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化、主观化、科学和人学
December 7th, 2021

 内容提要:我们的世界既具有客观性,又具主观性。科学运用了客观化的方法,但并不能消除主观性。主观化的方法指向个体意识本身,能帮助人在反思中提升意识水平。人学强调主观性,是关于如何改造主体、发展自身的学问;其源远流长,与针对客体、改造世界的科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关键词汇:客观化、主观化、意识水平、人学、科学知识、人学方法

 

    世界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世界独立于作为个人的我自在地存在,有其运行的规律而不依赖一已之意志,世界当然是客观的。从唯心主义的角度看,世界一旦进入人的视野,成为思考、谈论的对象,必然已是意识中的世界,故它又是主观的。

    这两种意见各有道理。世界,作为被我感知的世界,是外部事物反映入个体心灵又被心灵加以过滤、改造而形成的映象,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世界既具客观性,又具主观性;随人"看"的角度不同,有时强调客观性,有时强调主观性。

    当我们努力去适应、去改造这个世界时,必须把世界当作一个巨大的未知的客体,不依赖个人的主观愿望和意志。我们观察其现象,研究其性质、特征、关系等,探索它的内在规律。人类的科学事业由此而诞生、发展、兴盛。可以说,这是一种"科学"的角度,表现为向外的考察与追求。   

    科学的对象是客体,科学探索的目标是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绘出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宇宙图景。因此科学重共性轻个性,尽量减少、克服主观性。但是,归根结底,认识之主观性是无法彻底消除的,没有任何知识、见解的产生不经过某位个体的头脑的加工。西方哲学科学主义曾一度追求绝对的客观,纯粹的事物,试图消灭偏见或成见的影响,后来却不得不接受波普尔及历史学派的观点,承认科学离不开想象与假设。而加达默尔的解释学同时阐明:传统与偏见乃认识之基础,没有无偏见的认识,任何理论均有其倾向和局限性。这样的话,认识的必然正确或可靠就得不到保证,我们不敢断言已获得的知识就是终极真理,人类关于世界的观念体系所绘出的只是一幅幅近似世界本来面目的的宇宙图景。对认识之主观性的领悟促使人永远保留一种怀疑精神,能够不执著于已有的知识而不断追求、无限接近最符合真相的解释。

  科学角度的特征是把事物客观化。所谓客观化就是把事物当作自在存在的客体,排除个人倾向与情绪的干扰,理智地对待事物。科学方法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用自然界的原因来说明自然界,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科学的目的是求得认识上的统一或一致,使人类拥有同样的大地与天空,使所有人团结起来作为一个整体面对世界。客观化的最终结果,是众多的个体世界交汇融合成一个全体人类共存其中的世界。然而,即使在这时,主观性依然存在——因为人类也可能集体犯错误,其文化亦必有某些倾向性、局限性。这样,我们应当客观地看待人的主观性,把感觉、思惟、情绪、欲望等意识现象,视为客观的存在,当作理性研究的对象。逻辑实证主义对意义、感情等形而上东西的排斥如今已被证明为不必要,历史学、社会学、精神分析学同样是科学,而古往今来关于精神、心灵、伦理、价值的学说在经过扬弃后也必将成为科学的一部分。客观化的对象可以无所不包,一切现象都能够作为客体被我们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探究。   

  而当我们关注自己的心灵,关注自我或他人对世界的不同感受时,我们更重视世界之主观性。关于事物的不带情感的客观描述对一位渴望体验生活意义的人有多大用处呢?物理学或数学的一般知识此时对他来说是不重要的了,他更关心的是与自我发生密切关系的世界,关心的是自我或他人对此世界的独特感受。在这种情况下,他倒可能从某部小说里得到一些启示和激励。我们知道,小说、戏剧、绘画、雕塑等表现的都是作家、艺术家通过一己视角"看"到的世界,是个人体验与创造的结晶;包括现实主义的东西,传达的亦是作家、艺术家对事物的独有感悟。对于文艺作品我们重视个性甚于共性,共性只能寓于个性之中而不应刻意表露。故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世界,更多的是主观性而非客观性--很显然,这是一种非科学的态度。   

