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Subscribe
那边v
那边v
0x3082
Entries
Collection
Subscribe to 那边v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Subscribe
Subscribe
苍蝇分出的胜负
那边v
August 27
这是一场非常激烈的赛事,世界卫冕冠军路易斯·福克斯和名将约翰·迪瑞正在纽约酣战,争夺1965年的世界台球冠军。好运总是青睐卫冕冠军——福克斯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稳定的发挥一路领先。看来成功卫冕已毫无悬念,就连迪瑞也暗暗赞叹对手球技高超。 决胜负的关键一盘开始了,这回该福克斯发球。他只要把那个8号黑球打进球门就成功在握,而对福克斯这样的一流高手来说这轻而易举。他一边对击球力度、方向进行定位,一边暗自得意、盘算着该如何庆祝胜利。 这时,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了一只苍蝇,正好落在他握杆的手臂上,他停了下来,苍蝇飞走了。福克斯俯下腰去准备击球,这只苍蝇又飞回来落在他的眉头上,他只好不情愿地停下来,烦躁地去赶那只苍蝇。当福克斯做了一番调理再次准备击球时,他发现那只可恶的苍蝇又回来了,像个幽灵似的落在了8号黑球上。福克斯心头顿时升起一股无名之火,他对苍蝇扬了扬手想让它快点滚蛋,苍蝇却扇动着翅膀在原地打转,他怒不可遏,拿起球杆对着苍蝇捅去。 苍蝇受到惊吓飞走了,可球杆触动了8号黑球,按照比赛规则,福克斯失去了一轮机会。轮到对手击球了,原本大势已去的迪瑞见状喜出望外、如获至宝——这可是一个千载难逢的翻盘机会,他一口气把自己该打的球全打进了;福克斯顿时方寸大乱,连连失利。最终,约翰·迪瑞赶上并超过福克斯夺得了世界冠军,福克斯却投河自尽了。 福克斯在赛场内外的举动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人们纷纷议论,一只苍蝇成就了一个世界冠军却毁掉了另一个世界冠军。可见心态常常决定成败,关键时刻它可以让人进天堂也可以入地狱。
Mint
人人都爱的勤杂工
那边v
August 11
1937年,他出生在纽约一个贫困家庭。为了赚学费,他暑假到一家汽水厂清洗瓶子。工钱按清洗瓶子的数量领取。不过,老板是个精于算计的家伙。每天除了洗瓶子,还总让他去打扫厂区。即便如此,他也只能忍气吞声,因为他太需要这份工作了,生怕干不好被辞退。 一天,一个工人不小心打碎了几十瓶汽水,玻璃渣子和汽水弄得满地都是。这本该由肇事者来清理。可老板见他刚好干完了活,便喊道:“你手脚麻利,快去把这些清扫干净!”他心里不愿意,可一想到学费还没挣够,只好拿起扫把默默打扫起来。其他工友见这小伙子总帮着干活,而且特别认真,都夸奖他。他笑笑说:“都是厂里的活,我应该干好。” 不久,厂里要选拔一名装瓶部主管,大家都推荐了他。老板把他叫来,高兴地说:“看来大家和我一样,都喜欢你这样只埋头做事,却从不计较的人。其实,我一再给你安排工作,就是看看你是否值得重用,现在你可以上任了。”他一愣,这才明白老板的用意。后来,他还是离开了汽水厂,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军校,最终成为美国首位黑人国务卿。他就是科林·卢瑟·鲍威尔。 鲍威尔说:“别局限于做好自己的事,对分内分外的事都要全力以赴,这样你迟早会比其他人更幸运。”
Mint
别总问,该怎么选择?
