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加密社区屏息等待白宫峰会释放利好信号时,华盛顿时间 3 月 6 日晚间的一纸行政命令,却让比特币在 24 小时内蒸发 3.5% 的市值。
特朗普政府高调宣布,将 198,109 枚比特币(按当前市价约 178 亿美元)封存于名为"数字诺克斯堡"的战略储备库——这一名称直接对标美国黄金储备的终极保险库,暗示比特币将成为支撑美元信用的“数字黄金”。然而,市场用脚投票的冰冷现实,与白宫宣称的"数字黄金"愿景形成刺眼反差:
锁仓 178 亿美元的比特币,导致比特币市值缩水超过 60 亿美元。
市场很沉闷,也很脆弱,一直在等好消息。但是,当好消息突然来了的时候,市场却依然觉得不够好,不升反降。不管在乌克兰问题上特朗普政府有多混蛋,但是对于比特币,这一次显然是特朗普被辜负了。
市场的失望情绪主要源于对政府大规模购买比特币的预期落空。许多投资者,尤其是加密货币市场的新参与者,或许会感到困惑:美国政府如此高调地宣布持有比特币“战略储备”,为何市场却似乎“不买账”?难道这仅仅是一场“雷声大雨点小”的政策秀吗?
非也。市场对这一举措的低估,并非偶然,而是认知偏差与信息不对称共同作用的结果。
简单说,市场的短视、专业工具的不了解,共同造成了这一次的比特币缩水 60 亿。
其实,不管是从战略上,还是战术上,建立战略比特币储备的行政命令,都是一次载入史册的事件,绝对超过总统夫妇“不顾脸面”发模因币。用比较学术一点的说法,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制度性占位”。这也是今天重点想告诉你的内容。
下面,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在金融市场,尤其是比特币等高波动性的市场中,短期交易和投机行为往往占据主导地位。投资者更关注短期价格的涨跌,以及能够快速获利的“热点”。
例如比特币 ETF 有 56% 的份额是对冲基金持有的,当套利策略不再有利可图时,就会抛售。最近的比特币大跌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如果你对这方面的内容感兴趣,建议看一下《比特币跌破 9 万,因为聪明钱在逃离?》。
所以,当美国政府宣布建立战略比特币储备时,市场预期比特币价格会立即飙升。然而,由于政策声明中并未提及“立即增购比特币”的计划,短期交易者未看到直接的“利好”刺激,因此市场热情未被点燃。
市场宛如盯着烛光的飞蛾,被短期价格波动吸引,而忽略了背后的战略棋局。美国政府将比特币定义为“战略储备”,绝非简单的象征性姿态,而是对比特币“数字黄金”地位的一种终极确认。这种确认的价值,以及它对未来比特币市场格局的深远影响,也是短期价格波动难以体现的。
Bitwise 首席投资官 Matt Hougan 表示,从长远来看,这对比特币来说是极其有利的。他指出,战略性比特币储备将:
大大降低美国政府有朝一日“禁止”比特币的可能性;
增加其他国家建立战略性比特币储备的可能性。
加快其他国家考虑建立战略性比特币储备的速度,因为它为各国创造了一个短暂的窗口期,使其能够抢占美国的潜在额外购买量。
此外,这一举措,也会堵上很多人的嘴。从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准政府机构,再将比特币定位为某种危险或不适宜持有的资产就比较困难了。
因此,尽管市场短期内未对这一政策作出积极反应,但从长期来看,这一战略储备的建立可能对比特币市场产生深远影响。投资者应跳出短期博弈的“障眼法”,关注这一政策背后的长期战略意义。
美国政府此次建立战略比特币储备,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项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举措。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巧妙地运用了一些专业的政策工具。
这次,美国政府的“工具箱”里,除了明确提到的“预算中立”原则,可能还会有 ESF 基金(汇率稳定基金)和 《黄金储备法》修正案 等。虽然行政命令本身可能没有直接提及这些专业术语,但理解它们背后的运作机制,对于看懂美国政府的这步棋至关重要。
行政命令中明确强调,获取更多比特币的策略必须是 “预算中立” 的,即 “不会增加美国纳税人的成本”。 这句话初听起来,似乎限制了政府购买比特币的能力,也可能是市场感到失望的原因之一 —— 既然不花钱,又能买多少呢?
