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前提醒:
1,本人投资.bit,和项目有直接利益关系,表达的观点请自觉筛选,别亏了骂娘,那很幼稚。
2,22年初,DAS品牌升级为.bit,如果出现DAS请默认为.bit。
3,篇幅很长,做好准备。
江湖传闻:有个男人出生时,父母为之起名张伟波,因为长大后喜欢捣鼓计算机,就用自己名字weibo申请了域名weibo.com,彼时正是99年。
域名注册11年后,也就是2010年,新浪微博负责人找到他,开价500万,并给他两个小时考虑,让他只报价一次,新浪不还价。当年这哥们年纪尚轻,没啥经验,就要了个800万的吉利价,卖给了新浪。
当年正值腾讯微博,搜狐微博,新浪微博几大巨头厮杀鏖战,新浪凭借weibo.com成功垄断流量,一举奠定地位,现在提起微博,都默认新浪微博。
事后还有人慨叹,要是再扛扛,等腾讯几家报价,卖个2000万不是问题,800万卖weibo.com实在是有点“贱卖”了。
这也是我写此文的契机,本人做互联网,偶然进入币圈,了解到区块链思想,深感其潜力巨大,期间当过韭菜,追过热点,翻了几百篇白皮书,兜兜转转,还是坚定的回到了“价值投资”之路。
我知道说这种话很搞笑,币圈风云瞬息万变,怎么搞价值投资?但正是因为币圈是世界上最多变的市场,才需要锚定最固定的东西——绝对刚需,来对冲风险。
域名是典型的刚需。
过去20年间互联网浪潮证明了这条道路的成功,万幸,作为区块链早期入场者,吃到了时代和认知红利的我们只需要复制就行,而四周随便一铲子下去,都能挖出钻石。
360.com,1700w美元,2015年成交
sex.com,1400w美元,2006年成交
cars.com,8.72亿美元,合计人民币55亿,2014年成交。据说史上最贵域名。
目光转回国内:
mi.com——2243w
weibo.com——800w
JD.com——3000w
那么这些天价域名的成本是多少?以被贱卖的weibo.com为例,99年注册,续费一年70元左右,在2010年3月域名售出,成本一共才700元。
11年,700元的成本变成了800万的收入。投资回报比:1142800%
mi.com,98年被注册,续费价格没查到,假设持有成本一共50万(高估,实际成本一定更低),这位不知名投资人经过漫长坚守,在2014年以360w美金,人民币2243w的价格售出mi.com。投资回报比:4300%+
所以域名投资有以下三个特点:
1,周期超长。
这几乎是前瞻者的宿命,当市场发展跟不上自己的眼光,就需要持有者几年甚至数十年的等待。
2,收益极高。
热门域名一旦抢到手,收益率堪比核弹爆炸,比如music,8888,good,亦或者某些大公司,行业的名字:google,amazon,cars。为了垄断流量,降低搜索门槛,行业巨头都会收购自家域名,只要价格合适销路不愁。
而这个“合适的价格”,是百万,千万甚至过亿。
3,门槛特殊。
它打破了风险-收益的正相关性,以极低的成本,大约几十块,博取几百万到千万不等的超高收益,并且风险为0,最差不过砸手里卖不出去,损失上限也就几千块。
这么完美的投资品我以前见过一个——彩票。
但域名投资不是听天由命的概率游戏,而是受风口,趋势多方影响,顺应时代大势的押宝行为。
世界终究是公平的,低风险高收益只是表象,面前横着一条看不见的鸿沟,需要用认知,手速,耐心,信息差,甚至运气来补齐,不往里砸个几万是炼不出火眼金睛的,实际门槛一点也不低。
“名”不正则言不顺,优质.com域名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房地产,是数字世界的黄金地段,金字招牌。
以上都是巨头明星的成交案例,但只要关注市场,其实每天都有各种小域名成交:
可要承认,域名这块地来来回回被垦了30年,现在的.com赛道人满为患,海已经比姨妈还要红,除了专业域名投资人之外,贸然进入很容易血本无亏。
但它证明了一件事:十年前花几百块买几个字母,真的能卖几百万。
区块链作为互联网之后的新蓝海,我有绝对的自信,其对社会的影响将不次于互联网,接下来我将论述区块链域名对金融,社交,个人,乃至国家的重要意义,以及背后的投资潜力。
简单讲:原先区块链转账是复制-粘贴一长串0x…..,低效且容易出错。
购买区块链域名uuuu.bit之后,就可以设置.bit账号(uuuu.bit)解析成区块链地址→(0x……8765),今后用手动输入uuuu.bit取代从前复制粘贴的低效行为。
这叫正向解析。
而一长串地址(0x……8765)解析为→(uuuu.bit),又叫反向解析,比如添加shib代币合约,如果能识别出shib.bit,那就是真的,反之就是假的,这个功能可以验证(代币合约)真伪性。
以上只是基本功能,好比横撇点折几个基本元素造就复杂的汉字,两个解析功能也能开发出无穷的玩法。
不同于.com域名是只属于大公司的招牌,web3的区块链.bit域名则将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标配。去中心化不仅是一句口号,它将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形态。
理解这点需要一个切入点——公钥地址。(0x……8765)
我写文章没有太多技术方面的讨论,遵循“锚定刚需”原则,最该关注的,是无论互联网或者未到来的区块链浪潮,有什么共通的,绝对的“刚需”?
