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所有的经典,抛弃掉那些迷信成分,都是修行之书:或是劝人修行,或是教人修行。佛法,即是修行之法。然而,佛教最著名的经典《金刚经》中却说:实无有法得无上正等正觉。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金刚经》的缘起,是从须菩提之问开始的:一个人想要求得无上正等正觉,该如何降伏这杂念纷纷的妄想之心?其实在佛看来,我们作为人平时是活在妄想中的:我们都是凭借对现实的认知,生起千百种想法,而又相信这些想法的真实性,不假反思的做出种种行为。而修行的第一步,就是某种程度的自我怀疑。当一个人感到自己的想法难以控制的时候,被烦恼妄想折磨得无法获得安宁的时候,于是迫切的需要修行!
佛法真正的奥秘即在于此。正因为人心中有千般思虑,万种计较,分别是非,操心得失,所以只跟着念头随波逐流,辗转不休。佛眼看来,人在内心制造了四类相状——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并执著于这些假相,所以不能回复清醒的觉知。
世界的实相到底是什么?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我们所觉知的,永远是终极实相在个体脑海中的映象,我们只能透过这镜像来触摸实在。而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代表了个体在世俗生活中形成的各类认识及情绪反应,其中包括对自我的看法、对他人的意见、对众生的观点、所希望达到的境界或梦想期盼。毫无疑问,它们都是特定时空下个体因应现实而产生的暂时性观念,充满了谬误与偏见。所以,修行成佛的第一步,就是反省到所有认知的片面性质,从而顿悟其束缚,不再对其执著。
我们本来就生活在道中,却常常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就像一个叫花子,有着点石成金的金手指,却不明其珍贵,心心念念别人施舍的一点残汤剩饭。我们有时嫉恨某个人,有时计较几万几十万的得失,有时自高自大或自卑自厌,有时树立个目标为此朝思暮想,方身临其境,视其为天大事情,多年后却可能哑然失笑,悔不该将精力浪费于此。那么从《金刚经》的角度,人类主观自以为是的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我们原与宇宙同一本性,与如来同体无二。穿破世事的虚幻,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放弃你的主观,不要站在自我的角度考虑问题,不去对世界万物抱有固定的成见,停下心来,惟有浮现于觉性虚空中的色声香味触法。所谓的“我”,也只是一种不断跳跃的思想观念。所以,在这种境界下,曾经的爱憎得失都失去了意义。
修行要摆脱杂念,须要以一念代万念,才能让心灵进入专注的禅定状态。在《金刚经》,就是投身普度众生的伟大事业。然而由于根本无我,所以“如是灭度一切众生已,而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已经不再执著于有我、有他人、有众生,超越了自我与他人、与众生的对立乃至分别。修行未成佛的菩萨,在色声香味触法的世界不住相布施,心无所住,心无旁骛,一心一意精进!
因此,修行成佛有什么法门?法,是为达到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求法,就是想要摆脱目前状态而实现所欲望的未来。法是一种欲望的产物,有法就意味着有我,有对不同事物与境界的区别。为了得到某种期望的利益而孜孜以求,是寿者相。执著于法,实际上还是执著于我相和寿者相,法相是我相寿者相的变体存在。而只要不被诸相束缚,你就是真如的化身,此心本即如来!
修行其实不需要你刻意做什么,只须你停止妄想,歇即菩提。众生本来是佛,一念迷佛是众生,一念悟众生是佛。了知到世界的实相,自然自然。离一切诸相,修一切善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