但 “预算中立” 真的是 “不买” 的意思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预算中立” 更像是一种 “开源节流” 的策略,或者更形象地说,是一种 “空手套白狼” 的高级玩法。 它意味着政府可以在不直接动用纳税人预算的情况下,通过其他方式来积累比特币储备。
那么,政府的 “魔法” 在哪里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 ESF基金 (汇率稳定基金) 这个 “秘密武器” 了。
ESF 基金,全称 “汇率稳定基金”,是美国财政部下属的一个特殊账户。 它的设立初衷,是为了维护美元汇率的稳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ESF 基金的功能早已超越了最初的设想,成为美国政府手中一个 灵活多用、权力巨大 的政策工具。
资金来源的灵活性: ESF基金 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美元资产的收益,例如外汇储备的投资回报。 这意味着,政府可以通过 出售一部分外汇储备 (比如欧元、日元等),将所得资金划拨到 ESF基金 中,再用 ESF基金 的资金去购买比特币。 这样一来,购买比特币的资金就 不直接来源于纳税人的预算,巧妙地实现了 “预算中立” 的目标。
操作权限的高度自主性: ESF基金 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由美国财政部长 自主决定,无需经过国会的层层审批。 这种高度的自主性,赋予了政府在操作上极大的 灵活性和隐蔽性。 政府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战略需要,随时调整比特币储备的规模,而无需公开透明地向外界披露细节。
历史上的成功应用: ESF基金 并非首次被美国政府委以重任。 在历史上,ESF基金 多次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例如:
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 ESF基金 被用于向墨西哥提供紧急贷款援助,帮助其稳定比索汇率,避免危机蔓延。
次贷危机和新冠疫情期间: ESF基金 也曾被用于支持金融市场流动性,稳定市场情绪。
这些历史案例都表明,ESF基金 是一个 功能强大、用途广泛 的政策工具,美国政府完全有可能利用 ESF基金,在 “预算中立” 的框架下,秘密且持续地积累比特币储备。
另外,现有的黄金储备也是很有可能被部分转换为比特币储备的。
首先,如果你把行政命令中把比特币称之为“数字黄金”看成一个简单的比喻,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黄金储备法》的存在,“数字黄金”可能会成为一个“政策桥梁”,未来政府有机会采用管理黄金的方式来管理比特币。
《黄金储备法》,顾名思义,最初是规范美国黄金储备管理的法律。 它明确赋予财政部对黄金储备的保管和处置权,并通过 ESF 干预外汇市场。
为战略资产储备提供法律框架: 《黄金储备法》修正案 的核心意义在于,它为美国政府建立和管理 “战略资产储备” 提供了 法律框架。 虽然最初这部法律针对的是黄金,但法律条文的 解释和适用范围 是具有弹性的。 如果美国政府有意将比特币纳入 “战略资产” 的范畴,《黄金储备法》修正案 就可能成为一个 有力的法律支撑。
“数字黄金”与“黄金储备”的类比: 行政命令将比特币定义为 “数字黄金” ,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比喻。 “数字黄金” 的定位,实际上是将比特币与传统的 “黄金储备” 进行类比, 暗示政府可能将 参照管理黄金储备的方式,来管理比特币储备。 而《黄金储备法》,恰恰是规范 “黄金储备” 管理的关键法律。
法律解释的 “灵活性”: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解释和适用。 美国法律体系具有一定的 “灵活性” , 对于《黄金储备法》的解读,可能会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而有所调整。 如果政府有意推动比特币储备的合法化和制度化,法律界完全有可能对《黄金储备法》做出 有利于比特币的解释, 为其战略储备地位提供更坚实的法律基础。
美国政府通过 “预算中立” 的原则, 借助 ESF基金 和 《黄金储备法》等 “专业工具” , 试图在 不惊动国会、不引发争议 的情况下, 悄然布局 “数字黄金” , 抢占 “加密美元” 的战略制高点。
但是,由于美国法律体系的复杂性,如果,法院最终认为:现行法律中“黄金”特指有形资产,直接扩展至比特币需突破法律解释边界。那么,单靠行政命令可能面临司法挑战,还是需要国会的明确授权。
另外,还有一条路可以走。根据《战略和关键材料储备法》,比特币可能被归类为“对冲宏观经济风险的非主权资产”,这也可能需要国会明确授权。
考虑到当前共和党在参众两院的优势,获得授权的难度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关键是,战略比特币储备在当下政府的优先级到底有多高?是否值得费那么大力气去推进?
