证明,延长信号持续时间,惠及所有链与应用。

  • Prove The Signal:任何人都可运行 Boundless Prover 节点,生成以太坊区块的 ZK 证明并广播,取代传统的多签验证,形成“用数学替代信任”的跨链共识层。

  • 扩展路径:先为以太坊最终确定区块生成连续证明,形成“以太坊信号”;再推广至其他公链,构建多链统一信号;最终在同一密码学信号层上互联,形成“共享波长”,实现无包裹资产、无中心化桥的跨链互操作。

目前已有 30+ 团队参与 The Signal 推进,Boundless 市场上已聚合 1,500+ Prover 节点,竞争 0.5% 代币激励,任何拥有 GPU 的用户均可无许可加入。The Signal 已在 Boundless 主网 Beta 上线,并支持基于 Base 的生产级证明请求。

六、Boundless 路线图、主网进展与生态

Boundless 的发展遵循清晰的阶段式路径:Phase I – Developer Access:面向开发者开放早期接入,提供免费证明资源,加速应用探索;Phase II – Public Testnet 1:开启公开测试网,引入双边市场机制,开发者与 Prover 节点在真实环境中交互;Phase III – Public Testnet 2:引入市场激励与完整经济机制,测试自我维持的去中心化证明网络;Phase IV – Mainnet:全面主网上线,为所有链提供通用 ZK 计算能力。

在 2025 年 7 月 15 日,Boundless 主网 Beta 已正式上线,率先在 Base 上进入生产环境。用户可用真实资金请求证明,Prover 节点则以无许可方式接入,单节点最多支持 100 块 GPU 并参与竞价。作为展示性应用,团队推出了 The Signal,这一开源 ZK 共识客户端能将以太坊信标链最终性事件压缩为单个零知识证明,任何链与合约均可直接验证。由此,以太坊的最终状态实现了“全球可读性”,为跨链互操作与安全结算提供基础。

Boundless 浏览器的运行数据显示,整体网络已展现出高速增长与强大韧性。截至 2025 年 8 月 18 日,累计处理 542.7 万亿计算周期,完成 39.9 万笔订单,覆盖 106 个独立程序。单笔最大证明规模突破 1060 亿计算周期(8 月 18 日),网络算力峰值达到 25.93 MHz(8 月 14 日),均刷新了行业纪录。从订单履约情况看,日均订单数在 8 月中旬一度突破 1.5 万笔,每日算力峰值超过 40 万亿周期,展现了指数级增长态势。同时,订单履约成功率始终维持在 98%–100% 的高水准,证明市场机制已相当成熟。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 prover 竞争加剧,单周期成本已下降至接近 0 Wei,意味着网络正进入高效、低成本的大规模计算时代。

此外,Boundless吸引了一线矿工的积极参与。比特大陆等头部厂商已着手研发专用 ASIC 矿机;6block、Bitfufu、原力区、Intchain、Nano Labs 等厂商加入网络将既有矿池资源转化为ZK证明计算节点,矿工群体的加入使得 Boundless的ZK市场进一步迈向规模产业化阶段。

七、ZK Coin代币经济模型设计

ZK Coin(ZKC)是 Boundless 协议的原生代币,也是整个网络的经济与安全锚点。其设计目标是构建一个可信、低摩擦、可持续扩展的零知识计算市场。ZKC 总量为 10 亿枚,采用逐年递减的通胀机制:首年年化通胀率约为 7%,逐步下降至第 8 年的 3%,并在此水平保持长期稳定。所有新发行的代币通过 可验证工作量证明(Proof of Verifiable Work, PoVW) 分配,确保发行直接与真实的计算任务绑定。

Proof of Verifiable Work(PoVW) 是 Boundless 的核心创新机制,它将“可验证计算”从一种技术能力转变为可度量、可交易的商品。传统区块链依赖所有节点的重复执行,受限于单节点算力瓶颈,而 PoVW 通过零知识证明实现单次计算、全网验证,并引入无信任的计量体系,将计算工作量转化为可定价的资源。由此,计算不仅能按需扩展,还能通过市场发现价格、签订服务合约、激励 Prover 节点,形成需求驱动的正循环。PoVW 的引入让区块链首次摆脱算力稀缺,支持跨链互操作、链下执行、复杂计算与隐私保护等应用场景,为 Boundless 打造普适的 ZK 计算基础设施奠定了经济与技术双重基础。

