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加密钱包产品的商业逻辑思考

首先,很尴尬,这个系列本来是2022总结,结果因为工作忙和我懒两大原因,直到今天才开始写第四篇……多的话就不说了,总之这个五一老子不过了,开肝!

前三篇:节点层公链游戏

infra写了公链和节点层,其他部分也不太熟,所以最后一部分打算聊聊钱包。钱包是综合看下来,最具潜力的几个细分赛道之一了。做得好的钱包,盈利能力完全有机会媲美中等乃至顶级CEX。钱包能够做什么呢?拆一下:

web3流量入口、dapp聚合器、用户资产管理、DID、硬件、支付、账户抽象。

web3流量入口

流量入口是个概念呢?举例来说,微信是社交流量入口,美团是本地生活流量入口,淘宝/京东/拼多多是电子商务流量入口,搜索引擎是信息流量入口……用户但凡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一个需求,为了满足这个需求他首先想到的东西,就是对应的流量入口。

流量入口可以产生多大价值?

人类自古以来的商务活动,都可以直接分为两大部分 — — 生产和销售。生产包括市场研究、技术、材料采购、物流、产品规划、工程管理等;销售则更明晰:用户触达、转化。

在互联网平台出现之前,怎么让商品信息触达用户呢?高价拍广告;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做地推;或者维系繁杂的经销商渠道。(当然这些手段还是互联网用得最勤,毕竟互联网平台所倚仗的网络效应更依赖于销售了)

现在啪的一声,流量入口来了,只要平台愿意,一瞬间就可以让几亿人接收关于你的商品的消息,为此你该支付多少钱呢?

流量入口就是不会枯竭的矿。

web3的流量入口在哪?很自然地会去想到钱包,因为要使用web3产品,用户必须有自己的一套公私钥,不管他自己知不知道。假设一个钱包做到很高的日活,只需首页一栏展示位,或许就能养活整个团队,剩余其他玩法,都是矿场赏饭吃……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单纯的钱包客户端竞争壁垒很低,用户的迁移成本几乎为零,所以我觉得关键的几点在于:

①用户粘性。不管你是做SBT还是啥的,反正至少得让用户在你这留点东西,才不至于擦屁股走人时那么冷酷无情;

②始终领先的用户体验。产品设计本身是可以抄的,web2由于用户迁移成本高,因此产品体验成为了早期斗争的决定性因素。web3要求就比较高了,贯穿整个生命周期,你产品设计上松懈了,给别人反超了,用户就跑了,不存在铁饭碗;

③广告与公关。正是因为用户迁移容易了,广告与公关才显得更重要。所谓认知营销,要实现什么效果呢?就算别人真的做得比你好,你的用户也没有理由搬走,因为他们觉得你也很好,而且好的很特别,很沁人心脾……

④关心用户资产安全。如果现阶段能出现一款钱包产品,能够集成当前绝大多数安全事故的AI监测,在用户涉险时做出较准确的提示;在产品安全性做到小白级的认知深入,直接打爆metamask问题不大。这种找准刚需与市场空白干翻老大哥的方式貌似商业上有专属叫法,记不清了……

⑤便捷性。流量入口之所以能成为流量入口,便捷的触达是功不可没的。桌面互联网时代不存在超级入口,因为一旦我打开浏览器,从A导航页切换成B聚合页,或者直接自己输入网址,在转换成本上没有明显壁垒;但移动互联网,在手机浏览器上输入一个网址再跳转到我所需要的对应服务,是很搞人心态的。所以app出来,做的就是减少中间步骤,一键进入。浏览新闻、追踪订阅可以从浏览器的收藏夹进入,但如果是高频服务,app几乎是必然。

等到电商、餐饮、本地生活等商业服务一个个被互联网摩擦重构的时候,用户手里对应的app也越来越多,对聚合服务的需求也就出来了,就好比桌面浏览器的导航页。但是单纯的聚合服务仍旧没有壁垒,你能做,我也能做。所以聚合服务成了那些能够提供基础核心服务的提供者的战场,微信、支付宝、百度等。

这个逻辑对应到web3来,就会发现我们目前仍处于“桌面web3”时代,有向移动端迁移的趋势,但没有构成浪潮。因为目前移动端web3应用只解决了便捷性问题,没有重构商业逻辑。什么意思呢?以本地生活举例,移动端应用之前,没听过什么网页做团购做买菜做理发做本地娱乐的。因为很多时候,比如朋友间想去KTV唱个歌,他不是一个坐在电脑前的严肃场景,就是几个朋友路上聊天随口一提,然后想找个地方预订的。这就是基于移动端便捷性重构了商业逻辑,因为现在服务提供者的营销中心可能是平台上店铺的推广、评分等,会面临更广的客户范围、更连锁性的口碑传播等。

所以移动端web3应用,除了便捷性,能做哪些相对于桌面更为重构的事情呢?

