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人对世界本原、宇宙本体的看法如何,有多少意见分歧,奇妙的是,大多数哲人总是不约而同的采纳了一元论——即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万物统一为一个整体。至于这个整体是怎样的,大家的角度不同,理解各异;我们不能说某某派的唯一正确,其它都是些谬论,是错误的东西。客观地说,每人所见都不太全面,都看到了至高无上之物的一个方面。我认为,对于这个宇宙本体,你认为它是"道"也好,是"上帝"也好,或是所谓绝对精神、佛性、真主、乃至物质,它是唯一存在的,你可以赋予它不同名称,但实质上,"道"、"上帝"、"如来"、"物质"、"心"等等,指的是同一个东西。也就是说,道就是上帝,上帝即是如来、真主,它对一些人显现为物质,对一些人又显现为心、意识。
我们用眼看到的,用耳听到的,用鼻、舌、手嗅、尝、触到的,就是这个世界的全部吗?人能感受到的只有"物质"吗?有一位科学家拿一小瓶水让他的学生进行化学分析,但最后他说,无论你们从中找出多少种微量元素,也无法正确衡量它的内涵——因为这是一位母亲的泪水。可见,我们对生活的热情,对他人与大自然的强烈感情,是用什么机械工具也难找得到的:用眼看不见,用手摸不着——但你能说它们不是真实的,根本不存在吗?
基督教神学声称,人用肉体感觉到的世界是不牢固、终要毁灭的,只有上帝是永恒的,而上帝就是爱;要体验到真正的爱,绝非一个怎样用头脑思维的问题,而必须用心灵、凭直觉去体验,去感受。
康德在西方是一位划时代的哲学大师,他提出了这样一种思想,深入人心:那即人用五官工具、凭逻辑推理只能得知万事万物的现象,却不能把握世界和人性的本体;如果人坚持这种探求,则必然陷入二律背反的矛盾境地。人应当过宗教所指出的遵守上帝十戒、有信仰的生活,唤起内心爱的意志,才能拥有真实的生命,体验到上帝——亦即达到本体。
“道可道,非常道”。至高无上的真理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人惟可通过修身与道合而为一。
在古代科学极其落后的情况下,人类之中的一些禀赋好、悟性高、肯用心钻研思考的有识之士,他们为了得知个人与世界存在的奥秘,苦苦追求。如耶稣,如释迦牟尼,经过长久的修行,突然豁然开悟,有了与宇宙本体合而为一的体验,明白了存在的真理、人生的意义。这时,他们就想把自己的体悟传达给广大的民众,普度众生。但是,在当时,人们的素质普遍比较低下,愚昧无知,你给他讲大道理不容易理解也不容易接受,于是呢,像耶稣,释迦牟尼,就采取了譬喻、象征、寓言的形式,通过圣经、佛经上一个个形象化而又寓意深刻的故事,让人体会到什么是真理,具体该怎么做人。象上帝创世,亚当和夏娃,挪亚方舟,耶稣死而复生,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等等,其实都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看,从中体味其内在哲理、深刻意义。但是,由于当时群众的愚昧,及被统治阶级所利用,人却往往把这些故事信以为真,执着于表面,而忽略了思想实质。
是不是真有天堂和地狱?你找遍宇宙空间的每个角落恐怕也难发现。然而天堂、地狱不外在于人,可以说它们都隐藏在意识深处,人的心间:根据LSD致幻药物实验,以及对一些经历过生死险境、死而复生的人的调查,他们醒来后都自述自己有了天堂或地狱的真切体验。而佛教认为:一念善是天堂,一念恶是地狱;快乐是天堂,烦恼痛苦是地狱。如果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较高,经常感受到生活的欢乐,那么他即处在天堂之中;如果一个人心地阴暗,肮脏卑鄙,他必会落入无数烦恼里。比如一个沉缅于利益得失、或杀人犯罪的人,经常为得失焦虑不安,或忧愁恐惧,以致感受不到象大自然的美、他人的爱等美好的事物,那么可以说,他的心就在地狱内。现代精神分析学的研究已充分地证实了这一点。可惜,许多人在发现用高倍天文望远镜也觅不到天堂、地狱的踪迹之后,就以为宗教所告诫人的都是虚假、骗人的东西,却没想到耶稣、释迦牟尼等只是采用了故事、譬喻的方法或形式。