我直接说答案:金融,社交。
前者成就了马云,后者成就了马化腾,双马的成功验证了金融和社交在这片土地的财富潜力。如果说微信用来社交,支付宝用来转账,那么区块链的公钥地址既是身份证明(社交属性),也是收款地址(金融属性),公钥,天然就是支付宝+微信。
不要小瞧这个区别,社交属性和金融属性的统一,意味着中国最赚钱的两条路,交汇成一条史无前例的康庄大道。
围绕着公钥的重要价值,隐藏着巨大的财富潜力。这也是文章所预言.bit爆发的核心依据。
可公钥地址一长串,完全无法记忆怎么办?比如↓↓↓
0xea9c97Af210B81166CEd669Bd53221EF315de23E
这就自然引出.bit的刚需属性。
目前无论哪条链,以太坊,sol还是其他,公钥地址都是出了名的长,难记。
0xF33B2C0b6CAD9539d901B4CEccfC7402F6b730BD(以太坊) TNbrr2crgEnxkrBhJtQ74ZkznDekvsHedK(波场) 3EmN8Kg27RBw5A9Z75tuxbz11nwaFybvUn(比特币) 93vMKXJcpAdNYXxLZncVnNYuodyaateYEB2RMgf7zfLC(sol)
如果搜索淘宝网需要输入红框里的东西,简直是反人类,所以有了DNS,也就是现在最常用的.com域名系统,从此搜taobao.com就能登录淘宝网,极大降低了门槛。
人人生活离不开社交和金融,当区块链时代来临,必然要经常和公钥地址打交道,但公钥那么重要却没有可读性,所以更离不开一个.bit域名。
它会成为新世界的收款码,身份证,网站门面….
.bit作为区块链时代的收款账号,当前转账,收款功能却鲜少被使用,大家都忙着囤nft,炒币,看不清5年10年后的未来。
.bit的金融价值目前是被严重低估的。
举个例子,假如此时看这篇文章的你想给我打赏,会面临如下门槛:
1,必须要加我好友,或私信我要联系方式。(有时候创作者不留联系方式,很难联系上)
2,直接发我的支付宝账户,确实可以,但是号码一长串187……7890,不好记忆。
3,有时收款会被风控限制。
4,如果你是个土豪想给我打10w,抱歉不行,有转账上限。
5,直接发收款码?想啥呢,违法平台规则,秒删。
见微知著,说明现有的,低效的金融手段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能解决问题的只有区块链:
打开TP钱包,输入uuuu.bit,也就是我的.bit账号,选择金额,发送——无论是一块钱还是一个亿,秒到账。事后有纠纷也不用担心,一切记录都在链上,公开可查。
所以转账门槛的演变清晰可见:
以前:银行卡号+完整姓名+开户银行+每日几万的额度
到后来:支付宝号/微信好友位+姓氏验证+风控机器人+每日几万额度的限制
再后来:收款码+每日额度限制+风控机器人
区块链时代,转账门槛只剩下一个:你的名字(.bit账号)
写再多不如一个鲜活的例子说服人,那就是今年发生在乌克兰的加密货币捐款。
俄乌战争,乌克兰在官方推特公布 BTC,ETH 地址,接受加密货币捐款。
最后捐了几千万还是几个亿我一点不关心,只是我没想到加密行业首次大规模-公开捐款会发生在今年,而且一上来就是国家牵头,这是个很有意义的信号。
过去的跨国金融有一系列拦路虎,汇率,转账限制,开户门槛,防洗钱……谁能想象?现在任何个人都可以利用区块链给一个战争中的国家捐款,且没有任何限制。
几十年后回望,会发现它是个重要的历史节点:金融自由化的开始
举个例子——以前我在谷歌上看到一套很优秀的视屏课程,想买下来,价格29 u,但是我没买,因为没钱吗?不,因为我没有paypal账户,也没有visa信用卡,更没有港澳同胞证,总之,美元也好,人民币,日元也罢,不同的金融生态就是完全不同的池塘,鱼想去其他池子逛逛是痴心妄想。
地球村,金融全球化喊了十几年,但事实是——全球化的成果完全被某些跨国公司和富人阶级所垄断:只有资产阶级才能投资美股,分到世界金融发展的红利,底层除了被癌股割韭菜之外,什么都享受不到。
这次捐款过后,会有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原有的金融秩序在加密圈看来就是个屁。
我从事互联网,深知互联网的价值是打破信息壁垒,让知识,信息从此变得自由流动,但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意义,让我们一切的衣食住行,从消费到娱乐,因网络而提升了一个天大的档次。
不夸张的说,在基础科学停滞的大背景下,过去30年全世界的高速发展本质上都是信息技术的推动。
网络塑造了今天的繁荣。更抽象点:一切都是 信息自由流动 的魔法。
而区块链要承载的的意义更加重大——它要打破的是金融壁垒,目的是让 财富自由流动 。
当所有池塘之间的壁垒打破,当每一条小溪汇聚到大海,所有人,即使身处地球两极也能玩同一张赌桌的游戏,世界会变成什么样,想想都觉得有意思。
这时候,一个.bit究竟代表什么呢?