那边v
August 06
前几天看到一个广告,我突然想起了曾经的一个香港客户。她是一个大陆女孩,但不是那种在香港毕业就留下来工作的,而是在北京工作了一段时间又跳槽去香港的。这样会比毕业直接留下来工作还要艰难许多,无论从语言、习惯,还是背景来说。我们熟悉了之后,偶尔她会跟我讲很多困难,比如外国老板的难伺候,香港打工族的加班与拼命的环境让她工作得很辛苦。我便总是劝她回来,内地的生活总归习惯,会过得舒服一些。但说归说,她还是一直坚持着。 有一次我跟老公说起在香港工作的不容易,老公说:“其实我们在北京看她,就好像老家的人在小城市里看我们,在哪里工作,选择了怎样的生活,承担怎样的人生,都只是选择不同而已,并没有对错之分,关键是你有怎样的内心去承担和迎接想要的那个自己。” 我想起了我的表姐,那个曾经也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奋斗过的女孩。她是我身边最典型的那个总在不好的环境里勇敢做出选择的人。表姐比我大五岁,从小家境不算好,于是读了一个中专的美术专业。那时候刚开放全民高考,表姐用一年的时间学完了高中三年的课本。因为时间太少,没时间理解太多,加上底子比较薄弱,只能把课本习题摊在桌上死记硬背。一年之后,她真的考上了大学,并被录取到自己憧憬的设计专业。因为家境不好,大学期间她就开始各种勤工俭学,艺术类每年上万元的高昂学费都是她自己打工赚的钱,还另外攒了几万元给父母。毕业后的表姐先后去了北京和上海,从最小的广告公司做起,月薪3000元。那时候我去过一次她租住的农民房,现在回想起来,我都不知道那是幾环开外的地方,就记得自己不停地倒公交车,倒了三四次才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找到她的房子。工作几年后,因为家庭原因,表姐回到了老家。按照现在很多人的看法,从大城市回到老家,一腔抱负还怎能施展得开?但表姐没有这些顾虑,或许她有,但是她仍然愿意去打破和尝试。在一个省会城市,回老家五年,表姐已经是当地最大的超市集团的广告部总经理,无论从收入还是社会地位,都已经成为了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谁能说离开大城市,就无法成为人生大赢家呢? 曾经有很多人写信问我“我应该留在大城市,还是回老家”“我应该考研还是工作”“我应该学什么专业”“我应该辞职还是留下来继续忍耐”。其实,没人能告诉你该怎么办,因为没有人是你,只有你才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所谓的人生大赢家,并不在于你在哪里、做什么,而在于你在自己选择的路上是否拥有强大的内心来支持你想要的生活。 曾有两个小学同学的太太在一起讲述自己过去的生活,A太太一生征战商场,赚了很多钱,享尽荣华富贵;B太太一生在小城市里相夫教子,老了打牌,含饴弄孙。当她们再相遇的时候,A羡慕B一生安安稳稳的美好生活,B觉得A看尽世界风景一辈子值了。人生不是考试,从来都没有标准答案。所谓选择,也并没有对错,不是选了A就是人生大赢家了,也不是选了B就人生一败涂地。
Mint
世事与棋
那边v
July 31
二十三岁的林海峰击败阪田荣男,夺得日本棋坛的“名人”荣衔。连日读报听广播,有感如下: 一、后生可畏,万不可藐视青年人的存在。十七八岁的毛孩子,毛手毛脚,你有许多理由瞧不起他,可是一转眼,三年五年、八年十年,他就有许多理由瞧不起你。青年人是明天,是未來。你如今无论有多威风,将来一切都得交给他们。中年人和老年人,对毛孩子们的价值要重新估计。 二、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阪田当年打败前任棋王取得崇高的地位,而他一登此位,也就注定终有一天又会被后来者取代。每一条河流都是后浪推前浪,时间无情,令人感伤。日本《读卖新闻》主办名人赛,把围棋界人事递嬗的一幕戏剧化、表演化了,也职业化了——“名人”有奖金、有待遇。于是人头攒动,看偶像之倒塌。这是一种相当残酷的安排。 三、日本社会挺“奇怪”。阪田是上流社会的名人,结交权贵,望重一时。二十三岁的林海峰竟然敢向他挑战,却没有人骂他“犯上”。林海峰一出手,阪田就吃不消了,也没有人来包围、来施压,劝林海峰退出或放水,也没有流氓上门恐吓。阪田输了就是输了,大家接受这个事实。奇怪! 四、既然没有“千年铁门槛”,阪田的失败,也像生物的死亡一样,是服从一种规律。我们,尤其是围棋界人士,面对阪田的失败,应该有某种程度的敬意。可是没有,只听见围棋界人士拍手称快,说阪田“自食其果,一世英名,付之东流”,把阪田卫冕的努力,说成“耍赖皮”“垂死的挣扎”。阪田之败,令他丧失了他个人一切的历史荣光。难怪在许多人眼里,人只能得势,不能失势;只能胜,不能败;只能上台,不能下台。上台一条龙,下台不如一条虫。难怪我们三百六十行都有人不认输,死不放手。