我们考察考察自己所抱有的我、人、众生、世界等观念,反问一下自己:我所以为的我就是我的本来面目吗?我所以为的他就是他的实际的样子吗?我心中的世界就和真实的世界完全一致吗?例如,我认为自己是个好人,认为他是个坏蛋,其实我是否真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好,而别人是否真的如我想的那么坏呢?我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像一个大机器,而实际上,世界是否真的如此呢?佛经告诉我们,我们所以为的一切,都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虚幻不实的影像,都是对实相——客观实在的不全面或歪曲的反映,因此不能执著,固执己见,以五官所能感知的为唯一,以我、人、众生、世界为实有,从而于虚妄影像生出贪欲妄想。因为,我们所认识的思想的,即使再接近真理,也具有相对性、主观性,客观实在不一定就是这个样子的,不一定如己所想。在佛教看来,根本上,世界合为一体,万物同一本源,所有众生本来是佛。一个人只要泯灭了心中我、他、众生、世界之分别,认清"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所住而生其心",就能达到真实境界,体验到宇宙本体——如来,乃至获得无上正等正觉。
佛教的神话故事都是譬喻,像上帝七天造人一样都有象征的意义。佛教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许许多多迷信虚妄的东西;基督教亦同样如此。教会做的错事还少吗?对科学理性的反动还少吗?但我们不能以此完全否定宗教,那正如因传统文化的糟粕而否定掉整个传统文化一样,是片面的行为。
如来,上帝,都是至高无上的宇宙本源力量的拟人化,名不同而实一。基督教称之为上帝,佛教称之为如来,伊斯兰教称之为真主,老子称之为道……这个世界的本性也就是你的本性,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
基督教认为,上帝是宇宙的本体,上帝无所不在,蕴含于万事万物但又超越万事万物,人本身也具有上帝的灵性。佛教则说,佛性、真如是世界之本体,一切都是如来法身的显现,是真如的化身,而所有众生都具佛性——换句话说,众生就是佛。人修行的目的,就是认识自己内在的神性或佛性,用基督教的话是返归上帝,佛学的说法是见性成佛,从而获得自由、解脱,获得心灵上的至福,无上快乐。
宗教所教诲人的,就是怎样使人的心灵上升到较高境界,怎样体验到深刻、持久的欢乐与美好,获得幸福,使人生充满意义。用哲学的话说,认识上帝、见性成佛就是解脱"小我"对自己本性的束缚,意识到世界万物的本体,从而发掘自身内在的神性,与所有人、所有众生的这个"大我"相融汇。
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显现,所有的众生也都是如来的化身之一。迷则佛是众生,悟者众生是佛。你想找到上帝吗?在肉眼看得见的世界里是见不到的,只能靠自己心灵的体验与感悟。上帝,不是你想象的置身于外在空间高高在上主宰人类的宇宙之王,而是无所不有,渗透万物的精神存在。
惟有一个人能舍弃狭隘自私的小我,才能找到永生的真我。
佛教真的不在意宇宙本源是什么,它关注的是人生的苦难与解脱。但是,当你真正明彻了内在的本性,或许自然会知晓宇宙的真相。上帝不是我们的在天之父么?人类不都是上帝之子么?我们内在的圣灵和圣父最终岂不是合而为一的么?