它意味着:一个跨越国籍,跨越一切金融门槛的,去中心化,不会被封号和限制转账的——收款账户。
意味着任何一个商家都可以脱离亚马逊,ebay,paypal等平台的门槛,直接和世界人民做生意。
意味以国家的名义可以接受来自全球,甚至敌对国公民的捐款,让经济封锁从此名存实亡。
互联网几十年历史里,炒作过域名,炒作过QQ靓号,炒作过手机号,但从未炒作过这么特别的收款账户,虽然没有经验可循,但相信瞎子都能看出它背后的潜力。
乌克兰捐款事件还有个不为人知的小细节,那就是 Ukraine.eth 以50ETH的价格成交(大概100w人民币),而该域名成本只有5u,算上gas费大概1k人民币出头。
算是区块链域名投资前景的一个印证。
此外,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bit的金融意义。
.com → 流量 → 金钱
.bit → 金钱
不同于.com绕一个弯,用流量换金钱,.bit作为收款账户直接和财富挂钩。同时去中心化的属性,让它天然就是集资的大杀器。
既然乌克兰贴个地址就能吸收全世界的财富,恐怖分子也可以开启众筹直播炸五角大楼,金三角贩毒的也能公开.bit吸收转账……
我再说一遍,乌克兰捐款是金融自由的信号,它打开的是一扇门,门后是前所未有的新世界。
为什么马云公布地址or收款码是不可以的,因为这在法律上属于非法集资,政府下场,分分钟冻结账户,限制收款,很快能掐死。
但V神账户被打入天价shib代币的时候,怎么没人抓呢?因为没能力,能力就是权力,如果超人杀人放火但没人可以制裁,那么杀人放火就是他的权力。
道德,法律,都是权力意志博弈出的结果,但总有傻逼把它当成金科玉律,信以为真倒来压抑自己的意志,无异于倒置因果。
同样,身处集权环境的人崇拜强权,无法想象比铁拳更强的力量,这也是看空比特币的空空们的可悲之处,他们不明白BTC的存在和繁荣,不在于铁拳是否允许其存在,而是铁拳能否消灭其存在,正因为铁拳不能,所以BTC作为“泡沫”却疯涨了10年。
区块链改写金融的游戏规则,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大v ,KOL发现.bit域名的价值,因为它给割韭菜,流量变现撕开了一道前所未有的口子。
以饭圈为例,什么打榜,买周边这些曲线救国有什么意思?粉丝直接给哥哥打钱不就好了(比如xiaozhan.bit),还能领到哥哥送的nft(虽然可能是机器批量做的),但饭圈要有脑子也不叫饭圈了。
范丞丞一张照片卖480万的图我还留着,粉丝无脑,但蓬勃的消费能力不容忽视。
DID(web3词汇),意思是去中心化身份,说完.bit作为收款账户的作用,下面我将从社交的角度分析.bit作为DID的意义。
可以预见,到了web3,QQ,微信,line这种功能同质化的软件面临消失与合并,平台绑架用户的现象会消失。网民重新夺回数字主权。
封号,堵嘴如家常便饭的天朝,每次封杀劣迹艺人都会有一群人拍手叫好,庆祝公权对私权的僭越,庆祝皇恩浩荡,一群傻逼。
作为一个创作者,被强迫带口球那么久积累点怨气很正常,可指望那群尸位素餐的废物是靠不住的,权力的争取只能靠斗争,游行,还有科技。
以前的我们从未拥有过自己的身份,我们有QQ号,但用户协议又明确写着“账号所有权属于腾讯”,我们也上B站,但蒙古上单辱骂陈睿,结果被封号拉黑,微信,抖音,知乎,甚至自诩自由的推特,概莫如是。
简而言之,用户的网络身份(账号)一直是平台赐予的,是中心化的,永远有被封号的可能。
但到了web3,就不再需要 注册账号 这个环节,相信使用过各类dapp的朋友最能深刻体会这一点:
身份(uuuu.bit),是自己带去平台的,而非平台给自己发。
web3世界的身份本质上是公钥,属于用户私钥控制,又因为dapp去中心化,所以也不能删帖下架(为了做实验,我在某去中心nft平台上传了一段大尺度小视频,没有下架)
总之,用户的账号,不再由平台负责分发,平台再也不能堵嘴了,欢呼吧。
身份的去中心化会导致两个可预见的后果:
1,未来每个人都需要,也只需要一个.bit就能代表自己。