Mint
当我们太过在意
那边v
July 28
读书时偶然看到这样一个试验:心理学家把一只经过测试很聪明的猴子关到了笼子里,笼子是用铁柱焊成的,铁柱与铁柱之间刚好可以容猴子把手臂伸出来。连续两天,人们不给猴子吃东西。第三天,有人给猴子拿来一串香蕉,放在离猴子很远的地方,又拿了一根长长的带着铁钩的竹竿,放在笼子外猴子伸手可及的地方。然后心理学家问大家:这只饥饿的猴子会怎么做呢? 经过大家七嘴八舌的一番议论后,得到几乎一致的回答是:“猴子最初自然是去抓香蕉,等它发现自己不能抓到香蕉时,就会试着用那根带着铁钩的竹竿来帮忙,最后的结果就是猴子依靠竹竿,吃到了香蕉。”心理学家微笑着,故作玄虚地连连摇头:“你们错了,结果是,猴子因为太饿,太想吃到那串香蕉,它一心一意地伸长手臂去抓香蕉,所以根本就没留意到自己身边还有一根可以利用的竹竿。最后,这只猴子也没吃到香蕉,几乎快饿死了。” “怎么可能?”大家都有种上当的感觉,感到十分诧异。心理学家说:“这可不是一般的问题,想想看,它说明了什么?动机太强,导致思维能力减弱。换言之,你太在意一件东西,就往往会犯错误,有时甚至是致命的。” 其实,什么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当我们太想恋爱,想让我们爱的那个人一样地爱我们;当我们太想升职,认为自己多年的辛苦只能靠这一次机会来回报……每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就会变得战战兢兢,失去了惯常的水准,甚至不可避免地做出事后追悔莫及的蠢事。所以,当我们太过在意一时得失,让自己拼命钻进牛角尖、或在一团混乱中迷足深陷的时候,不妨让自己静下心来,想一想那只几乎要饿死的猴子—它本来,是可以吃到那串香蕉的。
Mint
聪明和智慧
那边v
June 15
聪明的人总是容易疲劳,甚至体力透支。在他们身边,我觉得就像经历了一场有预谋的测试。我永远需要集中注意力,因为他们会一直注意着我。 聪明并不等于智慧。 聪明是一种能力,属于神经系统的一种功能。 智慧却是真谛,是适时的休整,是礼貌的相处,是心平气和,是妥协让步。 遠离聪明的人,因为他们神经紧张,最终会伤害你。 去寻找智慧者吧! 可以与聪明人交谈,而去聆听智慧者。
每个人的成长需要寻找三个坐标
那边v
June 11
每个人都在成长,这种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成长是无止境的,生活中很多事是难以把握的,甚至爱情,你可能会变,那个人也可能会变;但是成长是可以把握的,这是对自己的承诺。可能会有人妨碍你的成功,却没人能阻止你的成长。换句话说,这一辈子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长。 那么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讲,什么是一个人的成长?以前的儒家思想要求人成长的轨迹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哲学家罗素则认为,人的成长要遇到三个方面的矛盾:一是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二是人与社会,也就是人与人的矛盾,三是人与自己的矛盾。我觉得,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地寻找自己人生坐标的过程。人从小到大,视野不断开阔、知识不断丰富、经验不断积累,从而越来越深刻地认识自己,同时也在认识周围世界,我想恐怕这就是人的成长过程了。人的成长路径不同,人生追求也千差万别,无论成功与否,人的最终归宿大致是相同的。而区别就在于每个人所走过的道路不同,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了解程度和自己内心的真实体验是不可复制的。人的成长就是要不断地突破自己的小环境,而进入一个更广阔世界的过程。这种突破,不仅要突破物理空间的界限,也要突破心灵空间的界限。 然而,对于个人的成长,什么最重要呢?每个人可能侧重点不同,而我今天还是想说这三个方面:人与外部世界、人与人、人与自己。我觉得对于人的成长,要是寻找坐标的话,应该去寻找以下三个坐标:一是时代的坐标;二是与别人比较,你的比较优势是什么;三是自己内心的坐标。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采访基辛格博士,那时我还在美国留学。刚刚开始做访谈节目,特别没有经验,问的问题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比如问:“那时周总理请你吃北京烤鸭,你吃了几只啊”、“你一生处理了很多重大的外交事件,你最骄傲的是什么”等这类问题。