大概举几个,写的时候临时想的,也没深思,可以一起探讨:

①即时交易。DeFi的优劣势也提过很多遍了,如果基于DeFi的各类金融生态有所扩展,比如链上外汇市场之类的,即时交易的重要性也会进一步凸显。DeFi是24小时不停转的,但用户是不想24小时端着电脑的。

②支付。扫码支付这个事,现在已经很普及了;web3链上转账也都提供了扫码选项。区块链未来如果要mass adoption,支付一定是最重要的一环,那么钱包能否抢滩支付,很大程度上在远期影响到其竞争力;移动支付的扫码/刷脸等方式,和桌面支付的安全盾/密码等,是两种体验。

③即时信任。扯这个可能有点远,不过我是很早就在提万物上链,包括RWA之类的东西了。很多朋友提到区块链,会批判现有的项目缺乏商业思考,尽抄一些现有赛道去和web2竞争,不去做那些只有区块链才能做的事情。我并不认为这种批判是完全正确的,但提到只有区块链才能做的,“即时信任关系”是一个。

这个概念我之前提到过,有点理想化,但很有探索意义。以很多民间纠纷为例,当事者添油加醋旁观者煽风点火,仅凭法律从业者去公正处理很难,因为本身事件发生时就没留下什么有用的证据。现在两个人之间要是有什么py交易也不一定py啦总之就可以掏出手机,把相关证明上个链,这样之后扯皮的时候很快就能做个判别了。这事桌面web3也做不成,因为没人临时起意的时候手上抱着个电脑,那就不是临时起意而是蓄意挑逗了。

类似的场景就不举了,总之从流量入口的角度,钱包的重要性在诸多web3项目中非常凸显,并且移动端应用一定会是钱包项目方的必争之地。这方面metamask做的不太行,相对的,tp、zerion等的移动端app体验就要好很多。

Dapp聚合器

钱包手里握着的,其实是众多长尾dapp的生杀大权。

一个可能不太被注意的数据,Metamask在2021年,仅钱包内代币swap的服务费,就超过了1亿美元,而这仅是其活跃用户的不到2%用户所产生的(因为大多数用户根本不用metamask内置的swap聚合服务)。

Metamask的交易费比例是curve等DEX的几十倍(貌似是),用户为什么还要在上面交易呢?

因为方便。永远不要怀疑,用户是天然懒惰的。一笔交易需求,打开钱包直接兑换,和打开某DEX网站再兑换,就差一步,和可能零点几美元手续费差距,总有人直接选前者。

除去代币兑换,如果你常用TP或者其他钱包,你会发现其中内置了很多dapp。或许你不常用这些功能,但总有人会用。基数足够大的时候,绝对数量总是会足够可观。

Dapp聚合能带来什么?

1、类似于搜索引擎或者门户网站,偷偷调个序,貌似没啥,但还是老话,基数足够大的时候,影响就很明显了。不然竞价排名排个寂寞……

2、应用市场。类似于apple store,taptap等,先不说抽成,单就一个对应用户量级的发行渠道意味着什么,大家心里都清楚。

3、反哺用户粘性。平台网络效应这个,也不多说了。

4、方便新项目孵化。流量入口做到头终归要走上投资孵化的路,寻找新增长点,历史皆如是。

5、巩固流量入口地位。

目前最有名的聚合服务,比如dappradar,其实我认为产品体验上并不好。因为你很难直观地从它的页面上了解到到底哪个dapp做得好,哪里好,以及项目功能简述之类。在我看来,它做的只是信息展示,并没有真正重视用户的信息需求。针对专业人士,其提供的信息过少,基本不具备参考价值,专业人士往往会转向更深度的工具,例如cryptorank,token terminal等;针对小白,其提供的信息又不够贴合小白的认知曲线,聚合信息就只有简单的几个UAW之类的数据,我问你这个UAW在当前同类型dapp中排在什么位置,interact的几个类型分别代表了哪些交互行为,可以反映什么结果之类的,一概没有。

信息聚合服务,看似简单,但其实是web2非常重要的一个门类,对技术的要求其实是比较高的。举个例子,今日头条刚出来的时候,很多人是看不起并且排斥它的,因为新闻搬运在高贵的审视下一般总会显得很没品。但在今天想必没人敢轻视头条的推荐算法。在此算法基础上,抖音推出了石破天惊的上滑进入下一条双击点赞的产品体验范式,直接让吃瓜群众人均减寿20年。

