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zzWords 的时间机器理论

最近我发现一个国内互联网行业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即国内都流行的概念和内容,一般相比其发源地,经常会有半年甚至以上的滞后。

比如去年到今年非常流行 PLG-product led growth, 即产品驱动增长这个概念,但在数年前,这个理论就已经被提出,并且有了相当成熟的产品: figma, notion 和 miro但是因为近两年国内上述产品的仿品开始井喷,所以相应地,用于支持原产品增长逻辑的 plg 理论也逐渐成为行业的 buzzwords。

相似地,最近投资界流行一本书叫做,纳瓦尔宝典,是硅谷投资人 naval 在推特等社交媒体的发言的整理,naval 其实在硅谷成名已久,创立了 angelList,也是以太坊的早期投资人,在创投领域名声显赫,但是直到最近,关于他的信息才逐渐流行起来。

再举一例,product-market fit,即产品市场匹配,用于衡量产品是否到了开始扩张的时间节点,是过去几年国外投资人,如Peter Thiel和 Y-Combiner 经常使用的标准,但是国内互联网行业目前却很少使用这个概念。

由此可见,国内互联网行业和以硅谷为首的科技行业在行业认知上面所存在的巨大差异。


软银的孙正义在赴美是发现了美国和日本在科技和互联网上面的诸多差距,即在美国已经风靡一时的产品未来在日本也必将崭露头角,这就是他的时间机器理论,基于时间机器理论,孙正义造就了日本互联网。

上述时间机器效应也存在于中美,所以国内相继出现了BAT 三大互联网巨头公司。

一直到今天,国内互联网当下的buzzwords还是硅谷几年前的老词,这充分说明国内从业者对于科技形态和产品定义理解的落后,再次证明了时间效应的具体存在。

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国内的互联网从业者,也包括我在内,因为中国互联网公司的高估值而极度膨胀,一度认为中美的互联网足以分庭抗礼,但是过去一年以来的互联网低谷让大家重新开始审视差异,意识到所存在的不足。

甚至于,我们的独角兽数量,已经被过往所不齿的印度互联网所赶超,如果扣除字节和蚂蚁这两个巨无霸,那市值规模也将被迫近。

对于国内的互联网从业者,我们必须摒弃原有的膨胀的认知,放下某些宏大叙事,直视差距,重新去学习和研究先进的产品理论,才能做出更好,更符合时代潮流的产品。

Subscribe to 遍历分形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