微信封号肆无忌惮,但又不得不用,是因为社交关系和账号绑定,账号又和平台绑定,寄人篱下只能看人脸色。
但是到了web3,身份的概念被抽出来了,可以独立的,不依附任何平台存在。
比如今天我有知乎的身份,微信的身份,B站的身份......但是今后,我是用自己掌握的身份(uuuu.bit)——来登录上述一切平台。
这是和web2的本质不同。
2,作为上一条的延续,身份和平台彻底脱绑后,.bit成为更自由,更接近“身份”本质的网络身份证,.bit是赛博世界中标识自我的唯一凭证。(开小号的另说)
比如通过.bit定位某人,私聊,关注其频道,欣赏其作品,打赏代币,你会发现每一步都离不开.bit的参与。
我相信多场景,多平台依然是大势所趋,例如某些组织形式更像群聊,有些更像论坛,贴吧,有些侧重圈子,社交有无穷多的组织形式。
但被平台绑架这种事将成为历史。
平台传统玩法是我给你流量扶持,你给我赚钱,签合同分收益。但凡事都有利有弊,为你这遮风挡雨的,也能让你不见天日。
假如大v不满平台剥削呢?(辛巴和快手的矛盾)
假如平台动不动封号删帖,对创作者太苛刻呢?(文字狱)
假如KOL因为“违背公序良俗”被CCTV点名,不能露脸呢?(马保国,陈一发,卢本伟)
创作者和平台,实质是打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博主几年的号,资本家一句话就么得了,双方地位十分不平等。
ps:我某个几万粉知乎号之前炸了。平台白嫖我的内容带来流量,却又剥夺我的言论自由和账号所有权,但我懒得骂了,不过是一切中心化的原罪。
靠刷脸而活的KOL们,断了流量就是要他们的命。web3情况会大变,我预测那时会诞生超级独立,繁荣的个人经济体。(即围绕个人运转的经济体)
理解这一点需要知道内容行业(泛文娱)的一个趋势:价值集中于个人。
鹿晗一部戏8kw,相当一个传统上市公司一年的营收。
薇娅一年十几亿,什么概念?一个人垄断了大半个赛道。
围绕一个人,养活百十号人的团队,创造之前万人公司的商业价值,而百十号的团队离开了这个核心,会没有流量而变得一文不值。
马太效应让价值疯狂向个人集中。
像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导致贫富更加悬殊一样,区块链会加速这个过程,并且帮助移除这些KOL最后的风险:被封杀的风险。
我之前的一篇文章里讲到一个例子:卢本伟发表不当言论被央妈点名,斗鱼抬手封了直播间明哲保身,到了web3卢本伟完全可以转战去中心化平台继续直播,反正自带流量不怕没人看。
封杀?区块链的字典里没这个词。不妨说的更直白点,只要不被限制人身自由,完全可以在法律边缘反复横跳,被中心化封杀的结果,不会影响去中心化世界。
铁拳也会阳痿无力的,它甚至不能封杀我这篇文章。(发布在Mirror,但已被记录在AR链上,就算我也删除不了)
对于KOL,自己的.bit账号会是最安稳的,永不被封杀的账号,最后的安全屋。
顺便讲一下,目前各类去中心内容项目很多,文字领域有mirror,音乐领域有Audius一大批项目,还有视频领域的dtube….虽然都不是很成熟,但至少吹响了内容自由的号角。
至于到时候会不会黄暴泛滥,群魔乱舞,我管他死后洪水滔天。
投资最终为了赚钱,我琢磨很久,认为.bit价格有3个影响要素:域名天然稀缺性,C端需求,B端去中心网站。
1,域名这种公共资源天然具有稀缺性。
虽然26个字母的排列组合海了去了,但有意义的,寓意美好的真不多。
light.bit
dream.bit
happy.bit
baby.bit
……
我特意搜了一下,不说46级,就是考研英语——这种词汇涵盖尽可能广泛的词库中,常用的单词只有5500个。
5500除去大部分没意义,无价值的词,最后能剩1k5都算好的,好域名注册一个少一个。
但凡去.com域名市场走一圈,会发现一个单词的.com域名,尤其是常用词汇,百万只是起步价,20年前早被抢完了。
除此之外,有数据显示,截止21年全球已注册域名达3.7亿,而真正建站,被使用的只有420万个,有太多炒作泡沫。
双拼,三字母,四字母……这个赛道已经卷到,输入自己奶奶的名字都会显示“已注册”!