如果,特朗普团队意识到这是继“黄金美元”、“石油美元”之后的又一次实现美元霸权的历史性机遇。那么,美国的战略比特币储备,就是又一次成功的**“制度性占位”**,是非常值得花大力去推进的。
在理解市场为何低估战略比特币储备的价值后,现在让我们拨开迷雾,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角度,审视美国政府的这一举动,理解其真正的战略意义。
“制度性占位”(Institutional Positioning), 简单来说,就是指 在制度层面,抢先确立某种事物或某种概念的地位,从而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有利位置,掌握规则制定权和话语权。
你可以把 “制度性占位” 想象成一场下棋博弈。 高明的棋手,不仅着眼于眼前的 “吃子” , 更注重于 “占位” —— 抢先占据棋盘上的关键位置, 构建有利的阵型, 从而在整盘棋局中占据主动, 最终赢得胜利。
国家间的竞争, 尤其是在 新兴技术和战略领域 的竞争, 往往也是一场 “制度性占位” 的博弈。 谁能在新领域、新赛道上 率先完成制度布局 , 谁就能在未来的发展中 占据先发优势 , 甚至掌握 规则制定权 , 从而赢得 战略主动 。
制度性占位的核心,在于 “抢跑道” 和 “定标准”。
抢跑道: 在新兴领域发展的初期,规则和制度往往尚未完善,存在巨大的 “制度真空” 。 率先进行制度布局的国家,就能抢先占据发展跑道,为自身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并可能将其他竞争者甩在身后。
定标准: 制度本身就蕴含着标准和规则。 谁能主导制度的构建,谁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定义未来的行业标准和竞争规则。 在全球竞争中,掌握标准制定权,往往意味着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和优势地位。
美国建立 “战略比特币储备” , 正是其在 数字货币领域 , 乃至 未来全球货币体系 , 进行 “制度性占位” 的一次 关键落子 。 其战略意图和占位手法, 可谓 “一石三鸟” , 高明之处令人叹为观止:
法律占位: 通过行政命令, 而非立法程序, 美国政府巧妙地将比特币锚定为 “战略资产” , 确立了比特币在 国家战略层面 的 法律地位 。 这一 “法律占位” , 为未来比特币在美国金融体系中的 合规化和制度化 奠定了 基石 , 也为其他国家政府效仿 树立了榜样 。
话语权占位: 将比特币定义为 “数字黄金” , 并将其纳入 “战略储备” 范畴, 美国政府在全球范围内 抢占了 “加密资产” 的话语权 。 通过 “官方背书” , 提升了比特币的 合法性和权威性 , 并可能在全球范围内 引导对加密资产的 “价值认知” 和 “分类标准” , 从而掌握 加密资产赛道的 “规则制定权” 。
操作占位: 通过 “预算中立” 原则和 ESF基金 等工具, 美国政府在 操作层面 也完成了 “制度性占位” 。 “预算中立” 原则, 既能 降低政策推行的阻力 , 又能为未来 灵活增持比特币储备 预留制度接口; 而 ESF基金 的运用, 则为政府 秘密、持续积累比特币 提供了 操作空间 和 制度保障 。
可以说, 美国建立 “战略比特币储备” , 并非仅仅是 “持有” 一些比特币那么简单, 而是一次 “深谋远虑、精心布局” 的 “制度性占位” 。 其战略目标, 绝不仅仅是 “对冲风险” 或 “价值储存” , 而是 着眼于未来全球货币体系的变革 , 构建 “加密美元” 战略 , 争夺 “数字货币时代” 的 “主导权” 。对于这些内容,我在《美元霸权 3.0:特朗普的“去中心化”阳谋》中有更详细的解读。
为了更好地理解 “制度性占位” 的战略价值和深远影响, 我们可以回顾历史上一些 成功的制度性占位案例,这些案例或许能为我们提供启示和借鉴。
初期“弱势”定位,实为“战略潜伏”: 1913 年成立的美联储, 最初被设计为一个 “银行间的清算平台” , 权力受到严格限制, 甚至刻意回避直接的货币调控权。 这种 “弱势” 定位 , 在当时看来, 似乎限制了美联储的发展前景。 但从 “制度性占位” 的角度来看, 这却是一种 “战略潜伏” , 为未来美联储的 权力扩张 和 制度演变 埋下了 伏笔 。
危机时刻抓住“关键占位”机遇: 1932 年, 美国经济深陷大萧条, 危机时刻, 《联邦储备法》第 13(3) 条款 被激活, 允许美联储在 “特殊和紧急情况下” 向非银行机构提供信贷。 这一条款看似 “不起眼” , 却成为了美联储 权力扩张的 “制度突破口” 。 美联储巧妙地抓住 “危机时刻” 的 “制度性占位” 机遇 , 为日后的崛起 奠定了基础 。