代币角色与价值捕获

ZK Coin(ZKC) 是 Boundless 的原生代币,也是整个网络的经济支柱:

  • 质押抵押:Prover 必须在接单前质押 ZKC(通常 ≥10× 最大请求费用),若超时未交付则被罚没(50% 销毁,50% 奖励其他 prover)。

  • Proof of Verifiable Work (PoVW):Provers 通过生成零知识证明获得 ZKC 激励,类似挖矿机制。奖励分配为:75% 给 prover、25% 给协议质押者。

  • 通用支付层:应用方用自身原生代币(如 ETH、USDC、SOL)支付证明费用,但 prover 需用 ZKC 质押,因此所有证明都由 ZKC 背书。

  • 治理功能:ZKC 持有者可参与 Boundless 治理,包括市场机制、zkVM 集成、基金拨款等。

代币分配(初始供应 10 亿枚)

  • 生态增长(49%)

    • 31% 生态基金:支持应用开发、开发者工具、教育与基础设施维护;线性解锁至第 3 年。

    • 18% 战略增长基金:用于企业级集成、BD 合作与机构 prover 集群引入;12 个月内逐步解锁,与合作成果挂钩。

  • 核心团队与早期贡献者(23.5%)

    • 20% 给核心团队与早期贡献者,25% 一年 cliff,剩余 24 个月线性解锁。

    • 3.5% 分配给 RISC Zero,用于 zkVM 研发与研究基金。

    • 投资者(21.5%):战略资本与技术支持者;25% 一年 cliff,剩余两年线性解锁。

    • 社区(约 6%):社区公募与空投,增强社区参与度;公募 50% TGE 解锁,50% 6 个月后解锁;空投 100% TGE 解锁。

ZKC 是 Boundless 协议的核心经济与安全锚点,既作为抵押担保保障证明交付,又通过 PoVW 将发行与真实工作量绑定,同时充当支付背书层承载全链 ZK 需求,并在治理层面赋能持币者参与协议演进。随着证明请求增加与惩罚销毁机制叠加,更多 ZKC 被锁定并退出流通,在需求增长与供给收缩的双重作用下形成长期价值支撑。

八、团队背景及项目融资

RISC Zero 团队成立于 2021 年。团队由来自 Amazon、Google、Intel、Meta、Microsoft、Coinbase、Mina Foundation、O(1) Labs 等知名科技与加密机构的工程师与创业者组成,已打造出全球首个可运行任意代码的 zkVM,并正基于此构建通用零知识计算生态。

Jeremy Bruestle – Co-founder & CEO, RISC ZeroJeremy 是一位资深技术专家与连续创业者,拥有超过二十年的系统架构与分布式计算经验。曾任 Intel Principal Engineer、Vertex.AI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并在 Spiral Genetics 担任联合创始人及董事会成员。他于 2022 年创立 RISC Zero 并担任 CEO,主导 zkVM 技术的研发与战略,推动零知识证明在通用计算领域的落地。

Frank Laub – Co-founder & CTO, RISC ZeroFrank 长期深耕深度学习编译器与虚拟机技术,曾在 Intel Labs 与 Movidius 从事深度学习软件研发,也曾在 Vertex.AI、Peach Tech 等公司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经验。自 2021 年共同创立 RISC Zero 以来,担任 CTO,主导 zkVM 内核、Bonsai 网络和开发者工具链的建设。

Shiv Shankar – CEO, BoundlessShiv 拥有超过十五年的科技与工程管理经验,涉足金融科技、云存储、合规与分布式系统等多个领域。2025 年起担任 Boundless CEO,领导产品与工程团队,推动零知识证明市场化与跨链计算基础设施建设。

Joe Restivo – COO, RISC ZeroJoe 是三次成功退出的创业者与运营专家,具备丰富的组织管理与风控经验。两家公司先后被 Accenture 与 GitLab 收购。他在西雅图大学商学院教授风险管理课程。2023 年加入 RISC Zero,现任 COO,负责全公司运营与规模化管理。