    这种非科学角度的特征乃在于使事物主观化。也就是说,强调事物是主体视界以内的事物,其被有选择、有改造地反映入我的意识中,必具有不同于其他人、其他视界的独特性。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决定了世界在他心目中的样子。个体的生理素质、成长经历及报受的环境影响与教育促成了情感需要、思惟形态的相对稳定,导致认识结构或心理模式的发展形成。有的人惯于以实用的眼光估量事物,有的人则喜欢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欣赏事物。又如,有的人常常把生活蒙上一层乐观色彩,有的人则善于挖掘生活里的丑陋、可笑之处……但不管怎样,几乎所有人对世界的理解和领悟都是有所片面、充满错误的,一些人甚至生活在自造的偏执的幻想中,将虚妄当真实。通过对主观化的世界的反省思察,有助于我们察觉发现自己认识事物的特定倾向与方式,从而或调整纠正、或强化发展,以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世界。

    每个意识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此世界的所有事物都经过了主体意识结构的作用,都染上了主观的"我"的色彩。我们所认知的不一定就是世界的真实面目,而可能是对现实的歪曲反映。通过反思我们对意识反映外界的方式有所了解后,可以进一步解构一些观念体系,重新建构一个更客观的世界及自我。这样,主体的认识能力与意识水平就得到了改变和提高。   

    主观化的方法其实还有着超出认识论的更深广的意义。设想一个人,当他发觉自己意识中的世界原来与事实真相差距甚远乃至根本不符,以前信奉的东西如今丧失了有力的支撑,他主要的价值、意义观念就会破裂、崩溃,这势必给他强烈的震撼与冲击。如果以前是自以为生活在秩序、理性、稳定、满足之中,现在他或许感到,世界和自我的存在失去了意义,一切显得那么荒诞、空虚。如果此人够勇敢,不致在恐慌、失望、畏惧之中盲目地抓住一些教条来自欺欺人,而是直面世界与人生的虚无,为自己寻找存在的真谛,那么他就不会再让自己轻易陷入抽象观念的牢笼里,不会随便迷信传统与权威,盲从大众与书本,而是从此开始拥有自己。由于领悟到主观性的不可消除,人的理性的局限,他应该对任何理论均保留一些怀疑的态度,更强调从感觉经验出发,"心无所住"。同时,感情、感性的一面不再为"外入者闻见道理"所统治、压抑,其人生态度势必倾向于"顺应自然"、"率性而行",个体自身内在的体验将受到充分重视和肯定。解除了抽象观念对心灵的束缚,不仅使人在认识领域变得开放,且会促成感觉与情感方面的开放,使主体以自觉的精神投入实践,更全面、更充分的体验生活。可见,主观化的方法能启示我们超越固有的意识水平,并帮助我们从认识的人转为"存在的人",从而获得富有意义、富有价值的人生。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已可以发现主观性角度对个人的意义。事实上,主观唯心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等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主观化的方法:经由把世界看成"我"的世界或特定视角中的世界,或者促进意识的开放与包容,提升人的意识水平;或者引导人回到感觉、体验中去,发现存在的真实状况,进一步实现醒悟和幸福。如存在主义,提出"存在先于本质",强调个体对世界的主观体验和在此基础上的自由自为,而不拘泥于形式、理念,是一种颇富价值的生活哲学。   

    如果说科学的目的是实现对客观事物的了解,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的话,那么,主观化方法的目的却是指向个体、指向人的意识本身的--通过向内的反省、思察,领悟到主体对待世界的独特方式,从而促进意识的开放,打开感受、体验之门。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神秘主义者,正是通过静修、冥思等途径,返回到内心、返回到集体潜意识,克服自我之局限,修行成为"有道者"、"圣人"、"先知"的。因此,相对于针对客体、改造世界的科学,他们发现、实践、创造了人学——指向主体、改造自身的人学。如果说科学追求的是普遍性的知识的话,那么,人学追求的则是个体性的方法——如何发展自身、提高心灵境界的方法。不论是禅定、练功,还是守戒、祈祷,修行者所寻求的都是适合于自己的有效方法,经由这些方法,他或者可以解脱烦恼,或者可以超凡入圣,达到觉悟与幸福。