我不知道现有的钱包app要不要做dapp聚合,但从用户角度而言,可能不做也得做。因为如果一个用户要在手机上使用web3应用,当前最简路径可能是:打开钱包→钱包内置dapp浏览器→键入网址→钱包登录→搞事情。什么?钱包不支持dapp浏览器?什么?不支持登录?拜了个拜。

但做不做得好,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用户资产管理

这是我个人觉得蛮重要,但当前很多产品没有重视的地方,基本是清一色的列个列表完事。zerion等做的更深入一些,更直观地展示出了交易记录等信息。收支统计、收益率统计、资产风险分布等,只要有心做这些功能都不难。

另一方面,为什么钱包不去聚合更多资管服务,甚至包括LSD等,这一点我暂时没想通;可能是成本角度的衡量?自己做很难,但先去谈合作方一起做,相对是不是更轻松些。这方面CEX已经给了教材了。钱包不是垂直产品,提供转账功能就完事了的;有些产品可能就适合做重一些;微信支付宝美团你见过哪个会说我只提供核心功能其他看着办吧您嘞?

DID

无论是链下身份认证,还是链上身份聚合、链上行为认证等,都是基于钱包(指公钥)来做的;如果钱包顺带提供DID服务,用户又何必舍近求远呢?

当然,DID在我的认知是属于现阶段没法很好实现的事情;甚至DID赛道本身也存在一些疑虑。部分DID貌似执着于现实身份认证,好像这样就能够让漂在天上的crypto生态显得更接地气更实体产业更有价值了。但有没有想过,区块链所提供的透明度和匿名性其实是一个先后的概念,即真实身份先经过匿名的包装,在这个匿名身份的基础上,再提供高透明度。链上的确让人无所遁形,但如果不是反恐/反诈骗之类的刚需,抑或是自主暴露,也不该有人知道哪个人是哪个人。

我在说区块链优势的时候经常会提一个例子,就是你的手机号经常在不经意的情况下暴露,导致一堆广告和骗子定点轰炸骚扰。但链上的身份和现实世界隔离,就不存在这个问题。现在好了,我们要DID!大旗一挥,骗子们又继续奏乐继续舞了。

这个还是小事,目前一堆项目打着DID的旗号,实质上却是KYC;这就很神奇,因为一堆人争着抢着去免费“出售”自己的个人信息,完了还吹“web3社交已经来临”,真是太强了。要不咱也发个项目,号称一年后所有DID了的空投十万,然后跑路用户信息转手卖了三十万。

合着您的DID是Defraud而不是Decentralized是吧?财富密码dddd哦不对是did

……

我眼中的DID其实是这么一套流程:

1、现实身份认证不是通过中心化的KYC之类的方式,而是通过零知识证明(与数据库对比)实现;即我确认这个账号背后是我,但别人不知道,但如果我是恐怖分子,相关机构最终还是可以做验证。2、当前的区块链生态,其实大部分产品是不具有现实身份认证的需求的。要不咱就别管这一步?

3、链上完全透明,一切欺诈无所遁形。欺诈行为可以通过中心化(law)或者去中心化(code)方式治理。

4、链上用户无法直接知晓对应地址的真实身份。但用户间可以私下互换身份,实现陌生人社交至熟人的转化,当然这个风险是用户自己承担的,毕竟自己做的决定。

5、验证与授权。最好能够集成(合作)一些安全业务,这个我反而觉得是DID产品竞争的破局点。

6、多身份集成。即一个现实身份可以对应多个虚拟身份,但需要主身份和匿名身份的划分。

……

对于钱包本身来说,DID也是属于站稳脚跟之后才需要考虑的业务战略之一,不细说了。

硬件

从安全角度考虑,硬件钱包的普及与价格亲民化是区块链大规模应用的前提之一。独立的硬件钱包或许很难普及,但如果是在手机里内置硬件钱包芯片(我瞎说的),就完全是两码子事了。不管web十几,我认为移动互联网的逻辑是一直存在的;而手机上没法直接打开乱七八糟的dapp网页,考虑到直接地址登录的复杂性(私钥或者助记词),钱包将是移动web3的重要流量入口。

再拉长点来看,物联网、智能驾驶等,或许都需要依赖于分布式的网络系统,到那个时候,硬件终端将会扮演更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强调硬件终端而非直接在手机上安装app呢?