“渐进式”权力扩张,终成“全球央行之央行”: 正是借助第 13(3) 条款 , 以及随后一系列的 制度演变和权力扩张 , 美联储最终从一个 “弱势” 的清算平台, “渐进式” 地成长为掌控 全球货币政策 的 核心枢纽 , 成为名副其实的 “全球央行之央行” 。 美联储的崛起之路, 启示我们 , “制度性占位” 的价值 , 往往需要在 长期演变 中才能充分显现。
案例二:石油美元体系的嵌套式制度占位(1974)
“石油美元”协议,并非直接挑战“黄金本位”: 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后, 美国与沙特阿拉伯达成 “石油美元” 秘密协议 , 约定沙特石油交易必须以美元结算。 这一协议, 表面上看, 只是一个 “商业交易” , 似乎与 “制度性占位” 无关。 但从 战略高度 来看, “石油美元” 协议却是一次 极其高明的 “嵌套式制度占位” 。 美国 巧妙地选择 “石油” 作为 “突破口” , “曲线救国” , 将美元与 全球大宗商品——石油的定价权 “深度绑定” , 而非 直接挑战当时仍然强势的 “黄金本位” , 避免了 直接冲突 , 却实现了 更深远的战略目标 。
“商品定价权”绑定美元,奠定“美元霸权”基石: “石油美元” 协议的达成, 并非仅仅 提升了美元的 石油交易结算地位 , 更重要的是, 它通过 “商品定价权” , 将美元与 全球经济的 “核心命脉”——能源 “深度绑定” , 从而 奠定了美元未来 50年 “全球霸权” 的 “制度基础” 。 即使在 “黄金本位制” 瓦解后, 美元依然能够 稳坐全球储备货币的 “头把交椅” , “石油美元” 体系功不可没。 “嵌套式制度占位” 的战略智慧 , 由此可见一斑。
历史的镜鉴告诉我们, “制度性占位” 的价值, 往往需要 时间来验证 , 需要 战略耐心 和 长线眼光 才能真正理解。 美国战略比特币储备, 或许正处于 “制度性占位” 的 “潜伏期” , 其真正的战略价值 , 尚未被市场充分认知和 Price in。
但可以预见的是, 一旦 “制度性占位” 的战略意图被市场普遍理解 , 一旦 “制度红利” 开始 逐步释放 , 比特币的价值重估 , 或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美国战略比特币储备的建立,绝非一场简单的资产配置游戏,而是数字文明对传统货币秩序的一次“降维打击”。特朗普的签名落下时,我们见证的不仅是 20 万枚比特币的“锁仓”,更是一场悄无声息的金融政变——算法开始与印钞机争夺全球货币体系的定义权。
历史总在押韵:1971 年,尼克松关闭黄金兑换窗口,美元挣脱金本位枷锁,开启法币霸权时代;2025 年,特朗普将比特币纳入国家储备,实则是为美元霸权植入“数字基因”,试图在代码世界中复刻“石油美元”的统治逻辑。这种“加密美元”战略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既承认中心化货币体系的黄昏将至,又试图用去中心化技术延续霸权的黄昏。
市场的短视反应,恰似 1944 年布雷顿森林会议上那些质疑特别提款权(SDR)的银行家——他们只见黄金与美元的换算比率,却看不见制度性占位将重塑半个世纪的金融规则。而今,比特币的算法代码,正在书写新的货币宪法:当国家机器开始囤积抗审查资产,实则是为主权货币的终极危机预装“逃生舱”。如果你也想拥有自己的逃生舱,我这里有两个零基础的教程,一个是如何买比特币的,另一个是如何将比特币发送到冷钱包的,应该够你用了。
未来的货币战争,胜负或许不取决于谁的央行资产负债表更庞大,而在于谁能将“数字黄金”纳入更精密的战略嵌套。正如石油美元曾将黑金变为信用媒介,加密美元正试图将哈希值转化为权力杠杆。这场博弈的终局,或许会验证哈耶克的预言:“货币的非国家化,终将埋葬凯恩斯主义的幽灵”——只不过,这次举镐的不仅是自由市场,还有觉醒的主权国家。
当白宫将比特币存入“数字诺克斯堡”,这不仅是冷钱包加密的轻响,更是旧金融秩序基石的碎裂声。算法正与印钞机争夺货币定义权,未来的“美金”,或许将由代码与哈希值塑造。
谁会成为下一个“美金”?
答案或许藏在萨克斯的声明里:“我们不卖这些比特币”——因为真正待价而沽的,从来不是加密货币,而是 X 元霸权的下一个五十年。
当前,只是“美元”的胜算更大一点而已。
(本文转发自微信公众号 Airdrop Reference,微信号:ktckok)
《空投参考》是一个创新的区块链教育与推广平台,旨在通过普及区块链基础知识,帮助普通用户理解并参与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该项目的使命是降低区块链技术的参与门槛,推广优质的区块链项目,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 Web3.0 时代的红利。 了解更多>>