当然我也在电视上看过别人问这类问题。凡是问这类问题,都是事先没做准备。后来在中美建交30周年时,我再次采访了基辛格博士,那时我就知道再也不能问“吃了几只北京烤鸭”这类问题了。虽然只看半小时,我们的团队把所有有关的资料都搜集了,从他在哈佛当教授时的论文、演讲,到他的传记。有厚厚的一摞,还有七本书。都看完了,我也晕了,记不清看的什么了。虽然采访只有27分钟,但非常有效。真是准备了一桶水,最后只用了一滴。但是你这些知识的储备,都能使你在现场把握住问题的走向。记得我问他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有很多共赢和合作的机会,但也出现了宗教的、种族的、文化的强烈冲突,你认为我们这个世界到底往哪去?和平在多长时间内是有可能的?他直起身说,你问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随即阐述了一番。 所以我一直认为要做功课。我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但还算勤奋,通过做功课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一个人的成长是从自己内在的强大开始的。
低头才能抬头
那边v
June 08
非洲大草原上,生长着一种奇异的植物,它的名字叫作尖毛草。尖毛草号称“草地之王”,是非洲大地上长得最高、最茂盛的毛草之一。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尖毛草最初的生長过程却极其缓慢,根本看不出有什么王者的气象。 当春天来临时,其他植物开始疯狂生长,而尖毛草仿佛压根儿就没感受到春风召唤似的,始终保持在一寸左右,就像被抛弃的可怜虫,显得寂寥而寒碜。眼看春天就要结束了,尖毛草还是那么不紧不慢地吸收阳光雨露,像一个光吃饭不长个儿的小孩,几乎看不见有什么增长,比草原上的许多野草都低矮。正当人们对尖毛草感到无比失望时,情况一下子发生了逆转。半年后,一场大雨来袭,尖毛草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拔地而起,每天以一尺半的惊人速度向上猛长,不到一个星期,就长到了一米六七,有的甚至达到了两米高。放眼望去,一排排的尖毛草就像一堵堵绿色的高墙,成为非洲草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刚开始,人们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低矮的尖毛草能够一下子蜕变为“草地之王”?后来,植物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尖毛草之前不是没有生长,因为它长的不是地面的茎,而是地下的根。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尖毛草的根不断向周围和地下扩张,最深的地方竟然达到了二十几米,它的根系牢牢地锁住了水分,锁住了土壤中的营养成分。当蓄积的能量达到成长的需要时,尖毛草就会一发而不可收,在短短几天时间内,长到人那么高。 无独有偶,在四川地区也生长着一种有趣的植物,它的名字叫作毛竹。这种竹子非常高大,它的竿高达二十多米,直径也达到了二十多厘米。然而,在最初的五年里,毛竹的生长十分缓慢,堪称林中“侏儒”。但在第六年雨季来临时,它却以每天两米的速度向上急蹿,大约半个月时间,毛竹就能成为林中的身高冠军,并且风吹不倒。更为奇特的是,当毛竹处于生长期时,周围的植物都得为它让行,直到它“长大成人”,其他植物才能吸收到养料。与尖毛草一样,毛竹也是先发展根系,再发展茎干,最后,它们都成为了同类中的佼佼者。 原来,无论是植物还是人,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学会隐忍,学会埋头苦干,在机遇降临前,先将自己打造成一把无坚不摧的利剑。所谓功到自然成,当你的努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厚积薄发,一鸣惊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自己推向成功的顶峰。
人生必做三件事
那边v