.com的内卷说明两件事:1,它经历过绝对的爆发和繁荣,05年到15年,一米发的故事鼓舞无数人进场追梦。2,卷疯了,早没机会了,跑。
还是去区块链试试吧。
2,突破.com格局,打开海量C端市场
.com的价值落地于B端,也就是公司,企业,机关,但这个游戏规则隐藏了土豪的购买力,从这波NFT炒作热潮中能看到一个迹象:C端才是炒作的真正主力。
大家见识到了,真的有人花几千万买一堆马赛克就为了装逼。但问题是怎么才能装好这个逼呢?我个人的理解是:最快,最直观的向外界释放一个信息:老子有钱!
既然丑不拉几的傻猴子的地板价都能炒到几百ETH,那么作为身份两大要素:头像+ID之一,对ID的炒作能否提上议程呢?
好词就几千个,但网民有几十亿啊。
即使买.bit做自己身份的标识,不搞投机赚钱,那么诸如Justin,Taylor,James这种国外高频名字,谁又该拥有其所有权呢?
要知道从曼哈顿高楼扔下去一块板砖,能砸死5个James,3个John,2个Michard,1个David(有数据统计)。
比如Justin,你怎么知道我说的是Justin bieber还是Justinsun(孙割)呢?互联网历史上发生过商标争夺,域名争夺,但未来十年内大家估计能看到一场前所未有的,对姓名权的争夺。
这是前所未有的,届时.bit价格推向多高,我无法预测,但有生之年应该能看到千万级别的成交。
3,域名和Dapp
类似通过.com搜索门户网站,.bit在未来或承担搜索dapp的作用。
有人说不对,比如薄饼(pancakeswap.finance),uniswap(uniswap.org),用的都是web2的域名系统,作用是定位网页,而.bit属于web3,作用是解析公钥地址,用于收款。
两者完全不是一码事啊?
事实上,这说法很不准确,dapp运行在公链上,这过程就跟后台一样谁都无法看到,用户看到的交互页面只不过是显示端,dapp和交互界面的关系——如同处理器和显示屏:显示屏随意换,那个大黑箱子才是电脑的本体。
显示屏今天是http,以后一定是ipfs。
http中心化严重,建立所谓网络长城,实则大搞文字狱的事你我都清楚,谷歌不就是这么被墙的吗?上链+ipfs是惟一的出路。
而一旦ipfs大规模落地,属于.bit机会就来了,ipfs上存储的文件,或者去中心化网站,都可以用一串哈希值表示,这给了.bit解析它的机会:
打开.bit的管理页面,会发现有个Dweb的选项:添加文件or去中心化网站的ipfs哈希,就可以利用.bit定位到去中心化网站。
.bit社群有人已经实践了,把.bit定向到了去中心化网站,浏览器搜索 biubiu.bit.cc
,如下例子:
这意味着.bit不仅能当收款账户和个人ID,还能当真正的去中心化网站的域名使用,.com的接力棒未来会交到.bit手上,成为web3的新基建。
toB, toC两手抓。
关于.bit的价格预测,手边有个合适的参考对象——5位QQ听说过吗?
QQ号和.bit有相似之处:1,都可以交易(微信号,车牌号绑定身份证的不行)2,都是社交身份,有炫耀价值。所以摆在一起做个参考吧。
据我调查,零几年几十块的5位号,现在的市场价大概2万左右,如果含666,456的特殊号,10万起步。历史上,腾讯官方牵头拍卖的88888,卖出了26万的价格,12345更是卖出了50万的天价,要知道那时候才零几年啊,够上海一套房的首付了。
我从 供——需 角度做个粗浅的类比:
QQ靓号需求方,21年的数据显示,QQ月活数大概6亿。
而供给端,共存在3w+五位号。
供给:3万 —— 需求:6亿
结果:5位靓号起步价2万。
这个模型极其粗糙我知道,加密punks社区人数没有6亿,但是市值比QQ靓号高几个数量级,并且QQ核心用户偏年轻化,消费能力不均匀,再顾及QQ流量被微信蚕食,QQ影响力和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该数据仅供参考。
对比.bit的供给端,我们会发现有价值,有意义的词汇更少,稀缺性更明显,同时作为web3去中心化身份,充当社交身份+收款账户的.bit等等价值,这都是我论证过的。
我名下持有的dream.bit为例,我有自信10万只是起步价格,上不封顶。
此外,我在整理资料过程中找到个老新闻,2009年,一个叫周波的男人花20万买了QQ靓号99999,但没几天靓号被官方强制回收了,“因为所有权属于腾讯,用户只有使用权”。
腾讯不要脸也不是一两回了,但这不是重点,而是我从买家口中得到一个很有价值的信息:
99999这个靓号,即使放着不动,每天都有百来号人加好友,一天天,一年下来又是多少的流量?如果在主页界面放上某商品链接或者广告,营销岂不是事半功倍?