Brett Carter – VP of Product, RISC ZeroBrett 具备丰富的产品管理与生态经验。曾在 O(1) Labs 担任高级产品经理。2023 年加入 RISC Zero,现任产品副总裁,负责产品战略、生态应用落地以及与 Boundless 的市场对接。

在融资方面,RISC Zero 于 2023 年 7 月完成 4,000 万美元的 A 轮融资,由 Blockchain Capital 领投,种子轮领投方 Bain Capital Crypto 继续参投,其他投资方还包括 Galaxy Digital、IOSG、RockawayX、Maven 11、Fenbushi Capital、Delphi Digital、Algaé Ventures、IOBC、Zero Dao(Tribute Labs)、Figment Capital、a100x 与 Alchemy 等。

九、ZKVM及ZK市场竞品分析

目前市场上同时具备 zkVM 与 zkMarketplace 的代表性项目是 Succinct,由 SP1 zkVMSuccinct Prover Network (SPN) 组成。SP1 基于 RISC-V 构建,并通过 LLVM IR 前端兼容多语言;SPN 部署在以太坊上,通过 staking 与竞价机制分配任务,并以 $PROVE 代币承担支付、激励与安全功能。相比之下,RISC Zero 采取“双引擎”战略:一方面由 Bonsai 提供官方托管的 Prover-as-a-Service,高性能、稳定,面向企业级应用;另一方面通过 Boundless 构建开放的去中心化证明市场,允许任何 GPU/CPU 节点自由加入,最大化去中心化与节点覆盖,但性能一致性相对不足。

Risc Zero 同时兼顾开放与工业化落地,而 Succinct 更聚焦于高性能与标准化路径。

Risc Zero(zkVM + Bonsai + Boundless) 与Succinct (SP1 zkVM + SPN) 区别与定位

RISC-V 与Wasm 的比较

RISC-V 与 WASM 是通用 zkVM 的两条主要路线,前者是硬件级开放指令集,规则简洁、生态成熟,利于电路性能优化和未来可验证硬件加速;但与传统Web应用生态结合有限。WASM 则是跨平台字节码,天然支持多语言和 Web 应用迁移,运行时成熟,但因栈式架构性能上限低于 RISC-V。总体而言,RISC-V zkVM 更适合追求性能与通用计算扩展,zkWasm 则在跨语言与 Web 场景中具备优势。

十、总结:商业逻辑、工程实现及潜在风险

ZK 技术正在从单一扩容工具演进为区块链可信计算的通用基石。RISC Zero 以开放的 RISC-V 架构突破 EVM 依赖,将零知识证明扩展到通用链下计算,并催生了 zk-Coprocessor 与去中心化证明市场(如 Bonsai、Boundless)。它们共同构建起一个可扩展、可交易、可治理的计算信任层,为区块链带来更高性能、更强互操作性与更广阔应用场景。

当然ZK 赛道短期内仍面临不少挑战:2023 年一级市场炒作ZK概念见顶后,2024年主流zkEVM项目上线亦消耗二级市场热度。此外,L2 头部团队多采用自研 prover,跨链验证、zkML、隐私计算等应用场景仍处早期,可撮合的任务有限。这意味着开放 proving marketplace 的订单量难以支撑庞大网络,其价值更多在于前置聚合 prover 供给,以在未来需求爆发时抢占先机。与此同时,zkVM 虽然技术门槛低,但难以直接切入以太坊生态,未来可在链下复杂计算、跨链验证及非 EVM 链对接等场景具备独特补充价值。

总体来看,ZK 技术的演进路径已逐渐明晰:从 zkEVM 的兼容性探索,到通用 zkVM 的出现,再到以 Boundless 为代表的去中心化证明市场,零知识证明正在加速商品化与基础设施化。对于投资者与开发者而言,当前或许仍是验证期,但它孕育着下一轮产业周期的核心机遇。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内容包含 AI 辅助创作,本人已尽力确保资料与信息的真实与准确,如有偏差或疏漏,敬请谅解。本文仅供研究与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邀约或其他形式的金融服务。请注意,代币及相关数字资产价格存在高度风险与剧烈波动,读者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自行审慎判断并承担全部风险。

Subscribe to JacobZhao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