June 02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常常拼了命似的没日没夜地工作,只为了求取更好的表现,很少会在那时考虑到现实利益;过了“菜鸟”阶段后,便会开始想如何累积资历或是升职、加薪等问题。但大致来说,一般人在工作前5年都是用“时间”和“力气”去挣取工作经验或是赚到薪酬,真正开始以“智慧”和“经验”在职场拼搏,恐怕需要至少10年的工作经历才行。 人生漫漫,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而且对自己的期许也不同。只是,一个人的一生,不能只做一件“工作”。笔者指的“工作”,并非具体的谋生手段,而是每个人必须要分类长期经营的“事情”,只有当这些“事情”都完成了,人生才会圆满。 第一件事:有“钱赚”的事经验+智慧 这是最基本的谋生问题。它要求每个人首先要自立,至少能够自给自足,不会给家人和朋友增加负担;接下来是承担家庭责任,为家人挣得基本的生活所需。惟有在这两个条件满足之后才能再求进步和发展,而不仅仅只是聚焦于工作的性质、职位以及现实的薪金问题等。 在这里,笔者建议大家用“变数控制法”来衡量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待遇。例如,在工作两三年后开始思考:如果工作时间和内容不变,那至少薪水要随着绩效而增加;如果薪水不变,那工作时间要随着效率和品质的提高而减少,为自己争取更多进修、娱乐或休息的时间。总之,当你控制住一个变数后,至少另一项一定要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如果不能越来越轻松,至少要越来越高薪,也只有这样不断要求自已,检验成果,才会取得进步。等到有一天,你可以凭着你的“经验”和“智慧”赚钱,而不是靠“力气”和“时间”去赚钱时,你的竞争力才获得了保障。否则,过了中年后,你将没有任何优势去和年轻人竞争。赚钱的事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难,但你必须要具备策略性的思考方式,才能“一路顺风”。 第二件事:有“兴趣”的事平衡身心 许多人何其幸运,赖以维生的工作恰好就是他最喜欢、最感兴趣的事。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往往还是他所学或专长的事,未必是他真正喜欢的事物。如果大家都懂得把兴趣和工作充分结合在一起,那么不管成就如何、薪资回报如何或境遇如何,他都会甘之如饴、乐在其中。 如果你现在还只是把工作当作极其无聊的赚钱的“事情”的话,那就必须赶快找到感兴趣的事,并抽出时间去钻研、修习才行。也许这些“兴趣”不能赚钱,也不能功成名就,但却是你安身立命、灵魂所系的栖身之所。它也许是运动,也许是艺术,甚至也许只是收集或研究,但每个人总应该有些属于自己的、能够乐于其中不会厌烦的事物。而这个部分,就可以平衡你在工作上的无聊及厌恶感,让你摆脱机械的工作,找到精神寄托。 需要注意的是,兴趣及嗜好必须趁年轻及早培养,因为等到年纪大了,不管是学习、吸收能力还是体力,都不能与年轻时相比。而且最重要的是,因为这些嗜好并非你的相关专业,所以必须靠岁月的积累,才能体现出价值,绝非三五年就可以有所体悟及成就的,每个人也惟有辅以生活中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才会有乐趣,才会身心平衡。 第三件事:有“意义”的事服务+利他 最近几年,许多企业家都提倡做公益,也把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当作毕生经营的一项重要事业,参与公益活动,也成了时下上班族的一项务实追求。 很多人以为“公益”是有钱、有时间的人才做的事情,也有很多人以没有时间或钱为借口,而对公益事业置若罔闻。其实,既然名之为“公益”,就是依照个人能力及情况,量力而为,而“公益”也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简单的慈善捐助而已,只要是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事情,都是一种“公益”。大至国际合作、环境保护,小至艺文推广、社区再造、服务义工等等,都算是“公益”。当然,这些有意义的事着重在服务、利他,并非是从个人的能力和兴趣出发,但每个人的小小付出,对那些需要的人来说都是极大的帮助。所以大家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也不要“因善小而不为”。 第一、二件事都是小范围的利已“事情”,但第三件则是视个人能力多少不拘、为他人或社会付出的“事情”。在社会快速发展和变迁的过程中,这样的行为和思想意识才能确保社会环境往好的方向发展。 你是否希望某日当你离开了人世,这个世界能因为你曾经的存在而变得更美好,哪怕一点? 人生不管在哪个阶段,不要只顾盲目地行走,很多事现在不做,未来难免会有遗憾。学着均衡地发展,安排好自己的“人生工作”,才能体会人生的圆满充实。
View More Ent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