正如上帝创造了自然,又隐含于自然之中,禅宗也道: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真如。
佛教中的如来就相当于上帝。当你与上帝合一时,难道还有个外在的上帝吗?上帝、如来也是人的本性啊。上帝是不可见的,而佛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来者,无所从去,无所从来。比喻你的本性,当你执迷于诸相时自然不见真如,而当你见性之时它就好象来了。其实,一直都在呢。
本性是什么?纵然我知道,我也无法说出来。道可道,非常道;对佛性的体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佛法不同于基督教的地方,是彻底的独立自由,禅宗和尚呵佛骂祖,最终推翻任何偶像和权威,万法唯心,一言一行都是真如的体现。而若总是仰赖上帝的存在,或许难臻内外合一之境。
当你相信有个外在的上帝时,难免会被那些以上帝的名义作恶的人欺骗;当上帝、如来就在你的心中,你将随心所欲而不逾规。
佛教徒也有多个层次。佛教中针对人的根器不一而教法不同,和基督教相似的净土宗也是信者最多。基督教中神学家又有多少呢?心净则佛土净,所谓天堂、地狱也在人心中。
佛说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这个我不能理解为世俗中的自我。先破我执,证得无我,才能悟到真我。真我无相。
对女人修行有成见是小乘。佛教是不断发展的,金刚经中就说"善男子善女人",男女同等;坛经更指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打破了出世入世的分别——“一切法皆是佛法”;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真正理智的人,不惧怕一切天上和地上的威权,只对内心的良知负责。对宗教的迷信何异于崇拜偶像?不敢面对真实,不能批判自己邪恶一面的人是怯懦的,禁锢于教条的人是不自由而有奴性的。惟有禅宗,才真正做到了破除迷信,彻底掀翻所有偶像。
佛教的空才是真实。正因为儒家不承认世界和人生的本质是"空",认为礼教之理万古不变,中国才深陷其教条里,思想不能解放,人民不得自由。
当顿悟之时,“自我”、“本我”皆已消失,诸相非相,真空无相,又何有众生得度?
顿悟之后如何应对世界和人生已不是问题。到了这种顿悟状态会发生什么情况,未开悟时不可思议。自造出来的空当然不能圆融无碍。
正如宗教不是科学一样,禅宗并不提供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具体指导意见,但它为开悟后的入世打下良好的精神基础,使我们可以没有内在冲突的如如自在。回复本我已无我,幻化菩萨度群生。
禅不是宗教,禅也不是如有的理性之人认为的很严肃与沉重之物。棒喝也好,笑骂亦行,诃佛骂祖亦有时。
德山一棒,临济一喝。不是为了当下阻断意识的执迷,知见的虚妄,骂人又为什么?有时不骂不足以使人从对偶像的迷信或盲目的理性中解脱。
我不赞成因为宗教是信仰就不对其进行理性的审视与质疑,我也不认为看清宗教中的荒谬对宗教的真善无关紧要。事实上,这关系到如何信仰的问题。盲目的迷信,使人陷入反理性的狂热与偏执;恰当的批判,帮助我们走上光明的正道。科学精神也包括对人的尊重和对思想的宽容。
我对“饥来吃饭,困来即眠”的看法:放弃理性的妄用,放弃后天意识的执著,回复自然状态,把握直接的感受体验,无所住心,任性逍遥。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是不假文字的领悟,水鸟树林悉皆念法。语言和行动都可以成为通向禅的契机,或是禅的体现,但却不能说禅就是语言和行动。
佛教对于一般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人是一种教法,对有思想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又是一种教法。佛教,本质上是无神论的,能指导你彻底解脱,让心灵打破一切教条的束缚。
如来、上帝是一个人格的神吗?我们能见到一个长得和人类似的上帝或如来吗?不!上帝、如来不过乃宇宙本体的拟人化,而这个本体是不可见、不可以言语求的,所以基督教禁止一切偶像崇拜,而《金刚经》上佛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以,求神拜佛,迷信天上有个人形的神,在宗教中也是错误的思想和行为。总之,凡能用眼看到的,肉体五官感觉到的,逻辑思维出来的东西,都不能说是这个世界的本质,人的本性。唯有心灵的直觉,才能体验到超越有形事物的爱,不可言说的上帝、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