靓号自带流量,背后是不容忽视的商业价值。
证明这一点我特意搜了几个靓号,比如5201314。
这个号持续更新中,目前平均一条动态,赞数是4k到7k之间,说明曝光至少5w+。
我做过自媒体,也做过营销,一个专业人士努力3,5年也不一定拥有这么稳定的高曝光,但这却只是一个靓号的被动属性。
发散一下思路,到了web3,喜欢猫猫的人如果搜索cats.bit,会跳转到一张可爱猫猫的图片,下面有几个喂食通道:
一把猫粮:1块
一根香肠:2块
…….
牛逼的营销手一定能发掘出付费点,并且因为区块链打破了金融壁垒,用户可以直接通过cats.bit发起转账,到时候cats.bit的持有者躺着赚钱吃打赏,完全有可能。
综上,我有绝对的自信得出以下结论:未来区块链域名市场的火爆是必然的,一定的,暴利的。
但是,正如互联网不仅有.com,还有.cn .pro .xyz 等几十个域名服务商。区块链域名赛道也有十几个项目方:.eth .bit .sol .crypto………
.bit只是这个赛道中项目之一,我凭什么确定它就是那匹黑马呢?
回答这个问题,要了解当前域名赛道的整体格局:有以太坊背书的ENS,上线时间不到半年但后劲十足的.bit(原DAS),terra链的tns,sol链的bofida,还有买断制的unstoppable…….稍微有点名气的都在这了。
我们一个个分析——
首先是ENS,域名后缀.eth。
靠山最大——以太坊基金会。
上线最早——17年上线,赛道先行者。
用户最多——注册量是第二名.bit的十倍以上。
影响力最大——国外许多名人,其中不乏千万大V把自己推特id改成ENS域名,V神也修改为vitalik.et为之站台。
要承认的是,在我写这段话时,ENS是该赛道的绝对龙头,没有之一。
非我踩一捧一,但它的缺点实在不容忽视,我不看好ENS的长期未来,原因有三点:
我把话摆在这里:如果ETH的gas还降不下来,ENS就永远是小圈子的游戏,无法成为新世界的基建。
当前一个ENS域名的年费是5美元起,但是注册gas费却需要160美元,注册成本动辄上千软妹币,(前段时间eth大跌,gas费也大概在6百到1k之间)根本没几个人买得起,怎么实现人手一个?怎么成为基建?
有人说越贵越有炒作价值,你个屌丝不懂,但我现在讲的不是炒作价值,而是web3的落地!
还有后续对域名的修改解析,每一步都需要几百,几百的gas费,这何止是买了个工具,这是请了个祖宗。
门槛太高,自然注册量增长受阻,这也是以太坊的困局。过去一年公链大战,新兴公链的用户都是8,9倍,十几倍的涨,只有以太坊近乎原地踏步,为啥韭菜们都不愿意去以太坊?它不是公链之王吗?
贵族链,玩不起啊。
ENS只支持以太坊生态,拒绝bsc,sol,avax……再配合以太坊生态的高门槛,绝了。
但未来已经很明显了,一定是多链共存,公链,联盟链,存储链遍地开花的局面,只解析ETH无异于画地为牢。这个问题目前不显著,但目光放远8年,10年,会极大限制ENS发展。
当然,他们如果能技术解决那当我没说,但不知道他们的开发速度能否追上.bit攻占市场的速度,毕竟使用习惯一旦形成,很难更改。
ENS在前段时间爆出了一个底层设计上的bug,有意思的是ENS中文社区的人觉得这不是bug,而是符合国际IDN标准,随后大V,社区开始下场撕逼,造成了挺大范围的讨论。
zwj字符算不算bug?给大家两篇文章作为参考:
简单来说,通过插入zwj,谁都可以注册和V神一模一样的域名:vitalik.eth,保证肉眼绝对看不出区别。
除此之外,任何人还可以注册:
google.eth(任何知名公司或人物同款域名)
.eth(空白域名)
a.eth(一个字母的域名)
一句话,你喜欢什么域名都可以注册,ENS域名的唯一性,以及最少三个字符的规定完全就是个摆设!
还有这副世界名画,来源自ENS的公开代码,翻译一下:ENS对注册的限制只有一条——大于等于三个字符即可。字符本身不做任何限制!这不是满足IDN标准,而是超越了IDN标准。
所以大家总能在Opensea上看到中英文混杂,“—”键,@%& 字符横飞的ENS域名。
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似字符(“o”和“o”),zwj零宽字符,这种普通人都能意识到的问题却被“国际团队”这么轻易的略过了,就这还硬要解释成符合IDN标准。
我无法理解,一是牧羊犬怎么能这么舔?二是ENS项目方怎么居然可以不负责到这个程度,难道就没有想过虚假域名会导致的后果?