    人类作为一种由猿转变过来的高级动物,经历了从愚到智的进化过程——这可以从人类早期和近期的脑容量、智力的比较上看出。总体上,人越来越聪明,创造出越来越丰富的文化,至今人类已在地球上占据统治地位,其所拥有的能力足可上天入海,翻天覆地。那么,进化的过程是否已停止、结束了呢?显然不会。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自身,他不仅要设法让世界变得适合、满足他的需求,他更在努力地适应世界,通过发展自己以实现此目标。世界在变,人亦在变,不断演化的社会向每一个人都提出了要求。具体到个人身上,"我该把自己造就成什么样的人?""如何实现自我?""怎样获得智慧与幸福?"这是个人的问题,但也是所有人都应当面对的问题。为此,人发明了人生哲学、宗教、伦理学等,试图对此作出回答,拿出解决方案。神秘主义的道路,不过是众多学说中的一种而已。   

    历史上影响最大、力量最强的人学,首推宗教人学。以佛教为例。佛法的本质,即是使人成佛——达到最高智慧与幸福的方法;修习佛法,是佛法最重要的功课。他们或研读佛经,或习禅入定,或忍辱精进,或布施度人……相应八万四千烦恼,有八万四千法门。其所追求的,即是解脱烦恼,获得涅磐安乐。佛,不过是人来做;佛学,亦即是人学。而佛法,便是人学中的方法。又如基督教,创造了上帝、地狱、天堂等说法,其目的乃在于劝善止恶,仍是着眼于人,着眼于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人学不同于科学,它不看重理论的精确严密,使人增加知识,而主要是起指导人生、启迪心灵的作用。它更讲求生活的方法——即"人应采取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与态度"。我们不必把《圣经》里的叙述统统当作实有其事,而应透过故事、比喻、寓言的形式把握内在的哲理,才算是抓住了精髓或实质。毕竟,科学要求客观性,人学更强调主观性。   

    整个封建时代,无论是西方东方,人学都极为发达,地位极其显赫。在中国,对"有道者"的尊崇是有着悠久传统的;"得道"其实是道家人学中修行的最高目标。儒家则把"圣人"推崇备至,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均以成为圣人为修身极致。儒家学说,可谓非宗教的人学。当然,它与宗教人学一样糟粕与精华并存,谬误与真理俱在,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析取,批判地继承与发扬。   

    到了近代,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的人学开始形成、兴盛。精神分析学是现代对人的研究中最大的成就。精神分析学具有着科学的一般特点:客观地对待人的心灵现象,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归纳推理,提出概念与假设,最终产生关于主观问题的知识。而了解了有关知识,我们就可以根据它们调整内心,改造自身。知识一旦为"发展主体"的目标所用,知识就转化为修身之"法"。从此角度看来,整个科学大厦本身,都可以视作人学意义上的方法——个人与人类通过科学方面的探索来使自己更有能力。实际上,对客观性的追求必然导致主观世界的改变,人类正是在改造外部世界的过程中改造、提高自身的。相应地,只被理性了解而未付诸践行的方法亦即是知识--人如何发展自己的知识。人改变主观、发展自身的目的乃是为了更好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人学与科学原本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如若说封建时代是只注重人学而忽视科学甚至反科学的时代,那么资本主义的近代则是科学单向度发展而忽视人乃至造成人的异化的时代。展望二十一世纪,我们需要的是为人的科学、科学的人学。科学与人学的融汇结合,将使人类的进步出现飞跃。

Subscribe to 孤星战士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
More from 孤星战士

Skeleton

Skeleton

Skele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