首要考虑是安全。web3黑暗森林并非无稽之谈,对于小白来说简直就是一步一个坑,甚至运气不好直接牺牲。安装app本身是个极不可控的行为,ios系统还好,安卓由于其开源性,你永远不知道用户是从哪里下的安装包、安装包被改成什么样、安装后浑水摸鱼骗了多少权限之类。

点个授权直接归零这种事不解决,所谓mass adoption就是无稽之谈。这事可以归责于用户,但解决问题的还得是底层基础设施。硬件相对来说,更多确定性是把握在B端的,做好安全的定制化,它就是一个可以直接面对大部分小白的”懒人产品“。

至于易用性,当前大多是独立的钱包,需要搭配另一台设备去操作。但我认为最终的结果一定是一台设备包含了现有手机和硬件钱包的所有功能。Solana Mobile不清楚后续情况,但这是一条正确的路。

支付

支付,是我认为区块链做mass adoption最大的切入口之一,但也会是最困难的地方。链上支付比起传统电子支付具有很多优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你出国不必特意另外购汇换汇,或者准备现金/visa之类的。当然,最大阻力也在这里,毕竟涉及到外汇与资本自由流动的问题了。

目前的加密货币支付基本是接第三方,包括Binance Pay、coinbase commerce等,也包括moonpay、alchemy等。早在BTC刚出生,ETH还未兴起的时候,其实就有公司做类似的业务,毕竟支付是加密与外界资金沟通的桥梁之一。但数十年支付赛道仍无大的起色,个人觉得最大原因其实就是合规/监管相关的问题。之前看过某个纪录片,有位老哥好不容易把bitcoin支付业务做大,被政府端了不说,自己还进去了。

支付领域具有高护城河,是mass adoption的基础,但同时也很难做上去,至少合规上肯定是要大量跑关系的。目前我是完全不了解已有的加密支付产品是怎么做合规的,所以也就不妄谈其他的了。

账户抽象

账户抽象是一个大的概念,是说EOA和CA都抽象成一个通用账户。

首先,区块链上的所谓”账户“概念,是针对于采用了账户模型的,Bitcoin等UTXO是没有这说法的。在此基础上,账户分为外部账户EOA和合约账户CA,前者就是目前大部分用户所用的,后者则是通过智能合约进行控制,能实现更多功能。常有菩萨说转错钱到合约地址了,就是这个CA,也就是CA和EOA同具token转移的功能。

基于EOA的大部分钱包,例如metamask、ledger等,可以理解为本质上提供了前端;而在此基础上,MPC钱包通过私钥拆分的形式提升了EOA的安全性。当然,目前也得依赖于MPC项目方是否靠谱。

而合约钱包则是使用CA,多份私钥控制同一账户;逻辑和MPC一样,但本质上不是一个东西。相对来说,MPC技术难度更高,但应用场景更窄。

除了合约钱包相对于EOA的安全性提升,合约钱包对用户使用体验的提升也是值得注意的。用户终于不用再专门记下繁杂的私钥或者助记词,并且支持”可信第三方恢复“的功能。这一提升对于钱包大规模应用的助力是巨大的。另外,由于智能合约的可编程性,智能合约钱包在toB应用层面会存在有我们暂时想不到的潜力。

尽管如此,合约钱包短期内预计不会有大规模应用,除去创建合约钱包本身收费(部署合约费用)、合约钱包本身的推广之外,更多的还是在用户需求层面。大部分用户并没有花钱建一个合约钱包的强需求。短期内,MPC或许是一个更容易普及的选择,后者将单份私钥拆分成多个碎片,链下计算,可以在低应用成本的同时做到安全性提升。(谁还没几个设备了)

当然,账户抽象拆开来看,一个是安全逻辑,另一个则是业务逻辑。站在产品本身的商业逻辑上,如何做好在安全性和易用性上的改进以及市场宣传,或许是更值得重视的问题。

最后做个总结,本文提及钱包能做的事情包括:web3流量入口、dapp聚合器、用户资产管理、DID、硬件、支付、账户抽象;大部分其实门槛都很高,比如后三个。真正属于是个项目方都可以去尝试的,其实是前三个。这三个其实并非比拼技术或者对web3的理解,说到底还是在比产品体验和运营,我想web2其实是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的。

有个点提一下,就是目前大部分用户其实并不知道钱包的产品形态应该是什么样的,项目方完全不必参考既有的产品框架,而是应该跳脱出去思考,用户的最核心需求是什么,怎么缩短直达的路径,怎么提升满足最核心需求这整个过程的体验,在哪些合适的地方可以插入增长业务等。

举例来说,tp钱包和zerion的框架就有一些区别:tp进去第一眼是单个钱包的展示,而zerion是整个portfolio。如果你是”主钱包+多个杂乱钱包“的模式,那么tp体验会更佳;但如果你有一定的资管需求,zerion体验更好。在通过数据确认了这一点后,后续的很多业务逻辑都是有一些区别的。

之前也用过C98的钱包,那个产品形态就更奔放了。

twitter:@jojonas_xyz

Subscribe to jojonas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