事实上因为无论是opensea上,还是钱包转账中,因zwj问题域名而导致的欺诈已经发生了,涉及金额至少百万美元,只不过其影响还没传播开来,就像老坛酸菜的雷19年就出现了,22年才爆。(参考文末附件:【ENS对DAS老鼠仓的污蔑和DAS的回应】)
在相关推文中,我甚至看到博主挂单卖.eth域名的同时,还要教大家如何识别zwj假域名:
对比一下,我又找到了.bit方的代码,不仅对zwj严防死守,对注册更有诸多限制。
所以虽然ENS是龙头,但我既没有ENS代币,也没有注册.eth域名,潜在的风险太高,ENS的未来是站在炸弹上跳舞。
为此我还求证了技术大佬,有没有办法消除zwj域名?答案是要么通过类似硬分叉,伤筋动骨的办法让问题域名不再产生,但是已经存在的无法消除。
“这就是区块链的游戏规则,不是你想改就改”
也就是没戏了。
OK兄弟萌,.bit来了——Let’s 开始。
BSC接收了因ETH门槛太高无处可去的流量而崛起,证明得屌丝者得天下是永恒的真理。
.bit项目运行Nervos公链上,不同于.eth每次修改都要高昂的gas费,.bit的操作gas为0。(注册时系统会自动抵押1ckb,支持数百万次的解析操作)
每年续费价格为5u,第一次注册加上抵押金一共不超过10u,对广大用户敞开了怀抱。
一个账号统一EVM,非EVM,pos,pow……所有链的身份,目前只有.bit能做到。
ENS,TNS,bonfida等等,扎根于自己公链,也只服务于自己公链的生态,出生就给自己划死了圈子,但区块链不只有以太坊,也不只有EVM,**身份,**不该狭隘存在于一条链,而应该囊括整个加密圈!
前段时间,TNS空投(Terra链的域名项目)正热,我提议增加对terra链的解析,.bit在隔天就支持了,我不懂技术,但也看得出增加新链对于.bit有多简单了。
截止目前,只有.bit支持BTC,bsc,sol,doge,fil…….几乎你能想到的一切主流公链的地址解析。
以上是 多链解析 的功能,此外 跨链管理 能力,才是其真正的杀手锏。
我打个比方:ENS这样的项目是大树,生于以太,长于以太,同时每一笔操作都需要消耗eth,而.bit虽然运行在ckb(Nervos)公链上,也要消耗gas,但是被巧妙的封装成了一个U盘,用户可以不用考虑gas问题,想插哪条链,就插哪条链。
换言之,.eth域名如果卖,也只能卖给另一个以太坊用户。
但是.bit账号的owner权限,可以从eth链卖给bsc用户,再卖给trx链,polygon链…….未来甚至能卖给btc链,doge链…..
.bit种种有趣的特性都得益于Nervos公链的设计,感兴趣的去翻翻它的白皮书,不多赘述。
总之,用过.bit的都会被其丝滑的体验折服,使用上甚至感受不到底层公链的存在,交互方便,简洁优雅。
据说.bit老板最初试水域名赛道,做着做着,发现在重复造轮子,最终造了个ENS的翻版,于是开始找合适的公链花了大半年,最后在20年,和Nervos一眼定情,.bit也正式立项。
要注意:.eth因以太生态赋能才得以壮大,这是优点,也是缺陷,如果未来ETH不再是公链之王,假如Sol或其他链后来居上,只支持以太生态的ENS如何自处就成了大问题,而.bit不像.eth必须扎根某一条链,它随时可以跨链搬家。
“本U盘换个插槽,分分钟的事”
这种灵活性,纵观所有区块链项目都很罕见。
.bit没有发币,21年7月上线,才大半年的时间,注册人数就逼近8w大关。什么概念呢?
ENS在17年上线,耗时四年注册人数突破80W。
但是——直到21年11月,发币前夕,ENS才30W注册量,是发币的宣传效果,和定期空投的政策,才让ENS注册量在三个月内翻倍。
所以.bit的发展速度要远高于同时期的ENS。
这里我要插一句:.bit对外从未明示发币和空投,态度暧昧,但是参考ENS一发币就能注册量翻倍,.bit在某个合适的节点,可能将发币作为战略级推广手段使用,不排除这种可能。
如果真的发币,散户能分到多少就很有想象空间了,ENS空投那波,是币圈罕见的大规模,大额度,大手笔。人均到手4万人民币,大户撸到几百万的不少,其中有个大学生因为在中文社区经常帮忙,拿到了千万空投,一举财富自由,这个故事网上一搜就有。
ENS运营四年,注册量到30w发币,而.bit如果想追赶到30w注册量,大概今年就能实现……我不想暗示什么,只能说随遇而安。
说回.bit的发展:目前国内主流钱包,TP,火币钱包,imtoken等都支持了.bit和ENS解析,应用上广泛落地的,就.bit和.eth这两家。
为什么我认为除了ENS和.bit,其他域名项目暂时没讨论的必要?因为其他域名还处在八字没一撇的阶段,其注册量更是连.bit和ENS的零头都不到。
买域名,没钱包支持,没应用场景就很尴尬了。
域名不是大饼屯着就行,其价值就看它能不能大规模落地,像.com一样成为行业标准,深入人心。下面这张图里的项目,真心做事的最多4,5个,其余全tm是割韭菜的。(007,DAS就是.bit)
其中的008,unstoppable实行买断制,不像ENS和.bit按年收费,玩的就是一锤子买卖,但是不搞年费制,未来谁维护系统运作呢?这项目方也是鬼才,发现稀有单词被很快消耗,那就不断增发新后缀,.888 .nft .crypto .dao ……都是其杰作。
一个项目,10个后缀选择。
韭菜觉得买断制好,图便宜纷纷入坑,一茬又一茬,春风吹又生。但这种行为,对品牌建设无异于自杀!
说回正题,.bit的官网 did.id 页面拉到底,有项目自21年上线以来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包括但不限于:支持更多注册商,建立did.top市场,完成域名从买到卖的生态闭环……
想详细了解.bit的发展,可以看这篇文章(文末也有)【DAS崛起之路】:
主观的讲,我混过那么多野Dao,.bit项目方是我见过最用心的。
有一次我用dename 注册,早上7:52提交Bug,9:02修复,高效率。
当大部分项目打着dao的旗号在白嫖成员劳动成果的时候,.bit Dao推出了自己的xp体系,可以用贡献换xp,用xp兑换各种福利,具体的玩法我没仔细研究过,就不讲了。
可以去官方Discord了解:
还有年前,最后一次开会,负责人West.bit说要开放韩文,日文的注册,以及引入更多外国注册商,码这段话前,我特意去官网看了下,应该是稳了:
前两天的Dao内部会议,还有个消息是项目方将上线“子账户”新功能,不出意外4月就能上,并且是重磅级,其他同行都没有的创新,对此我也写了点自己的分析:
所以你看,信心,都是在不断正反馈和项目的稳步推进中一点一滴中建立的:
我的结论很主观:.bit是当前赛道里技术最优秀,应用潜力最高,生态发展最快,使用体验最好的产品。
但话说回来,ENS根正苗红,已成规模,未来可能是.bit走进大众,落地开花,ENS成为一种收藏品,展示品。二者共存的格局。
并且.bit相比ENS的不足也要正视,ENS背靠以太坊,庞大的生态持续赋能,uniswap等头部项目陆续集成了.eth解析,PC端第一钱包小狐狸也支持ENS转账,而.bit显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走。
技术力领先,影响力不足,就是此时.bit要解决的困境。
dao内部一直有个声音:过去半年专注技术搞产品,如今.bit生态基本闭环,22年就该把重心放在推广上,既然不到半年就有6万注册,如果火力全开,未来真的可期。
09年比特币第一个区块诞生,14年以太坊ICO,19年的defi,21年的NFT,22年的DAO……今天,话题又变成零知识证明,元宇宙,链上实名,技术迭代日新月异,区块链发展按下加速键。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94年一根光纤,网络信号首次出现在中国,此后互联网的春风刮了20多年,成就了一批耳熟能详的名字,也成就了一个时代。那批大佬中,蔡文胜(现在的美图董事长)是个例外,不像其他大佬有个好爹或好丈人,这老哥是个三无人员,没钱没学历没资本,农村出身,高中辍学,开局一把烂牌,最后硬是打出了百亿身家。
有钱,有运气的人很多,蔡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的成功是普通青年是可复制的。
2000年4月25日,蔡文胜在路边压马路,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business.com卖出了750万美元,一打听,成本不到100块,干!
于是蔡开始投资.com .cn域名,抢注,捡漏,钻营取巧,他在每一步都走到了极致,摊开讲能再写3k字,最后在短短几年内,持有了一大批高质量域名,并凭此被称为“中国站长教父”。
往后十余年互联网大兴,域名价值水涨船高,更准确讲,火山喷发,到12年,蔡自己手中的域名已经价值上亿美元。
用高出99%人的认知差,就可以避开积累原始资本的苦闷过程,毒辣的眼光,算尽的机心,小钱押大宝。蔡精准踩中时代的命门,选择了域名这一投资回报比堪比彩票的赛道,又恰逢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中国互联网腾飞黎明之前,天时地利,机会稍纵即逝,他抓住了。
域名是个极其独特的投资品,未来价值几百万的域名,很可能开放之初无人问津,这段大众和少数精英之间的信息差造就的窗口期,可能只有几周甚至几天。而真正的“一米发”(一个域名就让人财务自由),向屌丝开放的时间只有几秒钟。
多让人兴奋的战场啊。
——————————————————————————
附录:
【DAS/.bit注册教程】:
【蔡文胜域名投资发家史】12年的文章,来源互联网:
【ENS的zwj问题】律动原创:
【ENS对DAS老鼠仓的污蔑和DAS的回应】:
【DAS崛起之路】:
微信:xunhuan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